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山新八景之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歷史文化的名鎮——樂農毓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張行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平壩明清稱樂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曾開義學綠蘿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蕎酥豆腐或青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品酥心更美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平壩鎮與周邊的小街鎮、新街鄉和喜古鄉的一部分在明代為陸竜長官司,現今屏邊縣的新現、大窩子在明代為新現長官司。清·康熙六年(1667年)設開化府,將陸竜長官司與新現長官司合為一里, 成為開化府八里之一的樂農里。清·雍正八年(1730年),文山設縣,把先前的八里改為九里,將樂農里一分為二,分成新現里和樂農里。平壩鎮與小街、新街仍屬樂農里。合能成為一里,分能成為兩里,說明它們山水相依,中間決不能隔著一個王弄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樂農是里,樂竜是街。</b><b style="font-size:22px;">“農”和“竜”不光字形不同,讀音也不同,不是同一地點,這很好分辨。可是有些人在《縣志》點注卷二150頁中把“樂農里”注釋為“在外北欸乃樂竜街”,即文山市德厚鎮的“樂竜村”(明清至今叫“樂竜街”),與其說這是知識欠缺,不如說是故意偷換概念。這種偷換概念經常可見。十年前麻栗坡縣打算把縣城建成漂亮的邊境城市,起名為“祖母綠都”,縣委和開發商的用意顯然是要通過城市建設,使麻栗坡縣如祖母綠寶石那樣的美麗、珍貴。為了擴大宣傳,開發商舉辦一次“祖母綠都”的征文大賽。承辦方竟然把征文內容篡改為“祖母綠”,宣傳祖母綠都的文章無緣染指,而宣傳猛硐祖母綠寶石礦的文章獲得一等獎及多個獎項。須知,“祖母綠”是礦物,祖母綠礦在猛硐,與麻栗坡城市建設沒有半點關系。竜長官司,現今屏邊縣的新現、大窩子在明代為新現長官司。清·康熙六年(1667年)設開化府,將陸竜長官司與新現長官司合為一里, 成為開化府八里之一的樂農里。清·雍正八年(1730年),文山設縣,把先前的八里改為九里,將樂農里一分為二,分成新現里和樂農里。平壩鎮與小街、新街仍屬樂農里。合能成為一里,分能成為兩里,說明它們山水相依,中間決不能隔著一個王弄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農”和“竜”不光字形不同,讀音也不同,不是同一地點,這很好分辨。可是有些人在《縣志》點注卷二150頁中把“樂農里”注釋為“在外北欸乃樂竜街”,即文山市德厚鎮的“樂竜村”(明清至今叫“樂竜街”),與其說這是知識欠缺,不如說是故意偷換概念。這種偷換概念經常可見。十年前麻栗坡縣打算把縣城建成漂亮的邊境城市,起名為“祖母綠都”,縣委和開發商的用意顯然是要通過城市建設,使麻栗坡縣如祖母綠寶石那樣的美麗、珍貴。為了擴大宣傳,開發商舉辦一次“祖母綠都”的征文大賽。承辦方竟然把征文內容篡改為“祖母綠”,宣傳祖母綠都的文章無緣染指,而宣傳猛硐祖母綠寶石礦的文章獲得一等獎及多個獎項。須知,“祖母綠”是礦物,祖母綠礦在猛硐,與麻栗坡城市建設沒有半點關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平壩三七,最早移栽。</b><b style="font-size:22px;">平壩鎮是最早人工種植三七的地區,同明代老君山的銀礦開采有著直接的關系。與平壩鎮同在樂樂竜村絕對不是樂農里。從地圖上看,平壩街在文山城的西邊,樂竜村在文山城的北邊。為了把樂竜村說成是樂農里,竟然把清· 康熙開化知府李文淵的《綠蘿寺記》抬出來為證。可是,李知府卻不給他們面子,反手給他們一個耳光。與該文只隔5頁的156頁就載有清·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開化知府李文淵的《綠蘿寺記》。文中記載:“郡西之樂農里綠蘿山下有寺焉”。郡西在哪里呢?《文山縣志》載:“民國10年(1921)文山縣區(鄉)段一覽表” 標注:“西鄉,平壩街”。可知樂農里在西鄉平壩街。《文山縣志》民國10年(1921)文山縣區(鄉)段一覽表標注:“外北鄉:馬塘街、感古、紅甸、迷勒灣、務路、樂龍(樂竜)、黑末、使幾沖、黃龍山”。可知樂竜街在文山城北邊。清代樂竜街南邊黑末村屬王弄里,北邊感古村也屬王弄里,中間樂竜街決不能獨立成為一個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樂竜村絕對不是樂農里。從地圖上看,平壩街在文山城的西邊,樂竜村在文山城的北邊。為了把樂竜村說成是樂農里,竟然把清· 康熙開化知府李文淵的《綠蘿寺記》抬出來為證。可是,李知府卻不給他們面子,反手給他們一個耳光。與該文只隔5頁的156頁就載有清·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開化知府李文淵的《綠蘿寺記》。文中記載:“郡西之樂農里綠蘿山下有寺焉”。郡西在哪里呢?《文山縣志》載:“民國10年(1921)文山縣區(鄉)段一覽表” 標注:“西鄉,平壩街”。可知樂農里在西鄉平壩街。《文山縣志》民國10年(1921)文山縣區(鄉)段一覽表標注:“外北鄉:馬塘街、感古、紅甸、迷勒灣、務路、樂龍(樂竜)、黑末、使幾沖、黃龍山”。可知樂竜街在文山城北邊。清代樂竜街南邊黑末村屬王弄里,北邊感古村也屬王弄里,中間樂竜街決不能獨立成為一個里。21世紀初,樂竜街只有農戶694戶,人口3110人,就算在16世紀中期的清初有這點人口吧,這樣的彈丸小村能成為一個里嗎?顯然是不可能的。由此前車可鑒,無論何尊何貴,若非專家學者,不要胡亂點注,莫讓“驢友”瞎跑冤枉路啊!</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1世紀初,樂竜街只有農戶694戶,人口3110人,就算在16世紀中期的清初有這點人口吧,這樣的彈丸小村能成為一個里嗎?顯然是不可能的。由此前車可鑒,無論何尊何貴,若非專家學者,不要胡亂點注,莫讓“驢友”瞎跑冤枉路啊!樂竜街只是明清時文山到蒙自官道旁王弄里邊界處將進入安南里的一個小村,六天趕一個街子,文革以后改為七天一街,專賣豬、牛等牲畜。樂農里與樂竜街,一在府城之西,一在府城之北,相差90度,風馬牛不相及。本文糾正這一錯亂的目的,是要給游客提個醒,切莫錯游到德厚鎮樂竜街趕豬街子牛街子去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君須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北面是村西是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竜山少樹水無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農里的小街鎮老君山二河溝一帶曾有一個規模較大的銀礦,在那里開采銀礦的礦工最多時可達到2萬余人。就使這個銀礦與三七結下了不解之緣。三七生服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專治跌打損傷;熟服能補血強身。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三七中的皂甙,能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對于延緩衰老、保持機體生理平衡有顯著功效。為了解決礦工不斷出現的跌打勞傷以及井下作業因缺氧造成心腦損傷等問題,三七便成為首選主藥。由于野生三七供不應求,人工栽培便應運而生。平壩的夜潮土是栽培三七的理想之地,于是三七栽培在平壩迅猛發展,使平壩一躍而成為“中國三七古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人皆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名貫古今三七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花開富貴萬千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鎮內古跡,底泥為最。</b><b style="font-size:22px;">鎮境內文物古跡較多,大多為明、清時期留下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藝術價值。主要有:西鄉老君閣、西鄉壽佛寺、西鄉萬壽宮、西鄉觀音寺、西鄉關圣宮、平壩觀音閣、土地廟、財神廟、川主廟、蓮花硐。其中的“西鄉關圣宮”就是關帝廟。雍正九年(1731)知縣徐本仙開設的樂農里義學就設在關帝廟。在底泥村還收藏著一口清代的大鐘。《開化府志》記載,“底泥故城:治西七十里”,即底泥過去有一座老城,舊址在開化府城西邊七十里的地方。在明代,阿雅長官司北面是樂農長官司,南面與交址接壤。底泥在樂農長官司最南面,與阿雅長官司接壤。清時交址改稱安南。清初云南開化府南部與越南之間的界河為大賭咒河。永平里(阿雅長官司在明初改為教化三部長官司,永平里當時為三部之一的八寨長官司)處在抗擊交址入侵第一線。底泥較為安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皇帝承認被交址侵占的土地,將此段邊界改到馬白汛南小賭咒河。底泥就變為抗擊交址入侵第一線。底泥故城就是這時建的。后來,法國侵占安南,又加上安南不斷內亂,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法簽訂《續議條款》,清朝收回大賭咒河舊界內的勐峒、都龍等地。小賭咒河又成為內河。底泥復又成為內地。底泥故城便逐漸失去防護的作用,土城墻逐漸坍塌無存了。彝語“底”是壩子、平地。 彝語“泥”是牛。“底泥”在彝語中便是放牛的壩子。逐漸遠離兵燹的底泥村又恢復了先前的美景,綠蔭遍野,牛羊滿地,逐漸變成一個具有豐富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的村莊。</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其優美的自然景觀在文山學院李茂山教授《底泥賦》中得以再現:“龍須邀鳳尾以合流,一碧沃野;蓮花望觀音之慈顏,四圍屏嵐……霞映底泥河,瀑落大箐巖。水井坡、綠樹蒼蒼,碧水灣、白鷺翩翩;河邊村、松泉對月,石巖寨、花果盈山。三七花開兮翡翠疊,蘭草葉碧兮幽香散。悠悠兮一曲牧笛,裊裊兮幾縷炊煙。”再看底泥的四季更美:“春來千畝油菜黃,蝶影追花信;夏至萬頃稻浪碧,蛙鼓動星辰。秋染壽菊金光勝火,冬籠煙雨濃醇如醴。更有底泥河九曲回環,倒映村寨樓影……晨鐘破霧時,山水幻鏡;暮靄沉山處,牧笛牽云。壯姑采蘩歌未落,苗家織麻布初錦。”這個放牛的壩子如今更美了。《綠蘿寺記》中的綠蘿山即后來的回龍嶺。綠蘿寺即現在的觀音閣前身,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 清·嘉慶二年(1797年)改建為觀音閣。由于歷史的變遷,揉進了道家和儒家的元素,使觀音閣成為集儒道釋三家文化合一的典型寺廟。由此,平壩街便成為文山州惟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文山縣志》載:“民國10年(1921)文山縣區(鄉)段一覽表” 標注:“西鄉,平壩街”。可知樂農里在西鄉平壩街。《文山縣志》民國10年(1921)文山縣區(鄉)段一覽表標注:“外北鄉:馬塘街、感古、紅甸、迷勒灣、務路、樂龍、黑末、使幾沖、黃龍山”。可知樂竜街在外北鄉。一西一北,相差90度。樂竜街只是一個從文山到蒙自官道旁的小村,六天趕一個街子,文革以后改為七天一街,專賣豬、牛等牲畜。尊敬的游客,給你提個醒,切莫錯游到德厚鎮樂竜街趕豬牛街子去喲!平壩鎮是最早人工種植三七的地區,同明代老君山的銀礦開采有著直接的關系。與平壩鎮同在樂農里的小街鎮老君山二河溝一帶曾有一個規模較大的銀礦,在那里開采銀礦的礦工多達到2萬余人。就使這個銀礦與三七結下了不解之緣。三七生服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專治跌打損傷;熟服能補血強身。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三七中的皂甙,能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對于延緩衰老、保持機體生理平衡有顯著功效。為了解決礦工不斷出現的跌打勞傷以及井下作業因缺氧造成心腦損傷等問題,三七便成為首選主藥。由于野生三七供不應求,人工栽培便應運而生。平壩的夜潮土是栽培三七的理想之地,于是三七栽培在平壩迅猛發展,使平壩一躍而成為“中國三七古鎮”。鎮境內文物古跡較多,大多為明、清時期留下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藝術價值。主要有:西鄉老君閣、西鄉壽佛寺、西鄉萬壽宮、西鄉觀音寺、西鄉關圣宮、平壩觀音閣、土地廟、財神廟、川主廟、蓮花硐。其中的“西鄉關圣宮”就是關帝廟。雍正九年(1731)知縣徐本仙開設的樂農里義學就設在關帝廟。在底泥村還收藏著一口清代的大鐘。</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意會而無法用準確的詞語言表。尤如文山三七那樣,需要經度緯度相合的專一性,別處產的三七是不能與文山三七比擬的。平壩青菜也是這樣,與它只是緯度相同或只是經度相同的鄰居多得很,同樣能種植青菜,可是那品味與平壩青菜相比就是云泥之別了。平壩青菜株高、葉大、柄粗。做菜宜用于素煮,水一漲就葩(pā熟透)。臽進碗里,滿碗綠瑩,青菜湯青綠剔透,微帶澄黃,仿佛是窗縫中漂進一絲西天的霞彩溶進湯里。其實那點澄黃便是青菜中含有的稀有元素,造就了湯味的獨特口感。一位資深的美食家標榜平壩青菜為蔬菜軟黃金。用平壩青菜制作的酸菜則是咸菜中的珍品。 </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大街兩側為清代民居樓和多重四合院,形成了“長街織錦”“萬壽都天”“七鄉大觀”“龍池報時”“會館遺韻”“雙塘映月”“川祖護生”“觀音高閣”八大景觀,讓游客留連忘返。聲名遠:平壩新風皆蘊暖,樂農古里盡藏珍。請君嘗,平壩臭豆腐。除三七外,平壩鎮還有臭豆腐、蕎酥、青菜名優特農產品。平壩臭豆腐入口即化,香而不臭,食后唇齒留香。“臭”字是由上“自”和下“犬”組成。 “自”是“鼻”的本字,“犬”是狗,可知,“自”就是狗的鼻子。“臭”的本義就是:狗鼻子聞到的一切氣味。如果古人要說不好聞的“臭”,就在“臭”字前加一個“惡”,那么,“惡臭”就是現代意義的“臭”。如果光說“臭”,那么,就是指香味或是不香不臭的氣味,但多數情況下專指香味。從這一意義上說,古代發明的臭豆腐,就是香豆腐。在臭豆腐攤前聞到的那股氣味是粬香味,而不是臭味。凡是臭的東西是要變色的,而平壩臭豆腐內外的顏色卻是乳白色的。正因為它是香豆腐,才會吸引眾多食客的青睞。如果將臭豆腐裹上雞蛋淀粉漿,放進油鍋里用文火慢炸,出鍋后,表面金黃,而內部含漿,火柴盒般大小,正好一口一塊,既增加酒量,又增進食欲。炸香的臭豆腐一端上桌,食客們忙不得款白,顧不上劃拳,自顧自悶聲頻拈,只能聽到筷子在盤子上空的撞擊聲。很多人經常毫無理由地到平壩閑逛一趟,只為品嘗平壩臭豆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眾皆夸:</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遠客三嘗漿爽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近鍋一品齒留香。</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更奇遇,平壩蕎酥。</b><b style="font-size:22px;">平壩蕎酥,天然蕎香,酥潤可口,遠近聞名。曾有一位閩地客人品嘗平壩蕎酥之后站在回龍嶺上抒發情趣:</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遠來平壩,愛上饒鄉。蕎開笑臉,風送酥香。蜂引前路,蝶舞霓裳。當街商鋪,古式作坊。形追新穎,家傳密方。一嘗陶醉,滿口金黃。高家繼起,李氏源長。八面蜂涌,萬古流芳。</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而今,后繼作坊也屢出佳品,但尤以首創于清代咸豐年間的李家品牌為最,以其獨特的風味贏得口碑,民國時期云南省政府主席龍云品嘗后沉醉欲仙,當即為其作坊題贈“美珍齋”匾額。李家中堂上懸掛的《平壩蕎酥賦》說:“人談古樂農,左右皆夸蕎酥李;客到今平壩,翁童紛指廷煥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君不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贊譽蕎酥夸李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品嘗美食話珍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再來品,平壩青菜。</b><b style="font-size:22px;">平壩青菜是平壩的地域標識,其獨特的口感只能親口品味而意會,卻無法用準確的詞語言表。尤如文山三七那樣,需要經度緯度相合的專一性,別處產的三七是不能與文山三七比擬的。平壩青菜也是這樣,與它只是緯度相同或只是經度相同的鄰居多得很,同樣能種植青菜,可是那品味與平壩青菜相比就是云泥之別了。平壩青菜株高、葉大、柄粗。做菜宜用于素煮,水一漲就葩(pā熟透)。臽進碗里,滿碗綠瑩,青菜湯青綠剔透,微帶澄黃,仿佛是窗縫中漂進一絲西天的霞彩溶進湯里。其實那點澄黃便是青菜中含有的稀有元素,造就了湯味的獨特口感。一位資深的美食家標榜平壩青菜為蔬菜軟黃金。用平壩青菜制作的酸菜則是咸菜中的珍品。 </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平壩青菜煮熟后的柄桿如白玉一般,拈一箸送進嘴里,如含碧玉;那嫩軟的感覺,如吃鮮豆腐,若嚼葩洋瓜。柄桿里居然無筋,奇怪它何以能夠支撐寬大葉片的生長。湯味的奇特,無異釅茗,勝似甘醇。口感恰到好處,增之一分則怪異,減之一分則淡寡。任是大肉小炒飽餐之后的感水,還是閑嘗慢品回味之時的向往,只要飲上一口,保證你舍不得馬上咽下,含在嘴里任意玩味。一通暢飲之后,糙火立止,喉潤津生,氣爽神寧。于是憂慮全消,煩惱盡除,臉頰紅潤。這就形成了另一個特點——美容。不信你看那愛美的女性,無論住得多遠,抑或有些自恨先天的作弄,只要喝上一口平壩青菜湯,小臉腮嘟馬上就會泛起微微紅暈,于是不自覺地打開塵封的盒子,取出久違的花鏡,竟然不認識鏡中的倩影是誰家的小妞,再三端詳后,看到那熟悉的嫩腮媚眼,方才省悟——這不就是自己嗎?于是喟然長嘆,原來我是這樣美喲!于是忙不迭出門打車,向著云貴高原上滇南第一高峰 ——薄竹山下的平壩鎮飛馳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須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借問蕎酥何處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小童遙指美珍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撰文:張行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書寫:楊仁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圖片:采自網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編輯:楊仁志</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理市|
三亚市|
隆林|
盱眙县|
德兴市|
宁化县|
垦利县|
辽宁省|
应城市|
卓资县|
涿州市|
乌兰浩特市|
偏关县|
宁南县|
林口县|
南宫市|
黑水县|
额尔古纳市|
乐都县|
夏津县|
奇台县|
平湖市|
都匀市|
普兰店市|
二手房|
鄱阳县|
武穴市|
潞西市|
黎川县|
原阳县|
若羌县|
同江市|
尤溪县|
高青县|
云安县|
紫阳县|
海城市|
偃师市|
简阳市|
和硕县|
高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