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山博物館位于市中心鳳凰山公園,是一座集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宣傳、教育為一體的地方性綜合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6年,唐山博物館在原展覽館南館基礎上改建成立。2009年進行改擴建,2012年4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改擴建后的博物館有A、B、C、D、E五個單體館,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展廳面積約1.2萬平方米,占地73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山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物館廣場中矗立的毛主席塑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毛澤東主席塑像簡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7年開始,唐山市先后建立了若干座毛澤東主席塑像。據有關資料統計,至1980年,唐山市共有17座,其中有6座為鋼筋水泥澆筑,11座為輕質易挪動的塑像。經有關部門決定,17座塑像保留4座,其余拆除,保留的4座位于唐山水泥機械廠、唐山市展覽館(今唐山博物館)、唐山冶金礦山機械廠及鳳凰山公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上述4座毛澤東主席塑像還保留有3座,均建于1968年。具體情況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唐山水泥機械廠的毛澤東塑像高12.26米(塑像身高7.1米,底座高5.16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唐山博物館的毛澤東塑像高9.4米(塑像身高4.95米,底座高4.45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唐山冶金礦山機械廠的毛澤東塑像高8.095米(塑像身高5.11米,底座高2.985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圖為唐山博物館A館。</p> 第一部分《唐山古代文明陳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體展覽《唐山古代文明陳列》通過“石器文化”“陶器文化”“青銅文化”“瓷器文化”四大類文物陳列,展現唐山歷史沿革。從不同側面比較全面系統地揭示了唐山歷史的沿革,展現“唐山人”在創造歷史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館內有文物藏品和出土文物標本16,079件,珍貴文物394件。如納瑪象象牙化石、遼缸瓦窯刻花石榴尊、玉田孟家泉遺址出土的人骨化石、遷安爪村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石具及骨針、骨錐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納瑪象是古菱齒象的一種,生活在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中,這兩枚象牙門齒由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1958年在遷安爪村發掘出土,長度分別為3.1米、2.9米,經測定,距今約4.2萬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幾何紋青銅鼎和素面青銅鼎,商(距今約3000年) ,灤縣后遷義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銅鏡,商(距今約3000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耳環,商( 距今約3000年),灤縣后遷義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戰國陶井圈,1989年出土于豐潤東歡坨遺址,共六節,現展出的下部三節為出土原物。陶井圈每節尺寸幾乎相等,口徑98厘米.高53厘米,疊置而成陶井。陶井的燒制是戰國時代的一項創舉,使一些土質不好的地區同樣可以打井,對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意義重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豐潤東歡坨戰國遺址出土的鐵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樓,漢代(距今180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三彩鎮墓獸,唐(距今約1300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城山出土的帶孔紅銅牌飾曾經在學術界引起轟動,這是我國發現距今最早的金屬制品之一。大城山銅牌在我國金屬冶煉史及考古研究領域具有極高價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山由來:距今約1100年~1400年“唐山”原為山名,即現在的大城山。關于大城山何時被稱為“唐山”,目前還存有爭論。主要有始于唐代和始于后唐兩種觀點。唐代時地方機構實行州、縣兩級制,唐初這里歸屬平州、薊州管轄。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途經于此,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五代時期唐山屬于后唐統治區域,據文獻記載,后唐皇帝李嗣源曾在此駐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軍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豐潤天宮寺塔始建于遼清寧元年(1055年),在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曾進行過大規模維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馮各莊古路為南北向長條形,揭露長度22米南北殘寬6-19米;路土為黃褐色粘土與黃色細沙土混合夯打形成。道路上留有數條車轍痕跡,根據道路保存的數條車轍痕跡,推測當時運輸工具為雙輪、單輪車。推測這條古道應為重要驛道與縣鄉聯系的重要政治、經濟、軍事支線橫向古路,是研究金元時期冀東乃至東北地區交通史的重要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山地區制鹽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沿海制鹽已成規模,燕國有“魚鹽之饒”的美譽。唐代時,這里"萬灶沿海而煮 ”。五代時設長蘆鹽運司。唐山沿海曬鹽始于明代,清代開始普遍推廣,鹽產量增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世紀60至90年代,清政府為擺脫內外憂患的局面,掀起了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洋務運動”,興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1878年,李鴻章委派唐廷樞創辦的開平礦務局建成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煤井。開平礦務局的創辦,帶動了相關工業的連鎖發展,中國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袋機制水泥、第一件衛生瓷均誕生在唐山,唐山因此也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9 年,開平礦務局總辦唐廷樞受李鴻章之命創辦中國第一家水泥企業一唐山細綿土廠,采用立窯生產了中國第一桶水泥。1907年,北方工業巨子周學熙將唐山細綿土廠改為“啟新洋灰公司”,并確立了“龍馬太極圖”產品商標,簡稱“馬牌”。啟新洋灰公司從丹麥購進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臺旋窯,并聘用了德國技師。到1922年,“馬牌水泥的銷量占全國水泥總銷量的92.02%。</p> 第二部分《冀東三枝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冀東三枝花是指唐山皮影、評劇、樂亭大鼓。“唐山驢皮影兒”展示清代及民國時期皮影雕刻精品;“評劇百年”展區展示評劇從蓮花落到全國知名劇種的歷程;樂亭大鼓展區展示其形成、發展及藝術特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皮影是一種集民間美術、音樂、舞蹈、說唱為一體的傀儡戲劇表演藝術。全國很多地區都有分布,并且各具特色,異彩紛呈。唐山皮影俗稱“驢皮影兒”,是其中影響較大的一支。著名戲劇史學家周貽白先生曾經這樣評價唐山皮影:“因為熟在人口的關系,幾乎成為一般影戲的代稱。”足見其在中國皮影戲中的影響和地位。唐山皮影與評劇、樂亭大鼓幷稱為“冀東文藝三枝花”。2006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道是:</p><p class="ql-block">灤河水,越千秋</p><p class="ql-block">驢皮影伴它歲歲流</p><p class="ql-block">五尺影窗唱千古</p><p class="ql-block">唱的名聲貫九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皮影發展大事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代唐山皮影雕刻名家作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皮影制作手工作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皮影演出的燈和樂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山皮影藝術保留了極為豐富的傳統劇目,內容多以懲惡揚善為主題的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既有能演出十幾天的連本大戲,也有短小靈活的折子小戲。其中許多劇目是唐山皮影獨有的,既非京劇所有,亦非昆曲、梆子所傳。即使是同樣題材的劇目,影戲演來,也別具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評劇起源于民間說唱藝術蓮花落,蓮花落最早的演出形式為單口,后來發展為對口。20世紀初,在彩扮蓮花落的基礎上,寶坻、香河、薊縣等地形成西路蓮花落,冀東一帶形成以成兆才為代表的東路蓮花落。后來西路蓮花落逐漸衰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兆才是中國近代劇作家,北方戲曲表演藝術家,評劇創始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兆才1874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扒齒港鎮繩各莊村的貧苦農民家庭,12歲起就給本村大戶人家放豬、打雜、做小工。18歲拜蓮花落藝人金開福為師,學唱蓮花落,成為職業蓮花落藝人。1929年在家鄉逝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8年,成兆才會同任連會、杜知義等人聚集在灤縣吳家坨張德禮家中,對拆出蓮花落進行大膽改革。他從劇本入手,創作大型劇本,促進了各行當的出現和聲樂的改革,為評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兆才先生一生創作、移植、改編了147部評劇劇本,如《開店》、《開嗙》、《占花魁》、《杜十娘》等,其中《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成為評劇經典保留劇目。圖為蓮花落時期的唱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澤東主席在第一屆全國文代會會上會見小白玉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屆中國評劇藝術節于2000年9月18日至24日在唐山舉行。來自北京、天津、東北等地的十三家評劇院團參加了本次藝術節。藝術節期間還舉辦了“評劇名家、名段演唱會”、“評劇學術研討會”、“河北省評劇票友大賽決賽”等多項活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樂亭大鼓簡稱樂亭調,是我國北方主要曲種之一,發源于河北省樂亭縣,盛行于冀東地區。它結構韻散相間,板式完備,調式靈活,是鼓曲中發展相當成熟的一種說唱音樂,深受群眾喜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樂亭大鼓由木板大鼓衍變而成,距今約有200年的歷史。19世紀初,樂亭人溫榮(字福山,藝名和卿)于山海關拜師劉月明學唱木板大鼓,他根據聽眾的口味,改用樂亭鄉音土語和耳熟能詳的民歌曲調發展自己的唱腔,樂亭大鼓由此發端。20世紀初迅速向外傳播,從京津一帶流傳到東北各地,后出現同根異株的兩路唱腔體系。靳文然代表唐山灤南等地稱為西路,韓香圃代表原樂亭腔被稱為東路,樂亭鼓曲界出現了兩個支系。至70年代初,兩個支系又漸趨合一,不少從業人員在唱腔上采取東西合璧的做法,給人們帶來了新的藝術享受。</p> 第三部分《館藏藝術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個部分主要參觀了《潘紹棠捐贈雕塑作品陳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潘紹棠(號蔭遠,字布南),1929年1月1日出生于河北唐山。1948年考入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2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并留校任教,在校六年,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在國家重點報刊共發表作品10余篇。</p><p class="ql-block">1956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1957年因錯劃右派,下放勞動。1961年到哈爾濱藝術學院任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3年調往廣州美術學院,歷任雕塑系副主任,美術學報常務副主編、副研究員,美術教育系研究生導師、教授;離休后被聘任為廣州嶺南美術專修學院副院長、教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3年到2007年的這二十四年,是潘紹棠先生藝術生涯中發奮進取的時期。他以只爭朝夕的拼搏精神和頑強堅韌的毅力,不畏齡高和多病,排除一切困難,堅持寫生、畫畫、雕塑、寫作、教學、考察和參展藝術活動。先后完成各種畫作1000多幅,室內外雕塑作品100多件,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出版專著6部,共獲重要獎項20多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潘紹棠先生不僅是資深的中國美協會員,還曾被聘任為全國城市雕塑藝委會委員、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如今,潘紹棠先生還在用勤奮和智慧譜寫更加燦爛的藝術華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軒轅帝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屈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醫藥家李時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孫中山與宋慶齡坐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驅者——1924年孫中山與李大釗在廣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慶齡半身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日將領李兆麟將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魯迅先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齊白石先生坐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爺孫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凈鏟。</p> 第四部分《昆明羊甫頭古墓葬考古發掘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昆明羊甫頭古墓葬考古發掘展》這一部分是唐山博物館的新展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昆明市官渡區是滇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羊甫頭墓地清理發掘出大量漆木器和陶器成為滇國除青銅器以外的另一道靚麗風景從戰國、東漢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還原了一個文明而多彩的古滇王國清楚地顯示了滇文化逐漸被漢文化融合的過程為研究滇池區域民族文化對邊疆地區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被評“199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p> <p class="ql-block">跪坐女巫 (復制品)</p><p class="ql-block">年代:漢 質地:木 </p><p class="ql-block">類別:裝飾品、工藝品</p> <p class="ql-block">人頭形木祖,漢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鳥形木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兔頭形木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猴頭形木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漆木壺,漢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牛頭形木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圖為唐山博物館C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羊甫頭古墓葬的出土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裝飾工藝手法多樣,紋飾變化多端,寫實生動、栩栩如生!許多器物造型構思巧妙,十分精美。無論是那霸氣的兵器,或是充滿勞動和生活氣息的用具,還是光彩奪目的裝飾品、工藝品,羊甫頭墓地出土的一切讓在我們重新審視了2000多年前古滇風采的同時,也深深感覺到古滇人無以倫比的勤勞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博物館如同一本厚重的史書,每一頁都寫滿了歲月的故事,每一個章節都承載著人類的記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謝謝您的瀏覽!</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审旗|
山东|
长治市|
肥西县|
涪陵区|
京山县|
盘山县|
会宁县|
沛县|
桑植县|
白山市|
江孜县|
内江市|
达拉特旗|
大埔区|
泗阳县|
桓仁|
通渭县|
丹凤县|
普宁市|
玉田县|
克什克腾旗|
寻乌县|
图片|
古丈县|
盘锦市|
武隆县|
望都县|
高邑县|
和平县|
茶陵县|
攀枝花市|
略阳县|
弥渡县|
志丹县|
乐昌市|
腾冲县|
曲水县|
凤庆县|
德化县|
青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