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清塘荷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圖片:清塘荷韻+網絡(夕陽下明月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樂:一江水</p> <p class="ql-block">西山有灣稱明月,明月古村悠久長。太湖風光映眼底,踏遍山河還是姑蘇美。坐落在太湖西山島南端,隸屬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石公行政村的明月灣,是西山著名景點石公山以西兩公里處一個自然村落。相傳此地在春秋時已形成村落。居民多數為淪為奴隸的越國俘虜,吳人只占少數,他們除了靠生產養活自己和家人外,還要為吳王與西施來此游憩提供飲食和服務。村后石排山上保留著西施當年洗妝的畫眉泉遺址。當然,對于這樣的傳說,我們也只能當野史去看,并無實際的考證,但是古村倒是真的,后來隨著人口的增多,村莊也有相應的擴展,至唐宋時期,明月灣基本形成了狀若棋盤的山村格局。</p> <p class="ql-block">按照歷史記載,明月灣最盛的時期是清乾隆年間。當時修建了大批精美的宅第、祠堂、石板街、河埠、碼頭等公用建筑。因為西山開始只是太湖的一個小島,很隱秘,與陸地之間的來去完全靠擺渡,人來去往很少,所以這種完善的村莊格局沒有得到破壞,獨特而完整的原始風貌保存至今,以至于當我踏入這方天地時,恍然中覺得似乎穿越了一個空間,還能看到“碧水洞庭波蕩漾,山青云裊霧天邊”的太湖美景,還能體會古人“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的曠古幽情,雖然這后一句詩并不是描寫明月灣古村的,但是這一方太湖的山水之間的美,我竟然只想到了這么一句古詩來形容一個古村落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古村就像是個世外桃源一樣,土生土長,嫻靜、淳樸,沒有繁華的街巷,也沒有亭臺樓閣,依然是村墟籬落,讓我們進到這樣一個披著神秘面紗,又似一位隱士,深藏在湖山深處,一隱就是千百年歲月的幽靜閑居之地時,有一種“悠然見南山”的感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當時去的時候其實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直到一張張影像,讓我們看不夠再細細體會時,才發覺陶淵明詩中所寫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意境在這個古村是對得上號的。按照明月灣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湖,三面群山環繞,終年蔥綠蒼翠,深藏不露,這種遠離城市喧囂的閑適靜美,使我們一走近村口那棵種植于唐代、高二十五米,胸徑二米的古樟就感受到了。雖然滄海桑田的歲月變換中,老樹歷經不少磨難,但那些枯枝居然靠著后來發出的新枝維持著生命,直到如今依然是綠意盎然,給村里的人們帶來了一樹的陰涼,還有生生不息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村落的閑靜之美就在于人們走過村子的每一個地方,幾乎都是聽不見喧嘩之聲的,我進到村里,聽見得最多的,就是圍繞著枝繁葉茂的古樟不停鳴叫的鳥聲,以至于坐在樹下歇息的人們或者原住民有時也會停下小聲的說話聲來聆聽靜謐之處的美麗聲音。閑在這個地方,你可以看見遠處挑著兩筐楊梅的村民走過;你可以看見古樟前那一灣碧水間,釣魚者無比凝神和悠閑的神情。寄予樹、水和一個古村落之間,你會忘了紅塵的三千情絲,也會忘了世間的煩惱,心遠離了那個喧鬧的地方,你又怎會嫌棄這個地方的偏遠呢?我倒是希望,結一廬在這個地方,享受著田園生活。</p> <p class="ql-block">走過村落的青石板路,行過明月橋、公路橋橋洞,來到的就是當年古村沒有和陸地相連的時候,與外界相通的古渡口。古老的磚石還在,紋理分明;古老的明月橋還在,只是駝了它的背;太湖的水還在流淌著,只是今天的渡口沒有了望穿秋水的等待。但是我們在這里還是能夠看到明月灣隱居在太湖深處的古老的美。“苔痕上階綠,青磚斑駁離。古渡望山水,茫茫煙波里”。這山,便是金庭改名前的洞庭西山;這水便是我們眉眼間的太湖水。</p> <p class="ql-block">都說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其實太湖的美,應該是從古到今湖山、村落之間的原始風光的美。你可以想像從明月灣望出去,寬闊湖面上,白日里一泓碧水,映照藍天的美;黃昏夕陽西下時,霞光萬丈,陽光透過樹影、橋洞,斜照在水面上,還有歸航的漁舟帆影點點,渡口相迎的人們順其自然地美,這是何等寧靜而悠然的“人境”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雖然走進明月灣,沒有看到夕陽美,但是我依然還是會感受到“翠鳴綠枝隱余金,一壺老酒階前飲。遠樹不解過客心,天涯明月照古今“的意境。當時的明月今還在,只是古老的渡口旁沒有了相送和相迎的人,徒留下那些墨客的詩還有我們這些過客的心。或許也只有在這樣一個“試問最幽處,號為明月灣”(唐 皮日休)的地方,我們才突然真正明白,“悠然見南山”的含義吧!</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山水相依,天水相接,一碧萬頃,明月、湖光山色與古村古宅相得益彰,把一座村落的“美”與“古”完美結合。說到明月灣的古,不得不說村落中的古建筑和古街道,在西山島上是首屈一指的。石板路,棋盤街,是明月灣古村的特色,民謠中有“花墻頭,百子格,前門后門砂條石,洞庭西山第一家”及“明灣石板街,雨后著繡鞋”的說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去的時候,看見明月灣現存的房屋,多數建于清乾隆年間。村民靠種植花果和外出經商致富,不過那時候交通不便,靠的還是船運。等回來便營建了禮和堂、禮耕堂、瞻瑞堂、瞻祿堂、漢三房、薛家廳、金家廳、鄧家祠堂、吳家祠堂、黃家祠堂、秦家祠堂等叫得出號的房屋。這些宅第和祠堂,都有精致典雅的磚雕、木雕、石雕。雖然這些古建裝飾精細程度,不及西山東村、堂里古村,但它現存的古建筑數量更多,分布更集中,并繞以長達一千多米的石板街,更體現出了江南古村的原始風貌。古村村口古樟前的河面上有座明月古橋,是清代花崗石建筑,橋身平直輕巧但比較狹窄。這些古建之美足以說明明月灣悠久的歷史遺韻。</p> <p class="ql-block">說到明月灣歷史,我突然想到,曾在蘇州電視一臺李剛說蘇的欄目中聽到明月灣暴式昭紀念館的由來。暴式昭,“官九品,人一品”,是深受百姓歡迎的九品芝麻官。暴式昭因為官廉潔,經常用微薄的俸祿接濟窮人,后因蒙冤被撤后,全家竟窮得無米下鍋,西山百姓感謝他的平日恩惠,自發捐米捐柴,直到暴式昭去世,百姓自發在明月灣捐錢建廟,紀念這位清官大人,所以有了看到的紀念館。這是一段歷史佳話,足以說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村民的淳樸善良來自于這天地之間的靈氣和美麗,也襯托著官民之間的魚水情。</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沿著這些歷史的痕跡,走在青石板巷中,沿著石板街,看到斑駁的舊屋墻,看到那些大戶望族的宗祠,在小巷窄弄中深藏;明清古建筑高低錯落在村落的深處,寂寞而蒼涼,這種天生而來的幽深古韻之美,竟然讓我在行走之余真的感到了“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的感受。這鐫刻著流年光影的古村,已是“今時不見當年月,彩云何處照我歸”,我已然看不見落花人獨立,但小徑深處我們在徘徊。徘徊中試問最幽處,似乎能看到“明月處處有,此處月偏好”的美(明 高啟),又似乎感受到劉長卿任長洲尉時,在《明月灣尋賀九不遇》詩里所感嘆:“故人不在明月在,誰見孤舟來去時” 。</p> <p class="ql-block">念及此詩時,我還在明月灣的幽深靜美中流連忘返,只是想看一看想像中的古渡夕陽之美,古人的詩意之境。誰料想返家路途之遠,遺憾而歸。背倚青山,地形宛如一鉤明月的明月灣,因為吳王和西施到此賞月的傳說,給曾經的文人們和我們這些過客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誰也沒有真正的答案,但明月灣的美是毋庸置疑的,它就是我們心底的桃源圣境。歷史只在史冊里描述它的美,而我們親眼看到的美則會銘記一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謝謝欣賞</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汀县|
梓潼县|
随州市|
巨鹿县|
沙雅县|
容城县|
潜山县|
隆尧县|
冷水江市|
奉化市|
靖远县|
阳朔县|
卓尼县|
南康市|
蓝田县|
嘉定区|
涟源市|
延安市|
库伦旗|
宣恩县|
汝城县|
景泰县|
轮台县|
武乡县|
亳州市|
封开县|
晴隆县|
称多县|
措美县|
马公市|
浑源县|
阿拉善左旗|
乌拉特前旗|
东光县|
承德县|
福泉市|
定结县|
永顺县|
凌海市|
嘉峪关市|
揭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