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3日我們來到了和順古鎮。</p><p class="ql-block">和順古鎮,位于云南省騰沖市城區西南4公里,是云南著名的僑鄉。</p><p class="ql-block">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于2006年8月為和順古鎮題寫“和順和諧”四個大字,現刻于古鎮入口的照壁上,成為標志性景觀。</p> <p class="ql-block">這里60歲是半價門票,70歲免門票。</p> <p class="ql-block">這枚是之前的門票。</p> <p class="ql-block">和順順和牌坊建于2001年,是和順標志性建筑。中國人都喜歡和、順兩個字,和與順不論如何組合,都讓人向往,讓人琢磨。這里巧妙地用了回文的修辭手法將和順兩字構成和順順和的組合,寄托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對人們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進入景區先打個卡。</p> <p class="ql-block">和順古鎮中的牌坊是舊時代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物。和順歷史上有12座牌坊,建于清末民初,后毀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2002年之后,陸續得到恢復。和順牌坊分為百歲坊、文化坊、節孝坊三類。雙虹橋老橋頭的“文治光昌”牌坊為文化坊,雙虹橋新橋頭的“冰清玉潔”牌坊為節孝坊。</p> <p class="ql-block">雨洲亭是紀念益群中學首任校長、曾任云南大學副校長的寸樹聲先生而建。寸樹聲,字雨洲,騰沖縣人民政府首任縣長,歷任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常委、云南省政協副主席、民盟云南省委主委等職,是云南著名的教育家。亭中“雨洲亭”石碑由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楚圖南題寫。雨洲亭荷池邊的道路,稱秋農路,以益群中學第二任校長李祖華(字秋農)命名,表現了和順人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p> <p class="ql-block">文瀾壯闊。</p> <p class="ql-block">雙虹橋老橋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相傳為橋頭老爺寸玉率眾建修,清光緒十年(1884)重修;</p> <p class="ql-block">雙虹橋新橋建于1921年,兩橋形如雙虹臥波,故名雙虹橋。</p> <p class="ql-block">兩橋造型精美,橋畔綠柳成蔭。</p><p class="ql-block">和順古鎮自然生態優越,鎮內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有近百棵。</p> <p class="ql-block">雖然和順古鎮也有不少客棧,但是走進和順古鎮的一剎那,還是顯得安靜祥和,沒有喧囂。</p> <p class="ql-block">每個客棧,每家小店,都是安靜地開著,不管你是否買東西,店主都笑意盈盈。</p> <p class="ql-block">和順有一位海外游子就寫下過一首《憶江南·思鄉》的詞,“家鄉好,最好陷河頭,綠柳叢中穿紫燕,紅蓮塘畔臥青牛,結伴泛孤舟”。寫的就是和順陷河綠柳紫燕、紅蓮青牛的美麗風景。</p> <p class="ql-block">和順古名“陽溫墩”,由于小河繞村而過,故改名“和順”,后取“士和民順”之意,雅化為今名。</p><p class="ql-block">這里有戲臺。</p> <p class="ql-block">葉子花。</p><p class="ql-block">葉子花是紫茉莉科葉子花屬的藤狀灌木,原產于熱帶美洲,現廣泛栽培于中國南方,因其苞片形似葉片且色彩鮮艷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和順總兵府</p><p class="ql-block">原系清朝從一品大員振威將軍、騰越總兵張松林老宅的和順總兵府,建于光緒末年,具有非常高的歷史文化價值。</p> <p class="ql-block">張松林,清末著名軍事將領,因在云貴兩省戰功顯赫,光緒年間官拜從一品高位,慈禧賜字“福”和“壽”以示恩寵。</p><p class="ql-block">張松林,字子青,祖籍江蘇淮安府清河縣,是清末著名的軍事將領。他在咸豐八年(1858年)開始從軍,隨后在江西、湖南、廣東、四川、陜西、貴州、云南等省轉戰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尤其是在云貴兩省的戰功最為顯赫。?</p><p class="ql-block">光緒二十五年正月初一日,慈禧太后賜予“福”和“壽”二字?。</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打個卡。</p> <p class="ql-block">沿著小河和荷塘走,每隔一段會有一個古樸典雅的小亭子,在水邊矗立,村婦在小亭子里洗衣,這是全國獨有的洗衣亭,建于清道光年間,在和順有六座。</p> <p class="ql-block">和順前輩出國“走夷方”,時刻掛念家中的親人。為了家鄉婦女洗衣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從清光緒年間開始,逐步沿河修建6座形態各異的洗衣亭,是和順最獨特、最溫柔的公益建筑。</p> <p class="ql-block">洗衣亭可以洗衣,納涼,也可以遙望遠方,寄托相思。</p><p class="ql-block">和順男人亦儒亦商亦農亦走四方,為了讓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時不被風吹日曬,就建了這樣的亭子。</p> <p class="ql-block">這是遠走他鄉的和順男人對自己女人最平易的饋贈。</p> <p class="ql-block">和順小巷沿和順古鎮三合河而建,由近萬平米的古建筑組成。</p> <p class="ql-block">在和順古鎮可以領略到徽派建筑粉墻黛瓦的神韻。</p> <p class="ql-block">云南民居喜歡用藍色來裝飾。</p> <p class="ql-block">這里到處都是這樣的花。</p> <p class="ql-block">和順圖書館創辦人李祖華舊居。</p><p class="ql-block">?李祖華舊址位于和順古鎮,是一座具有400多年歷史的清代民宅,現已改造為老茶鋪。</p> <p class="ql-block">老茶鋪是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木質結構建筑,雕梁畫柱,極具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李祖華舊址的歷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清代,原汁原味的清代民宅保留了大量的歷史痕跡。</p><p class="ql-block">他不僅是和順鄉村圖書館的創辦人,也是和順益群中學的第二任校長。李祖華先生為騰沖的教育和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廖承志?(革命家):題寫藏珍樓部分的“和順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熊慶來?(數學家、云南大學校長):題寫“民智泉源”。</p> <p class="ql-block">?胡適?:題寫圖書館名“和順圖書館”。</p><p class="ql-block">?李石曾?(文物學家、教育家):題寫“文化之津”。</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題寫“圖書之府”。</p> <p class="ql-block">和順圖書館占地1392平方米,建筑物由大門、中門、花園、館舍主樓、藏書樓等組成,為一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據說這個圖書館是全國最大的鎮級圖書館,歷史悠久,藏書豐富。</p> <p class="ql-block">和順圖書館成立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是本鄉旅緬華僑為振興家鄉文化教育而捐資創辦的鄉村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文昌宮用于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運和功名的神。</p> <p class="ql-block">和順文昌宮建于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年),由大殿、后殿、魁星閣、朱衣閣、過廳、兩廂、大門及最前面的大月臺組成。</p> <p class="ql-block">在左右樓閣下鑲嵌有《和順兩朝科甲題名碑》,記錄了明、清兩朝取得過功名的和順人共計809人,其中舉人8位、秀才600余位,在朝廷任過職官者180多位。</p> <p class="ql-block">后殿。</p> <p class="ql-block">大殿。</p> <p class="ql-block">魁星閣。</p> <p class="ql-block">朱衣閣。</p><p class="ql-block">文昌宮是和順教育的搖籃,清宣統元年(1909年)在這里開辦兩等小學堂,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由和順華僑捐資創辦的益群中學設立于此。</p> <p class="ql-block">和順圖書館被譽為中國鄉村最大的圖書館,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水上印象位于和順古鎮陷河,陷河是以生物多樣性為特征的濕地。</p> <p class="ql-block">沿街店鋪有家“古法造紙”。</p> <p class="ql-block">里面有塊介紹牌子。</p> <p class="ql-block">這里又是一個戲臺。</p> <p class="ql-block">邊上有家“馬幫郵局”。</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寄了張郵資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劉氏宗祠建于清代咸豐五年(1856年),至今已近150年,宗祠正前方是半月形荷塘,塘上筑雙孔石橋通達月臺,月臺上建精美的牌樓式大門。</p> <p class="ql-block">進入祠堂后是正殿。</p> <p class="ql-block">正殿是供奉劉氏始祖之所,有劉氏三祖遺訓碑。</p> <p class="ql-block">劉家訓言。</p><p class="ql-block">勿以惡小而為之</p><p class="ql-block">勿以善小而不為</p> <p class="ql-block">左廂房。</p> <p class="ql-block">右廂房。</p> <p class="ql-block">劉氏宗祠大門背后。</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建于民國九年(1920年),占地4000余平方米,規模宏大,所處地勢高峻,視野寬闊,環境清幽。</p> <p class="ql-block">內有民國元老譚延愷、李根源題寫的楹聯。</p> <p class="ql-block">這里刻著“登龍”。</p> <p class="ql-block">和順李氏家族上曾產生了云南都督蔡鍔的秘書長李曰垓、哲學家艾思奇(李生萱)等一批文化名人。</p> <p class="ql-block">李曰垓是艾思奇的父親,云南辛亥重九起義元老,出任云南護國軍秘書長。著名的討伐袁世凱稱帝的《討袁檄文》就出自他的筆端,被國學大師章太炎稱為"天南一支筆”,后曾任滇西第一殖邊督辦,政績斐然,并有詩文傳世。</p><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始建于民國九年(1920年),占地4000余平方米,規模宏大。宗祠內的匾額“聿修厥德,勿忘爾祖”是李氏家族的祖訓之一,強調要修德行、不忘祖先?3。這塊匾額在清明祭文中被反復吟誦,化作融入血脈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民國元老譚延愷寫的匾額“聲垂無窮”。</p><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的匾額“道德開基”位于宗祠照壁上,鐫刻著“忠孝”二字,在清明香火中愈發清晰。這塊匾額不僅是李氏家族的精神象征,也是和順人精神世界的坐標系?。</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不僅是李氏家族的精神象征,也是和順古鎮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祠內的匾額和祖訓不僅體現了家族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也成為了和順古鎮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p> <p class="ql-block">元龍閣前面為碧波蕩漾,水體澄澈的龍潭,背后名木古樹郁郁蔥蔥。</p> <p class="ql-block">元龍閣原為觀音殿,清朝乾隆二十七年,鄉人又在殿前興建樓閣,取名元龍閣,后經歷年修葺,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道觀。</p> <p class="ql-block">由山門、龍王殿、三官殿、魁星閣、觀音殿等組成,構思奇巧,結構緊湊,背靠青山,面臨綠水,宛若人間仙境。</p> <p class="ql-block">門神。</p> <p class="ql-block">野鴨湖</p><p class="ql-block">面積150余畝,因生態環境優良,逐漸成為野鴨等水禽的棲息地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湖水與周圍的青山綠樹、民居建筑構成了一幅“遠山莽蒼蒼,近水何悠揚;萬家坡陀下,絕勝小蘇杭”的優美畫卷。</p> <p class="ql-block">這里也有大水車。</p> <p class="ql-block">這里過去是馬幫集市。</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紀念館位于和順古鎮東北部,是艾思奇的父親李曰垓于1918年修建的(李曰垓是辛亥革命的元老,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p><p class="ql-block">大門口懸有“艾思奇紀念館”匾額。</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雕像。</p> <p class="ql-block">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磚木結構的四合院樓房。</p> <p class="ql-block">建筑精巧。</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題字。</p> <p class="ql-block">正房前廳有一石砌圓形拱門。</p> <p class="ql-block">祠堂。</p> <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前往和順古鎮考察調研。</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云南騰沖人,原名李生萱,蒙古族,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革命家。</p><p class="ql-block">他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書,長期以來都是高等院校的哲學教科書。</p><p class="ql-block">這里展示了他的手稿。</p> <p class="ql-block">1910年3月誕生在和順水碓村,兩歲就隨父在外,先后在香港、昆明、南京等地讀書,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奔赴延安。</p> <p class="ql-block">他一生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哲學著作,特別是《大眾哲學》、《哲學與生活》兩本書,曾引導無數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p> <p class="ql-block">這里的小巷子特別安靜。</p> <p class="ql-block">中國翡翠大王寸尊福舊居。</p> <p class="ql-block">寸尊福,字如東,號海亭, 云南永昌府騰越廳和順鄉黃果樹人生于1855年,卒于1929年,享年74歲。中國近代翡翠大王,著名革命先驅,教育家。“中國翡翠大王”這一稱號,稱的是清末民初僑鄉和順人寸尊福(字如東),這一稱號起源于上海,最后流傳到家鄉和順來。</p><p class="ql-block">被孫中山譽為華僑領袖、民族光輝”的辛亥元老寸尊福。</p> <p class="ql-block">寸尊福年少家貧,十三歲懷揣著和順祖祖輩輩男人的夢想跟隨馬幫到達緬甸。在勐拱玉石場向騰沖綺羅玉商李先和學習做玉石生意,由于他能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善查玉石行情,深得老板信任。當他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后,由于張寶廷等人合作開設了“協源公司”。后來在曼德勒(瓦城)開辦了“福盛隆”商號,以玉石業為主,集開采、加工、銷售為一體,兼營其它。由于他對翡翠有過人的眼力,加之選料考究,做工精細,誠信無欺,從“福盛隆”商號出來的翡翠因精致、華美、高雅、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珍藏價值,而被稱作“寸家玉”!因物有所值,漸漸的“寸家玉”被世人認可,不幾年便名聲遠播,再后來它被人們列入“騰沖五大名玉”之首。當時的富商巨賈,政界名流都以能佩戴一塊“寸家玉”而倍感時尚和自豪!“寸家玉”。</p><p class="ql-block">如今這里是一個免費參觀點。</p> <p class="ql-block">云南騰沖人尋玉、識玉、琢玉、售玉,前赴后繼,逐步形成了一套獨特、完整的翡翠文化。騰沖翡翠因深厚的文化積淀有了靈魂,涌現出寸尊福等多位“翡翠大王”,寸家玉也作為美玉名玉名傳四海,</p><p class="ql-block">門窗都是鏤空雕刻。</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嘉慶年間。代表傳統漢文化的宗祠建筑,大門是由歐式的三個石制圓孔門和具有南亞風格造型的門頭構成,這是漢文化與南亞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和順八大宗祠中,寸氏宗祠是修建最早的一家,據碑刻記載:清嘉慶十年(1805年)時任族長的武生寸光遠組織闔族神前起念,勸捐籌款,后投資緬甸經營棉花,獲利后于嘉慶十三年(1808年)臘月初二豎正堂、大門,嘉慶十四年(1809年)夏修山墻、圍墻及廊階,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建廳房,道光二年(1822年)修廳前照壁,道光三年(1823年)修家堂座,道光五年(1825年)年修曖閣牌位。</p> <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重修新大門,前后歷時126年,經幾代人的辛勤營作,方始告竣,共有正堂、左右廂樓、照壁、前廳、花園、兩個天井。</p> <p class="ql-block">彎樓子因樓房沿巷道的曲線修砌,所以和順人形象地把它稱為彎樓子。</p> <p class="ql-block">彎樓子不僅是一座民居,也是著名商號永茂和的李氏家族代稱。</p> <p class="ql-block">彎樓子民居為三進三房一照壁的庭院組合式建筑群,現被辟為“民居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永茂和商號是經商致富的代表,在騰沖商界有東董西董彎樓子之稱譽。清道光年間商號主人到緬甸經商謀生,逐漸發展成為跨國商號,總號設在緬甸曼德勒,國內上海、拉薩、昆明、下關、保山、騰沖等地設有分號,商號歷經五代人,有100多年的輝煌歷史。</p> <p class="ql-block">晚上這里游客少,趕緊拍個照。</p> <p class="ql-block">?文治光昌牌坊?:全石質結構,雕刻精美,正面刻有“文治光昌”,背面為“佑啟人文”,展現了和順的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晚上這里也有酒吧。</p> <p class="ql-block">但這里的酒吧開到晚上22點。</p> <p class="ql-block">拍個小視頻聽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山县|
农安县|
右玉县|
黎城县|
南川市|
临江市|
石首市|
开江县|
临泉县|
枞阳县|
阳城县|
郎溪县|
潼南县|
昌图县|
六盘水市|
正阳县|
陵川县|
颍上县|
禹州市|
南投县|
浑源县|
齐河县|
兴文县|
离岛区|
阿尔山市|
屏山县|
库尔勒市|
高阳县|
南安市|
云梦县|
全州县|
都江堰市|
乌海市|
拜泉县|
南丰县|
常宁市|
张家界市|
广元市|
沾益县|
綦江县|
菏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