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攝 影:蛇眼視覺</div><div> 文 字:河南省文化旅游手機報</div><div><br></div><div> 在河南光山縣有一古窯,它不同于皇家官窯的精美,但它承載的是本地的生活氣息。火盆、米罐子、油燈,這些都是古窯的產物,見證了無數風俗與習慣。</div> 陶器制作是一個瀕臨消失的行業,因其生產的陶器越來越遠離人們的生活,似乎消失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仍有一些制陶人不甘心自己喜愛的行業就此消失,頑強地在生存的邊緣堅守著。同眾多瀕臨消亡的非遺項目一樣,他們的堅守讓我們依稀能夠看到這些行業的往日輝煌。 光山天賜城龍窯始于元朝、盛于明朝,曾位于縣城東僅4公里的天子山(天賜城)主峰下,山高樹茂、潢河環繞、環境清幽;天賜城是光山窯文化主要發祥之地,也是豫南窯文化主要發祥地,在千年延續燒制陶瓷的進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文化風格。天賜城龍窯歷經千年滄桑,頹坍于戰亂歲月。現古窯移到了斛山鄉油坊村,只有程氏兄弟倆在堅難的維持著,生產的產品也越來越單一,用途也是越來越少。 程伯正與程伯勝兄弟倆是方圓幾十公里僅存的制窯師傅,他們挖土、和泥、煉坯、制作、煉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這不足一千平方米的天地里,把對往日的懷戀,對職業的崇敬,對生活的執著揉和到泥里,把一坯泥土嬗變成一件件精美的器物。由于他們都是手工制作,生產出來的產品都是極具個性,也都是唯一的。 生活對他們苛刻,卻也對他們眷顧。兄長程伯正是一位聾啞人,似有一些聽力,但口里只能咦咦呀呀發出簡單的音節。雖然已經七十多歲,但身板十分硬朗,即使是在高溫四十多度的窯里出窯,也能堅持三十多分鐘。相比較,兄長比弟弟程伯勝身體更好。弟弟六十多歲,是窯場的掌柜,生產需要他謀劃,對外需要他聯絡。 程氏兄弟守護的是一口很小的窯,因為在頂上有三個煙囪所以叫囪子窯。該窯一次只能燒制三百只陶盆、陶罐等陶器。其中以陶盆居多,而且是一種比較簡陋的陶盆。這種盆的作用也比較單一,就是在老人故去時在棺材前焚燒紙錢的盆。在出殯時都要將燒過紙錢的盆摔碎,也就是說每故去一位老人,都要摔一只這樣的盆。這也是程氏老窯能夠生存下來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他們燒不出來好的陶器,而是燒出來了也沒有人買。 天賜城是光山窯文化主要發祥之地,也是豫南窯文化主要發祥地,在千年延續燒制陶瓷的進程中,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文化風格,又形成了獨特的行業習俗。 作為光山縣為數不多的還在生產陶制品的窯場,保護和傳承是必須要做到的。希望光山油坊(天賜)窯就像這時代的列車,駛向遠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门峡市|
奈曼旗|
三门峡市|
苍梧县|
明星|
达日县|
柘荣县|
敖汉旗|
阿合奇县|
陕西省|
榕江县|
萍乡市|
建平县|
藁城市|
平昌县|
松江区|
共和县|
商河县|
海淀区|
河源市|
讷河市|
兰州市|
淮南市|
马龙县|
葫芦岛市|
安义县|
洛宁县|
辽阳县|
东兰县|
溧水县|
永春县|
临潭县|
光山县|
陇南市|
土默特左旗|
岐山县|
大理市|
高清|
建湖县|
北宁市|
金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