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三月,只要說到揚州,許多人會脫口而出:“煙花三月下揚州”。沒錯!我就是在這陽春三月,春暖花開的時節開啟了揚州之行。<br> 步出揚州東高鐵站,迎面是一條寬闊的大街,路標上寫著“陽春三月路”,接著,我收到揚州文旅的短信:下揚州,不止是煙花三月。世界運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揚州,歡迎您!頓時,仿佛一陣和煦的春風撲面而來。<br> 揚州,古稱廣陵,吳王夫差筑邗城,開邗溝,楚懷王在邗城舊址上建起廣陵城,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揚州成為水運樞紐,“即山鑄錢、煮海為鹽”。到了唐代,揚州經濟昌盛,成為中國東南部第一大都會、南北航運中心和海內外重要港口,明清時期還曾是中國八大城市之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故人西辭黃鶴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煙花三月下揚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孤帆遠影碧空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唯見長江天際流。</p> 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出詩仙與友人于開元盛世,春意漸濃之時,在一路繁華景色中的詩意送別,讓這座古城美了2000多年。 揚州是名符其實的運河之都。大運河與長江在揚州交匯,使這座美麗城市成為長江之濱,大運河畔的璀璨明珠。<br> <p class="ql-block">從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邗溝開始,2500 多年來,大運河作為古代中國交通網絡核心,為百姓輸送生活物資,助力中國領土的統一和管理、古代軍隊的調運,推動了經濟與文化的交流。至今仍是重要的內陸交通方式,繼續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穩定發揮著作用。</p> 大運河總長 3166 千米,是世界上開鑿較早、延用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人工運河,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溝通了長江、錢塘江、淮河、黃河和海河五大水系。<br> 2014 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申遺河道長 1011 千米。已知與大運河相關的遺址超過 1100 處,沿線景點豐富多樣,涵蓋歷史文化、自然風光和現代藝術等多種類型,其中,像著名的東關古渡、瘦西湖、通州燃燈塔、什剎海等都位列其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東關古渡牌坊和隋煬帝巡游壁畫</p> 從唐代起,東關渡即為大運河上的重要渡口,因臨近揚州城東關而得名。 <p class="ql-block">牌樓下、運河邊的大型銅雕壁畫“大運千秋”長 28 米,高 2.5 米,再現了隋煬帝下揚州時 “百二禁兵辭象闕,三千宮女下龍舟” 的盛況。</p> 在古代,揚州居于南北交通樞紐,東關渡口是京杭大運河上最繁華的主要渡口之一。彼時,水中舳艫相接、舟楫如林,陸上熙來攘往、車馬駢集,一派繁榮景象。如今,東關古渡仍是揚州古運河上游的重要碼頭和古運河風光帶觀光景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代東門城樓</p> 沿東關古渡拾級而上,一眼便能望見雄偉的東門城樓。<br>它是揚州城遺址(隋——宋)的重要組成部分。揚州城歷史悠久,唐代時成為重要的商業城市,城市建設也得到了很大發展,東門城樓便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建設的。此后,五代、北宋、元代均有修繕,南宋時揚州成為軍事重鎮,東門城樓全面加固,還增修了內外甕城、城壕、壕橋等設施。<br> 進入新世紀,東門遺址先后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發現唐、五代、北宋、南宋時期的城門遺存疊壓關系,出土了大量唐代至明清時期的瓷器、銅錢、銅器、鐵器、銘文磚等文物。<br> 今天,東門附近已建為遺址公園,參照《營造法式》復建了城墻和門樓,透過城洞過道鋪設的鋼化玻璃,能看到南北宋朝時期的甕城、便門、露道、城壕等遺跡。 進入東門,便步入了熙熙攘攘的東關古街。當年,繁忙而便利的漕運催生了東關街。明清時期,東關街成為揚州城的商業主干道。<br> 這里是揚州古城的核心地帶,現在是東關歷史文化旅游區。沿著東關街從東向西,商賈云集,店鋪鱗次櫛比,一家接一家,其中不乏老字號。老宅子白墻黛瓦,高低錯落,雕花門窗雖歷經風雨侵蝕,依舊掩不住昔日的精致。青石板鋪設的路面經歲月打磨,光滑發亮,紋理間是時光雕刻的痕跡。街邊的狹窄小巷只容得下兩個人并行,卻是四通八達,鄰里間吳儂軟語,雞犬相聞,映射著人間煙火,市井日常。完整的明清建筑群、 “魚骨狀” 街巷體系,呈現出江南運河城市獨特的風韻。<br> 漫步在東關街的石板路上,耳邊響起一首歌:“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山花蕉葉暮色叢染紅巾。屋檐灑雨滴,炊煙裊裊起,蹉跎輾轉宛然的你在哪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個園</p> <p class="ql-block">掩藏在古城民居中的一座精巧別致的私家園林,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由清代鹽商黃至筠在明代“壽芝園” 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家宅。因主人愛竹,且竹葉形似“個”字,故名“個園”。園子南部為住宅、北部是品種竹觀賞區,占地24000平方米。園中古樹參天,修竹萬竿,以疊石藝術最為著名,筍石、湖石、黃石、宣石堆疊而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被譽為“國內孤例”。</p> 個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AAAA級風景旅游區、國家首批公布的二十家重點公園之一。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 38 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大運河” 項目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個園作為大運河沿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br> 此時的個園,臘梅盛放,清香四溢,紅梅含苞,青竹綻綠,期待著一場春日暖陽下的蓄勢待發。 個園中心位置,橫跨夏秋兩山之間有一座二層長樓,名為“抱山樓”,樓上高懸著巨大匾額“壺天自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壺天” 被用來指代仙境,“自春” 則表達春意盎然的意象。 一樓門廳前掛著的銅牌吸引了我的目光——“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八兵團渡江戰役指揮部舊址”,廳內設有史料陳列展覽。<br> 1949年春,黨中央、毛主席發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戰斗號令后,第三野戰軍第八兵團積極備戰,4月5日,渡江戰役指揮部就設立在了個園抱山樓。那段時間,陳士榘司令員、袁仲賢政委、江渭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何以祥參謀長等都在這里辦公,領導和組織渡江戰役的各項準備工作 ,并從這里向渡江作戰部隊發出行動命令。<br> 展覽用珍貴的歷史圖片和革命文物,再現了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浴血奮戰、突破長江天險的英勇無畏,也反映出揚州人民舍生忘死、全力支前的無私奉獻精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自清故居</p> 我在揚州住的民宿離朱自清故居很近,按照導航的指引,穿街過巷,很快就到了。這座隱匿于尋常巷陌中的宅院從外觀看起來十分普通,如果不是墻上的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標牌,差一點兒就走過了。<br> 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三合院”民居,白墻黛瓦,青磚鋪地,雕花屏門,透著古樸與寧靜,小小的庭院里光線有幾分幽暗,背陰的墻角磚縫冒出點點青苔。門廳、廂房、客座,書房、掛畫軸、長條案、老座鐘……為數不多的房間和陳設承載著一代文豪的成長記憶和文學創作歷程。<br> 序廳改建的展室有朱自清生平展,一件件實物和文字史料呈現了他少年時期的求學經歷、青年時期的筆耕不輟、中年時期的家國情懷。<br> 與我之前在無錫參觀過的薛福成、錢鐘書等“豪宅”型故居相比,朱自清揚州故居真是小的不能再小,但它并不影響先生成為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和民主戰士,不影響我內心對先生的無比崇敬。他用文字探尋真理、喚醒民眾,他的著作《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被編入中小學課本,教育了幾代人,成為傳世百年的不朽之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晚清第一園——何園</p> 位于揚州老城區古運河風光帶東南部,原址是清乾隆時“雙槐園”。光緒年間,由湖北漢黃德道臺、江漢關監督何芷舠購得并擴建,他依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 “依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 之意,為園子取名 “寄嘯山莊”,俗稱何園。 我在蘇浙一帶游覽過不少園林美景。與江南園林常見的亭臺樓閣、疊石水榭相比,何園因其獨有的復道回廊、戲亭花窗而別具一格,被古建筑學家稱為“江南園林中的孤例”,有“晚清第一園”美譽。 復道回廊,環繞水池而建,全長 1500 米,蜿蜒曲折,高低相連,左右分流,銜接起南部的住宅區域和北部的園林景觀,是中國園林中絕無僅有的精彩之作,被稱為中國立交橋的雛形。<br> <p class="ql-block">水心亭建于園林水池中央,是中國唯一的水中戲亭。在亭上輕歌曼舞,可借助水面與復道回廊的回聲,增強音響共鳴和觀賞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花窗</p> 一個個空窗造型別致,構成一條條花窗帶,通過花草磚木透視漏景、移窗換景,點化高墻深院、重疊繁復空間,也是園內的一大特色。<br> 玉繡樓是主人闔家居住的地方,建筑風格中西合璧,既有中式傳統的花牙雀替、滴水瓦當,又有百葉門窗、壁爐鐵床等西方元素,體現了當時園主人開放的思想和多元的審美。 玉繡樓二層設有介紹何氏家族譜系的展室,其中有三位成員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芷舠(1835——1908)</h3> 名維鍵,號芷舠,曾任戶部福建司、云南司郎中;同治六年(1867年)起,歷任武昌鹽法道、湖北督糧道、按察使、漢(口)黃(岡)德(安)道兼江漢關監督等職。<br><div>1883年,他在看清官場局勢后毅然辭官,由湖北任上退隱到揚州,建造了何園,留下了寶貴的建筑文化遺產。<br></div> 1901年他舉家移居上海,從事實業救國、教育救國活動。<br>1924年,他的后人遵照他的遺愿,以他留存的資金在上海創辦了持志大學,開創了中國私人資本興辦現代高等教育的先河。持志大學即現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前身。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祚庥(1927——現在)</h3> 何芷舠曾孫,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粒子物理、理論物理學家,參與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制。何院士在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太過高深,我只記得20世紀90年代,他因揭露各種偽科學、偽氣功、XX功而頻頻現身媒體。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承書(1912——1994)</h3> 何芷舠的曾外孫女。她與錢學森一樣,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歷經多年艱辛,沖破重重阻撓,從大洋彼岸回歸祖國。她是杰出的核物理學家,我國鈾同位素分離研究的奠基人,被贊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為中國原子彈、氫彈研制,她隱姓埋名30年,是兩彈一星元勛中唯一的女性科學家,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瘦西湖</p> 來揚州,重頭戲必須是瘦西湖。10年前,我曾應戰友之邀到此一游。時光飛逝,世間萬物都發生了變化,只有瘦西湖的水域依舊那樣苗條婀娜。如今,公園面積擴大不少,是不是該叫“胖西湖”了呢?我先乘游船后步行,重游風光迤邐的園林經典。 長堤春柳,柳絲輕揚,舞姿曼妙。徐園,精巧的湖上園林,一園一榭,花木竹石,恰到好處。 小虹橋,小金山,小西天,一串“小”景點精致典雅,小巧玲瓏,意境悠然。 鳧莊,形似野鴨浮水,立于湖心,與周邊的五亭橋、白塔、釣魚臺等景點相互呼應,勾勒出一幅美妙的湖光山色畫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釣魚臺</p> 釣魚臺佇立湖中,四面臨水,借景透景,構思奇巧,透過圓洞,白塔與五亭橋構成一幅絕美畫面。<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亭橋與白塔</p> <p class="ql-block">五亭橋五亭相連,跨越水面,飛檐翹角,朱柱黃瓦,亭上風鈴高懸,亭內藻井彩繪,盡顯江南之秀,被譽為 “中國最美的橋”。</p> 二十四橋,瘦西湖中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始建于隋朝,歷經宋、元、明、清,見證了揚州城的變遷與繁榮,是中國古代橋梁中的杰出代表,漢白玉單曲拱橋長、寬均為24米,并有24根欄柱和24級臺階,與揚州著名的 “二十四景” 相呼應。古橋橫跨水中,疏影橫斜堤岸。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主席手書詩碑</h3> 對岸的熙春臺前有毛主席手書杜牧詩碑:“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字體蒼勁,筆力雄渾。<br> <p class="ql-block">對比10年前,瘦西湖“胖”出來的新增景點如湖上梅園,盆景博物館,水系微縮園等。</p><p class="ql-block">初春正值梅花綻放的季節,湖上梅里梅花競相綻放,紅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還有黃色臘梅點綴其間。微風拂過,暗香浮動,紅白黃粉相互交織,令人陶醉。盆景博物館內,一盆盆盆景凝聚了園藝師的別具匠心。水系微縮園以精巧的布局,展現了瘦西湖水系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系微縮園,中央是五亭橋模型</p> 如此美景,說揚州“壯麗壓長淮,形勝絕東南”,一點兒都不過分。<br> <p class="ql-block">揚州,不只是 “煙花三月” 的浪漫詩意。</p><p class="ql-block">揚州,期待再一次與你美麗邂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高县|
醴陵市|
娱乐|
涟源市|
大埔区|
巫山县|
嘉荫县|
桂平市|
克东县|
广丰县|
紫金县|
府谷县|
抚宁县|
辽宁省|
铜山县|
亳州市|
衡南县|
德清县|
庐江县|
集安市|
阳泉市|
六盘水市|
永善县|
乐山市|
双桥区|
临湘市|
赤峰市|
黔南|
凯里市|
宣恩县|
黎川县|
阿图什市|
聊城市|
新绛县|
平利县|
都昌县|
工布江达县|
唐河县|
双辽市|
六枝特区|
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