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在杭州有一座寺廟,不僅歷史悠久,地位顯赫,而且文化底蘊深厚、富有詩意。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鐘”和“雷峰夕照”兩個景目與它緊密相連;楊萬里筆下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更是讓它聲名遠揚,流傳千古。 它就是凈慈寺。 </h1> <h1> 在清末民初發行的老明信片中,與凈慈寺相關的明信片數量相當可觀,特別是雷峰塔老明信片種類繁多,涵蓋了國內國外多家出版商和杭州各大照相館。這些明信片紀錄了凈慈寺和兩大西湖十景景觀的歷史變遷,有助于我們認識、解讀這座千年古剎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h1> <p class="ql-block">南屏山下凈慈寺 1920年代杭州二我軒照相館</p> <h1> 凈慈寺始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元年(954年),是吳越王錢弘俶為高僧永明禪師而建,原名永明禪院,南宋時改稱凈慈寺,并建造了五百羅漢堂。被朝廷評定為江南禪院“五山”之一,成為千年皇家寺廟。</h1> 南屏山下凈慈寺 1920年代杭州會陽堂 <h1> 歷史上因高僧輩出,佛法昌隆,在國內外有深遠影響。日本曹洞宗,視其為祖庭。 凈慈寺是西湖周圍的第二大名剎,與靈隱寺并稱南北兩山之最。</h1> <h1> 凈慈寺在歷史上幾經興衰,屢毀屢建,依舊保留著清代的建筑風貌。</h1> 凈慈寺 1910年代美國出版 片名誤標為杭州西湖放鶴亭 <h1> 從凈慈寺的歷史影像中,我們不難發現,晚清到民國,絕大多數的攝影者都將鏡頭對準了凈慈寺山門之前,萬工池后,“南屏晚鐘”碑亭所在區域,而真正凈慈寺內的景象相對較少。</h1> <h1>最早的凈慈寺山門</h1> 山門 佚名拍攝 <h1> 早期凈慈寺山門前沒有御碑亭。 美國人查爾斯 ? 朗 ? 佛利爾(Charles Lang Freer,1854-1919)1911年拍攝的凈慈寺山門照片</h1> 山門 常盤大定、關野貞《中國文化史跡》 <p class="ql-block">從下面這張照片上可看出,那時山門的左邊有一座牌坊,規模還不小。</p> <p class="ql-block">山門 民國老照片 佚名</p> <p class="ql-block">查閱資料,清未明初凈慈寺山門東西兩側進口建有兩座牌坊。東側牌坊上題有“震旦靈山”,西側牌坊上題有“湖南佛國”。</p> <p class="ql-block">“湖南佛國”牌坊 佚名</p> <p class="ql-block">“湖南佛國”牌坊 佚名</p> <p class="ql-block">“湖南佛國”牌坊 民國相片版明信片</p> <h1> 凈慈寺山門的門額上“敕建凈慈禪寺”為(公元1751年),乾隆南巡時所題,是豎著的匾。凡是山門掛豎額匾的寺院都為“皇家寺院”。</h1>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題豎匾 (圖片源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題豎匾 上海大東書局</p> 乾隆御題豎匾 上海商務印書館A字片193#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題豎匾 上海商務印書館(片名誤寫為天竺寺)</p> 乾隆御題豎匾 杭州英華照相館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題豎匾 杭州月溪照相館</p> <h1>1920年之后,御碑亭從后山遷移至山門前。</h1> 1920年代杭州二我軒照相館 1920年代杭州月溪照相館 1920年代杭州活佛照相館 1920年代上海中華書局 1920年代杭州寶記興號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杭州聚英旅館</p>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杭州新新旅館</p> 1920年代上海風景片公司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日本出版</p> 1930年代日本出版 195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h1> 凈慈寺大雄寶殿等內部建筑早在太平天國時期便毀于戰火。很多建筑是民國五年(1916年)、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重建、重修的。因此,清末民初的凈慈寺除了山門和后殿外,并無大型建筑 。</h1> <h1> 如今,我們看到的凈慈寺,其建筑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逐步重建的。寺院建筑風格按傳統中軸線建造,以金剛殿作山門,依次建有大雄寶殿、演法堂、釋伽殿和鐘樓等建筑。其前、中、后三重大殿展示其對稱布局。</h1> <h1> 凈慈寺和一般的禪宗寺院相比,很自己的特色。天王殿(即金剛殿)內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哼哈二將。</h1> 天王殿舊照 佚名 <p class="ql-block">天王殿舊照 佚名</p> <h1> 在天王殿與大雄寶殿間的天井內,有一只巨大的香爐</h1> 僧人與香爐 1910年代上海別發洋行發行 <h1> 大雄寶殿是凈慈寺的主體建筑,高約20米,寬約15米,殿內供奉的不是如來佛等三世佛,而是毗遮那佛,又稱“大日如來”。</h1> 大殿舊影 佚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雄寶殿上《具平等相》匾額,為弘一法師(李叔同)所題</span></p>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相片版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 1960年浙江人民出版社</p> <p class="ql-block">從大殿遠望雷峰塔 1910年代上海康記洋行發行</p> <p class="ql-block">從大殿遠望雷峰塔 1920年代相片版明信片</p> <h1> 演法堂,其前身為宗鏡堂。也叫永明塔院,此院是凈慈寺首任主持、五代時高僧永明延壽禪師匯集《宗鏡錄》的場所,包含不少寺僧墓塔。另外,當年塔院牌坊亦留有清晰舊影,牌坊上文字為:加封圓妙正修智覺禪師。 </h1> <p class="ql-block">宗鏡臺宋智覺禪師延壽塔 常盤大定、關野貞《中國文化史跡》</p> 永明塔院牌坊 常盤大定、關野貞《中國文化史跡》 <h1> 凈慈寺鐘樓西側現為濟公別院,院落主建筑是濟公殿,供奉南宋著名禪宗高僧道濟禪師,即民間俗稱的濟公。濟公在靈隱寺出家,曾在凈慈寺修行多年,后來成為凈慈寺主持,圓寂葬于虎跑寺。</h1> 杭州虎跑寺濟公塔 1920年代杭州二我軒照相館 <h1> “濟祖殿”在1932年的大火中化為灰燼。幸運的是,2015年,人們重建了這座殿宇,并命名為“濟公殿”。關于濟公的傳說層出不窮,其中一則廣為流傳的故事是他巧妙利用古井,將木料運送至凈慈寺,助力寺廟的重修。因此,現今的凈慈寺內,有一口井被命名為“神運井”,亦或是“運木古井”,以紀念這段佳話。 </h1> 運木古井 1920年代杭州寶記興號 <p class="ql-block">運木古井 1920年代上海商務印書館</p> 運木古井 版不詳 <h1> 鐘樓就位于寺廟入口右手處。寺廟初建時就設鐘樓一座。最具規模的篝鑄是在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當時信持夷簡禪師募集銅材,鑄成了一口重達10噸的巨鐘。每日傍晚,夕陽西下,鐘聲在群山碧空中回蕩,響徹云霄。</h1> <h1> 清末民初,凈慈寺屢遭兵燹,樓毀鐘失,消失了一百多年。</h1> <h1> 1984年12月14日,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為報答祖庭恩德捐贈3000萬日元,由杭州制氧機廠鑄造大梵鐘1只,銅鐘高3.6米,直徑2.3米,重1萬余公斤,造型古樸。銅鐘上鑄有趙樸初等人書寫的《妙法蓮華經》,共計6.8萬字。每敲一下,余音2分鐘之久。1986年11月21日上午10時許,108下雄渾壯闊、沉郁磅礴的鐘聲,回蕩在杭州上空,宣告了絕響百年的“南屏晚鐘”的新生。</h1> <p class="ql-block">(圖片源自網絡)</p> <h1> 由于南屏山一帶山嶺由石灰巖構成,多孔穴,嵌空玲瓏,佛寺晚鐘敲響,經石穴回蕩互激,鐘聲傳播到十多里外。南屏晚鐘的景觀名,也由凈慈寺之鐘聲而來。</h1> 南屏晚鐘御碑亭 民國相片版明信片 <h1> 雖然在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鐘”的排名靠后,但“南屏晚鐘”在北宋已見于張擇端之畫《南屏晚鐘圖》,是西湖十景中問世最早的景目。其他的西湖九景的景目,都是到了南宋才有。</h1> <h1> 關于南屏晚鐘的名稱,歷史上還曾有一個小插曲。康熙皇帝在1699年南巡時,御筆親題西湖十景,他把“南屏晚鐘”改成了“南屏曉鐘”。他認為“曉鐘”更能體現一種朝氣蓬勃的景象。然而,這一更改并未得到廣泛接受,最終在乾隆皇帝時期又被改回了“南屏晚鐘”。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的題字更改,也反映了當時的文化交流和政治變遷。</h1> 南屏晚鐘 1910年代美國出版 <h1> 《凈慈寺志》生動描述了凈慈寺優越的地理環境,“憑山為基、雷峰隱其寺、南屏擁其后、據全湖之勝”。同時隱喻凈慈寺擁有西湖十景中的“雷峰夕照”、“南屏晚鐘”兩大景觀。在下面這枚繪畫明信片中,御碑亭和那面璧照的中間有一池塘,就是凈慈寺的放生池。故此,一塔一亭一池塘,就是早期南屏晚鐘的經典畫面。</h1> 西湖南屏晚鐘 上海商務印書館A字片91# <h1> 清末民初“南屏晚鐘”老明信片上,雷峰塔位于凈慈寺北側,《南屏晚鐘》御碑亭位于寺院后側高處,塔寺相連的畫面,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暮鼓晨鐘,梵音悠揚的韻味。(早期片中放生池尚未開挖)</h1> 清代蛋白照片 佚名 <p class="ql-block">南屏晚鐘 1908年法國凡爾賽圖書公司發行</p> <p class="ql-block">南屏晚鐘 1908年法國凡爾賽圖書公司發行</p> 南屏晚鐘 1910年杭州二我軒照相館照片 南屏晚鐘 1916年杭州會陽堂發行 雷峰塔 杭州城站世界社發行 南屏晚鐘 杭州月溪照相館 南屏晚鐘 杭州涌金門有美書畫社 南屏晚鐘 杭州英華照相館 南屏晚鐘 杭州留芳照相館 雷峰夕照 上海中華書局發行 <h1> 今天我們看到雷峰塔與凈慈寺只有一街之隔,分為兩個景區。有史料記載,1920年,也就是民國九年,杭城改造湖岸,修建了環湖路,此路因地處南屏山麓而被命名為南屏路(即現在的南山路)。正是因為南屏路的修建,把南屏山麓的凈慈寺一分為二,放生池又稱“萬人池”、雷峰塔被獨立于路北,“貌似”脫離了凈慈寺。 “南屏晚鐘”御碑亭也因此移至寺廟山門。1920年以后發行的明信片,片上御碑亭不復存在。</h1> 喜龍仁(瑞典)拍攝 杭州雷峰塔 1920年代上海福和煙行發行 杭州雷峰塔 1920年代漢口伊勢屋(日本)發行 杭州雷峰塔 1920年代相片版明信片 <p class="ql-block">壁照 1920年代相片版明信片</p> <h1> 下面這張明信片,璧照前的放生池經過萬人開挖,已初具規模,被稱為“萬人池”。</h1> 雷峰夕照 1920年代上海商務印書館A字片190# <p class="ql-block">凈慈寺與雷峰塔 1920年代杭州月溪照相館</p> <h1> “南屏晚鐘”御碑亭目前在凈慈寺山門前東側,山門前西側還建有乾隆御制的“南屏晚鐘”詩碑亭。</h1> <h1> 與其他以視覺為主的十景不同,“南屏晚鐘”帶給游客的是一場聽覺的盛宴。在這佛門清凈之地,難得的清音悠揚,仿佛是一種別樣的“看見”,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h1> <h1> 《雷峰夕照》為西湖十景之七。《雷峰夕照》一詞最早還是出現在北宋詩人林和靖的《中峰(雷峰)》一詩中:“中峰一徑分,盤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見,秋濤隔嶺聞”。到了南宋,畫家陳清波畫了一幅《雷峰夕照圖》。從此,“雷峰夕照”之說不脛而走。</h1> 雷峰夕照 1920年代杭州聚英旅館發行 <h1> 相傳吳越王錢弘俶一直沒有兒子,篤信佛教的他就常在佛前許愿,希望能早得貴子。后來,他寵愛的黃妃終于為他生了一個兒子,他非常高興,為慶賀黃妃得子,也為了供奉佛螺髻發舍利還愿,就修了一座佛塔,塔名叫“皇妃塔”,修建的地點是在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久而久之,人們不再稱它為“皇妃塔”,而稱為“雷峰塔”。</h1> <h1> 每到黃昏,夕陽籠罩,塔影橫斜,傲立余輝,滿湖金波,“雷峰夕照” 就此得名。這個景名,一扣地點,二扣時辰,一景雙關,有濃厚的地域和歷史文化氣息。</h1> <p class="ql-block">雷峰夕照 佚名</p> <h1> 1908年,德國建筑師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來杭州拍攝了這張照片,那時候的雷峰塔浸潤著歲月的風雨滄桑。</h1> 杭州西湖雷峰塔 1910年代中華美術明信片 <h1> 百年后的今天,有人試圖尋找這張照片的拍攝機位,破解當時的塔寺關系。(紅框為拍攝位置)</h1> <h1> 雷峰塔之所以聞名遐邇,還因為《白蛇傳》中“白娘子被鎮塔下”的傳說,白娘子與許仙這段凄美婉轉的愛情故事,賦予了西湖景觀豐富的人文情感內涵。</h1> 十八相送極限片 1920年代上海中華書局發行 <h1> 清末民初“雷峰夕照”圖畫明信片,版本眾多,從各個角度反映了晚霞鍍塔,佛光普照的景色。</h1> 雷峰夕照 1910年代杭州二我軒照相館 威廉·阿姆斯特朗(英國)1908-1910年拍攝 1908年法國凡爾賽圖書公司發行 雷峰塔遠望 1910年代日本出版 雷峰夕照 1920年代杭州二我軒照相館 雷峰夕照 1920年代天津志成印制 雷峰夕照 1920年代杭州月溪照相館 雷峰夕照 1920年代杭州佛國照相館 雷峰夕照 1920年代杭州浩佛照相館 雷峰夕照 1920年代杭州活佛照相館 雷峰夕照 1920年代杭州會陽堂(日本)發行 雷峰夕照 1920年代上海金锠印刷出版 雷峰夕照 1955年代浙江人民出版社 <h1> 西湖十景中,“雷峰夕照”是唯一損毀又恢復的景點。 1924年9月15日,矗立了近一千年的雷峰塔轟然倒塌。“雷峰夕照”景觀從此名存實亡,西湖十景殘缺不全。</h1> <h1> 2002年10月25日,新雷峰塔竣工落成。新塔建在原址之上,按照南宋時期樓閣式結構式樣重建,讓久違78年的“雷峰夕照”得以恢復,“一湖映雙塔、南北相對峙”的景象重現西湖。</h1> (圖片源自網絡) <h1> “雷峰夕照”這個景名也被改過幾次。一些南宋史料中,記載的是“雷峰落照”。 《西湖志纂》卷一記載,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時,欣賞了雷峰夕照的美景,但他覺得“夕”代表落日,寓意不好,便大筆一揮,改成了“西”,當時的御碑亭也因此立了“雷峰西照”的碑。乾隆十六年春,乾隆寫了《雷峰西照》詩,并建了御書亭。</h1> <h1> 現在這座六角單檐攢尖的夕照亭,是杭州在2000年和2001年雷峰塔重建及景區整治中重新修建的。</h1> <h1> 浙江是“東南佛國”。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佛祖舍利共有4處,其中2處在浙江,一是供奉于寧波阿育王寺的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二是出土于雷峰塔地宮的“佛螺髻發舍利”。</h1> <h1> 佛祖舍利 ,供奉于佛寺之內, 才有意義! 正所謂,見舍利如見佛祖 。目前其它3處佛祖舍利均供奉于佛寺之內,唯獨“佛螺髻發舍利”除外,現在珍藏于浙江省博物館。</h1> 金涂塔 2001年杭州郵票公司 <h1> 凈慈寺作為南宋皇家寺院,有一代高僧加持,完全有資格供奉稀世珍寶“ 佛螺髻發舍利 ” 的阿育王塔,期待有朝一日能成為“鎮寺之寶”。</h1> <h1> 雷峰塔與凈慈寺在空間上形成“塔寺呼應”的景觀體系(塔立山巔、寺隱山麓),功能上互補宗教儀式與精神體驗,共同構成西湖“儒釋道”文化交融的縮影。二者通過詩詞、傳說、建筑等載體,成為杭州“江南文化”的標識性符號。</h1> <p class="ql-block">雷鋒夕照 陳志華拍攝</p> 2025年4月13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县|
红原县|
穆棱市|
杭锦后旗|
来宾市|
轮台县|
南昌市|
内丘县|
三门峡市|
阜康市|
行唐县|
江油市|
庄河市|
湘潭县|
松桃|
射阳县|
湄潭县|
海晏县|
九台市|
南漳县|
犍为县|
玛沁县|
安宁市|
台北县|
漾濞|
阿拉尔市|
太仆寺旗|
密云县|
来安县|
德保县|
巫溪县|
红原县|
汉川市|
宁国市|
巩义市|
德庆县|
乌什县|
祁连县|
三穗县|
陆丰市|
上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