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鐸山對聯集萃

劉震

<p class="ql-block">?湖南省冷水江市的鐸山,以前是只有幾個村的小地方,原來叫謝鐸山,因在鐸山居住者大多姓謝,故而得名。后來鐸山范圍擴大成為鄉、鎮,近來與巖口合并成為一個大鎮。已成功申報進入湖南省旅游業“十三五”發展規劃100個特色旅游小鎮名錄。是著名女兵作家謝冰瑩的故里。</p> <p class="ql-block">謝直美題謝氏宗祠光祖臺(戲臺)聯:</p><p class="ql-block">旗舞壽陽,掛帥出征東晉將;</p><p class="ql-block">鼓驚淝水,聞風棄甲北秦兵。</p><p class="ql-block">——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中國東晉時期杰出的政治家。為謝鐸山謝氏始祖。</p><p class="ql-block">太元二年(377年),舉薦其侄謝玄組建“北府軍”,鎮守廣陵,對抗前秦。在淝水之戰中,謝安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又乘勝派謝玄收復洛陽及徐、兗、青、司、豫、梁六州。戰后前往廣陵避禍。太元十年(385年),謝安病逝,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傅、廬陵郡公,謚號“文靖”。</p> <p class="ql-block">謝祖熹隆公墓聯:</p><p class="ql-block">熹光曙色昭天地;</p><p class="ql-block">隆德高行范古今。</p><p class="ql-block">——謝鐸山謝氏始遷祖熹隆公,于1314年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早禾田(現禾市鎮),1335年遷往湖南省湘鄉縣鸚口桑樹園(現婁星區),1336年娶妻顏氏。1355年遷居渣渡。生有二子,長子辛伯,次子瑛伯。后再轉徙居今冷水江市鐸山鎮龍潭老垣里(謝鐸山),后裔聚居于龍潭、新臺、鐸山、花橋、王家等村附近。</p> <p class="ql-block">香火廳屋,又叫香火堂,為謝鐸山謝氏熹隆公后裔祭祀祖先的地方,是大璣公為首倡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據現謝冰瑩研究會副會長謝四喜介紹,香火堂至今存續三百五十余年,其間只換過幾次瓦。</span></p><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其中一半產權是從族人手中購買,另一半原為謝遵度私產。謝遵度后來將私有部分捐給族上作為族立小學使用。</p><p class="ql-block">1924年3月,在謝玉芝、謝遵度、謝裔咸、謝能興、謝玉煙、謝玉庭、謝約吾、謝克安、謝賓卿等人的立案下,建立鐸山族立小學,全稱是新化縣大同鎮大有鄉第六保國民小學,由香火堂略加修改。先后由謝裔咸、謝玉煙、謝遵度、謝光岳、謝贊厘兼任校長。</p> <p class="ql-block">謝氏宗祠門聯:</p><p class="ql-block">峻嶺千尋,栽培檜柏;</p><p class="ql-block">澄潭萬丈,卵育魚龍。</p><p class="ql-block">——此聯作者大多認為是謝玉芝,但也有人說是謝楚藩(當時族長,主修宗祠)或謝遵度(大同鎮長,續修宗祠)。建議有關部門找筆跡專家鑒定一下。因為黃柏嶺福善亭聯與福善亭記,可以確定是謝玉芝撰寫的,比對一下各人筆跡應當可以得出結論。</p> <p class="ql-block">謝直美題謝氏宗祠聯:</p><p class="ql-block">神山柏嶺,栽培玉樹;</p><p class="ql-block">圣水龍潭,灌溉芝蘭。</p><p class="ql-block">——1936年,族老們決議修建謝氏宗祠,由謝楚藩負責修建工作并掌管賬目。不久由于各種原因,祠堂停工。1937年,族里公推謝遵度主持修建。1941年,謝氏宗祠竣工,族立小學從香火堂搬入宗祠。而謝遵度在主持慶典后,一病不起,不久去世。</p> <p class="ql-block">謝直美題述德堂聯其一:</p><p class="ql-block">熹徽翻綠水,人杰地靈,紫氣浮來縈勝地;</p><p class="ql-block">隆盛托青山,物華天寶,金魚游去跳龍門。</p> <p class="ql-block">謝玉芝題述德堂聯其二:</p><p class="ql-block">兒曹當自立,喜排潤雷峰,胎孕云雨含萬象;</p><p class="ql-block">祖澤豈能忘,看隔江石柱,嵯峨霄漢挺孤標。</p><p class="ql-block">——謝氏宗祠主堂內現存述德堂為2006年復修。</p><p class="ql-block">聯二為老人回憶,系謝玉芝題聯,重修后復刻。可能記述不太準確。前半部分應該是反了,祖澤應在前,兒曹在后,否則上下聯意不通暢(也是一種禮節);潤字應該是闥字,無排潤一說( 宋·王安石:兩山排闥送青來);云雨應該是雨云,否則出律。</p><p class="ql-block">所以,正確的對聯應該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祖澤豈能忘,喜排闥雷峰,胎孕雨云含萬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兒曹當自立,看隔江石柱,嵯峨霄漢挺孤標。</span></p> <p class="ql-block">謝玉芝集句題守園聯:</p><p class="ql-block">平生蹈孔孟(明?黃淳耀);</p><p class="ql-block">守拙歸園田(晉?陶淵明)。</p><p class="ql-block">——謝玉芝,譜名裔勛,字錫林,號石鄰,又號資濱樵者、資江贅叟,晚年號守拙老人。生于1861年,光緒辛卯副貢(舉人)。先后在新化資江、武岡觀瀾、東安紫溪、邵陽圖南等書院任過山長,在新化縣立中學當了三十七年校長,后來利用謝氏祠堂創辦了謝鐸山龍潭學校。</p><p class="ql-block">妻子劉喜貴。</p><p class="ql-block">生有三兒二女,四個大學畢業,三個授少將軍銜。</p><p class="ql-block">長子謝承鬯(同暢),字贊厘(1893~1947年),湖南高等師范學校畢業,歷任益陽五福學校、湖南第二聯合中學校長,湘中汽車路局常駐縣政府科員、科長等職。</p><p class="ql-block"> 次子謝承章,字贊堯,學名煥文(1900~1927年)。國立山西大學畢業,歷任山西省編譯,山西太原中學、曹州高級中學教員,湖南第一師范、明德中學教員。后棄教從軍,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政治部、武漢衛戍司令部秘書,44軍政治部主任,少將軍銜,因病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三子謝承苾,字贊篁,學名國馨(1903~1970年),1925年畢業于國立武昌師范大學,歷任湖南第一師范、第一女師、明德中學、岳云中學教員,湖南通俗日報編輯,湖南商報主編,北平河北訓政學院教授,上海民族革命同盟《怒潮》編輯,藍田明憲中學、周南女中、大鹿中學教員,漢口《和平日報》主筆,南北文化出版社總編輯,中央軍事學校第一分校政治教官、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秘書。少將軍銜。解放后,任湖南省政府參事室參事,負責文教方面工作。</p><p class="ql-block"> 長女謝隆德。</p><p class="ql-block"> 次女謝鳴崗,字鳳寶,主要筆名為謝冰瑩(1905~2000年)。北平女師大畢業,中國現代第一女兵作家、教授,少將軍銜。</p><p class="ql-block">目前守園對聯完全采用謝冰瑩回憶文章,個別字有出入。經本人考證,原聯應是謝玉芝集陶、黃二人詩句而成聯。詳見拙作《謝冰瑩故居守園門聯考)。</p> <p class="ql-block">陳華新題守園聯:</p><p class="ql-block">絕代文豪揚世界;</p><p class="ql-block">冰瑩偉績譽中華。</p><p class="ql-block">——陳華新2015年11月書于美國三藩市。</p> <p class="ql-block">謝玉芝題福善亭聯其一:</p><p class="ql-block">半嶺且停驂,力戒歧趨循正路;</p><p class="ql-block">一甌聊解渴,且將熱惱換清涼。</p> <p class="ql-block">謝玉芝題福善亭聯其二:</p><p class="ql-block">跋涉漫辭勞,努力方能登絕頂;</p><p class="ql-block">安閑姑小住,問涂應更向前頭。</p><p class="ql-block">——塗是涂的繁體字,意同途。但途的繁體字依然是途,而非塗。</p> <p class="ql-block">——福善亭為謝直國(謝本常父親)提供宅地和磚瓦,謝錫吾于1938年秋獨資修建。亭內有“福善亭記”石碑,與兩副門聯同為謝玉芝先生撰寫。</p><p class="ql-block">謝錫吾(1883~1940年),輩名承善,鐸山鎮新臺村新屋院子人。少時家貧,后上錫礦山開辦銻礦而發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9年,</span>獨資整修自巖口鎮茅鐮灣至鐸山鎮龍光村茶亭子(谷詒亭)石板道。</p><p class="ql-block">1931年獨資整修自鐸山鎮石灣雷罐井拱橋邊起經渣渡鎮鐵山沖至礦山鄉樊家嶺石板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8年</span>獨資新修自鐸山鎮龍潭村石鼓沖青山坑經黃柏嶺至漣源市灌塘村石板道。</p><p class="ql-block">另獨資新修巖口鎮槐花村經石子嶺至毛易鎮筻溪村的石板路。時間不詳。</p><p class="ql-block"> 還獨資修建“八十亭" (1929年)、“樊家嶺亭" (1931年)、“福善亭"、“積善亭”。</p><p class="ql-block">1929年,主資建造“青潭橋”。</p><p class="ql-block">1925年——1932年,獨資建造開辦“志漢學校"。學校位于鐸山鎮新臺村新屋院子里下首,擔任校長,個人負擔全校經費,學生免費就讀,并提供書籍課本。</p><p class="ql-block">謝錫吾1940年歿葬本族宗祠北端墳山嶺。</p> <p class="ql-block">謝楚藩題式園門聯:</p><p class="ql-block">庭羅千樹玉; </p><p class="ql-block">門挹兩峰云。</p><p class="ql-block">——謝楚藩(1908~1952年),輩名顯椒,別號屏周。新化縣立中學畢業,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步科第一學生隊,歷任步兵中校,重慶衛戍總部上校督練官。后任大同鎮高小和縣高小教員、校長、新化縣政府參議員,是謝鐸山族老之一,積極支持創立修建新寺完小,為修建謝鐸山宗祠奔走呼號,親任主修。</p><p class="ql-block"> 謝鐸山五修族譜記載:好義急公,愛才如命,獎勵后進,教誨不遺余力。時縣小開游藝會,公為聯云:</p><p class="ql-block">童子何知,茍有片長足錄;</p><p class="ql-block">后生可怕,養成大器為難。</p><p class="ql-block">謝楚藩先生生有四子。</p><p class="ql-block">三子謝參軍先生(又名謝桂華)是中國社會科院歷史研究所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專家,為著名簡帛學泰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式園為謝楚藩舊居,門聯系其撰并書。</span></p> <p class="ql-block">謝直美題寶光堂其一:</p><p class="ql-block">教育英才添貢獻;</p><p class="ql-block">捐資亞運助光輝。</p><p class="ql-block">——謝直美(1940—2023),字畢生,1940年10月2日生,鐸山鎮龍潭村八組“寶光堂”人。大學文化,主要從事高中物理教學,高級講師,榮譽博士。中華民族振興基金會副會長,世界杰出華人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中華百家姓氏通鑒》副主編。</p><p class="ql-block"> 1974年發明“微型電泵",推廣到全國各地,被譽為“電泵之父"。獲得十余項中國專利權。</p><p class="ql-block"> 1990 年向北京亞洲運動會捐贈價值兩萬四千元自己發明的“多向陽臺曬衣裝置",榮獲第11屆亞運會特別榮譽獎。</p><p class="ql-block"> 主要著作有《培養青少年創造能力的途征》、《運用整體原理指導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物理教學與發明創造》和《謝直美文選》等,多篇作品榮獲“世界重大學術成果特等獎。</p><p class="ql-block"> 2006年復修謝鐸山宗祠時,為首席顧問。</p><p class="ql-block"> 2007年編寫《寶樹之光》大型史冊。</p><p class="ql-block"> 2007年5月1日榮獲“時代英模”榮譽勛章。</p><p class="ql-block"> 2014年,積極參加六修族譜工作并樂捐壹仟元。</p><p class="ql-block"> 2019年,將已有309年歷史尚保存完好的祖居“寶光堂”,申報成功掛牌為“冷水江市文物不可移動點"。</p> <p class="ql-block">謝直美題寶光堂聯其二:</p><p class="ql-block">祖訓長存傳后代;</p><p class="ql-block">人才輩出譽全球。</p> <p class="ql-block">謝遵度題詠德堂聯:</p><p class="ql-block">詠絮才高,道韞當年評白雪 ; </p><p class="ql-block">德馨望重,淵明有宅近青山。</p><p class="ql-block">——謝遵度(1867年7月~1942年2月),輩名承守,號鴻機。曾中秀才,又自學醫書,兼通醫理。1902年,在大同鎮聯立高小學堂任教,積板參與主持學校的改建與擴建。課余時間還免費為師生及村民治病。1918年,他改教從政,擔任了三溪橋警察署長(后為保衛團長)和新化縣大同鎮鎮長(后為第三區區長),長達二十年之久。</p><p class="ql-block">1924年,把自己祖輩居住的香火堂坐式左邊四間住房及附近園土無償捐給族上辦族立小學。</p><p class="ql-block"> 1937年,告老還鄉,族上公推先生主持修建謝氏宗祠(前任主修因為矛盾多且復雜,難以解決,出走外地,從而導致宗祠停建),勉力支持,帶頭捐出良田二丘(其中一丘有一畝多用于制作磚瓦),籌款催捐,催工督工,心力交瘁,終于1941年將宗祠修建完成,他在主持宗祠竣工典禮之后,便一病不起,不久逝世,享年75歲。</p><p class="ql-block">他曾是《新化謝氏通譜》和《鐸山謝氏四修族譜》這兩部族譜的總修之一。《謝氏五修族譜》記載:公明廉潔,兩袖清風,事功才識,為時推服,比之包拯海瑞云。</p><p class="ql-block">謝遵度生有三子三女,長子直愚,字古民,曾擔任過大有鄉鄉長,次子、三子早夭。四子翰藩畢業于湖南大學經濟系,由湖南省財政廳委任為綏寧縣省稅會計,僅工作一年,患病去世。長女謝翔霄。</p> <p class="ql-block">謝裔謨題環山園下首惜字爐聯:</p><p class="ql-block">橫批;落紙云煙</p><p class="ql-block">招來斷簡殘編,都歸化鏡;</p><p class="ql-block">熔盡百家諸子,大放豪光。</p><p class="ql-block">——謝裔謨,號醉侯,趨庭問禮,家和相承,命雖蹇困,學實純深。</p> <p class="ql-block">朝陽庵聯:</p><p class="ql-block">虔誠祈禱,菩薩佑爾萬事如意;</p><p class="ql-block">存心拜佛,神靈護汝百難清除。</p><p class="ql-block">——朝陽庵供奉觀音菩薩。是謝冰瑩與謝霄商量逃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此聯多處平仄失替,為今人所作。</p> <p class="ql-block">蘇鵬賀謝玉芝七秩壽:</p><p class="ql-block">八方星斗拱南極;</p><p class="ql-block">一代經師拜鐸山。</p><p class="ql-block">——蘇鵬(1880-1953),又名先翥,字鳳初,自號柳溪遁叟。湖南新化縣(今冷水江市毛易鎮)人。</p><p class="ql-block">1902年,蘇鵬自費留學日本弘文學院,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從事反清革命活動。</p><p class="ql-block">1904年,他偕楊篤生等5人赴北京謀刺慈禧太后,未成功。</p><p class="ql-block">1906年初,受湖南學界委托,蘇鵬赴日迎接陳天華靈柩回湘并組織公葬岳麓山。民國成立后,曾任湖南省銅元局局長,秘密資助蔡鍔的護國軍;</p><p class="ql-block">1921年至1926年,當選為湖南省議員并任副議長,與程潛、唐生智等支持孫中山北伐。</p><p class="ql-block">1927年后退出政界從事教育,在新化創建青峰農業職業學校,并任校長10余年。</p><p class="ql-block">1949年他曾與程潛、唐生智等聯系開展湖南和平解放運動。</p><p class="ql-block">1953年1月,蘇鵬病逝于新化。</p> <p class="ql-block">李資深題鐸山拉鑄廠大門聯;</p><p class="ql-block">自力更生辦企業;</p><p class="ql-block">團結奮斗振鐸山。</p><p class="ql-block">——李資深(1908.4——1991.8),新化縣大同鎮花橋村湴泥沖纘緒園(現冷水江市鐸山鎮湴泥水庫庫區)人。中央軍校(黃埔軍校)第六期學員,曾任國民黨交通警察第八總隊少將總隊長。抗日戰爭中參加過臨海、臺兒莊等戰役。1948年6月被解放軍俘虜,判處無期徒刑,投入黑龍江省勞動改造。1975年12月15日,被中央人民政府作為最后一批戰犯之一予以特赦,定居老家。后擔任邵陽地區政協秘書,冷水江市政協常委。1977年,鐸山公社擴修湴泥水庫,他一家搬遷到花橋大隊。在政協工作期間,為促進臺灣早日回歸祖國,完成和平統一大業,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91年8月28日病逝,享年84歲。</p><p class="ql-block">李資深比謝冰瑩僅小兩歲,兩家僅隔5華里,他在新化縣立中學讀書時,校長和恩師正是謝冰瑩的生父謝玉芝。在臺兒莊戰場上,戰場上兩人意外相遇,冰瑩的勇敢給他留下難忘的印象,后來曾對同鄉蘇業江說:“這位女子不尋常,炮子滿天飛,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少見!”在給冰瑩的信中寫道:“回想重慶那段生活,瑩姐用我的軍郵給楚才先生寄藥。貴先生給您寄來幾斤寶慶豆鼓,您只受了小半,把大半給了我。這是一件小事,但觸動了我們的鄉土情誼,所以迄今不忘。”</p><p class="ql-block">廠名己換,楹聯未改。</p> <p class="ql-block">李資深贈劉廣文聯:</p><p class="ql-block">似海繁華歸彩筆;</p><p class="ql-block">極天花月養蒼顏。</p><p class="ql-block">——劉廣文,筆名山溪,1957年生,1974年輟學頂父職進入湖南漣邵礦務局金竹山煤礦,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p><p class="ql-block">在全國各類報刊、電臺、電視臺發表新聞、文藝作品1000余篇,發表書法理論文章數十篇。2000年1月在長沙舉辦“筆賀千禧·劉廣文書法展”,2005年1月在長沙舉辦“硯邊小故事·劉廣文隸書展”,2009年2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我國首個個人隸書展——“劉廣文隸書展”,同時首發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書法集《劉廣文隸書》。曾榮獲“湖南省十大青年書法家”、“湖南省德藝雙馨書法家”等稱號。</p> <p class="ql-block">石灣村如圣祖廟聯:</p><p class="ql-block">嚴石遠來分脈絡;</p><p class="ql-block">水泉地出見淵源。</p><p class="ql-block">——由李氏"承"字輩主事時修建,1864年動工,1867年基本落成。如圣即石灣李氏始遷祖。</p> <p class="ql-block">石灣村崇正園聯 :</p><p class="ql-block">橫批:景星門第</p><p class="ql-block">龍門源世澤;</p><p class="ql-block">鹿洞振家聲。</p><p class="ql-block">——園為李必登建于清道光年間。橫批系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歲(1843)藺南棠先生題寫。</p> <p class="ql-block">李鳳姿題石灣村壽松園聯:</p><p class="ql-block">半天風月;</p><p class="ql-block">三島云煙。</p><p class="ql-block">——壽松園門楣字為李疊青所書。聯為主人李鳳姿(1941.6——1955.2)撰并書。李鳳姿,名敘笙,當地名醫,醫德高尚。曾為當地修筑老鼠坳至東門坳兩華里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李鳳姿題石灣開化小學聯:</p><p class="ql-block">開學界文明,首重啟蒙教學;</p><p class="ql-block">化頑童氣習,毋忘夏楚收威。</p><p class="ql-block">——五四運動后,李鳳姿倡建學校,自任董事,李澤田任校長。</p> <p class="ql-block">李鳳姿自挽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嘆我生,勞勞碌碌,備嘗險阻艱難,力不從心,素懷未愜多遺憾;</p><p class="ql-block">悵大局,擾擾紛紛,飽閱滄桑變幻,亂極思治,老眼無緣睹共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能毋愧乎,生如寄,死如歸,屈指數七十年韶光,建白毫無,就算個終身結局;</p><p class="ql-block">而今已矣,東不管,西不探,回頭對二三子囑咐,負擔加重,尤須要努力向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指冥路,動轍盤根,惟我生,素喜清高,漫將歌句賠靈櫬;</p><p class="ql-block">做道場,渺茫無處,愿兒輩,破除迷信,只憑祭禮盡喪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妻休怪我無情,離鸞別鶴,命數攸關,抵期拾葉有緣,來生再結同心侶;</p><p class="ql-block">小兒要知娘太苦,挽鹿和熊,心血俱瘁,但愿著斑效舞,竭力當酬罔極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愧我生,無善狀,可作典型,忍而和亦常學步;</p><p class="ql-block">愿兒輩,當努力,以圖繼術,勤與儉更要書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沒世無名空作壹場大夢;</p><p class="ql-block">舉家休哭誰逢百歲高年。</p> <p class="ql-block">巖口塘沖村江家灣里積善亭聯:</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客來久渴逢甘飲;</p><p class="ql-block">人在多勞迄小康。</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積德積功,典詒后嗣;</p><p class="ql-block">善繼善述,光迪前人。</p><p class="ql-block">——積善亭于民國十六年(1927),由瓦泥灣王姓合修。</p> <p class="ql-block">巖口寶珠山普渡庵門聯:</p><p class="ql-block">寶珠弘揚圣德;</p><p class="ql-block">雷石廣結佛緣。</p><p class="ql-block">——北宋時期,原梅山硐主蘇甘(字得常)晚年在寶珠山修行供佛,始建庵堂。后在特殊時期夷為平地。九十年代,本地信眾蘇傳玉、蘇傳亮、蘇傳楊、蘇先煥、鄧宏廣、蘇先杞、蘇繼莊、李時嬌、蘇碧華等人四處籌資,復建庵堂。</p> <p class="ql-block">謝錫吾墓聯:</p><p class="ql-block">其一(舊)</p><p class="ql-block">開荒土,開煤窯,開銻礦,開煉廠,終生開業;</p><p class="ql-block">修石路,修拱橋,修學校,修茶亭,世代修身。</p><p class="ql-block">其二(新)</p><p class="ql-block">創業績雄才大略;</p><p class="ql-block">抒心志樂善好施。</p> <p class="ql-block">謝玉芝挽周方父親蓉軒公聯:</p><p class="ql-block">靖萑苻盜、培蘭芷香,毅力獨當,敬恭在桑梓。允應繼起象賢,廣廈敞萬間,少陵大庇寒酸士;</p><p class="ql-block">開衡岳云,破石城浪,勝游不負,歌詠滿山川。晚更皈衣凈土,仙龕虛一室,白傅迎歸兜率宮。</p><p class="ql-block">——周方(1892—1979),字靜庵,新化縣迎光鄉迎光村(今屬新邵縣)人。曾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自幼從父讀古文經史,1915年(民國4年)入湖南高等師范學堂。1920年秋后,先后在岳云、一中、一師等校任國文教師。主張“平民教育”,并一生身體力行。著有《鄉村教育補充教材》、《抗戰必勝彈詞》、《農村雜字》等。1979年3月1日,周方病逝于北京,享年87歲。湖南省文史研究館為他舉行了追悼大會。他的故友、學生們在挽聯中寫道:</p><p class="ql-block">創辦民范楓林,化雨春風,譽滿三湘四水;</p><p class="ql-block">倡行三化五子,躬身實踐,恩留北國燕山。</p><p class="ql-block">平民自創千秋業;</p><p class="ql-block">夫子榮為百世師。</p><p class="ql-block">周方之父蓉軒公(1864一1941),班名昌鏡,名世坊,字蓉軒,世居新化高平迎官橋(現新邵縣迎光鄉)叢桂山房。晚清秀才,肄業于寶慶濂溪書院,以品學兼優,眾舉任齋長者凡七年,曾任寶慶永固鎮鎮長等職。后以辦學為主,門下士多將才,國民黨上將袁樸、中將李文等皆出其門。曾撰家訓聯;</p><p class="ql-block">對祖父無慚,先須立品;</p><p class="ql-block">要兒孫有用,還是讀書。</p><p class="ql-block">懸掛于堂屋神龕兩側。現在其曾孫周江元家神龕上仍懸掛此聯。</p><p class="ql-block">1941年,蓉軒公辭世時,不僅其門生名將袁樸、李文、李規等痛挽,而且包括時任民國政府中央大學教育長、中央教育部次長朱經農,時任國民黨上將、湖南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曾繼梧,時任湖南省民政廳廳長馬子谷,湖南師范學院院長劉壽祺等上百位社會各界名流(含謝玉芝)均撰聯挽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兒女挽謝翔霄聯;</span></p><p class="ql-block">桃李滿園,先生心慰;</p><p class="ql-block">兒女有志,慈母神安。</p><p class="ql-block">——謝遵度長女謝翔霄(1907~1987年),字德翼,又名翰藻。</p><p class="ql-block">6歲入耀他先生私塾館香火堂讀書,11歲和謝冰瑩入大同女校讀書,14歲與冰瑩同時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稻田師范)。</p><p class="ql-block">1926年10月,姑侄倆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第六期女生部。</p><p class="ql-block">1927年她和冰瑩參加平定夏斗寅叛變,在戰地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p><p class="ql-block">西征回校后,回湖南,入大同鎮高小從教14年,結婚生子,送夫抗日。丈夫李寶善犧牲后,終身未再嫁。鐸山謝氏宗祠建成后,族立小學即遷入祠堂,翔霄在該校任教員。</p><p class="ql-block">1943年在新寺完小任教。</p><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為《和平日報》社副刊校對。</p><p class="ql-block">1948年在長沙市瀏正街小學擔任教導主任。</p><p class="ql-block">1950年籌建創辦五保學校(即后改名為韭菜園小學)并任校長。又創辦南寶街小學,受到徐特立的表揚。</p><p class="ql-block">1987年6月22日,謝翔霄因癌癥醫治無效,在衡陽逝世。終年八十歲。謝翔霄的兒女們為她撰寫了這副挽聯。</p><p class="ql-block">聯中“女”字處,按律當平聲,疑是“孫”字之誤。</p> <p class="ql-block">李抱一(1887~1936),原名纓,字華翰,后取名景僑,字嗣循,筆名抱一等。新化縣大同團時竹村(今屬新邵縣洪溪鄉)長塘人。1910年畢業于湖南高等學堂,1912年創辦《湖南公報》,1915年9月創辦湖南《大公報》,與張秋塵任總編輯,主持《大公報》達20年。一生著作達48種。</p><p class="ql-block">1936年4月5日,他突發腦溢血逝世。大同全境名流及高小學生前往送葬。5月,省城新聞界、新化同鄉會和求實、時務、高等三校同學會在長沙青年會舉行隆重追悼會。《大公報》、《全民報》兩報特出追悼特刊。</p><p class="ql-block">謝鐸山謝氏后人與李抱一交情甚厚,多有挽聯哀悼。</p> <p class="ql-block">謝玉芝挽李抱一聯:</p><p class="ql-block">長沙地濕滯征駿,鼴鼠千鈞,長材短馭,仙游成大夢,空留劍氣沖霄,果何殊賦鴟興悲,古今同慨;</p><p class="ql-block">賤子懸弧勞制錦,龍文百斛,語重情深,墨跡尚如新,定有虹光照座,直擬當獲麟絕筆,仆襲珍藏。</p> <p class="ql-block">謝遵度挽李抱一聯:</p><p class="ql-block">清明嘆逝晨,嚝觀火停寒食,災避重陽,佳節屆千秋,死者如生何足惜。</p><p class="ql-block">長沙卑濕地,感想屈撰騷經,賈陳政策,英才高一世,文人不壽有同悲。</p> <p class="ql-block">謝國馨挽李抱一;</p><p class="ql-block">蓄道德,能文章,主筆大公,力持清議,正氣摧強暴,遺愛在鄉邦,具三不朽典型,公固未死。</p><p class="ql-block">飲醇醪,藥金石,誼同師弟,交訂忘年,論學費商量,立身蒙勗慰,感十余載嘉惠,私痛何如。</p> <p class="ql-block">謝冰瑩挽李抱一聯:</p><p class="ql-block">投考向湘垣,主稱東道,參觀來嶺表,別話南寧,公去太匆忙,噩夢長眠成大覺;</p><p class="ql-block">人師亡碩果,孰指迷津,報界失明星,儔揮椽筆,我來空悵望,英靈不昧祝重生。</p> <p class="ql-block">劉震題鐸山謝氏宗祠:</p><p class="ql-block">寶樹發祥,四時常有折屐喜;</p><p class="ql-block">龍潭毓秀,百代猶多詠絮才。</p><p class="ql-block">——有感于鐸山謝氏才人輩出,鄙人班門弄斧,試撰一聯,敬請各位方家指正!</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保县| 新兴县| 巴东县| 万安县| 揭东县| 密云县| 南阳市| 同仁县| 雅安市| 右玉县| 天长市| 理塘县| 朝阳区| 淄博市| 蒙自县| 汽车| 石狮市| 保靖县| 丹凤县| 扎鲁特旗| 巴东县| 贺州市| 拉孜县| 中宁县| 中西区| 南开区| 青河县| 汽车| 景东| 凉城县| 玛曲县| 西宁市| 华坪县| 千阳县| 治县。| 上栗县| 泰宁县| 卓资县| 元江| 贵州省| 威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