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凌云和樂業是百色市轄縣,位于廣西的西北部,百色市正北方向的群山之中,歷史上兩縣曾經并為一縣,后來又分設了。這兩個地方,特別是樂業縣,由于自然地理條件不好,交通不便,經濟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兩縣曾都是國家級貧困縣。2000年后,百色市到凌云、樂業二級公路貫通,工農業、旅游業逐漸得到發展,面貌有所改觀,甩掉了貧困縣的帽子,但現在仍被確定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p><p class="ql-block"> 2001年夏天,我曾從百色釆油廠所在地田東縣去過凌云。那時二級公路開通不久,雖然山路蜿蜒,但路面平坦,交通標志明顯。到凌云縣城后,已經是晚上十點多鐘了,第二天早上起床后,走出賓館一看,吃了一驚,仿佛值身于水墨丹青的山水畫中。</p> <p class="ql-block">凌云、樂業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凌云縣</p><p class="ql-block"> 凌云縣,古稱泗城,有四條河流縱橫交錯會聚于城中,是一個近千年州、府、縣治之地歷史文化古城。凌云縣因古代縣治東邊建有凌云寺的凌云山得名。它還是中國首個“全國異地長壽養老養生基地”,享有“山上水鄉、古府凌云、宜居天堂”的美譽。</p><p class="ql-block"> 凌云地處云貴高原的延伸部分,山高谷深,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3%以上,為土山和石灰巖喀斯特地貌,加上亞熱帶季風氣候,冬不嚴寒,夏不酷暑,四季常綠,從而構成凌云獨特的自然景觀。</p> <p class="ql-block">凌云縣城</p> <p class="ql-block">澄碧河流過凌云縣城</p> <p class="ql-block">中國名茶之鄉</p><p class="ql-block">壺嘴的水是噴到茶碗里的</p> <p class="ql-block">水源洞</p><p class="ql-block"> 水源洞位于凌云縣城東北1公里的百花山下,是凌云縣著名的巖溶景點和佛教旅游勝地。</p><p class="ql-block"> 景區分為內洞和外洞兩部分。洞外奇峰四合,古木參天,飛鳥爭鳴,河水碧波蕩漾。早在康熙年間,洞口大廳就建有廟宇,立佛像,香火甚盛,游人不斷。洞口寬30余米,高30米,日光透入,分外明亮。洞門最高處的山崖絕壁上,刻有乾隆年間左江觀察使王玉德所題的“第一洞天”四個雄偉蒼勁的大字,大廳四周絕壁上刻有明、清以來文人墨客的題字、題聯、題詩80余幅,是凌云縣古石刻最集中、保護最完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內洞全長500多米,洞內有地下河,四季常流,洞中鐘乳石、石筍、石欄、石花等千姿百態,維妙維俏。地下河從洞中流出,成為澄碧河的“水源頭”,故水源洞又有“澄碧河之父”之稱。</p><p class="ql-block"> 水源洞是集溶洞探秘和燒香朝拜的旅游勝地,現北京故宮博物館存的泗城府畫卷中就有水源洞一景。</p> <p class="ql-block">水源洞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水源洞口大廳</p> <p class="ql-block">洞口水源禪寺</p> <p class="ql-block">水源洞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水源洞內地下河</p> <p class="ql-block">粵江源頭</p><p class="ql-block"> 指右江支流澄碧河源頭,河水從洞內流出,蜿蜒向南140多公里,最后匯入右江,因此它也是珠江的源頭之一。澄碧河因河水澄碧而得名,其實澄碧河發源于凌云縣境內青龍山北坡東麓,向東流至央八入洞潛流,由縣城北水源洞流出,向南蜿蜒曲折,經伶站瑤族鄉袍均村入澄碧湖(澄碧河水庫),最后由百色市匯入右江。</p> <p class="ql-block">澄碧河、五指峰</p> <p class="ql-block">流出凌云縣城的澄碧河</p> <p class="ql-block">茶山金字塔</p><p class="ql-block"> 凌云白毫茶原名白毛茶,因其葉背長滿白毫而得名,主產于凌云縣四季云霧繚繞的岑王老山、青龍山一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之自然無公害而特具風味,成為茗中上品。白毫茶在凌云栽培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亞洲唯一能加工出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青茶六大類茶品的茶樹品種,1915年,和國酒茅臺同臺獲得巴拿馬獎。所以凌云也成為中國名茶之鄉。</p><p class="ql-block"> 茶山金字塔景區,位于凌云縣加尤鎮內,面積約7000余畝,海拔1100多米,由大大小小五十余個茶峰組成,終年云霧繚繞,空氣負離子含量高,空氣清新、氣候宜人。</p> <p class="ql-block">納靈洞</p><p class="ql-block"> 納靈洞位于凌云縣城郊,屬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質地貌景觀。洞體全長1500米,呈東西走向,“9”字型,雙層結構,其中下層地下河長880米,上層旱洞長620米,兩層之間高差28米。經過上億年沖刷沉積而成的溶洞內深邃寬闊、溪流清澈見底。據有關專家檢測該景區洞內水是天然弱堿性泉水,長期飲用十分有益健康。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養生人來納靈河谷吸氧,取長壽圣水飲用保健康。</p> <p class="ql-block">傍晚從水源洞處看西邊的五指峰</p> <p class="ql-block">浩坤湖</p><p class="ql-block"> 浩坤湖因澄碧河水系堵洞成湖,在百色至凌云二級公路東約5公里,湖面面積約20平方公里。澄碧河水自水源洞流出,流過凌云縣城曲曲折折向南而去,流經一個叫下甲的地方,在彩架鉆入地下,潛流5公里后在弄盤露出地面,河水流至伶站浩坤一帶受阻而成湖,這就是浩坤湖。</p><p class="ql-block"> 浩坤湖是凌云這高山林立的地方最大的一片水面,水質清澈,湖山秀美、岸線曲折,島渚星羅,幾十座山峰緊緊挾攜著一湖碧水。湖內島嶼交錯,水天一色,兩岸山奇崖秀,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4年9月上旬,已經回到中原油田的我,帶人到百色油田學習考察空氣泡沫驅油技術。工作結束后,百色釆油廠的朋友帶我來到了當時正成為傳聞熱點的樂業天坑。</p> <p class="ql-block">從凌云縣城到樂業天坑途中</p> <p class="ql-block">樂業縣</p><p class="ql-block"> 樂業原名邏耶,后因清同治年間泗城(即凌云)知府朱騰偉在邏耶一帶平亂勝利后,祈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把“邏耶”改為“樂業 ",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樂業縣在凌云縣北邊,與貴州省交界處,屬于云貴高原的東南麓。平均海拔高度1500左右,高于凌云。土地貧瘠,工業也不太發達,但擁有水力資源、諸多礦產資源和特色的農副產品,有待進一步開發。</p><p class="ql-block"> 樂業縣旅游資源豐富而獨特,二十年來,隨著百色到樂業二級公路、高速公路的貫道,樂業的旅游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提升。經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專家共同科考論證,在20平方公里范圍內已發現了30個天坑,其數量和分布密度世界少見,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其中,在全世界13個超大型天坑中,分布在樂業的就有7個,因此樂業縣被譽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館”。其中大石圍天坑規模最大,深度和容積居世界第二;坑底森林面積10.5萬平方米,居世界第一。</p><p class="ql-block"> 天坑成因: 形成于碳酸鹽巖層中的天坑共有兩種成因類型,即塌陷型和沖蝕型。塌陷成因的喀斯特天坑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主要類型,大石圍天坑群也是塌陷型夭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樂業縣城</p> <p class="ql-block">大石圍天坑</p> <p class="ql-block"> 這是大石圍天坑西南端的峭壁,網上有人介紹說,峭壁上的圖形像左右翻轉180度的中國地圖。</p> <p class="ql-block">大石圍天坑北端,懸崖峭壁十分險勝峻</p> <p class="ql-block">大石圍天坑航拍圖</p> <p class="ql-block">穿洞天坑</p><p class="ql-block"> 在目前所開發的樂業天坑中,唯有該天坑可通過溶洞走入坑底。特別是坑底西南端的廳堂式洞穴,其頂部發育有一個小口天窗,光柱自108米高處射下。坑內長了很多樹木,我還親眼看到一株根系在上部,倒著長的小樹,真是一個奇景!只是距離太近,拍的照片看不出效果。</p> <p class="ql-block">坑內森林</p> <p class="ql-block">坑內樹木</p> <p class="ql-block">航拍的大石圍天坑</p> <p class="ql-block"> 樂業--百色高速公路是連接樂業縣與百色市的高速公路通道,是銀川--百色高速公路重要組成路段之一。樂業—百色段已于2020年初通車運營。這條通道的貫通,對凌云,特別是樂業的經濟發展將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明:</p><p class="ql-block">本美篇中的圖片,除右下角有日期水印 (2004 9 3) 的照片外,均選自網上。在此對原照片拍攝者表示感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河县|
铜川市|
昭苏县|
新竹市|
那坡县|
克东县|
灵石县|
南开区|
玉林市|
江城|
铅山县|
榕江县|
邳州市|
滦南县|
邵武市|
阿合奇县|
广昌县|
旬邑县|
内丘县|
扬中市|
罗定市|
千阳县|
澄城县|
广安市|
岗巴县|
米易县|
贵阳市|
普安县|
云南省|
阳江市|
昭觉县|
剑河县|
广州市|
石狮市|
盐边县|
商丘市|
东安县|
麻城市|
樟树市|
周口市|
六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