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軍旅的時光,風雨如磐,磨煉出我鋼鐵般的意志 ,汗水與熱血交融,成為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即便如今已脫下軍裝,可心中的火焰,依舊熊熊燃燒。回首往昔,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在心底愈發深沉濃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盧德銘,便是這樣一位閃耀著永恒光芒的革命先驅。當我看到盧德銘的故事,內心久久無法平靜。在那個風云激蕩的年代,他放棄高官厚祿,毅然投身革命。面對生死抉擇,他毫不猶豫地選擇為掩護部隊斷后,將自己年僅22歲的生命,永遠地定格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他的抉擇純粹而偉大,在槍林彈雨之中,用血肉之軀,深刻詮釋了信仰的磅礴力量。他短暫而波瀾壯闊的一生,宛如一首激昂的戰歌,奏響了為理想與信仰奮斗的最強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奮勇向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追尋著盧德銘的足跡,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在他的故事里,我汲取著無盡的精神養分。他的精神,早已化作一束不滅的信仰之光,穿透漫長歲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讓我在人生的征途上,始終心懷堅定信念,腳步永不停歇,向著光明不斷邁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少年壯志,追尋信仰之光</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05年,風雨如晦,盧德銘誕生于這片滿目瘡痍的華夏大地。那時的舊中國,深陷無盡的泥沼。軍閥混戰,鐵蹄踐踏之處,皆是百姓的哀號;列強環伺,似惡狼般肆意撕咬著國土。整個國家,像一座將傾之廈,在狂風暴雨中搖搖欲墜,百姓于水深火熱中,苦苦盼望著黎明的曙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少年盧德銘在成都公學讀書時,命運悄然轉折。《共產主義ABC》《中國青年》《新青年》等進步書刊,宛如穿透黑暗的光,照進他的世界。那些激昂的文字,點燃了他內心追求革命真理的熊熊烈火。他從字里行間,看到了拯救中國的希望,看到了一條能解救萬千蒼生的光明大道。那一刻,他篤定了一生的信仰——共產主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軍閥當道、列強橫行、民不聊生,只有立志從軍,報效國家,才能挽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 盧德銘話語堅定,沒有絲毫猶豫,毅然放下手中的筆,投身革命洪流。1924年2月,他懷揣熾熱的革命憧憬,從家鄉四川宜賓出發,奔赴廣州拜見孫中山。憑借才華與堅定信念,經孫中山面試、推薦,被黃埔軍校破格錄取,進入二期輜重兵隊學習。在黃埔軍校,盧德銘如饑似渴地汲取軍事知識,日夜鉆研戰爭韜略。他知道,只有本領過硬,才能扛起革命的大旗。他積極投身反對國民黨右派的斗爭,在一次次交鋒中,目光愈發堅定,革命覺悟不斷攀升。同年8月,他光榮入黨,自此,他的生命與共產主義事業緊緊相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盧德銘以少年之軀,追尋信仰之光,在黑暗中踏出一條血與火交織的救國之路。他的故事,是少年壯志的最強音。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他用青春和熱血,詮釋了信仰的力量。如今,時代的接力棒已交到我們手中,愿我們也能堅守信仰,奮勇前行,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書寫屬于我們的壯麗篇章 ,不負先輩的熱血與犧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東征北伐,嶄露軍事鋒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5 年 2 月,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戰役,是盧德銘嶄露頭角的舞臺。那時,他擔任學生軍偵察隊長,肩負著為部隊探尋敵情的重任。他帶領著 60 名隊員,宛如黑夜中隱匿的獵豹,每一步都踏得小心翼翼卻又堅定有力。潛入叛軍陳炯明軍的陣地,那是深入虎穴的冒險,每一處角落都暗藏殺機。但盧德銘沒有絲毫退縮,他的目光如炬,在敵人的陣營中敏銳地捕捉著每一絲有價值的情報。他和隊員們悄無聲息地穿梭其中,為部隊送回大量準確而關鍵的情報,這些情報,如同精準的導航,引領著部隊在復雜的戰局中穩步前行,為東征戰役的勝利,鋪就了堅實的道路。這場戰斗,是他軍事生涯的序章,初露的鋒芒,已讓人看到他未來的無限可能。同年 11 月,盧德銘調任葉挺獨立團二營四連連長。在廣東西江、高要、廣寧一帶,他踏上了另一段征程。這里,他面對的不只是敵人的武裝,更是百姓生活的困苦與迷茫。他深入群眾,走進那些破舊的房屋,傾聽百姓的聲聲疾苦。他深知,革命不只是戰場上的廝殺,更是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于是,他積極組織和發動群眾,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讓農民們明白自己所蘊含的力量。他幫助當地成立農會,開展農民運動,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第一次挺直了腰桿,意識到自己可以掌握命運。他為革命事業贏得的,是比千軍萬馬更強大的群眾基礎,是扎根在人民心中的希望種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6 年 5 月,北伐的號角吹響,葉挺獨立團擔任先鋒,盧德銘隨團進發。6 月初的淥田鎮保衛戰,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敵人的進攻如狂風暴雨般猛烈,槍林彈雨織成死亡之網。但盧德銘站在陣地上,身姿挺拔,眼神堅定,毫無畏懼之色。他指揮若定,聲音在戰場上回蕩,如同洪鐘,穩定著戰士們的軍心。他帶領戰士們頑強抵抗,每一次敵人的沖鋒,都被他們狠狠擊退。局勢稍穩,他又果斷下令主動反擊,身先士卒,沖鋒在前。他的身影,如同一面旗幟,飄揚在戰場最前沿,激勵著每一位戰士。那一刻,戰士們心中的勇氣被點燃,他們高喊著口號,向著敵人發起最后的沖鋒,最終全殲敵人。這場勝利,是盧德銘勇氣與智慧的勛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隨后的平江、汀泗橋、賀勝橋戰斗中,盧德銘的軍事才能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平江戰斗,他巧妙地率領四連繞道敵人背后,如同神兵天降。當敵人還在前方陣地嚴防死守時,背后突如其來的攻擊讓他們亂了陣腳。兩面夾擊之下,敵人很快土崩瓦解,被一舉消滅。汀泗橋和賀勝橋戰斗,他沖鋒陷陣的身影始終沖在最前面。敵人的防線堅固如鐵,但他毫不退縮,帶領部隊一次次發起沖鋒。他的指揮果斷而靈活,總能在千鈞一發之際做出正確決策,撕開敵人的防線。因為他的出色表現,他晉升為第一營營長。攻克武昌后,獨立團改編,他又擔任起第二十四師第 73 團參謀長,肩上的責任更重,卻也意味著他在革命道路上邁出了更堅實的一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血戰兩橋敵膽驚,四連直搗武昌城。鐵軍個個英雄漢,多次沖鋒有德銘!”這首詩,是對他最真實的寫照。盧德銘用自己的熱血與生命,在東征北伐的歷史中書寫下壯麗篇章。他是葉挺麾下的著名戰將,更是一名用行動詮釋共產黨員責任與擔當的英雄。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戰歌,永遠回蕩在歷史的天空,激勵著后來人在追求理想與正義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退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南昌抉擇:信仰的堅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中國革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一時間,白色恐怖籠罩著中華大地。面對敵人的血腥鎮壓,盧德銘沒有絲毫退縮,他更加堅定了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決心與敵人戰斗到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在武昌成立警衛團,盧德銘受中國共產黨的委派擔任團長。時值“馬日事變”后,湖南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遭到殺害,上級黨組織決定把在湖南工作的一批領導骨干轉移到武漢。盧德銘利用職務便利,將宛希先、何挺穎、何長工等安排在警衛團擔任各級干部,既保存了革命力量,又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對這支部隊的領導。他深知,這些同志是革命的火種,必須想盡辦法保護他們。在他的努力下,警衛團成為了革命力量的避風港,為后來的秋收起義保存了重要的有生力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是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有力回擊,也是中國革命的新起點。盧德銘在武漢接到了起義的消息,他的心中熱血沸騰,毫不猶豫地決定響應南昌起義。然而,他幾乎同時接到了張發奎從九江發來的命令,要求警衛團星夜出發到九江待命。張發奎是汪精衛的追隨者,盧德銘深知前往九江的危險,但他又不能公然違抗命令。經過深思熟慮,他與團參謀長韓浚、團指導員辛煥文研究,決定利用張發奎的調令將部隊帶走,前往南昌參加起義。8月2日,盧德銘率領警衛團2000官兵乘船東下。為摸清九江方面的情況,他先派一小艇前往偵察。兩天后,偵察報告傳來,張發奎在九江布防,不能通過。盧德銘果斷決定在陽新縣黃顙口登陸,沿武寧、靖安路線前進。部隊到達奉新縣后,又得知南昌起義部隊已經南下,張發奎的部隊占領南昌,并派兩個團來截擊。面對這一情況,盧德銘再次做出決策,到高安一帶待時而動。在高安住了幾天后,他考慮到與南昌起義部隊相隔太遠,追趕不及,決定改變計劃,到湘鄂贛三省交界的修水、銅鼓一帶,一面休整、擴充部隊,一面籌備錢糧,同時與江西、湖南黨組織聯系,確定今后的發展方向 。盧德銘的這一系列決策,充分展現了他的冷靜、果斷與智慧。他在復雜的局勢中,始終堅守著對黨的忠誠,為保存革命力量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帶領的警衛團,成為了日后秋收起義和上井岡山的主力,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秋收起義,踐行革命理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9月,盧德銘率警衛團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總指揮、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委員。9月9日清晨,在修水縣城,盧德銘一身戎裝,氣宇軒昂地向同仇敵愾的官兵傳達了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并下達了部隊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軍令。頓時,全場響起了“英勇殺敵!”“秋收暴動萬歲!”的口號聲,官兵們的熱血被點燃,他們迎著初升的太陽,浩浩蕩蕩向平江縣長壽街挺進。然而,秋收起義的過程并不順利。由于起義倉促,敵我力量懸殊,工農革命軍三路隊伍均處于被動局面,遭遇了嚴重挫折。在這關鍵時刻,毛澤東在上坪果斷做出決策,放棄原定進攻長沙的軍事行動,并以前委書記的名義通知各部到瀏陽縣文家市集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9月19日晚,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在文家市里仁學校召開會議,討論工農革命軍的行動方向問題。會上,毛澤東提出在敵強我弱、革命暫時處于低潮的形勢下,再攻打反動力量強大的省城長沙,無疑是“雞蛋碰石頭”,應當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尋找落腳點。然而,這一正確主張遭到了余灑度等人的竭力反對。他們頑固堅持“取瀏陽直攻長沙”的意見,認為不能為敵一時之猖獗所嚇倒,留著長沙不打,卻拖著部隊到山里去是一種懦弱的表現。會議氣氛異常緊張,大家各抒己見,爭論不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這關鍵時刻,盧德銘以秋收起義總指揮的身份,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決策。他站起來,神情嚴肅地說:“毛委員的意見,我完全贊成。如果我們再去打長沙,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向井岡山進軍,是一個偉大的戰略撤退,有光明的前途……”盧德銘的話語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他客觀地分析了形勢,讓大家認識到了當前的危險和向農村進軍的必要性。他的表態對統一會議思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最終會議通過了放棄攻打長沙,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的決定。這一決定是中國革命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中國革命開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新路線,點燃了武裝奪取政權的星星之火。盧德銘在這個關鍵時刻的堅定支持,為中國革命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體現了他卓越的戰略眼光和對革命事業的深刻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不朽的豐碑——緬懷盧德銘烈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9月23日,那是一個血雨腥風的日子。秋收起義部隊在向井岡山進軍的途中,于山口巖突遭國民黨反動派武裝襲擊。由于偵察不利,情況不明,工農革命軍倉促應戰,一時間,傷亡慘重,形勢岌岌可危。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盧德銘挺身而出,他那堅定的眼神中透露出無畏的勇氣和決心。他深知,此刻若不奮力一搏,毛澤東和主力部隊將陷入絕境。于是,他毫不猶豫地率領一個連的兵力,迅速搶占白泥坳高地,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師長余賁民趕來援戰,焦急地喊道:“總指揮,你下去,這里危險,我來指揮!”然而,盧德銘卻堅決不肯,他大聲命令道:“我是總指揮,我命令你,快走!”那斬釘截鐵的話語,如同一道不可違抗的軍令,余賁民無奈之下,只得下山追趕撤退的部隊。盧德銘不顧個人安危,在槍林彈雨中來回穿梭,他的身影是那么的堅定和英勇。他一邊指揮著戰士們頑強抵抗,一邊大聲呼喊著鼓舞士氣。敵人的火力越來越猛,他們占領了附近的山頭,居高臨下,子彈如雨點般傾瀉而來。但盧德銘毫不退縮,他全然不顧身邊呼嘯而過的子彈,繼續沉著冷靜地指揮戰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突然,一顆罪惡的子彈擊中了他,盧德銘的身體猛地一震,隨后緩緩倒在了血泊之中。那一刻,時間仿佛凝固了,戰士們的呼喊聲、槍炮聲都漸漸遠去,只留下他那年輕而又堅毅的面容,永遠定格在了這片土地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盧德銘犧牲的消息傳開后,全軍將士悲痛萬分,嗚咽抽泣聲回蕩在山谷間。毛澤東更是悲痛欲絕,他朝著天空悲嘆:“還我盧德銘,還我總指揮!”這悲痛的呼喊,飽含著對盧德銘的深切痛惜和無盡思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盧德銘,這位年輕的英雄,他用自己22歲的生命,為中國革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贊歌。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無比輝煌。他在北伐戰爭中沖鋒陷陣、屢建奇功;在秋收起義中,他又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革命信念,為部隊指明了方向。他就像一顆璀璨的流星,劃過歷史的夜空,雖然瞬間即逝,卻留下了永恒的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傳承精神,砥礪前行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追尋盧德銘足跡的旅程中,往昔的畫面如潮水般涌來,身為退役軍人的我,內心久久無法平靜。他,就像一座永不熄滅的燈塔,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為我照亮人生之路,成為我堅定不移的精神支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首那段軍旅時光,荊棘載途,挑戰如影隨形。在執行艱巨任務的日子里,沉重的壓力常讓我喘不過氣,面對生死一線的絕境,恐懼與掙扎也曾在心底翻涌。每當這時,盧德銘烈士的身影總會在我腦海浮現。他是我心中的英雄,在革命斗爭的槍林彈雨中,他從未有過一絲退縮,堅守初心,直至付出寶貴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對比之下,我經歷的那些艱難根本算不了什么。盧德銘用他的熱血與生命讓我懂得,信念是戰勝困境的堅固盾牌,勇氣是披荊斬棘的利刃。只要勇往直前,定能沖破黑暗,擁抱光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我已脫下軍裝,告別了曾經的熱血歲月,退休后的生活平靜又安寧。但軍人的氣質早已融入我的靈魂,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生活中的瑣碎,不再讓我心煩意亂;遇到難題,我也能冷靜應對。因為我知道,只要心中信仰不滅,腳下就會有無盡的力量。每一次克服困難,都是對盧德銘精神的傳承;每一回突破自我,都是對軍人本色的堅守。未來的日子,我也將帶著這份信念繼續前行 。</span></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贡区|
玉环县|
内江市|
调兵山市|
南汇区|
吴堡县|
高州市|
双鸭山市|
新疆|
三明市|
台北市|
榆中县|
文水县|
青浦区|
遂川县|
泾源县|
扶风县|
大余县|
临武县|
若尔盖县|
聊城市|
贵阳市|
上林县|
娱乐|
舟山市|
麟游县|
营山县|
黄浦区|
黔东|
华亭县|
凯里市|
肇东市|
阿克|
水城县|
亳州市|
台南县|
渝北区|
九台市|
商丘市|
调兵山市|
大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