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弗里德里希的自然之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特展

Lynn Ma

<p class="ql-block">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是德國浪漫主義風景畫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強調尖銳的明暗對比和空無的精神表現,融合了古典主義的嚴謹技法和浪漫主義的情懷, 他的風景畫與歌德的小說、貝多芬的音樂共同成為德國浪漫主義的杰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目前正在展出弗里德里希特展,讓我們有機會走近這位大師。畫家以克制而精準的筆觸捕捉光影的細微流變,那是一種對世界秩序的凝視,也是對內在情感的探詢。每一幅畫作仿佛都在靜默中發問:人與自然之間,應當如何安放靈魂?其背后所蘊藏的,不只是藝術的浪漫,更是德國思想傳統中對存在、孤獨與超越的永恒追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里收錄了展覽中的部分作品作為自己的學習資料,展簽內容則大多借助 Google Translate 翻譯而成。圖片難以傳達原作的神韻、色澤與光影之美,強烈推薦有機會的朋友親臨現場欣賞原作,那將是一場不虛此行的視覺與心靈之旅……</p> <p class="ql-block">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 (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 將大自然塑造為情感與精神探索的圣殿。他巧妙地運用光線、色彩、氛圍和視角,創作出既展現壯麗風景,又揭示內在自我或靈魂深層聯系的畫作。這些作品不僅體現了浪漫主義倡導的個性與感覺的新解,更標志著對自然世界親密回應的興起,這種回應一直延續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的藝術深植于當時德國不斷變遷的地理環境中——那時的德國還是一個不斷更迭的貴族領地,而非統一的國家。四十年來,他沿著出生地波羅的海沿岸及其職業生涯中心德累斯頓周邊的鄉村和山脈進行素描探險,回到工作室后,再自由構想和重塑這些自然地貌,創作出探索文化轉型時期土地多重意義的作品。他的畫作不僅將自然呈現為美麗和慰藉的源泉,還深刻反映了定義個人與集體人性的抱負、悲傷、記憶和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次展覽由大都會博物館與柏林國家博物館、舊國家美術館、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和漢堡藝術館聯合舉辦,并得到了歐洲及北美眾多機構和私人貸方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開拓自己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于 1798 年 24 歲時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此前他接受了幾年的培訓,先是在家鄉格賴夫斯瓦爾德,然后越過波羅的海來到丹麥。回到德國并定居在德累斯頓后,這位年輕的藝術家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中心,擁有壯觀的收藏品和一群敬業的景觀從業者。弗里德里希的到來恰逢早期浪漫主義關于藝術、自然和自我的思想傳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德累斯頓的最初幾年里,弗里德里希廣泛地尋找自己的創作道路。作為一名繪圖員和版畫師——他直到 1808 年才作為油畫畫家首次公開亮相——他選擇了各種主題,并嘗試了不同的風格和技巧。這些作品植根于他在戶外繪畫的實踐和對浪漫主義思想的接觸,揭示了弗里德里希對自然世界不斷發展的想象,將其視為個人反思和強烈感受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自畫像</p><p class="ql-block">1800</p><p class="ql-block">編織紙上的黑色粉筆</p><p class="ql-block">SMK,丹麥國家美術館,哥本哈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熟練地用一支削尖的黑色粉筆在紙上畫下自己二十五歲時的模樣。張開的嘴唇、微微張開的鼻孔和敏銳的目光給人一種機敏而自信的年輕人的印象。請注意眼睛高光處的微小十字。它們只是附近窗戶的倒影,還是暗示了藝術家內心的精神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將這幅肖像送給了他的朋友兼同行藝術家約翰·路德維希·隆德,并在紙上用德語直接寫道:“如果你真的想要我的肖像,那么我相信這次交換并沒有不公平。我自己畫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闊葉林中的鄉間別墅</p><p class="ql-block">1797</p><p class="ql-block">黑色墨水和水彩畫在紙張上</p><p class="ql-block">德國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弗里德里希最早的風景畫之一,創作于藝術家在哥本哈根就讀丹麥皇家學院期間。雖然他在那里接受的訓練側重于人體表現,但他自己也追求風景畫,用明亮的水彩畫描繪丹麥鄉村。在這個例子中,一扇敞開的大門將我們引向風景,但大門后面的小路和房子卻被遮住了。就像前景中的人物一樣,我們發現自己停了下來——被邀請在鄉村建筑前停下來,欣賞光影斑駁的樹葉。</p> <p class="ql-block">植物與樹木研究</p><p class="ql-block">1799</p><p class="ql-block">鉛筆和灰色墨水和水墨畫,橫紋紙上</p><p class="ql-block">柏林國家博物館銅像陳列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在旁邊掛著的那幅畫兩天后畫了這幅畫。他將素描本旋轉了九十度,畫了另一簇多葉的莖,這次用水墨實現了更精確的造型。在上面的空間里,他添加了從遠處看到的樹木。其中一些他用鋼筆和畫筆描繪,而另一些他只用鉛筆粗略地畫了一下。通過這樣的研究,弗里德里希磨練了他的眼力和手法,學會了從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條件下描繪風景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突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03年至1808年間,弗里德里希因其雄心勃勃的水墨畫而嶄露頭角,并將這些作品提交于德累斯頓和魏瑪的公共展覽。憑借精湛的技藝以及與浪漫主義對情感與神秘追求的完美契合,這些畫作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從而使弗里德里希迅速躋身為該地區藝術界的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一時期,他的許多創作靈感源自波羅的海上的呂根島。早在1801至1802年間,他就在呂根島逗留了大量時間,通過無數素描捕捉島上獨特的地形景觀。這些素描不僅記錄了呂根島的原始風貌,更為他日后創作的大型成品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弗里德里希的筆下,島上稀疏俊朗的巖石海岸、無垠閃爍的波粼水面和遼闊無際的悠遠天空,共同構成了一種能喚起孤獨、憂郁與渴望情緒的獨特表達。</p> <p class="ql-block">呂根島東海岸與牧羊人</p><p class="ql-block">1805-6</p><p class="ql-block">棕色墨水和水墨畫于鉛筆上,配以白色不透明水彩,畫于編織紙上</p><p class="ql-block">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由主席委員會的幾位成員捐贈和弗萊徹基金以及萊昂·D·布萊克和黛布拉·R·布萊克承諾捐贈,2002 年 (2002.26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極簡主義作品將海岸景觀濃縮在紙張底部四分之一處,下方是一片廣闊的空曠天空。一位孤獨的男子,只有他的狗和羊陪伴,他沒有向外看風景,而是向下看,仿佛沉浸在沉思之中。呂根島的空曠地形突顯了他的孤獨。這幅畫可能與作家兼學者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一首詩有大致的關聯,弗里德里希當時正在培養他的注意力。歌德的詩句名為《牧羊人的哀歌》,運用自然意象來反思失落、渴望和生命樂趣的短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中的十字架</p><p class="ql-block">約 1806 年</p><p class="ql-block">棕色墨水和水墨畫于鉛筆上,紙面編織</p><p class="ql-block">柏林國家博物館銅像陳列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畫中,強烈的宗教內容和激進的繪畫空間手法交相輝映,弗里德里希將整個前景映襯在一片壯麗的天空下。山頂后看不見的太陽最后一縷光線照亮了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雕像,產生了一種藝術家稱之為“日落余輝”的效果,并比喻為上帝恩典的超越。他同樣將巖石和常青樹描繪成基督教信仰持久的隱喻。弗里德里希在一幅油畫中重現了這一構圖,他將其框成祭壇畫,將風景與神圣藝術的融合震驚了同時代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什么讓這幅作品如此具有開創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然與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03 年至 1815 年間,拿破侖戰爭席卷歐洲,德國土地遭到重創,但其公民卻堅韌不拔地愛國。這些年,弗里德里希被苦難和安慰的象征所吸引:基督教十字架、耶穌受難像和長期廢棄的天主教修道院,這些在德國很常見。他通過戲劇性地操縱視角和氛圍來激發他的主題,強調個人信仰之旅的奇跡和渴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的意象既反映了他的新教路德教成長經歷,也反映了更廣泛的浪漫主義對自然靈性的探索,這種探索由哲學家謝林和黑格爾等激進思想家領導。自然是“上帝之書”,可以與圣經文本一起體驗和解讀,作為啟示的來源嗎?還是神性存在于自然的和諧整體中?弗里德里希將風景描繪成神圣相遇的場所,這讓他的藝術成為整個文化中關于宗教教義和新精神生活觀念沖突的導火索。一些評論家譴責他的作品褻瀆神明,但他的作品最終找到了接受他的贊助人并啟發了其他藝術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中的十字架</p><p class="ql-block">約 1806 年</p><p class="ql-block">棕色墨水和水墨畫于鉛筆上,紙面編織</p><p class="ql-block">柏林國家博物館銅像陳列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畫中,強烈的宗教內容和激進的繪畫空間手法交相輝映,弗里德里希將整個前景映襯在一片壯麗的天空下。山頂后看不見的太陽最后一縷光線照亮了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雕像,產生了一種藝術家稱之為“日落余輝”的效果,并比喻為上帝恩典的超越。他同樣將巖石和常青樹描繪成基督教信仰持久的隱喻。弗里德里希在一幅油畫中重現了這一構圖,他將其框成祭壇畫,將風景與神圣藝術的融合震驚了同時代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什么讓這幅作品如此具有開創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奧賓遺址</p><p class="ql-block">約 1812 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漢堡美術館,曼弗雷德·布羅克豪斯永久借展,2018 年購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畫直接基于相鄰的草圖,保留了該畫的許多細節。然而,在工作室構圖中,弗里德里希拉長了墻壁并添加了幾個元素:圣母瑪利亞和圣嬰雕像、十字架、天使支撐的廢棄祭壇,以及百合等象征性植物,通常用于代表圣母瑪利亞的純潔。雕塑與周圍的石頭融為一體,為彩色光線創造了一個建筑屏障。在浪漫主義時期,廢棄的宗教建筑是信仰脆弱性和連續性的有力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中晨霧</p><p class="ql-block">大概是 1807-8 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圖林根州立博物館,海德堡,魯多爾施塔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似乎在水汽中消散,水汽在山頂周圍逐漸消散。山頂上,一個小小的十字架在藍天映襯下若隱若現,暗示著只有那些愿意去尋找的人才能辨別出神性。弗里德里希喜歡云霧主題,因為他認為它們放大了風景的神秘和壯麗。這幅畫中精致的霧層揭示了他對油畫特性的熱情,這是他最近才掌握的一種媒介。這幅畫被施瓦茨堡-魯多爾施塔特的王室家族收購,他們是浪漫主義的重要支持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海邊的僧侶</p><p class="ql-block">1808-10</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柏林國家美術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些畫作直面我,而不是我面對它們。”</p> <p class="ql-block">獨行共處</p><p class="ql-block">雖然孤獨是弗里德里希藝術的一個重要主題,但他的創作實踐是在朋友和家人的陪伴下展開的。他成為德累斯頓藝術學院的會員,后來成為教授,吸引了志同道合的同學和學生,與他們一起探索風景,交流想法和方法。他與定居在德累斯頓的挪威畫家約翰·克里斯蒂安·達爾特別親近。在家里,弗里德里希歡迎妻子卡羅琳和他們的三個孩子來到他的工作室,并讓他們密切參與他的作品。塑造弗里德里希藝術的這種友誼在他描繪的人們一起凝視自然的畫面中得到了強調。</p><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的人物,無論是單獨還是成群,通常都是從后面描繪的。藝術家傳統上采用這種稱為 Rückenfigur(字面意思是“背面人物”)的主題來激發觀眾對風景的想象力。弗里德里希對浮雕的姿勢和位置進行了實驗,賦予它新的意義,使其體現人類與自然世界的聯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克斯廷 (1785-1847)</p><p class="ql-block">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在他的畫室</p><p class="ql-block">1811 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漢堡美術館,1923 年購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克斯廷描繪了他的朋友兼旅伴弗里德里希在德累斯頓的畫室里創作一幅瀑布畫。他用一根長長的大錘支撐著右手,左手拿著大錘和畫筆和調色板。旁邊的桌子上放著一個顏料盒和一些配料,可能包括弗里德里希最喜歡的藍色顏料。掛在墻上的幾何儀器表明他對數學秩序和精確度的承諾。他用木板封住一扇窗戶,關上另一扇窗戶以控制光線。簡潔實用的家具表明弗里德里希完全專注于他的藝術。</p> <p class="ql-block">兩人凝視月亮</p><p class="ql-block">約1825-183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萊特曼基金會,2000年(2000.5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位男士將手臂搭在同伴的肩上,兩人凝視著月亮,以及右側的昏星。對于浪漫主義者來說,這兩個天體象征著死亡與重生,蘊含著神秘的魅力。其中一位男士是弗里德里希的學生奧古斯特·海因里希,另一位則是弗里德里希或他的一位藝術家姐夫。右側人物身著中世紀風格的斗篷和貝雷帽,這種服裝在1819年被禁止,因為當時只有政治自由派的學生團體穿著。弗里德里希將這幅作品的早期版本(創作于1819年)贈予約翰·克里斯蒂安·達爾。達爾很快便也創作了一幅作品,紀念創作上的友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的畫作展現的是共同的凝視。”</p> <p class="ql-block">窗邊的女人</p><p class="ql-block">1822</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柏林國家美術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20 年,弗里德里希將不斷壯大的家庭搬到了德累斯頓一所俯瞰易北河的新家。這幅畫描繪了他在那里的工作室;據說凝視船只的女人是他的妻子卡羅琳。他們結婚后不久,這位藝術家寫信給他的親戚:“現在我做每件事都要考慮到我的妻子,這讓我很開心。如果我在墻上釘一顆釘子……它必須放在她能夠到的高度……很多東西都變了……只有我用來工作的房間還是原來的。”雖然唯一的創作活動跡象是瓶子,也許里面裝著油漆粘合劑,但這幅場景仍然是對弗里德里希職業的沉思。重復的矩形玩弄著繪畫表面作為自然世界窗口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家與遠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 1810 年代和 1820 年代,弗里德里希早期作品中占主導地位的明顯宗教象征逐漸讓位于帶有更廣泛精神內涵的意象。在此期間,弗里德里希創作了許多受到地理環境和他熟悉的日常生活啟發的繪畫:他出生地格賴夫斯瓦爾德周圍的海上貿易、新勃蘭登堡的地標(他的大家庭居住于此)、以及他所認同的城市德累斯頓的天際線和田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藝術家的海景和城市風景探索了熟悉的日常生活與遙遠未知領域之間的對話。當觀眾凝視著廣闊的陸地或水域,望向地平線上的景象時,他們被邀請在大自然中展開一場自我發現的旅程。弗里德里希遼闊的天空被折射出絢麗的日出與日落、明亮的月光以及壯麗的云層所點綴,這些都展現了他對油畫技法日益增強的信心,以及他對當時在德累斯頓興起的生動而自然主義風格的投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這些作品中,聆聽日常與奇幻交織的回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格賴夫斯瓦爾德附近的草地</p><p class="ql-block">1821-22</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漢堡美術館,1904 年購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創作了這幅格賴夫斯瓦爾德周圍排干泥炭地的畫作,當時科學家正開始研究該地區沼澤的生態。在用作牧場的舊濕地之外,是這座城市的教堂和市政建筑,即使在如此小的規模下也能辨認出來。建筑的鋼鐵色調符合空中透視的光學原理,遠處的物體呈現藍色。格賴夫斯瓦爾德似乎融入了天空,與下方明亮的綠色田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p> <p class="ql-block">新勃蘭登堡</p><p class="ql-block">約1816-1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格賴夫斯瓦爾德,波莫瑞州立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兩位身著中世紀服飾的旅行者——弗里德里希時代,這種服飾象征著政治自由主義——在路邊一塊巨大的巨石旁駐足,這塊巨石可能是古代墓碑——他們抬頭凝視。前方,一座哥特式教堂聳立在天際線之上,其設計靈感源自弗里德里希家族的部分成員居住地——新勃蘭登堡。陰暗的景色襯托著壯麗的天空,暴風雨過后,露出了邊緣點綴著色彩的云層。在這樣的映襯下,新勃蘭登堡宛如一座天城,是精神朝圣者的圣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朝陽或落日前的女子</p><p class="ql-block">約1818-182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埃森福克旺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畫中女子掌心張開,雙臂伸展,沐浴在陽光中,她尖刺般的發飾映照著陽光。學者們對這幅場景的含義眾說紛紜。對一些學者而言,這名女子向夕陽致敬,象征著死亡和對來世的期盼。而對另一些學者而言,她向日出致敬,象征著活力與新生。這幅畫作尺寸較小,且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被弗里德里希家族收藏,這表明這幅畫作具有個人意義。它可能與弗里德里希家族在1819年至1824年間三個孩子的出生有關,也可能與1821年另一個孩子的死產有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海上月出</p><p class="ql-block">1822</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柏林國家美術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凝望歸航的人們,喚起德國“Fernweh”(遠方)這一概念,即對遠方和未知體驗的渴望。同時,駛入港口的船只則象征著回家和避難。弗里德里希將紫色的云朵排列成一條淺淺的曲線,勾勒出天空的弧線,營造出一種廣闊無垠的空間感。月光照亮了地平線的兩端;如果沒有這條明亮的線條,就無法辨別大海的盡頭和天空的起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波羅的海邊的十字架</p><p class="ql-block">1815</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的標志性主題是山間十字架,它緩緩垂落至沐浴在月光下的巖石海岸。十字架矗立在一塊露出地面的巖石上,上方是一個巨大的錨,象征著信仰作為指引和支撐的作用。弗里德里希在寫給畫家路易絲·塞德勒的信中寫道:“對于那些尋求它的人來說,它是一種慰藉;對于那些不尋求它的人來說,它只是一個十字架。” 延伸到右側的線條可能是系泊繩索,也可能是用來拉動和推開船只的船鉤。塞德勒委托肖像畫家多蘿西婭·斯托克創作了這幅畫,當時她的侄女和侄子剛剛去世。這幅畫作廣受歡迎,弗里德里希后來又重新創作,并被其仰慕者效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然循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一直被季節的描繪所吸引,季節長期以來一直是人類生命循環的隱喻。他的興趣在19世紀20年代達到頂峰,創作了許多以季節為主題的作品,尤其關注冬季。這些作品捕捉了冬季微妙的色彩和氛圍效果,并喚起了它與死亡和重生交織的聯系。弗里德里希的描繪與浪漫主義對冬季情感共鳴的廣泛迷戀不謀而合,弗朗茨·舒伯特1827年的循環歌曲《冬之旅》(Winterreise)就體現了這種迷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還思考了自然循環與人類歷史韻律之間的交匯。他描繪的古老城堡和古墓,飽經風霜,雜草叢生,既紀念著人類的辛勤勞作,也哀悼著它的短暫易逝。拿破侖戰爭和德意志土地解放之后,這些遙遠歷史的遺跡成為了現代政治抱負與失望的象征。在長達數年的沖突之后,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更多的廢墟。弗里德里希和他的自由主義傾向的同胞們希望建立一個以民主理想為基礎的德意志民族,實現統一;然而,這個夢想被那些致力于舊秩序的貴族們粉碎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特普利采城堡遺址</p><p class="ql-block">1828</p><p class="ql-block">水彩畫,鉛筆,編織紙</p><p class="ql-block">德累斯頓國立藝術收藏館,銅像陳列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陽光透過飄過的云層,將一座殘破的城堡塔樓籠罩在絢麗的光芒之中。這座建筑至今仍屹立于特普利采(Teplitz)城外,位于現今捷克共和國境內,但它坐落在平地上。弗里德里希設計的坡地賦予了這幅作品活力,而他快速的軟石墨筆觸則賦予了它一種近乎顫動的質感。銘文標注了藍天和“輕云”的區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波美拉尼亞蘭茨克龍城堡遺址</p><p class="ql-block">約1825年</p><p class="ql-block">水彩與鉛筆,編織紙</p><p class="ql-block">紐約摩根圖書館及博物館</p><p class="ql-block">索爾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座廢棄城堡的背后,矗立著一片落葉樹林,它們不斷的腐朽與新生循環,構成了毫無生氣的石頭背景。這座遺址位于弗里德里希的故鄉波美拉尼亞,這片土地幾個世紀以來一直飽受爭議。在藝術家的一生中,它先后被瑞典、法國、丹麥控制,并在拿破侖戰爭后成為德意志普魯士的一部分。這座16世紀早期的建筑或許代表著弗里德里希及其同時代人對該地區悠久的德國歷史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尤利烏斯·馮·萊波爾德 (1806-1874)</p><p class="ql-block">風暴中的流浪者</p><p class="ql-block">1835</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凱瑟琳·洛里拉德·沃爾夫收藏,沃爾夫基金會,2008年 (2008.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許多浪漫主義繪畫都描繪了一位流浪者在自然中穿梭,尋求洞察力、慰藉和新的可能性。在這幅畫中,暴風雨般的秋日、殘垣斷壁和空蕩蕩的路邊祭壇暗示著旅人的道路將會充滿艱辛。萊波爾德是德累斯頓年輕一代藝術家中的一員,他們在19世紀20年代深受弗里德里希和約翰·克里斯蒂安·達爾的影響,擅長描繪憂郁的風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霧靄與群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浪漫主義時期開啟了人們對群山的全新欣賞,將其視為壯麗偉岸的勝地。弗里德里希是一位狂熱的徒步旅行者,他親身體驗了攀登高峰的壯麗,并將自己的感受融入繪畫之中,以滿足人們對高海拔景象和感受的渴望。他職業生涯中期的作品展現出對巖石的嫻熟描繪,從不同的視角捕捉其紋理和結構,仿佛在記錄攀登的不同階段。堅實的巖石常常與飄過的云霧形成對比,在那個對地球浩瀚歲月有了新科學洞見的時代,呈現出永恒與短暫的強烈對比。正是群山的險峻威嚴吸引了浪漫主義者;對他們來說,巍峨的山峰提供了與崇高境界的邂逅——一種美、險、敬畏與狂喜的交織,在弗里德里希的《霧海上的流浪者》中得到了標志性的體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湖風景,清晨</p><p class="ql-block">約1824-183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克里斯汀·斯維斯藝術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群山仿佛漂浮在水面升騰的薄霧和天空中纖細的云帶之間。在陽光明媚的山谷中,一位戴著高頂禮帽、身著黑色外套的游客正在漫步。這幅風景畫的靈感可能來源于國王湖,這是阿爾卑斯山脈瓦茨曼山腳下的一個湖泊,弗里德里希曾在1824-1825年間描繪過這幅畫。弗里德里希從未到過該地區,但國王湖曾吸引過眾多藝術家,以至于湖濱地帶的一部分被稱為“畫家角”。他的學生奧古斯特·海因里希在附近展出的瓦茨曼小書房背面,勾勒出了國王湖及其湖岸的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霧海上的漫游者</p><p class="ql-block">約181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漢堡美術館,漢堡藝術收藏基金會永久借展,購于197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提醒我自身是多么渺小,也提醒我生命是多么奇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霧海上的漫游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漫游者體現了浪漫主義對自然聯系和意義的探尋。這位身著綠色天鵝絨西裝的旅行者,在風吹拂的海角駐足,環顧四周。雖然俯瞰視野開闊,但彌漫的薄霧卻遮蔽了他的視線。站在他身后的觀者,只能猜測眼前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的創作靈感源于他繪制的德累斯頓東南部山區巖石的圖畫。為了增強令人眩暈的廣闊感,他將不同的場景組合成一幅畫面,調整它們的比例,改變它們的輪廓,并用云霧籠罩它們。遠處,地形仿佛消融在空氣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畫作喚起了知識與不確定性、脆弱與力量、美麗與危險的交織,成為浪漫主義者稱之為“崇高”的復雜體驗的標志性寫照。</p> <p class="ql-block">清晰的視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公眾的審美不再青睞弗里德里希內省而神秘的風景畫,而是轉向更直接的表現方式。然而,弗里德里希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他批判一些同時代藝術家“過于宏大的創作手法”,力求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更高的精髓。他的構圖圍繞著廣闊的陸地、水域和天空——畫面清晰卻細節精簡——賦予了他晚期作品令人眼花繚亂的視覺韻律。清晰的形式凸顯了弗里德里希細膩的色彩和諧,這部分源于他的水彩畫創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職業生涯的這個階段,弗里德里希以文字表達了他的藝術理念,并解釋了他對風景畫的詮釋:</p><p class="ql-block">藝術家的任務并非忠實地再現空氣、水、巖石和樹木,而是他的靈魂,他的感受應該反映在其中。藝術作品的任務在于領悟自然之靈,并全心全意地沉浸其中,汲取其精華,最終以繪畫的形式回饋。</p> <p class="ql-block">《晚星》</p><p class="ql-block">約183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法蘭克福歌德博物館,法蘭克福,美因河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畫的名字來源于畫面中垂直中線上,最寬云層上方天空中幾乎看不見的微小亮點。這個光點就是金星——它有時在黃昏時分出現,因此被稱為“晚星”,象征著命運和希望。在漆黑的田野之外,德累斯頓尖頂的輪廓與絢麗的夕陽中蜿蜒的云層融為一體。畫中央,三個人,通常被認為是弗里德里希的孩子,正在穿過這片土地。男孩舉起雙臂,象征著喜悅、認同和回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生階段</p><p class="ql-block">約183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萊比錫藝術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岸線的鏡像曲線、平靜的海水和筆直的地平線,為岸上的人間戲劇提供了清晰的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畫中的人物通常被解讀為,從左至右依次為弗里德里希;他的侄子卡爾·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的孩子古斯塔夫和艾格尼絲;以及弗里德里希的妻子卡羅琳或長女艾瑪。他們與船只的接近暗示著人生階段的隱喻,盡管這五個人與六艘船只(前景中擱淺的船只)并沒有清晰地對齊。年輕男女指向中心孩子們的手勢,表明了這幅畫的主題之一是代際傳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超越的偉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晚年名聲日衰,中風的影響使他難以作畫。然而,他的創作動力絲毫未減,在德意志各州內外都擁有一批忠實的贊助人和同事。他重拾水墨畫作為主要藝術載體,致力于描繪荒涼的墓地、古老的陵墓和空曠的海岸,這些主題反映了他對死亡及其后可能的哲學思考。這些作品是弗里德里希在1840年去世前創作的最后一批作品之一,是他過去四十年風景畫創作的巔峰之作,是對人類與生機勃勃的地球之間復雜關系的富有遠見的描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弗里德里希的晚期作品中,生命與死亡是如何共存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墓地風景與禿鷲</p><p class="ql-block">約1834年</p><p class="ql-block">棕色水墨鉛筆畫于織紋紙上</p><p class="ql-block">維也納阿爾貝蒂娜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只禿鷲棲息在掘墓人的鏟子上,凝視著一座敞開的墳墓,一輪滿月照亮了天空。這幅畫作令人聯想到當時某些反思死亡與救贖的藝術歌曲(配上音樂的詩歌),并以月出作為靈魂升天的隱喻。弗里德里希的這幅畫作——暗示著食腐動物在天光下即將捕食腐爛尸體——同樣融合了死亡的不光彩的肉體層面與超越的精神層面。</p> <p class="ql-block">空岸月升</p><p class="ql-block">約1835-1838年</p><p class="ql-block">棕色水墨鉛筆畫于編織紙上</p><p class="ql-block">華盛頓特區國立美術館,贊助人永久基金,1992年(1992年11月1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這面墻上的兩幅海景畫前,我們仿佛置身于弗里德里希早期作品《海邊的僧侶》中的人物:站在巖石海灘上,凝視著地平線及其蘊含的一切。弗里德里希晚期的海岸景觀中,沒有人類存在的痕跡,也喚起了地球歷史中遠在人類航行或漫步于海岸之前的原始狀態。這些石頭在億萬年前堆積于此,無數次見證了月亮的升起和潮汐的變化。如此一來,這些場景既引人遐想深不可測的遙遠過去,也引人遐想不可知的未來。</p> <p class="ql-block">黃昏漫步</p><p class="ql-block">約1830-183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洛杉磯保羅·蓋蒂博物館 (93.PA.1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弗里德里希晚期的畫作描繪了昏暗藍色天空下的秋日風景,融合了弗里德里希最鐘愛的兩個主題:古老的墓碑(或稱支石墓)和新月,以及所謂的昏星——金星。通過并置這些象征死亡與重生的元素,這幅畫暗示著通過記憶超越死亡。畫中身披斗篷的人物,很可能就是藝術家本人,雙手合十祈禱,仿佛在哀悼一個逝去的時代。</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阳市| 浦北县| 曲周县| 长垣县| 琼结县| 班玛县| 兴山县| 库车县| 江口县| 巴马| 聊城市| 太仆寺旗| 邵阳县| 封开县| 乌鲁木齐县| 崇州市| 溆浦县| 陆河县| 泰来县| 兰西县| 佛坪县| 庄浪县| 东明县| 宁德市| 隆德县| 信丰县| 罗定市| 罗城| 明水县| 上饶县| 错那县| 青河县| 霍邱县| 图木舒克市| 油尖旺区| 大石桥市| 萨迦县| 南丰县| 射洪县| 富平县| 德令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