<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題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匡廬巍巍,潯水湯湯。廬山在九江城南,廬峰在潯陽之東,廬峰路和廬峰小學鐫刻著我成長足跡。每當想起小學時光,心中總會涌起一股暖流,溫潤我回望的眼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廬山秀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與萬瓊清老師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廬山秀峰,1990年4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到老了,?;貞浧鹕傩r的事,努力在腦海搜尋,原先覺得縹緲的事,越想越新鮮,于是便把它寫下來,作為思維體操的按摩和鍛煉,也作為對我過往生活的一種紀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小學時的模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小學時光是在九江市廬峰小學渡過的,從七歲到十三歲,整整六年。我弟李江也是這所學校畢業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廬峰小學與我家住的九江醫專僅僅隔著一條馬路,可能是方便我們這些孩子讀書吧,醫專院子東側開了一個小門,穿行過去,從家到學校,只要十分鐘。學校所處廬峰路地段,在當年市區是較為偏僻的,一條砂石馬路由北向南臥在學校面前,西面是九江醫專,北頭是汽車局的車站和修理廠,東面陡坡上面是汽車局的職工宿舍區,南面是解放軍九江駐軍606部隊的軍營,南頭馬路右轉彎是醫專南門和地區醫院,還有路邊的一些低矮的民房,南向是長滿雜草后來又種滿蔬菜的大校場。雖然與汽車局為鄰,但車不經過校前馬路,而當年車輛很少,馬路經常用作我們體育課用的跑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學校布局簡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陳楷文供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學校是一色的紅磚建筑,是仿蘇聯樣式建造的。大門面西,緊挨路邊的是門房,中間有近3米寬的通道,兩頭是紅磚砌的臺階,拾階而上,走不遠是兩層的辦公樓。一樓是教師辦公室,二樓是會議室和單身教師宿舍。辦公樓的左側是教學樓,兩層共12間教室,教室樓的后面是廁所和一個不大的操場,辦公樓的右側是一座可容幾百人的禮堂,禮堂外墻邊還有一間20 平方的小平房。校園很小,占地面積0.75 公頃(11.25畝),僅6座建筑,沒有圍墻,沒有綠化,只在通道和活動的場地鋪了一層煤渣,其他空地是基建平整后的紅壤地。課桌椅是連體的,木質較硬很沉,據說也是仿照蘇聯的式樣做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課桌與校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學校開建于1956 年,1958 年9月正式開學,1至6年級共12個班的學生均來自龍山小學和柴桑小學。我1959年9月入校讀小學一年級,我們這一年級有三個班,是廬峰小學第一屆招收的起始年級,同學自然是周邊就近入學的適齡孩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年我們是一群不懂事的毛頭小子、害羞的黃毛丫頭,天真純潔,貌似讀書很輕松。功課有語文、算術、自然、唱歌、圖畫、體育、農業常識,還有毛筆字、珠算、手工勞動課等。新的學校老師是全市各所小學抽調來的。朱榮校長1958年以前在同文中學附小(1949年后改名為市立第四小學)任校長,1958 年上半年調任九江市廬峰小學校長。汪寶珠老師任少先隊大隊輔導員,陳建國老師是學校的活躍分子,除了上課當班主任外,還擔任學校教師團支部書記吧。我們數學老師叫范湯禮,朱鐘琴老師也短暫代了我班的數學,體育老師是孔祥川,他還只是二十歲的小伙子。小學一至三年級的班主任和語文老師不記得是誰了,只記得萬瓊清老師在四年級時接任了我們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她從九師附小調來,剛三十出頭,身材高挑,皮膚白皙,瓜子臉,是典型的美人胚子。她有十年的任教經歷,處事干練,教學認真,不怒自威,連班上的調皮鬼都怕她,,調皮大王羅小保、王建軍就服萬老師,以至于成了萬老師的終身粉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萬瓊清老師、廖一冰老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范禮湯老師、朱鐘琴老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榮校長、陳建國老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孔祥川老師、汪寶珠老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廬峰小學教師參加九江市文教系統革命歌曲匯演留影,1964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班上擔任學習委員,羅淑云是校少先隊大隊長兼班長,王荔是副班長,受到萬老師器重。萬老師善于調動學生干部的積極性,總是利用周末,把小干部們叫到她家開會或玩耍。萬老師家住在二中臨近湖邊的別墅小樓里,環境優雅,他的先生是九江市二中高中的語文教師,很有名,姓王,叫王文清,戴著黑框的深度眼鏡,據說精通語言學家王力的著作,在古文方面功底很深,看著就讓人有點敬畏。萬老師以結成學習小組的方式,讓班上同學互幫互學,課后學習小組的同學就集中到某個同學家里做作業,像我就經常到余昌學家里去,互幫互學,收到良好效果。這個方法被推廣開來,我們院子鄰居小孩也不分年級組成了學習小組,家長很高興。總是聽到王傳躍的太(漢口人稱外婆)喊叫:“胖子吔,伢們吔,讀虛(書)喲,莫玩啰,要考大學喲!”后來在文g時期聽到這個聲音,就覺得有些孤獨而蒼涼。那時候,我們還不知道學習的壓力,邊讀書邊玩,學校就是我們的樂園。同學們在一起學習、勞動、做游戲,天真單純,無憂無慮,氣氛和諧溫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今還記得小學語文《夏天過去了》課文中的一些詩句: “夏天過去了,可是我還十分想念。那些個可愛的早晨和黃昏,像一幅幅圖畫出現在眼前……”。大約這些詩句瑯瑯上口,擷取了孩子們夏天生活的一些有趣細節,讓人讀后陡生留念之情,也讓當時小小的我產生了對時間無情流失的悵惘感覺以及對往事回憶的溫暖情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經常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像到茅山頭墾殖場鏟草皮,到606部隊喂馬騎馬。不知道是不是學校搞勤工儉學,有段時間我們在校園里剝蠶豆米。校園空地上,矗立著三個高高的木桶,桶里滿是被水脹得飽滿的蠶豆,站在凳子上用籃子裝滿蠶豆下來,然后同學們圍坐在一起,剝去蠶豆殼,剩下蠶豆米。我們班還分了小組,看誰剝得多。記得有一次勞動,我們的任務是用板車拖煤渣來校鋪操場,卸下煤渣空車再拉第二趟。小孩玩性重,出校門左拐往南,是一段長長的下坡路,我們便開始飛車,幾個同學坐在車后,一個同學在前半懸著掌控方向,他的腳時而落地,時而懸起,板車飛馳,兩耳生風,好不快意。我一沒留神,從車身后面滑落下來,面部著地,額頭正中被砂石擦得鮮血直流,同行者嚇得半死,趕快攙扶著我到附屬醫院作緊急處理。過了兩天,父親出差回來,帶我去換藥,竟在傷口處又洗出一粒砂石,怪不得我頭痛不止。至今我的額頭上還有一處豆粒大小的傷疤,是當年糗事的印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學聚會留影,站在首排C位的是萬瓊清老師和范禮湯老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0年4月22日,廬山東林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廬山云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請看下篇</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cflifvg"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廬峰憶舊(下)</a></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參考資料:《九江實驗中學校志》(1956—2016)</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川县|
冷水江市|
施甸县|
加查县|
莆田市|
南木林县|
阜平县|
通山县|
康定县|
承德县|
仙居县|
衡东县|
双桥区|
深水埗区|
锦州市|
上饶县|
沅江市|
靖边县|
许昌县|
宜宾市|
海兴县|
黔南|
元江|
涞源县|
皮山县|
历史|
巍山|
肇庆市|
临湘市|
高青县|
南丰县|
东至县|
牙克石市|
阜城县|
恭城|
尖扎县|
茌平县|
仙居县|
荔波县|
洞口县|
房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