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成都有一座皇帝陵寢,又叫王建墓,史稱永陵,正式命名為永陵博物館。其非常特別之處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地上皇陵。</p><p class="ql-block"> 成都永陵是我國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國(公元907一925年)開國皇帝王建(公元847一918年)的陵墓。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1年被國務院定為笫</span>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成立成都王建墓文物保管所,并正式對外開放,1990年成立成都王建墓博物館。1998年更名為成都永陵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永陵(王建墓)發現于1940年,發掘于1942年,是我國現代首次科學發掘的帝陵,距今已有1100余年歷史,也是目前我國史上發現的唯一一座地上陵。地宮選址考究,石刻精美絕倫,出土玉器、銀器巧奪天工,堪為文物精品。</p><p class="ql-block"> 成都永陵博物館現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占地面積5.4萬平方米,由文物保護區(地宮)綜合館、園林保護區三大部分組成,千年文脈神秘深邃、百畝園林鳥語花香,是成都市著名文博旅游勝地。</p> <p class="ql-block"> 後陵永慶院在大西門外不及一里,蓋王建墓也。有二石幢時物,又有太后墓,琢石為人馬甚偉。</p><p class="ql-block"> 宋★陸游</p><p class="ql-block"> 陵闕凄涼俯舊邦,</p><p class="ql-block"> 恨流袞袞似長江。</p><p class="ql-block"> 穿殘已嘆金鳧盡,</p><p class="ql-block"> 缺落空余石馬雙。</p><p class="ql-block"> 攫飯饑烏占寺鼓,</p><p class="ql-block"> 避人飛鼠上經幢。</p><p class="ql-block"> 阿和乳臭崇韜耄,</p><p class="ql-block"> 堪笑昏童束手降。</p><p class="ql-block"> 前蜀王建永陵地面原有規模龐大的陵寢建筑即"陵廟″。僅各類壁畫就100余堵之多。這些建筑在北宋真宗時代被拆毀,其材料用于著名道觀"玉局觀″的重修,僅留下了原附屬于陵廟的佛寺"永慶院"。而著名北宋詞人陸游游玩至此。留下了以上詩作。</p><p class="ql-block"> 而后"永慶院″亦在南宋初年被火焚毀,自此,永陵漸漸隱沒不彰,而"撫琴臺″的傳說,慢慢掩蓋了歷史的真相。成都老西門三洞橋附近(今羊市街西延線)聳立著一座高大巍峨,形同小山夯土堆。很久以來,人們習慣稱它為"撫琴臺″。以后"撫琴臺街″,"撫琴大隊″、"撫琴小區″等稱謂。</p><p class="ql-block"> 傳說撫琴臺是西漢大詞賦家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在成都的居住地,相如路經臨邛,得遇富豪家寡婦卓文君。相如以琴歌挑動文君春心,才子佳人,遂演繹出一段當壚賣酒、蔑視禮教、忠于愛情的千古風流佳話。</p><p class="ql-block"> 時光之窗來到抗日戰爭期間的1940年,為避日機轟炸,人們在撫琴臺邊挖掘防空洞,無意中掘到了堅實的磚砌體,當時人們誤以為是"琴臺基腳″,而考古學者推測是一座墓葬。1942年,經過正式發掘,才發現相傳已久的相如琴臺,卻原來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琴臺之謎由此揭曉,沉睡千年的地下宮殿蘇醒了,向世人呈獻出眾多的奇珍異寶,王建墓從此聞名天下。</p><p class="ql-block"> 王建墓的正規稱呼叫“永陵”,出土稀世文物如哀冊、謚寶上鐫刻有文字,這與歷史文獻的記載一致,于是王建葬所的陵號就叫"永陵“。</p> <p class="ql-block"> 王建墓封土高十五米,直徑八十余米。墓室由十四道雙重石券構成,分前、中、后三室,全長二十三米多。棺床位于中室,兩側置十二力士石像,作扶棺狀;東西南三面刻有二十四樂伎,儀態萬方,十分動人,堪稱一支宮廷樂隊。后室御床上有高八十六厘米的王建石刻座像。墓內出土文物玉大帶、哀冊、溢寶等數十件,均是研究唐、五代時期歷史及文化藝術的珍貴資料。</p> <p class="ql-block">進入"永陵″三大主體建筑之一文物保護區地宮。</p> <p class="ql-block">墓內精美絕倫的石刻二十四樂伎,是目前國內出土文物中保存得最完整的唐代宮廷樂隊雕刻,它為今人研究中國唐五代時期的雕刻藝術,宮廷音樂及樂隊組織以及當時婦女的頭飾、服飾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其精致與華貴在現存的五代十國石刻中首屈一指。</p> <p class="ql-block"> 永陵棺床石刻對于器樂演奏場面的表現要復雜細膩得多。樂伎共22人,除棺床南面舞伎左右各有1人外,棺床東、西兩側各有10人,演奏的樂器有20種 23 件,表現出一個大型宮廷樂隊的盛大演出場面。這反映出唐代皇室貴族對于樂隊的重視超過歌舞,也是自先秦兩漢以來皇室貴族以樂隊作為社會地位和貴族身份象征的傳統的再現。</p><p class="ql-block"> 22位樂伎所演奏的樂器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弦樂有琵琶、豎箜篌、箏共3種;第二類管樂,有觱(音畢)、篥、笛、笙、簫、箎貝共6種;第三類打擊樂,有拍板、正鼓、和鼓、齊鼓、毛員鼓、答臘鼓、羯鼓、鞉(音桃)牢、雞婁鼓、銅鈸共10種,另有吹葉1種。這支樂隊所用的樂器與唐代宮廷所用大致不差,但其中的吹海貝和吹樹葉兩種卻很獨特。吹海貝帶有沿海地區的特點,也是古代印度的一種樂器,它更多地用于佛曲和道教音樂中。吹樹葉現在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如彝族等的特技,用于宮廷樂隊中,目前僅見于王建永陵。是王建宮廷中當時就有彝家女?或者是這種技巧后來流入民間,由彝家保存下來?這些問題只能留待音樂史專家來解答了。</p><p class="ql-block"> 永陵石刻樂隊中,以鼓的種類最多,共8種9件,這樣演奏起來,當是鼓聲震天,其余絲竹之聲,還能聽得見嗎?或許王建出身于軍人,喜歡剛健的音樂,那個由22人組成而鼓手差不多占了一半的樂隊,演奏出的樂曲恐怕與現代搖滾樂差不多吧。盡管可以猜測,但“此曲只應天上有”,現在是無緣再聽到了。</p> <p class="ql-block"> 中國的出土文物浩如煙海,但能夠稱得上國寶的并不多,永陵出土的王建石像便是其中一件,作為中國帝陵中出土的皇帝雕像更是獨此一尊,堪稱稀世國寶。</p><p class="ql-block"> 王建像為石質圓雕坐像,置于永陵后室石床正中,坐北朝南,通高 86 厘米。據史書記載:王建生得“隆眉廣顙,龍睛虎視,狀貌偉然”。觀此像,王建亦是濃眉高額,方面大耳,雙目炯炯有神,氣宇非凡,與文獻記載大體相符。相傳,王建在投軍之前,曾于武當山遇一高僧指點:你骨相甚奇,如若從軍,日后必有造化。后來似乎果然被高僧言中經過30余年的戎馬征戰,王建終成為前蜀國開國皇帝。</p><p class="ql-block"> 王建像的雕刻,線條簡潔流暢,比例適中得體,就連掩在袖中的手和肘、膝部繃緊處,以及被靴支起的衣擺等,都被雕造者維妙維肖地刻畫出來了。袖手端坐于石幾之上的王建,頭戴幞頭,身穿圓領綾袍,腰束玉帶,足著烏皮靴,給人以帝王那種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覺,表現出一個王者高貴尊嚴、平和安祥的儀態。王建像高超精妙的雕刻手法,使其成為中國唐、五代時期人物雕像的杰作,為我們研究當時皇家的衣著服飾和肖像雕刻藝術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p><p class="ql-block"> 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表明,我國南方地區五代墓中放置墓主造像是當時的一種習俗。1990年,在成都白果林小區前蜀后妃墓中亦曾出土過一尊女身石雕像,其雕造風格與王建像如出一轍,當為王建某后妃的造像。王建生前十分推崇道教,青城山上清宮和成都青羊宮都曾有他作為道教奉侍者的造像。著名道士杜光庭當時倍受王建禮遇,因此,道教思想中的“替者先行”(替身)或許也是王建在墓中置像的緣故。</p> <p class="ql-block">永陵的園林保護區域。</p> <p class="ql-block">撫琴亭</p> <p class="ql-block">永陵出土文物展示區</p> <p class="ql-block">前蜀永陵陀羅尼經幢原件</p> <p class="ql-block">玉大帶,國寶級文物,是迄今唐、五代時唯一一件完整的成套玉帶,也是唯一一件能確定為帝王本人所使用的玉大帶,玉大帶堪稱曠世奇珍。</p> <p class="ql-block">永陵寶盝, 放置謚寶的裝具,發現于后室王建像前,真品現藏于四川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永陵哀冊,亦稱玉冊,所載的是對其生平事跡的歌功頌德。玉冊基本完整,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四川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永陵謚寶,帝王的印璽,屬國寶級文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兔頭龍身謚寶也別具一格。</span>刻有篆文“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謚寶”。玉環,正面盤旋龍,背面對稱云紋,是謚寶組綬上的裝飾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东市|
柳林县|
上饶县|
和硕县|
金秀|
罗源县|
蒙自县|
台南市|
永嘉县|
白玉县|
搜索|
安达市|
南靖县|
汉寿县|
屏东县|
铁岭市|
嘉兴市|
罗源县|
如皋市|
吉安县|
湾仔区|
永清县|
商都县|
克什克腾旗|
宁化县|
德清县|
石狮市|
故城县|
加查县|
八宿县|
南部县|
天等县|
汨罗市|
卫辉市|
闽清县|
张北县|
布尔津县|
新源县|
宣威市|
龙州县|
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