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u><b>柯巖風景區</b></u></h1> <div>紹興柯巖風景區位于浙江省紹興市西8公里處柯橋區柯巖大道558號。它南瀕鑒湖,北倚柯山。由柯巖、鑒湖、魯鎮和香林四大景區構成了“紹興柯巖風景區”,總面積6.87平方公里,是紹興規模最大、功能最全,并融山水、園林、宗教、古鎮等項目于一體的風景旅游區。我們夫婦兩于2024年6月底在妻弟夫妻倆的陪同下,游覽了向往已久,擁有極其豐富古越文化的紹興。</div><div>我們落腳在與柯巖風景區一墻之隔的鏡湖酒店。所以柯巖風景區自然而然的就成了我們理所當然的旅游點。因為時間關系我們只游玩了其中的柯巖,鑒湖,和魯莊三大景區,以桂花聞名于世的香林景區因季節不對只能放棄了。</div> 這三個景區的內容和風格各異,其中“云骨”一柱擎天,上寬下窄,堪稱天下奇石。鑒湖碧波蕩漾,我們乘坐游船泛舟湖上,在暖風熏得游人醉的熏熏里,品味了典型的江南水鄉韻味。而魯鎮景區再現了魯迅的筆下風情:青石板路、粉墻黛瓦,水波蕩漾中,羨慕著隔岸的人家那仿佛是仙境中的秀美,讓人恍若穿越百年。。。 <h1><b><u>柯巖景區</u></b></h1> 在排隊買門票期間,我來到鑒湖一側。這里有鏡湖石碑。鑒湖原名鏡湖,相傳黃帝鑄鏡于此而得名,又稱長湖、鏡湖、慶湖。 鏡湖石坊。陸游卜筑于鏡湖三山時,深深地熱愛著鏡湖山水:“吾廬鏡湖上,傍水開云扃。秋淺葉未丹,日落山更青。孤鶴從西來,長鳴掠沙汀”。鑒湖讓詩人魂牽夢繞:“五更欹枕一凄然,夢里扁舟水接天,紅蕖綠芰梅山下,白塔朱樓禹廟邊。”。至今,陸放翁《思故山》里的“千金不須買畫圖,聽我長歌歌鏡湖”還刻在石坊兩側流傳千古。 鏡湖一處靜靜的水灣,夾岸的垂柳,一湖的青碧,水波不興,水平如境。鏡湖鏡湖,真是如同上界掉落在人間的一面鏡子。綠蔭深處拐角旁,一艘小船拖著長長的漣漪駛來,靜動相間。凝眸注目,只覺得人似融于了這片水天之中,靜且凈。 天氣晴朗,白云悠悠,水天一色,樹影相映。濃蔭深處,倒映著青翠樹影與拱橋,眼前這一切,恍若一幅水墨畫卷。站在水邊,頓覺清風拂面,心隨水靜,喧囂塵世仿佛遠離而去。真是人在畫中游,處處皆詩意,令人流連忘返 <p class="ql-block">從照片上見到如此美景,我的發小海峰即興口占一絕以抒發贊美之情:</p><p class="ql-block">春風新染一湖水,碧落天光更載波。</p><p class="ql-block">飛柳臥橋勾景致,黛煙彌處傳鶯歌。</p> 柯巖是1800多年前的采石場,從三國時期到隋朝歷經多個歷史時期的采石造就了眾多姿態各異的石宕、石骨、石洞,石壁等奇特“景觀“。 進門后在一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香樟樹旁邊,看到這塊柯巖獨特的石碑。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12月1日《觀柯巖云骨》專門有這樣一段描寫:”云骨無聲,卓然挺立,像臥薪嘗膽的古越國硬漢;云骨雄奇,奇在平陸突兀,一石成峰,孤高傲然,頂天立地;旁不見有峰巒相擁,卻一柱擎天,獨立滄桑,令人嘆為觀止。相傳北宋書法家米芾,見此云骨而“癲狂”,繞行徘徊數天才離去。“,這大概是對這塊”一柱擎天“石碑最好的詮釋吧。 <div>距云骨約百余步,內有大佛寺。寺內一尊彌勒大佛是利用一塊高約10余丈的巖石雕鑿而成的,大佛端坐在石壁之中,高達20.8米,左手撫膝,右手屈抬作講經說法狀,雕琢十分精美。</div><div>又稱為天工大佛。這座大佛是隋唐年間祖孫三代石匠經過100年相繼開鑿而成的,真是現實般的愚公移山了。</div> 大佛右側約百余步,便是被譽為“一峰獨立”的云骨石。高30米,根部窄窄的只有4米,像裊裊升起的云煙,頂上長有一棵據說生長了1000年的樹木。若真如此,此石配此樹,石奇樹更奇。當代書法大家啟功先生用他的瘦金體題簽“天下第一石”,字與石相映成趣,名不虛傳. <div>有文贊曰: 柯巖云骨,一柱擎天,上闊下削,如云凝駐,巍然千載。其勢峻拔而不孤,形奇絕而含秀,石骨嶙峋處,盡顯天地雄渾;風霜磨礪中,愈見歲月滄桑。</div><div>行走其下,仿佛步入千年古夢, 立于巖前,頓覺肅然心生敬畏. 古人千年以前的鬼斧神工, 至今仍令人嘆服, 驚嘆不已.</div> 具有濃郁唐代風格的現代建筑普照寺,在天工大佛的后面。新浪博客這樣介紹普照寺,“普照禪寺依山就勢,曲折延伸,山門、合緣壁、鐘樓、財神殿、彌勒殿、大雄寶殿、手印山、羅漢院、龍腰池、氣勢恢弘。它是國內規模最大的仿唐建筑,其中大雄寶殿占地1000平方米,高25米,獨創重檐結構,屋檐挑出4米(九鋪作),象展翅欲飛的雄鷹,翹首于柯山。園內羅漢院有18尊常人大小的石羅漢”。 不知此處景點的名字. 山洞內有供游人休憩的石凳石桌, 洞口處有一汪清池, 水色幽幽呈翡翠色. <div>附近的手印山,因山上刻有許多佛的手印而得名. </div><div>但我更感興趣的是七星巖石壁上臨淵而建的粉墻黛瓦的建筑. 總覺得那里應該是修道者之居. <br></div> 據"心無云園地"《紹興游-柯巖風景區》一文, 此景點為"三聚同源",外方內園的廣場,現代的獨特設計,象征著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思想,三個雕像分別為孔子、老子和釋加牟尼, 象征著儒道釋三教相聚。廣場中心有一石雕頭像,正面白色,背面黑色,白色象征著人性“本善”,黑色象征著人性“本惡”,整個廣場猶如哲學課堂。 “我是紹興人”大石條, 是周總理的字體,位于"越中名士苑" 的起始之處. 苑內均是紹興歷史名人雕塑。(照片摘自“心無云園地”《紹興游—柯巖風景區》一文)。 上圖是鏡水灣越女春曉景點的一部分。這里一湖碧綠, 水凈如鏡,據說從高處俯瞰,這一池水猶如一位少女,所以得名越女湖。<br>李白越女詩五首中曾以鏡湖越女為贊:“鏡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新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耶溪的水從山上流淌下來匯聚而成就是鏡湖。 這張柯巖風景區游覽圖右下框里就是越女春曉景點。看上去隱隱約約還真有點像似個古裝女子。 <div>春波堤內春波幽,越女湖畔越女秀,一傘輕搖生翠影,雙眸不語映清柔。</div><div>真似一幅越女蒲月行游圖, 活生生“新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的現實畫面。</div> 想起了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div>更何況我們這種在外數十年,離家逾萬里的游子呢?</div><div>且勿傷景傷情,一路上的美景真讓人有“山陰路上,目不暇給”的感覺。想起了內弟在其一張攝影作品上的題跋:動觀流水靜觀山,閑看落花忙看云。真是應景應情。</div> 我們觀遠處船上的游人,在煙波淼淼中朦朦朧朧,他們視近處岸上的我們,在云蒸霧繞里隱隱約約,彼此都羨慕此時此刻的對方仿佛就像是畫中之人。殊不知我們雙方在此時此地此景中,都是天上人間瓊瑤仙境里的逍遙自在仙。 <h1><b><u>鑒湖景區</u></b></h1> 從柯巖景區出來之后,就到了烏蓬船乘船處。乘烏篷船游鑒湖,是水鄉游覽的一大特色。我幻想著滿湖的水載著我們的小舟,湖面上藍天如洗白云悠悠,欸乃一聲,小船木槳劃破了碧水中的青天,藍天和白云碎成了無數的彩色光影碎片,在船后的尾波里閃爍蕩漾著,伴著我的心,隨著我的意。 結果竟是這樣一艘機動游輪,雖然古色古香,但沉醉式體驗一下”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意境的想法也絕對是成了白日夢了。 <div>東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會稽太守馬臻將山陰和會稽兩地來水匯集成湖,是為古鑒湖,總面積約200平方公里,有“鑒湖八百里”之稱。</div><div>目前的鑒湖面積約30.44平方公里,其主體部分狹長,東起亭山,西至湖塘,盡納南山三十六源之水潴而成湖,長22.5公里,東西狹長形,形如一條寬窄相間的河道,鑲嵌在寧紹平原之上。</div> 微風拂面,湖水如鏡,輕舟緩緩蕩漾在鑒湖碧波之上。兩岸垂柳依依,隨風搖曳,說不盡的婀娜嫵麗。舟中人坐,仿佛置身畫中,雖然不言不語,已是滿心歡喜。近處水波明媚悅目,周遭鳥鳴遠近相和。一時間,這片天地間,這泓湖水里仿佛只余清幽與我。此刻,塵世喧囂盡散,惟有舒適、幽雅與快意,在這水光瀲滟間悄然流淌。 鑒湖最大的島嶼是葫蘆醉島。除了形狀酷似一個大酒葫蘆,連島上的景點也都與紹興美酒相關。 你可以在“投醪勞師”雕塑前回味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后,投醪勞師犒慰三軍的豪情。 而島上主建筑壺觴樓則是一座酒文化博物館,可通過圖文和陳列了解黃酒的制作工藝、歷史。我們沒有上該島,但船行一路,只有途中這座不知名的島嶼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 據維基百科:王羲之有詩云:“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描述了湖上橋堤相連,漁舟時現,青山隱隱,綠水迢迢這種景象。鑒湖水質極佳,馳名中外的紹興黃酒就用鑒湖水釀制。湖濱有馬臻墓、陸游故里、三山、快閣遺址等古跡。 古纖道位于紹興柯巖風景區內鑒湖景區內,是由古代泥堤改造為石堤的產物,始建于明朝。曾經古代依靠人力為船只航行加速而建,過去一直稱之為古纖道,現名為白玉長堤成為鑒湖一景。 古纖道最早使用柯巖採石場採來的條石鋪設而成。它是古人行舟背纖的通道,也是來往船只躲避風浪的屏障。 <div>想起了清代詩人齊召南的《山陰》:鏡中看竹樹,人地總神仙。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div><div>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真正走在紹興的古纖道上,這首詩的意景才從想象中的飄渺躍然而成現實中的畫面。石板青青,水波瀲滟,綠蔭蒼翠,湖闊山遠。微風熏熏中,讓行人仿佛穿越進入了詩畫的江南,古老的紹興。纖夫雖已遠,纖道幸猶存。</div><div>古纖道啊,它連接的不僅僅是運河兩岸,更是古今之間的情感與記憶。可以這么說,人生若有一段旅程,是想用來與歷史對話的,那么就走一走紹興古纖道吧。</div> <div> <br></div><div> <br></div><div><br></div> <div>我自己拍的鑒湖照片實在是太差強人意了,有損于鑒湖的秀美。以下六張照片是當時在網上了解鑒湖游覽概述時下載的。特放在本文中以饗讀者。</div><div>有記載歷史達1800年的鑒湖, 是紹興的母親湖。歷史上真正讓鑒湖聲名鵲起的,還是唐朝的賀知章,他的一首“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唱響了鑒湖。這位浙江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告老還鄉的名句“少小離家老大還”,還的就是鑒湖。</div> <h1><b><u>魯莊景區</u></b></h1> 魯鎮是魯迅筆下的小鎮,它實際上并不存在于紹興的歷史中。它只是魯迅對東浦、樊江、東關、皇甫莊、安橋頭等幾個水鄉小鎮兒時記憶的一個藝術的文本概括。它是存在于小說中的一個書面的水鄉小鎮。但這個小鎮,確實早就存在于魯迅的心中,也通過他的小說,存活于千百萬讀者的心中。 入得魯鎮不遠,就看到了魯迅《故鄉》里的一段文章刻在石碑上:“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br><div>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div><div>由此,魯迅先生的一篇篇小說,《祝福》、《孔乙己》、《社戲》、《風波》、等,隨著在魯莊游覽的深入,伴著我的腳步,一部部地出現在我的腦海中。</div> 魯鎮是水鄉, 在奎文閣旁邊, 就有這樣一汪綠樹環繞的碧水, 泛著淡淡的翡翠光彩,水面如同明鏡般. 她是那樣的寧靜, 靜得仿佛能聽見時間流淌的聲音. <br> 偶爾一陣微風拂過,掀起層層縠皺,柔和且優雅。陽光灑下,倒映著藍天白云與周遭的綠蔭,宛若一幅天然畫卷,美得不染塵埃。周圍萬籟無聲,只有水鳥倏忽掠過水面,泛起幾圈漣漪,又迅速歸于平靜. 此刻,仿佛大自然在我的靈魂深處低語著,讓心靈瞬間得到了最柔軟的安慰與最純凈的沉淀。 由此,我們踏入了青石鋪路的魯鎮主街. 這就是魯鎮的戲臺了. 應該是按照魯迅先生《社戲》的短篇小說里的描述建造的。在該文中,魯迅先生曾經滿懷思念之情的描寫小時候去趙莊看戲的故事。我還記得他描寫看戲結束后離開趙莊的那段很美的敘述:“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在碧綠如玉的河對岸,錯落有致地鋪展開數棟現代風格的粉墻黛瓦人家。白墻潔凈如雪,線條簡約流暢,透著一種低調的雅致。黛瓦整齊鋪陳,古韻未減,卻又在設計中融入了現代的清新格調,既保留了傳統風韻,又不失當代生活的舒適與精致。 屋檐輕挑,窗欞素凈,大扇落地窗明凈玻璃上折射著水光的瀲滟,反過來又在水面上倒映出黑白光影的素凈典雅。雖無小橋如虹連接兩岸,卻有綠茵叢中親水平臺隱約。恍惚之間,不知哪處窗口有古韻飄出,讓我想起了八百年前南宋詞人姜夔所作的《越九歌》,“日暮四山兮煙霧,暗前浦,將維舟兮無所。。。”,《古怨》這首現存最早的琴歌曲譜,穿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竟然讓八百年后的我,一時間也因為多年遠離故鄉而產生了惆悵與凄涼之感。<br>這樣的粉墻黛瓦,不再只是歷史的符號,而是江南水韻在現代生活中的延續,詩意地棲居在每一片閃爍的水光之中。 兒時的歡樂總是讓人難以忘懷,尤其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青春雖然早已被滄桑代替,可兒時的點點滴滴卻仍然那樣清新愉快地不斷出現在腦海里,讓人在歡顏與淚目中憧憬沉湎。 雖然魯鎮為魯迅小說中虛構之地,但如今魯鎮已被打造成一處實景文化旅游區。這座文昌閣不僅與紹興深厚的書香傳統相契合,也因魯迅先生的筆觸而為人熟知。<br>魯鎮文昌閣不僅已是游客們體驗“舊時紹興”的重要景點之一,還是游客登閣遠眺的最佳景點。在這里,你可以俯瞰整個魯鎮風貌,河網交織,小橋流水,仿佛穿越回魯迅筆下的時代。據說在夜幕降臨時,閣樓燈火點綴水面,映照出一幅如詩如畫的水墨江南的夢幻之境。 河水緩緩流過白墻黛瓦的老屋,綠意順著石橋爬滿,彰顯著歲月的痕跡。烏篷船靜靜地泊在岸邊,像是剛從魯迅先生朝花夕拾的世界里返回。天空湛藍,瑰麗的云彩輕柔舒卷。當帶著芬芳的暖風從水面上拂過, 輕輕地撫摸著你的臉龐時,心,都仿佛被洗滌得里外通透明澈。<br>白墻黛瓦映水靜,綠影扶橋柳色新。烏篷輕泊舟自閑,煙雨未至心已凈。<br>夢里江南,不語也溫柔, 萬里游子,能不憶江南? <div>青石板路上響著木屐聲,我恍惚看見孔乙己拖著破長衫,在咸亨酒店的曲尺柜臺前排出九文大錢。</div><div>烏篷船在河道里欸乃,水面蕩開的漣漪,那是魯迅小時候去趙莊看社戲的光影碎片。</div>墻角斑駁,藤蔓纏繞,石縫中冒出的野草似乎也有了幾分文學氣息。閏土少年時曾經在這片土地上追猹。<br>酒肆的藍布招子在風里搖晃,柜臺上的茴香豆還泛著油光。<br>單四嫂子挎著竹籃走過,籃里新蒸的米飯騰起白霧,與遠處社戲的鑼鼓聲纏繞在一起。<br><div>當鋪的黑漆柜臺后,似乎還坐著冷眼的掌柜,撥弄著永遠算不清的銅錢賬目。</div><div>那未莊的阿Q,興奮地高呼著“造反了!造反了!”,“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歡誰就是誰。”。</div>還有祥林嫂,一個人在街上晃蕩著,嘴里不斷地自言自語嘮叨著“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里沒有食吃,會到村里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 <p class="ql-block">走在紹興魯莊的石板街上,仿佛踏進了魯迅先生的文字深處。青石板被歲月磨得光滑,每一景每一物仿佛都在向你呢喃輕述。伴隨著腳步聲聲,我仿佛聽見了魯迅筆下舊中國的嘆息與掙扎,也看見了他筆下那些試圖掙脫沉重命運的人影,在街道的盡頭漸漸模糊,卻始終沒有散去。</p><p class="ql-block">這里的每一塊石頭都沉淀著故事,每一絲風都吹來了舊時光的回響。這里,不只是魯迅的故鄉,更是他“托尼學說,魏晉文章”文風里那個苦笑中帶著鋒利的世界的源頭。</p><p class="ql-block">多少年過去了,舊與新,傳統與現代,總是在不斷地爭斗著,融合著,在滾滾不絕的歷史長河中,泛起來的不僅有精華瑰寶,也有沉渣淤泥。阿Q,孔乙己,祥林嫂。。。似乎還在那里 “吶喊”。。。</p> 靠近魯莊大門處,景色豁然開朗,近處荷塘泛翠,更有菡萏初紅,萬綠叢中數點粉黛,格外醒目。遠處依稀水面開闊,浩浩湯湯,水天相連,一直延伸到天邊朦朧處。 <div>魯迅先生的青銅坐像,就在荷塘附近。背靠鋪滿碧綠荷葉的荷池,民族魂三個大字伴著他,似是沉思又似微笑地面對如梭如織的人群。我突然想起了《紅樓夢》的開篇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div><div>我滿懷崇敬地看著他,他滿含深意地打量著我,仿佛實在問我:你悟了嗎?(照片來自網上)。</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巩留县|
城步|
珠海市|
建阳市|
皮山县|
德格县|
华坪县|
历史|
全椒县|
花垣县|
台南市|
张北县|
花莲县|
台东市|
泸水县|
凤庆县|
垦利县|
万年县|
栾川县|
东阿县|
岳西县|
祁阳县|
建始县|
舞钢市|
贡山|
万山特区|
建始县|
永嘉县|
漯河市|
高安市|
武平县|
行唐县|
怀来县|
田东县|
商城县|
阜阳市|
威宁|
甘谷县|
宜黄县|
观塘区|
镇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