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蒼山一飛鷹<div>圖片:蒼山一飛鷹</div><div>視頻:蒼山一飛鷹</div><div>美篇號:1751699</div><div><br></div> <h5>河南永城—芒碭山</h5> 1 在豫皖交界處的河南商丘永城市芒山鎮境內,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由幾座海拔100多米的小山丘組成,地圖上沒有標注,大多數羅列中國山川的文章也不會提到,因為它太小了,地理意義上小到無足輕重,但華夏歷史的長河卻怎么也繞不過它。<div><br> 這座山就是芒碭山。</div><div><br></div> <h5>芒碭山地質公園-博物館</h5> 走進芒碭山地質公園,一棟三層漢代建筑風格的地質博物館內,可以看到芒碭山的前世今生。<div><br></div><div> 在漫長的地質時光里,海水退去地表露出,二疊紀至侏羅紀( 2.5-1.4億年)期間,也就是恐龍活躍的時代,這里還是平緩起伏的陸地,植物茂盛,森林和沼澤相間。接下來的白堊紀(1.4-1億年),地質變化褶皺隆起,古永芒山地開始出現。2300萬年前南北走向的古永芒山脈遭受東西斷層錯裂,北部抬升形成芒碭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div><div><br></div><div> 千萬年的風吹雨淋使芒碭山不斷遭受剝蝕,這也是煤炭資源豐富的永城地區在芒碭山一線沒有煤層的原因。芒碭山逐漸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山丘與山丘相互獨立,成喀斯特地貌狀,仿佛竹筍一般剛剛拱出地面,斷面垂直,巖石嶙峋,寸草不生。這些小山丘略顯孤單地散落在廣闊的豫東平原一角,像是大地遺留的幾顆珍珠。<br></div><div><br></div> <h5>芒碭山的形成</h5> 2 晨霧未散時,芒碭山的輪廓已在天際浮現,這片豫東平原上唯一的山群,如同被時光凝固的浪濤,在廣袤的田野間驟然凝固。中原文明的腳步,在這片波浪間來來回回,交織成山巖細密的紋路,是歷史的足跡,更承載了中華文明的重量。<div><br> 小小的芒碭山,如果地圖按照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性標注,它一定處在顯要位置。據《碭山縣志》記載,芒碭山是上古時期著名的采石場,黃帝曾到芒碭山巡視,蚩尤也在這里活動過。</div><div><br></div> <h5>豫東平原</h5> 以芒碭山主峰為中心,群山環伺,僖山東聳,保安山、立山南峙,黃土山、鐵角山、夫子山、陶山西立,磨山、魚山等則逶迤于北。每一個山頭都有名字,每個名字都是人們對繁雜過往最簡約的詮釋,都是對輝煌歷史最驕傲的呼喚。<div><br> 主峰北面的魚山,每年農歷三月都會舉辦熱鬧的廟會,文化與習俗就這樣在市井間傳承,千年未斷。</div><div><br></div> <h5>金縷玉衣</h5> 主峰東側兩公里的僖山,春秋時期的宋僖公就葬在那里。僖山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由2008塊青玉和金絲連接編綴而成,形如鎧甲,玉片間金絲的含金量達到98%,其延展性竟與現代18K金相仿。<div><br> 主峰西面有陳勝墓和夫子山。陳勝并非死在這里,而是被部將葬于此處。夫子山下的夫子崖則是孔子避雨講學的地方,建有夫子廟。公元前495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國,離開曹國到宋國去,途經此地,突如其來的暴雨將他們趕進一個天然巖洞,孔夫子仍不忘與弟子講學。儒家文化從那時起就開始了對中華文明的浸潤。</div><div><br></div> <h5>漢興源景區</h5> 芒碭山主峰叫赤帝峰,赤帝即指劉邦。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夜行草澤道中,忽遇白蛇攔道,揮劍將其斬為兩段。走不遠,有人聽見斬蛇處有老婦人哭,問之,老婦說:“我兒是白帝子,變成蛇橫于路,今被赤帝子所殺,所以很傷心。”如今主峰南麓建漢興源景區,正是當年劉邦斬蛇之地。<div><br> 自漢文帝起建碑以紀念,現存為明朝石碑,碑額書“日月”和“漢高斬蛇之處”幾個大字,碑座是一巨大的赑屃,因字體漫漶不清,今又重建。斬蛇本是傳說,但異事仍在發生。據說每當夜幕降臨,燈光直射碑體,兩米多高的石碑突然消失,隱約可見劉邦頭戴皇冠,身穿龍袍,按劍捋須而來。有人親眼所見,眾說紛紜,曾有多家電視臺現場探尋,至今無解。</div><div><br></div> <h5>劉邦斬蛇處紀念碑</h5> 3 芒碭山主峰山腰處有密云洞,又名紫氣巖,是一處天然石洞,當年劉邦就是躲在這里逃避官兵的追捕。現洞內建有劉邦布衣像,洞外還有兩尊布衣侍衛以及呂雉和孩子雕像。<div><br> 秦始皇因“東南有天子氣”而東游尋之,劉邦以為說的是自己,便藏進了芒碭山。不管劉邦躲到哪里,呂雉都能找到他,劉邦很詫異,問:“夫人,在這深山密林中你是如何每次都能找到我的?”呂雉回道:“我夫所到之處,常有紫氣相隨,遠遠就能看見。”消息傳開,四方豪杰紛紛前來投奔。縱觀歷史,造反先造勢,這是老套路,并無新奇之處。</div><div><br></div> <h5>密云洞(紫氣巖)</h5> 海拔157米的赤帝峰,是芒碭山的最高峰,雖然不高,在這片平原上足以睥睨天下。40米高的劉邦雕像建于其上,遠遠可見,高祖揮手按劍,昂首而立,青銅鑄造的衣袂似乎還挾帶著芒碭山的風。站上山巔,與其并肩而立,俯視芒碭諸峰,四野風光盡收眼底,恍若有帝王之氣。<br><br><h5> <i>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i></h5><div><i><br></i></div> <h5>赤帝峰劉邦銅像</h5>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叛亂后,回到故鄉沛縣,宴請家鄉父老,酒酣興起,劉邦擊筑高歌。返回都城,途經芒碭山,再次停留下來。當年帶領民夫去驪山為秦始皇修筑陵墓,在芒碭山澤斬蛇起義,躲藏在紫氣巖下,后又返沛扯旗造反,開創了漢室帝業,一幕一幕如在眼前,不禁感慨萬分,《大風歌》再次響起,慷慨激昂,壯懷激烈,將士們和芒碭父老無不動容。<div><br> 劉邦沒有想到他親手建立的大漢王朝能延續四百多年,開疆拓土,征服四夷,成為一個真正大一統的強大帝國,更沒有想到“漢”成了華夏文明的符號,漢人、漢族、漢字、漢禮、漢服、漢文化……,炎黃子孫以“漢”自居,從這個意義上說,劉邦實現了嬴政沒能實現的愿望——始皇而至萬世。</div><div><br></div> <h5>劉邦送徒驪山</h5> <h5>大漢雄風</h5> 4 作為政治家,劉邦顯然更聰明。秦始皇用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這是穩定的大一統帝國中央集權的基礎,是一個創舉,但他步子邁得太快,所以摔倒了。劉邦的憂慮在大風歌里就能聽到,他思慮再三決定采取分封制和郡縣制并行的辦法,循序漸進,實現了平穩過渡,使得郡縣制沿用至今,也才有了后來的故事。<div><br> 芒碭山屬梁國封地,第一任梁王為西漢開國名將彭越,劉邦為推行郡縣制先要消滅異姓王,彭越受封僅僅過去5年,公元前197年即以謀反罪被誅。公元前168年劉武由淮陽王徙封梁王,都睢陽(今商丘)。此時梁國擁有四十余城,皆為富庶之地,財力雄厚,盛極一時。</div><div><br></div> 劉武為劉邦嫡孫,漢文帝劉恒次子,漢景帝劉啟的弟弟,其母為竇太后。漢景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接受御史大夫晁錯削藩建議,結果引起動亂,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7個諸侯國聯合起來,借“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叛軍攻到梁國,受阻于劉武,芒碭山成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叛軍僅僅相持了三個月便被平定。<div><br> 梁王劉武平叛立下大功,維護了大漢的穩定,也開創了西漢梁國文化的繁榮局面,地位日益尊崇,史載其出入儀從比于天子。</div><div><br></div> <h5>平定叛亂</h5> 竇太后十分喜歡劉武這個小兒子,曾有意讓他繼承皇位,遭到大臣反對,劉武心生怨恨,派人刺殺反對者,漢景帝疑忌而漸漸疏遠他,不久立劉徹為太子,就是后來的漢武帝。公元前144年,劉武在抑郁中去世,謚號“孝王”。<div><br> 漢武帝劉徹即位后,實行“推恩令”,諸侯國的勢力減弱,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鞏固。梁孝王劉武死后,封地由他的五個兒子分而受之,梁國逐漸衰落,至王莽篡漢,貶梁王劉音為公,西漢梁國遂除。</div><div><br></div> <h5>梁孝王劉武石像</h5> 5 1988年夏天,芒山鎮柿園村村民趙德友在附近的立山上采石,他拔出鉆頭往鉆孔放炸藥,很奇怪,藥粉進入鉆孔卻怎么也放不滿,他覺得不對,向文物部門報告了此事。經現場調查,發現這是一座漢代古墓,隨后繼續探測挖掘,竟有22座之多,墓群分布在保安山、立山、夫子山、鐵角山、黃土山、南山、窯山、僖山等八座小山上,時間跨度150年,早中期為大型橫穴崖洞墓,仿地面宮殿布局,規模宏大,結構復雜,晚期為豎穴巖坑石室墓。<div><br> 群墓中能夠認定墓主人的只有3座,一座是漢梁孝王劉武陵,一座是梁孝王王后陵,還有一座是劉武長子梁共王劉買陵。這些陵墓位于芒碭主峰南側的保安山和立山上,如今建成漢梁王陵景區,成為芒碭山漢文化旅游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供人參觀游覽。</div><div><br></div> <h5>漢梁王陵景區</h5> 沿著石階向漢梁王陵攀登,陽光穿透云霧,在赭紅色的山巖上投射出斑駁光影。王后陵位于保安山北峰,坐西面東,有兩個墓道長約80米, 2個主室和34個側室及回廊,墓室容積約為6500立方米,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最大石室陵墓,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其年代早于北京十三陵1300年,規模是北京明定陵的兩倍多。<div><br> 墓室內有中國最早的冰柜、坐便廁所,還有一條神秘的通道,通往200米外的梁孝王陵,人們稱作相思道,意為王后“開門尋夫”。據說陵墓尚未修好,王后就死了,所以相思道長度只有53米,顯然并未完工。</div><div><br></div> <h5>漢梁孝王王后陵</h5> 出王后陵,先看到寢園,寢園位于梁孝王陵墓門正前方,原有巍峨壯觀的地面建筑,后毀于西漢末年。遺址南北長110米,東西長60米,保存基本完好。<div><br> 梁孝王陵與王后陵屬于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墓,全長96米,最寬處32米,面積約700平米,墓道口為“U”形,上部用梯形石板扣壓,極其堅固,至今保存完好。這種建筑方式改寫了中國建筑史,原以為拱頂建筑應在漢武帝通西域之后才傳進來,沒想到之前已有此類設計。</div><div><br></div><div> 梁孝王陵是中國西漢早期“鑿山為室”的橫穴大型石崖墓,斬山作廓,穿石為藏,梁孝王以為這樣就能防盜,沒想到壓根擋不住盜墓人的欲望。最先進入的是曹操,他設立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專門從事盜墓事宜,據說他從芒碭山漢梁王墓群盜走72船金銀珠寶,足可養兵三年,奠定了爭雄天下的經濟基礎。<br></div><div><br></div> <h5>梁孝王劉武陵</h5> 6 自梁孝王劉武首葬保安山,后代梁王皆擇山而葬,梁共王劉買選擇的地方是保安山東南邊的立山,緊連其父梁孝王陵。<div><br> 之所以選在這里,是因為芒碭山主要由石灰巖、細晶巖等構成,石灰巖有一個特點,燒熱后遇到冷水就會分解為石灰,古人利用此特性,用火燒的辦法在石灰巖構成的山體上挖掘石墓。保安山和立山的石灰巖相對完整,更易于開采掘洞。</div><div><br></div> <h5>保安山一隅</h5> 梁共王陵長約70余米,總面積383平米,沒有梁孝王陵大,卻更加精致。出土的車馬器、陶俑、兵器等重達5噸多,僅銅錢就有225萬枚,最為珍貴的是在地宮前廳發現了一幅壁畫——四神云氣圖。<div> <br> 壁畫描繪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四大神獸,在云氣繚繞中舞動,神態各異,畫面靈動,是一幅共游仙界的升天之圖,流暢的線條和色彩搭配也體現了漢代獨特而高超的繪畫技藝。</div><div><br></div> <h5>梁共王劉買陵</h5> 彩繪歷經二千多年仍色彩艷麗,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西漢時期壁畫,對研究中國繪畫藝術、宗教、墓葬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被譽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成為國寶級文物。現已揭取保護,存于河南博物院。<div><br> 走進地宮,壁畫栩栩如生,雖是臨摹再現,仍可感受到它的神韻和精妙。藝術為文化服務,為表現而存在,因富有生命力而熠熠生輝,無論在堂皇的殿宇還是在陰暗的墓穴。</div><div><br></div> <h5>四神云氣圖</h5> 芒碭山還在建設中的有張飛寨、三星道觀遺址、漢代禮制建筑遺址等,歷史的烽煙已經散去,地質仍以不易察覺的速度變化,這里的自然風光或許不是最美的,但人文史韻濃厚,它的故事比景色更耐人尋味。<div><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芒碭山</span></p> <h1><i><font color="#ff8a00">謝謝品閱!</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4月12日成稿</h3> <h1>附圖:</h1> <h5>漢梁王陵景區導覽圖</h5> <h5>漢興源景區—劉邦斬蛇像</h5> <h5>漢興源景區—劉邦斬蛇處</h5> <h5>大漢雄風景區大門</h5> <h5>大漢雄風景區—東鐘樓</h5> <h5>大漢雄風景區—千年古銀杏樹</h5> <h5>地質博物館神奇的礦石宴</h5> <h5>芒碭山地質公園—寒武門(寒武紀生物)</h5> <h5>芒碭山地質公園—寒武湖</h5> <h5>芒碭山地質公園生命之門(寒武紀奇蝦造型)</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城县|
金平|
和平县|
区。|
邹城市|
横峰县|
台南县|
嘉荫县|
道孚县|
沁水县|
遂昌县|
宜阳县|
赤壁市|
大竹县|
弥勒县|
葵青区|
桐城市|
政和县|
福鼎市|
和林格尔县|
黎川县|
嘉鱼县|
昌黎县|
边坝县|
中方县|
延寿县|
阿拉尔市|
察雅县|
乾安县|
宕昌县|
南溪县|
文成县|
东乡族自治县|
万全县|
吉首市|
大名县|
烟台市|
永城市|
工布江达县|
张家界市|
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