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馬關位于四川省羅江縣,自古便為蜀都北部的“門戶”,史稱“三國險阻之區,兩川咽喉之地” ,更是被譽為“出川入蜀第一關”。金牛古道穿關而過,使其成為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也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從漢代的綿竹關,到唐、宋時期的鹿頭關,再到如今的白馬關,它歷經數次易名,見證了無數的興衰榮辱。三國時期,這里更是演繹了一段段風云激蕩的歷史大戲,成為蜀漢政權五十年興亡的佐證地。</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們在這里見證了它的歷史和輝煌!</p> <p class="ql-block">登上關樓,環顧四周!</p> <p class="ql-block">《白馬關》:作者杜慶德。</p><p class="ql-block">?屏障天然白馬關,</p><p class="ql-block">?神州一統話艱難。</p><p class="ql-block">?西征蜀地兵家事,</p><p class="ql-block">?名將鳳雛萬代傳。</p><p class="ql-block">?此詩點明白馬關的天然屏障作用,以及與蜀地兵事的關聯,贊頌了龐統的英名。</p> <p class="ql-block">沿著金牛古道前行,便來到了全國唯一專門祭祀龐統的專祠——龐統祠墓。祠墓內古柏森森,靜謐而莊重。這里是四川修建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三國遺址之一 ,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襄陽(今湖北襄陽)人,是東漢末年劉備帳下的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建安十九年(214年),龐統隨劉備進圍雒縣時,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p> <p class="ql-block">龐統的墓地,封土青石覆體,正中砌五層石雕鏤空寶頂,下壓八角石雕鳳尾,宛如將軍頭盔,默默訴說著那段悲壯的歷史。唐時杜甫來此憑吊,寫下《鹿頭山》;南宋陸游跪揖祠前,留下“士元死千載,凄惻過遺祠”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走進祠堂,后人為龐統寫下的楹聯“真儒者不圖文章名世,大丈夫當嘆馬革裹尸”,彰顯著他的氣節。祠內的龐統塑像,氣宇軒昂,讓人不禁想起他的才智超群與壯志豪情。</p> <p class="ql-block">諸葛亮和龐統</p> <p class="ql-block">離龐統祠墓不遠處,有一座張飛殿靜靜佇立。張飛,字益德 ,這位東漢末年幽州涿郡的豪杰,在三國時期大放異彩,是蜀漢聲名赫赫的名將,與關羽等并稱五虎上將。官至車騎將軍的他,一生戰功彪炳。如今,走進張飛殿,古樸的建筑帶著歲月的痕跡,殿前香爐莊重古樸。在這里,仿佛能穿越時光,感受到他當年的勇猛豪邁,觸摸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秦蜀金牛古道,這條距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的古道,是古蜀歷史上首條見于史書的道路,與長城以及靈渠一起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 ,被稱為世界筑路史上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白馬關段的金牛古道南起白馬舊場,北至落鳳坡,全長4.7公里,由青石鋪就 。走在古道上,腳下的青石凹凸不平,中間清晰可見的車轍印,仿佛在訴說著昔日的繁華。</p> <p class="ql-block">古道兩旁的石坎上,偶爾還能瞧見西漢時期的石磚鑲嵌其中,讓人不禁感嘆歷史的滄桑變遷。在古代,它是連接巴蜀與中原地區的重要通道,促進了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如今,雖然它已不再承擔交通要道的重任,但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卻愈發珍貴。</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金牛古道上,一側紅墻奪目。“福”“孝”“佛”三個金色大字,氣勢磅礴地鐫刻其上。“福”字蘊含著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孝”字彰顯著傳統美德的傳承;“佛”字傳遞出心靈的寧靜與智慧。它們在古樸的紅墻上熠熠生輝,與周圍的古建、綠樹相映成趣,仿佛在訴說著歲月里的故事,引人駐足品味,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p> <p class="ql-block">金牛古道上,有一座承載著歷史與美德的堯氏節孝坊。清道光六年,羅江堯氏婚后不久夫喪,她堅守貞節,未再改嫁,還捐出家產維修古驛道。知縣為此請旌,在白馬關建坊表彰其賢德。</p> <p class="ql-block">金牛古道旁,“示我周行”碑靜靜佇立,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清嘉慶十年(1815年)《羅江縣志·人物志》記載,毛學宗曾捐萬金,修整自皂角鋪至林擒鎮八十里的官道,學使趙題匾“示我周行” 。此語出自《詩經·小雅·鹿鳴》,意為“指示大道給我看”。歲月流轉,石碑見證往昔善舉,也指引著后人探尋歷史與美德的大道。</p> <p class="ql-block">白馬關景區的鳳雛碑廊,是一座書法與文化交融的藝術殿堂。一塊塊石碑錯落有致,上面鐫刻著風格各異的書法作品。或筆力雄健,或飄逸灑脫,字體從古樸的篆書到靈動的行書,應有盡有。 “白馬雄關”等字跡,彰顯著白馬關的雄渾氣勢,也訴說著這里厚重的歷史底蘊。漫步其間,既能欣賞書法之美,又能感受千年歲月沉淀的韻味,仿佛與古今文人墨客對話,沉醉于這一片墨香四溢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在白馬關景區,掛鏡臺靜靜矗立,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與深刻的寓意。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羅江知縣楊周冕始建此臺,原位于羅江縣城東街城隍廟前。正門坊額草書“掛鏡臺”,右門額楷書“彰善”,左門額楷書“癉惡” 。歷經清道光年間修繕,2000年因舊城改造遷建于現址。掛鏡臺寓意明鏡高懸,審視過往行人的善惡,善者得彰,惡者受懲,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傳統道德觀念的象征,靜靜訴說著歲月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穿過右門,右邊的風景好美!</p> <p class="ql-block">古道旁,鮮花盛開,繁花似錦</p> <p class="ql-block">金牛古道的雕塑群生動展現著往昔的繁華與煙火氣。“金牛古道”石刻旁,一位身著盔甲的人物,似在守護古道的滄桑歲月;騎牛孩童天真爛漫,挑擔行人腳步匆匆,推車夫婦相互扶持,他們栩栩如生,仿佛從歷史深處走來。這些雕塑串聯起金牛古道上的生活圖景,讓人們能真切觸摸到過往的故事,感受歲月沉淀的韻味。</p> <p class="ql-block">前邊就是落鳳坡,一個因龐統隕落而聞名的地方。據《三國志》記載,建安十九年,龐統隨劉備進攻雒城時,不幸中箭身亡,年僅三十六歲 。后人將此地改名為落鳳坡,并建“血墳”一座,以示哀悼。古驛道傍祠而過,石板路上車轍斑斑,苔蘚密布,仿佛還能感受到當年戰場的硝煙與悲壯。站在落鳳坡前,仿佛能看到龐統騎著白馬,沖鋒陷陣的身影,讓人不禁為這位英雄的早逝而扼腕嘆息。</p><p class="ql-block">?時間關系,我沒有走到!</p> <p class="ql-block">網載,落鳳坡:龐統被射落馬的地方,是三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發生地之一。這里有龐統的雕像和紀念碑,讓人感受到歷史的滄桑和悲壯。</p> <p class="ql-block">白馬關,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的古關,宛如一部厚重的史書,每一頁都寫滿了故事。它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文化的傳承者。在這里,我們觸摸到了歷史的脈絡,感受到了歲月的沉淀,領略到了三國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詠白馬關</p><p class="ql-block">三國硝煙此處存,金牛古道刻霜痕。</p><p class="ql-block">雄關險踞山川固,古柏森圍殿宇尊。</p><p class="ql-block">落鳳坡前思俊彥,點將臺上憶軍魂。</p><p class="ql-block">滄桑歷盡風姿在,歲月長歌念舊痕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定县|
济源市|
贺州市|
邹平县|
西吉县|
临泽县|
栖霞市|
榆林市|
镇雄县|
曲水县|
肥乡县|
平遥县|
岗巴县|
定远县|
东丽区|
成武县|
杭锦旗|
榕江县|
易门县|
阿图什市|
东兰县|
革吉县|
衡东县|
龙江县|
息烽县|
青田县|
施秉县|
黄平县|
南雄市|
商洛市|
罗城|
商都县|
清苑县|
望都县|
银川市|
沙湾县|
深水埗区|
长岭县|
江永县|
青岛市|
休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