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詩曰:</b></p><p class="ql-block"><b>玉泉趵突春水泛,麥鐘橋東閘廣源。</b></p><p class="ql-block"><b>一河獨穿蘇州橋,三廟分鎮巨閘畔。</b></p><p class="ql-block"><b>催波長河浮云槎,提閘御溝泛龍船。</b></p><p class="ql-block"><b>祭罷龍王禮牡王,風調雨順臘廿三。</b></p><p class="ql-block"> — 陳力生</p><p class="ql-block">通惠河全長160里104步,分上、中、下三段:</p><p class="ql-block">上段,自昌平白浮泉至甕山泊,稱為白浮堰。這一段主要是將西山諸泉水畢合,匯入甕山泊。</p><p class="ql-block">中段,把甕山泊水引到積水潭,早在金代開鑿甕山泊至紫竹院之間的高地,元代擴建和完善。金代稱玉河,元代稱高梁河,明代稱玉河,清代稱長河。</p><p class="ql-block">下段,自積水潭至通州潞河與運河相聯,這是通惠河的主要干線,行船漕運主要集中在這段。</p><p class="ql-block"><b>元大都至通州落差有30米,為了控制落差,通惠河上建閘十一處,二十四座閘口,這十一處閘是:廣源(上、下閘)、會川(上、下閘)、朝宗(上、下閘)、澄清上、中、下閘)、文明(上、下閘)、惠和(上、下閘)、慶豐(上、下閘)、平津(上、中、下閘)、普濟(上、下閘)、通流(上、下閘)、廣利(上、下閘)。</b></p><p class="ql-block">郭守敬開鑿通惠河二十四閘走向為:自廣源閘順流而下,穿過紫竹院,過白石橋,沿北京動物園北墻,經北京展覽館至高梁橋(閘橋合一)。一路蜿蜒盤旋向東,入積水潭,積水潭是大運河最終碼頭。</p><p class="ql-block">碼頭有一座控制性工程,它就是中軸線上的萬寧橋,萬寧橋是橋閘合而為一的工程。萬寧橋西側是澄清上閘,斜東南達東不壓橋(澄清中、下閘),過閘順著北河沿胡同、水簸箕胡同向東轉入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朝南達正義路。正義路綠化帶下便是通惠河古道,建有文明閘上閘,在今正義路北口。折東入臺基廠二條,中間建有文明下閘。</p><p class="ql-block">通惠河繼續向東南方向入崇文門內船板胡同,整個胡同是運河故道。出胡同向東,經北京火車站,出東便門至大通橋。船板胡同東口建有魏村上閘,下閘在今北京火車站東南。北京火車站一帶,昔日是泡子河,汪洋一片。</p><p class="ql-block">東便門外大通橋一路向東,垮橋過閘達通州張家灣入潞河與大運河聯通。</p><p class="ql-block">需要說明的是,河閘原是木制,后來改為石質,而且歷代均有整修或重建。閘名亦有改變。</p><p class="ql-block">廣源閘是通惠河上游的首閘,閘的結構分為閘基,閘門,閘墻三部分。閘墻兩端鑲嵌著漢白玉獸頭兩個,昂首目瞪,前瓜隆起,警戒著水面。它在歷史上具有調水、橋閘、碼頭等多種功能,號稱“運河第一閘”。</p><p class="ql-block">運河第一閘保護比較完整,而且周邊文物古跡眾多,歷史故事,文化遺產,建筑藝術堪稱經典之作。讓我們選擇一、二,去游覽、欣賞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廣源閘西側,長河北岸,一座古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建筑藝術風格迥異。它就是皇家寺院,素有“京西小故宮”之稱的萬壽寺。</p><p class="ql-block">萬壽寺遺址是始建于唐朝的聚瑟寺。明萬歷五年(1577年),明神宗朱翊鈞的生母李太后創建。清順帝于順治二年(1645年),賜匾“敕建護國萬壽寺”。清乾隆帝曾二次重修為其母祝壽。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借60壽辰重修萬壽寺,游頤和園時常在這兒駐蹕休息。</p><p class="ql-block">萬壽寺與兩位太后相關,故事卻大相徑庭。一位是明代李太后,她擔心兒子親政后忌憚自己,把寺名為萬壽,意思是自己一心向佛,無心朝政,遂搬至寺內居住,放手讓兒子大膽理政。另一位是清慈禧太后,她與李太正好相反,把持朝政,不讓兒了理政。</p><p class="ql-block">為慶祝慈禧六十壽誕,寺廟進行重建。在1861年的“辛酉政變”后,慈禧大權在握。太監李蓮英為迎奉慈禧,在大雄寶殿后建了一座與慈禧面容相似的觀音。一日,一蓮英引尋慈禧到后殿,高呼“老佛爺到”,慈禧假意問:“你們迎接那位老佛爺呀?”李蓮英笑答:“就是您老佛爺呀!”慈禧聽后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爺”在世間傳開。</p><p class="ql-block">萬壽寺建筑藝術風格具有鮮明的特色,走進幽幽寺院,你會感受到南北融合,中西合璧,三路布局,集皇家園林、寺院、行宮為一體的別具一格的建筑藝術,更感受到皇家宮斗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萬壽寺西墻外有條街,名曰蘇州街,一直向北直達海淀暢春園,長約三里。此街專為乾隆其母崇慶皇太后七十大壽而建造。</p><p class="ql-block">乾隆是位講究孝道的皇帝,每到江南都陪其母游覽蘇州風景,崇慶皇太后特別鐘愛蘇州市井風情。為迎合情趣,乾隆借母七十大壽之際,仿照蘇州的街景和物產風俗建造一條蘇州街。</p><p class="ql-block">這條街,可不同凡響,街道兩側建有各種蘇州商鋪,諸如茶館、酒樓、錢莊、藥店、當鋪、綢布店、以及印書局等。還有五步一亭、十步一臺。自然建筑風格和內部陳設都仿照蘇州樣式,店員由太監和宮女裝扮,營造出熱鬧非凡的市井氛圍。這樣一條華美的街道,得花費多少錢呀?</p><p class="ql-block">實際上,乾隆並沒有從國庫中出銀,而是由各地官員、富商出資各包一項工程。官商們怎不抓住這個機會,大表忠心呢!其中有一鹽商,承包一座亭子,亭子上全部用孔雀翎羽裝飾。那日,崇慶皇太后從暢春園出來,一路觀景,當看到這座亭子時,深深地為美景所吸引。那日,正好下了一場小雪,華麗的羽毛上蓋上一層白雪,更顯得亭子亭亭玉立,美妙絕倫。</p> <p class="ql-block">蘇州街南囗,昔日有一座昌運宮,它的痕跡全無,空留一個地名。</p><p class="ql-block">昌運宮明正德六年(1511年),由司禮太監張永奉旨修建,初名“混元靈應宮”。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太監林潮重修,更名為“天禧昌運宮”,增置二百余丈垣墉,百余間宇廡,七重殿宇。</p><p class="ql-block">清乾隆重修,由宮門、鐘鼓樓、元圣境、功曹殿、元天寶虛殿、神宵延壽殿、玉霄上窮寶殿以及修行房舍等。重修后的道觀,建筑布局嚴謹,院落規模宏大,金碧輝煌,大有太虛幻境之感。</p><p class="ql-block">歷史上,明朝的萬歷、崇禎;清代的康熙、乾隆、咸豐多次派朝中重臣替天子祭祀,由此可見昌運宮在皇家希望昌運之盛。</p><p class="ql-block">咸豐(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一并連帶蘇州街、昌運宮燒掉。解放初這里形成只有14戶人家的小村,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調到466工作,進城或到紫竹院商場購物,都要從村中的大槐樹拐個彎穿行而過。小村北是通往西郊機場的很窄的路,路北是果園和田地,田間好像有碑,斷磚碎瓦隨地可見。推斷這里便是昌運宮舊址。</p><p class="ql-block">坊間傳聞,乾隆從江南帶回一美女,不便入宮,便寄養到昌運宮了。又考證,紅樓夢第九十九回,寫母親兆佳氏不讓弘嘵再去交輝園,理由是雖黛玉(弘曉)之柩已寄放城外庵中(昌運宮)。</p><p class="ql-block">看來“昌運宮”並不昌盛,直到解放后,昌運宮這個地界才真正“昌運”降臨。昌運宮遺址有14戶人家,1953年新遷來一戶空軍466醫院,編號為昌運宮15號。</p><p class="ql-block">天禧昌運宮顯靈了,不僅是“昌運”降臨,而且是“天禧”。1956年10月8日,在466食堂聶榮臻宣布:經中央軍委批準,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由錢學森任院長,領導大家從事火箭、導彈的研究工作。</p><p class="ql-block">由此,昌運宮十五號(466醫院)成為中國兩彈一星、航天事業的發祥地,也是中國最早有導彈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走進紫竹院南門,右手一側有座新修的塔基遺址,它就雙林寺塔基。</p><p class="ql-block">提起雙林寺,它可是有來頭。明萬歷年間,司禮監掌印太監兼掌東廠的馮保,在負責督建萬壽寺時利用這個機會為自己在紫竹院東南挑選了一塊風水寶地修建家廟,馮保號“雙林”故命名雙林寺。</p><p class="ql-block">明王槐撰寫的“雙林寺碑記”描寫“:“寺前為山門,金剛,鐘鼓二樓,天王殿宇中為佛殿,在在伽藍、護法、后為方丈、左右齋堂禪室、兩側廚、庫、僧房。其后疊土石為山,高可丈余,上為明陽洞、左臺在榭、群卉叢萃,凡寺之所宜有者無不備矣。”。</p><p class="ql-block">萬歷年間,印度僧足克戩古爾,見此松盤覆,趺坐其下,默持陀羅尼咒,故又名西域雙林寺。又一西域僧索諾納木結,于萬歷三十年命住雙林寺。</p><p class="ql-block">雙林寺盛望時,必有故事。最有情意綿綿不絕于耳的是納蘭性德的情感世界,在此表現的淋漓盡致。夫人盧氏去世,他久久陷入情逝之傷,難以自拔。將亡妻暫厝于雙林寺中,并在寺中宿夜,為其守靈。一首《憶江山.夜宿雙林寺禪院有感》表達萬般悲戚之情:</p><p class="ql-block"><b>心灰盡,有發未全僧。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搖落后,清吹那堪聽。淅瀝暗飄金井葉,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若傾城。</b></p><p class="ql-block">一年后盧氏周年忌日,在雙林寺又作《望江南.宿雙林寺禪院有感》:</p><p class="ql-block"><b>挑燈坐,坐久憶年時。薄霧蘢花嬌欲弦,夜深微月下楊枝。催道太眠遲。憔悴去,此恨有誰知。天上人間俱帳望,經聲佛火兩凄迷。未夢已先疑。</b></p><p class="ql-block">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盧氏從雙林寺起靈,葬于皂莢屯納蘭祖瑩。</p><p class="ql-block">每每踏步雙林寺遺址,看到翩翩起舞的人們,清影中似乎看到的是納蘭性德詩詞中旋律情意的傾訴……</p> <p class="ql-block">廣源閘是一座調節水位的閘,不能通行船。明代,為使帝后龍舟不受廣源閘所阻,便從長江南岸開鑿出一條河汊子,以利通航。紫竹院就是當時繞行御舟的別港。</p><p class="ql-block">明萬歷五年(1577年),慈圣皇太后在別港北岸興建紫竹院廟宇,成為萬壽寺下院。</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間,將紫竹院廟宇更名為“紫竹禪院”,並在其西側修建行宮“福蔭紫竹院”。在別港仿建蘇州城葑門外朝天橋港汊“蘆葦深處”的水鄉風光,疊置青云片石,形成高低起伏的群峰。同時在水邊遍植蘆葦,取名蘆花渡。這種蘆葦移自江南,俗名“江南鐵竿狄”。每到秋末冬初,霜凌葦稈呈現出紫黑色,仿佛如紫竹一般。每逢乾隆母出游蘇州街后,便來到“小蘇州蘆花蕩”欣賞江南風光。</p> <p class="ql-block">北京有藏式覆缽式古白塔六座,分別是元代妙應寺白塔,元代(?)大覺寺白塔,明代潭柘寺白塔,清代北海白塔,清代西黃寺白塔,不明年代深藏不露的最神秘的白塔庵白塔。</p><p class="ql-block">說它不明年代,《海淀區地名志》稱:“該塔史無記載,年代不可考。”</p><p class="ql-block">說它深藏不露,它深藏于中國國畫院內,外人很難窺視其貌。</p><p class="ql-block">說它最神秘,它傳說眾多,其中最為離奇的是建文帝靖難之役后削發為僧,晚年來到北京,死后葬于西山,并建衣缽塔。又傳死后葬于此。</p><p class="ql-block">清《日下舊聞考》載:“今西直門外大街迤南有寺數椽,亦名資福……其西空壤有仆碑……距碑數十武有塔,形制如妙應寺白塔,而高稍遜。”1936年,民國北平政府在寺廟登記中載:“崇慶寺(比丘僧寺)坐落西直門外西郊一區界白塔庵村9號。清嘉慶十六年白塔庵住持恒缽送嘉興寺改為崇慶寺,……有古塔一座,小塔五座。”</p><p class="ql-block">以上所記,到底白塔庵白塔是在資福寺,還是在崇慶寺?實際上崇慶寺在塔之“西南數武”,資福寺在塔之“東數十武”。武,泛指步數,一武即半步。由此可見,白塔在兩寺之間。</p><p class="ql-block">納蘭性德在其《淥水亭雜識》中提到:“資福寺,明正統間僧圓升建,至嘉靖初,尚膳監太監馬潮修之……未知何時建。”如此看來,塔應該建于明嘉靖萬歷之前。</p><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六十年代,本人服役于空軍466醫院,經常去白塔庵白塔玩,該地屬玉淵潭公社潘莊大隊四道口生產隊。過南北向土路,地勢明顯增高,古木野草叢生中白塔摩空直上,孤零零在荒野中寂寥獨立。1979年中國畫院看上了這個叫百勝村的地方,遂后建起了中國畫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朐县|
鄂尔多斯市|
柳江县|
长垣县|
调兵山市|
湖北省|
鄂尔多斯市|
古田县|
大埔区|
项城市|
广安市|
望奎县|
安福县|
岳阳市|
新营市|
博客|
普兰店市|
伊宁市|
化隆|
通州区|
娱乐|
库尔勒市|
黔东|
额尔古纳市|
合江县|
龙门县|
湖北省|
湘西|
皋兰县|
福贡县|
阳春市|
晋城|
潞城市|
玛纳斯县|
宣城市|
汤原县|
霍邱县|
平泉县|
玉树县|
罗田县|
射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