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文:李新民</p><p class="ql-block">制作:李新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他們從“老宅屋”里走來……(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那片被歲月深情擁抱的古樸村落深處,有一座老宅屋,名叫老山屋場。這是一座承載著無數故事與夢想的老宅屋,宅屋里住的人家,鄰里關系親如一家,見證了無數少年從青澀走向成熟,從平凡邁向壯麗的人生旅程。</p><p class="ql-block"> 老宅屋的一磚一瓦,都承載著先人的故事與汗水,他們從小就被長輩灌輸尊老愛幼,勤奮好學的傳統美德,老宅屋不僅僅是他們成長的起點,更是心靈的歸宿。</p><p class="ql-block"> 老宅屋是廖氏家族所建,解放后,政府把老宅屋分給了十來戶人家居住。大家和睦相處,親如一家。長輩的榜樣和力量,培養出了很多優秀兒女在各條戰線勇往直行,努力工作。</p><p class="ql-block"> 他們從老宅屋里走來,踏著山間泥濘的小路,每一步都承載著歲月的痕跡與大自然的饋贈,帶著泥土的芬芳與花草的清香,將那份大自然的純真與美好,傳播在人間的每一個角落。</p><p class="ql-block"> 近日,這些昔日在老宅屋里一起長大,從老宅屋走出來的鄉鄰,來到我家里聚會,這讓我欣喜若狂,萬分高興,大家回憶昔日的鄉情,友情,親情,高興之情,溢于言表。這些同輩長大的鄰居,或許在商界奮力拼搏,成為行業的佼佼者,或許在教育戰線上發揮聰明才智,為國家培養大批人才,或許在政壇上揮灑智慧,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或許在監獄部門從事行政管理,履行公平正義的莊嚴承諾,或許在新聞媒體,揮毫潑墨,歌頌黨的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還有在醫療,國企等行業單位工作的鄉鄰,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他們無論走到哪里,從事何種職業,都用自己的才華與汗水,書寫看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p><p class="ql-block"> 大家回憶了兒時在一起玩耍的許多有趣故事,這些人的童年在老宅屋里度過,在宅院子里追逐嬉戲,笑聲在空中回蕩,留不盡的歡樂與純真。 </p><p class="ql-block"> 老宅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根梁柱,每一扇窗戶,都承載著兒時的記憶與溫情。我常想,無論我們身在何處,老宅屋都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牽掛與歸宿,那些溫暖老宅屋的時光,那些與鄉親們共度歡樂的瞬間,都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們前行。</p><p class="ql-block">(木子)</p><p class="ql-block">一2025年3月12日</p> <p class="ql-block"> 3月12日,從老山屋場走出來的部分鄉鄰,來到筆者家里,歡聚一堂,暢談昔日的鄉情,鄉情如縷,纏繞心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從“農家小院”走來……(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塘坡那彎彎曲曲的山間環島公路,像一條沒有盡頭的長繩,纏繞山腰,越過山岡,把一戶戶人家連了起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塘坡隸屬于蓮花鎮金華村,住在這王塘坡,最開始還只有我家一戶人家,我家原先也住在老山老宅屋,老宅屋是一個小生產隊,共住上十戶人家,人多屋擠,我小時候經常和小朋友在堂屋里玩耍,內容包括跳房子,捉迷藏,打陀螺,滾鐵環等這些游戲還記憶猶新,雖然場地小,但玩得很開心。</p><p class="ql-block"> 隨著我們兄弟年齡增大,父親第一個舉家外遷,在離老屋不遠處的王塘坡建了一棟農家小院。小院中間三間房一字排開,兩邊分別建有幾間箱房,所以,我們那地方叫一幢兩箱房。農家小院雖然是土磚構造,但在當時也引來了無數鄉親們羨慕的眼光。</p><p class="ql-block"> 王塘坡是一個三面環山,一面環水風景秀麗的地方,尤其令我喜愛的是我家那農家小院,屋前那枝繁葉茂的青松蒼柏,以及屋前一年四季清澈見底的水塘。夜幕慢慢降臨,裊裊炊煙婷婷升起,恰似一幅寧靜的山村夜歸圖。</p><p class="ql-block"> 幾年之后,王塘坡便熱鬧了起來,從大屋場遷來的人家越來越多,緊接著在學校教書的文老師一家來了,在公社任武裝部長的李部長一家來了,在村上任支部書記的毛書記一家來了,還有好幾家村民也搬遷來了,</p><p class="ql-block"> 他們一般建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依水而居,每家每戶都有個菜園子,每家每戶都有一口純靜清甜的水井。建筑風格都是一幢兩箱房的農家小院,清一色的土磚墻,屋頂蓋的青瓦,土磚屋,青瓦蓋,冬暖夏又涼,確實是鄉下人居住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提高,兒女們都長大了,這些土磚屋似乎與時代發展不相匹配。隨著政府“土改樓”政策的推出,這些父輩們蓋的土磚屋突然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富麗堂皇的小樓房,這些小樓房比城里人住的房子更寬敞些,裝飾也毫不遜色,甚至比城里人裝飾的房子更豪華,更氣派。在王塘坡不到10畝的小山坡,就有上十幢裝飾別致的小樓房撥地而起。雖然鄉下人也住上了城里人一樣的樓房,但我還是十分留戀那簡樸而寧靜,悠久而親切的老屋,那是經過歲月的洗禮,兒時盼望已久的幸福家園。(木子日記)</p><p class="ql-block">一2025年3月13日</p> <p class="ql-block"> 從這幢農家小院走出來的四個侄女,現已都在長沙成家,并都有自已的事業。但鄉土氣息,是她們永遠的眷戀,鄉里風光,如詩如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村口老樹(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老家村口,有一棵老樹,之所以稱為老樹,是因為這棵樹的年齡比較長了,當年我們青澀調皮上小學時,這棵老樹就高大挺撥,綠覆蔭濃,盡管顯得有幾分蒼老,但依然挺立在天地間,它的生命力如同初升的太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p><p class="ql-block"> 炎炎夏日,老樹張開它那如傘的枝葉,為村民們提供了一片涼爽的庇護,村民們不管在哪里勞作,休息之余,都要來到老樹下乘涼,孩子們在老樹下嬉戲打鬧,老人們則坐在樹蔭下,搖著扇子,講述那些古老而遙遠的故事,這些故事,如同老樹的年輪,一圈又一圈地刻在每個人的心中。坐在老樹下,微風輕拂,樹葉沙沙作響,讓人心曠神怡,感受大自然恩賜,享受這份難得的寧靜與清涼。</p><p class="ql-block"> 每當春天來臨,老樹綻放出嫩綠的新芽,枝頭掛滿了細碎的花朵,散發出淡淡的芬芳,這些花朵吸引著蜜蜂與蝴蝶翩翩起舞,為村民住的屋場增添了幾分風景與美麗。</p><p class="ql-block"> 隨看歲月的流逝,老樹也面臨著各種挑戰,風雨的侵襲,病蟲害的困擾,老樹的生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有一次,天連續下大雨,在閃電剎那間,老樹仿佛被天公怒吼,遭受了命運一擊,身軀下半部如被利刃切割一塊,但老樹依然挺立不倒,展示了生命的頑強與不屈。</p><p class="ql-block"> 多年來,村民們對老樹從來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和不敬,他們積極地組織起來,提出了很多保護老樹的措施,他們深知,保護老樹不僅是對自然的尊重,更是對后代子孫負責,能給他們家庭帶來平安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歲月悠悠,老樹依舊,它用自己的方式,訴說著生命的故事,傳遞著時間的溫度,在這片被老樹守護的屋場上,每個人都在書寫著屬于自己的人生篇章。(木子日記)</p><p class="ql-block">一2025年3月18日</p> <p class="ql-block"> 枝繁葉茂的村口老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古樹鐘聲(四)</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當晨曦初露,我老家屋前古樹上懸掛的鐵鐘便會發出渾厚的鳴聲,這穿越時空的聲音,如同大地的心跳,引領著鄉親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p><p class="ql-block"> 古樹上傳出的聲音,是殘疾姑娘蘇滿敲響的,蘇姑娘用鐵錘叩擊鐵鐘時,古樹深處傳來青銅般的轟鳴,這株承載著上百年農事密碼的老樹,每個結疤都是天然的聲腔,當蘇姑娘敲打懸掛在古樹上的鐵鐘時,整個隊里的村民從被窩里蘇醒了。</p><p class="ql-block"> 蘇滿還只有兩歲多時,不慎從桌子上摔下來,這傷勢可不輕啊!腰椎摔斷了,那時蘇姑娘家里很窮,沒有錢醫治,蘇姑娘長大后,身材很矮小,只見上身不見腰,整個腰部與上身縮成一團。但她頭腦很靈活,總是一副愛笑的面孔,見了長輩就伯伯叔叔喊個不停。蘇姑娘雖然不能下地勞動,但做家務事很勤快,她頭頂一片天,洗衣,扯菜拿東西都是頭頂著。她性格很開朗,也很堅強,我們小時候都喜歡到她家里玩,她總是拿出家里最好的零食給我們吃。隊長為了發揮她的長處,就把村民出工時敲打鐵鐘的任務交給了她。這是村民出工收工的信號,由蘇姑娘負責,矮小的她也能賺到工分,村民們為她高興,當然她自己更加激動,這是隊里讓人各盡所能,各盡其責。因此,她非常喜歡這份工作,非常認真負責。</p><p class="ql-block"> 每天清晨,蘇姑娘一般都比別人起得早,因為她有一個任務,按時按點敲打古樹上懸掛的鐵鐘。這時古樹的鐘聲傳遍老屋的上空,鄉親們聽到鐘聲,聞聲而動,一會兒,禾場里聚滿了人群,在古樹下站滿了勞動大軍,隊長分配勞動任務后,村民們手拿農具向著田間地頭方向走去,開始了一天的勞作。</p><p class="ql-block"> 如今,蘇姑娘早已不在人世,但古樹傳出的聲音,深深地烙印在鄉親們心坎上,鄉親們聽見的不僅僅是勞動號令,更是根系深扎大地的文明傳承。</p><p class="ql-block">(木子日記)</p><p class="ql-block">一2025年3月19日</p> <p class="ql-block"> 敲打鐵鐘,是過去鄉親們出工收工的信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溫馨的“港灣”(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金華村那片熟悉的土地上,是我們魂牽夢繞的故鄉,那里山青水秀,人杰地靈,更有一份難以割舍的鄉情和相親相爰的鄉鄰”。群主何紅專在老鄉聚會上說。</p><p class="ql-block"> 4月13日,我們懷著對往昔的懷念,從故鄉走出去在外地工作的10多個老鄉相聚在一起,共赴這場期待已久的鄉鄰聚會。</p><p class="ql-block"> 這次鄉鄰聚會發起人和請客是何紅專老師,我和何老師在老山屋場一起長大,還是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們倆家長輩關系十分融洽,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我去當兵那年,何老師媽媽陪我媽媽坐車送我到長沙新兵營,同時,還在湖南師范大學操坪觀看了我們新兵訓練。同住一屋場的情誼無比珍貴,在以后的時間里,我們共同成長,彼此牽掛。</p><p class="ql-block">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灑滿大地,一張張熟悉的面孔,一聲聲的親切問候,瞬間拉近了我們的距離,仿佛時光在倒流,我們又回到了那個純真的少年時代,那份純潔的友誼,再次在我們的心間蕩漾。隨著鄉鄰們一個個陸續到來,大家訴說看多年的思念,那些曾經一起度過的日子,如同電影般在腦海中回放,田野上追逐嬉戲,學校操場上的歡聲笑語,每一個場景都那么清晰,那么難忘。</p><p class="ql-block"> 他們從鄉村田野中走來,分布在長沙市各條戰線工作,特別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多,我們屋場住十戶人家,一個小生產隊,就有四個鄉鄰當上了人民教師,真是多彩人生,恩師難忘。我知道這些鄉鄰文筆雄奇,才華橫溢。特別是同我住一個屋場的何老師,他曾擔任過原望城區黨校校長,那時我在望城開婚紗照相館,黨校學員班每期畢業,他就叫我派攝影師去照集體照。望城黨校是長沙市地標建筑,其環境首屈一指。他妙筆生花,神來之筆,在我們那地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才子。還有與我同住共一個堂屋的張永升老師,也培養了很多優秀學生,有的學生如今擔任了重要的領導崗位。他們接過老師的教鞭,面對講臺,背靠黑板,在時光的長河里,培養出很多優秀人才,他們的智慧,編織成無數的耀眼光環。</p><p class="ql-block"> 從故鄉田野中走出去的還有湖南廣播電視學校分校任校長的李幸勃,湘雅醫科大學博士生周國榮,長沙市電力公司工作的丁雅麗,長沙市郵電局任局長的夏志明,長沙市財政局工作的楊孟蘭,望城區人民醫院工作的余躍輝,望城區勞動局工作的唐淑純,湘江新區蓮花鎮聯校副校長何紅亮等老鄉,他們都是鄉賢人才,他們的品德和才學,都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p><p class="ql-block"> 何老師組建的這個老鄉群,已經堅持20多年了,聚會地點或許變換了無數次,但那份鄉情的紐帶卻始終如一。他們暨是老鄉,又是同學,因為大家在一個村里長大,有的還是一個屋場長大。童年的快樂時光,讓他們記憶猶新。他們自豪地說:“我的家鄉雖不繁華似錦,但它獨有的寧靜與美好,讓我深深眷戀”。</p><p class="ql-block"> 在聚餐會上,大家談笑風生,分享著各自這些年來的經歷和變化,每當提起兒時的趣事或家鄉的點點滴滴,每個人的眼中都會閃爍著光芒,這些美好的回憶,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人生畫卷,讓人倍感溫馨和珍貴。</p><p class="ql-block"> 歲月雖然改變了我們的容顏,卻改變不了我們那顆滾燙的心,我們依然保持著那份對生活的熱爰。這次老鄉聚會,讓我們感受到那份深深的鄉情,它如同一條紐帶,將我們緊緊相連。</p><p class="ql-block"> 群主何老師對這個老鄉群關爰有加,群里每次組織活動,他都親自打電話通知到人,他身體力行,親自開車接送老鄉,群里老鄉如有人住院治療,他會組織大家前往醫院慰問。這個老鄉群,大家互幫互助,情同手足,這份深厚的情誼,如同涓涓細流,滋潤著大家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老鄉群,是漂泊在異鄉的溫馨港灣,每一句問候,每一聲祝福,都如同春風拂面,讓人心生暖意。</p><p class="ql-block">(木子日記)</p><p class="ql-block">一2025年4月13日</p> <p class="ql-block"> 4月13日,在外地工作的同鄉,又相聚在望城區八曲河畔,原望城區黨校校長何紅專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免勵大家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快樂生活,鄉韻如酒,越品越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 老屋深處”有精神(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小一起長大,從老屋場走出去在外地工作的鄉鄰,昨日,大家相聚在一起,回憶起那揮之不去美好的童年生活。</p><p class="ql-block"> 老山屋場,過去稱“老山雪”屋場,我上小學時,正堂屋大門上面“老山雪”三個大字依稀可見,后來有的鄰居房屋擴建或搬遷,“老山雪”幾個大字不見了,但鄉親們還是習慣稱老山屋場。老山屋場留下了我太多的美好童年記憶,離開老家幾十年了,但我始終覺得自己是在外飄泊的游子,雖然老屋場不在了,但那些故事還在,鄰里鄉親還在。我人生的起點,點點滴滴匯成一幅幅畫面,將我帶回到幾十年前的兒時記憶。</p><p class="ql-block"> 老屋場其實不算老,據老人回憶,老山屋是廖氏家族所建,從建成到消失,也不過三四十年光景。解放后,人民政府把廖氏屋場分給了無房子住的貧農,我們家也分給了三間房子。</p><p class="ql-block"> 隨著老屋場的消失,它的記憶卻是那樣揮之不去,從我記事之日起,老屋場便是這個樣子,土磚青瓦,兩間正房加一間廚房,還有共用的小堂屋。小時候,我與鄰居家的孩子在小堂屋打陀螺,踢毽子,玩紙板,滾鐵環,玩得可高興呢?春去秋來,寒來暑往,老屋經受了風雨侵襲的考驗,墻上的青苔綠了又綠,它卻是我記憶中最美的風景。</p><p class="ql-block"> 上個世紀70年代,老屋場住的人口逐漸多了起來,兒女長大了,一家變成了幾家。于是,一些鄰居便想到了擴建新房搬遷出去,我家算是最早搬遷出去的,不過那時蓋新房依然是土磚房,木材也很緊張,要建棟新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父親想盡一切辦法,才在新址蓋了七間土磚房。據鄰居算了一下,目前老屋共有18戶人家搬遷出去了,都住上了新房。</p><p class="ql-block"> 老屋雖老,依舊是我生命里永不褪色的記憶,記憶中的那座老屋陪伴了我的童年與少年時光。盡管許多鄉親們搬出去蓋了樓房,鄉親們與我聊天時,還是懷念那兼容并濟的老屋,多少年來,鄉親們居住在一起,養成了開放包容的秉性,更懂得珍惜當下,著眼未來。</p><p class="ql-block"> 不管走到哪里,老屋那種“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精神,永遠定格在我心中。(木子日記)</p><p class="ql-block">一2025年4月14日</p> <p class="ql-block"> 筆者(右二)和一個屋場長大的鄉鄰在河畔院子合影留念。</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前旗|
万载县|
宣城市|
巴林左旗|
旌德县|
驻马店市|
淳化县|
贵南县|
廉江市|
通江县|
河南省|
奉新县|
塘沽区|
上思县|
台安县|
武定县|
桦甸市|
崇仁县|
乌拉特后旗|
岢岚县|
泰安市|
沈丘县|
留坝县|
阜阳市|
宁南县|
陆良县|
同德县|
永和县|
拜泉县|
南陵县|
平遥县|
兴城市|
五大连池市|
麻栗坡县|
太白县|
乌海市|
朝阳县|
北辰区|
阿拉尔市|
渭源县|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