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老票證里的稅月故事

老右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殺虎口稅單長27厘米寬12厘米民國26年(1937年)</font></b></h3> <h1><b>  老伴兒經常調侃我說:“斗大的字不識二升,一天還作怪的寫文章,東拉葫蘆西扯瓢,成天你也不知道寡(沒意思)了些啥”。她講的前半句是對的,結尾我卻不承認。我的確沒念幾天書,肚里“墨水”不多。再是,我收攬的老物件較雜,某類資料積攢的差不多了,我才給它們拍照,并配上一篇短文。因此,我寫的東西沒有章法,逮住啥寫啥,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顯得比較零亂。比如,我前面扯了窗花花,今天又要寫老稅單。但無論寫什么本人認為都不寡,窗花花記載的是民間傳統文化,老稅單講的是國家變化。<br></b><b> 說起老稅單,我手頭共藏有民國老稅單十六份,寫此文時,我選了其中的五份,本人認為,在這為數不多的五份稅單中,基本上涵蓋了民國時期的兩種稅費制度。一種是稅務部門依法向納稅人收取稅款時使用的專用憑證。如我的藏品中,商人賈明贅,1936年從口外買回毛驢一頭,隨即繳付牲畜交易稅五角,而殺虎口稅關得勝口分局便為他出具了丙聯稅單,稅單內容原文如下:<br></b><font color="#ff8a00"><b> 丙聯稅單 字第5593號 完稅洋5角<br></b><b> 給納稅商人收執以備查驗:<br></b></font><b><font color="#ff8a00">國民政府財政部塞北關,為發給邊關稅稅單,事據商人賈明贅XX,由得勝口運至山西,行銷后,開貨物查驗,相符照章完納,經過沿途各局卡,并予查驗放行,不得留難。該商亦不得闖關,不報致干罰辦,除將各聯按章分別辦理外,合將丙丁兩聯一并發給該商,其丁聯稅單由經過最后局卡制銷,呈署查核,如無經過局卡,應由該商簽字后繳呈原收稅局卡,匯總送丙聯,由納稅商人收執。</font><br></b><b> 稅單,雖然只有27厘米長、12厘米寬,但內容卻較為豐富,在不足巴掌大的片上分別蓋有晉綏財政整理處票照之關防、 殺虎口關稅票得勝口稅局、殺虎口塞北分局驗訖山崗村監驗卡等三枚大印,另外經征員、批算員、驗貨員、寫票員分別進行了簽章,足見當時稅收制度之嚴格。此類稅單,它不僅是納稅人的有效地法律憑證,并且也是商人長途販用貨物的通行證。<br></b><b> 得勝口明清以來一直設有稅卡,成了當時最重要的邊貿口岸,打通了大同北經豐鎮至俄國恰克圖的商貿線,成為萬里茶道的重要節點,享有金得勝之美譽。但它直到民國一直屬于殺虎口稅關所轄。</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六歲女娃的官婚貼寬26厘米長68厘米民國18年</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定買官價小麥單長17.5厘米寬7.5厘米民國23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紅錫包香煙包裝寬7厘米長19厘米 民國初</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原右玉縣東石仁坡村王玉珠買地官契寬39厘米長56厘米民國20年</font></b></h3> <h1><b>  除我以上介紹的這款稅單外,民國時期還有另外一種稅票,那便是印花稅。它是對經濟活動和經濟交往中書立、使用、領受的憑證征收的一種稅。它為舶來品,由荷蘭發明,清末民初開始傳入中國,并逐步使用。<br></b><b> 印花稅票不同于其他稅收票證,它必須由納稅人向稅務機關購買,納稅人購買印花稅票的金額,并不一定就是其應納印花稅金額,只有納稅人將購買的印花稅票按應納稅額一次足額粘貼在應納稅憑證上,并由納稅人在每一枚稅票的騎縫處蓋戳注銷或畫銷時,才表明納稅人已足額完稅。<br></b><b> 現存的有關過去人們進行經濟往來活動的文書中,只要貼有印花稅,它的題頭都會冠以“官“字樣,如我收藏的原右玉縣東石仁坡村王玉珠民國20年地契,雖其上只貼了二分印花稅,那便見證了它是通了公的官契。<br></b><b> 再如,民國十八年,山西離石一名六歲小女的婚書上不僅加蓋了縣政府的大印,還貼有四十分印花稅,雖說她年紀幼小,那也是“正兒八經”的官婚貼。同時,官婚貼還告訴了人們售賣印花稅的規則:初婚的貼雙喜印花稅四角,折大洋四角。再醮(婚)貼同樣貼雙喜花稅四角,但貼價為六角。小小印花稅反映出舊社會對再婚婦女的歧視。<br></b><b> 我還有一款煙標,上貼二分四厘印花稅,標上全部印的是英文字母,我心想,這大概是進口煙打完的稅。后來,我不歇心,將煙標圖片發給教授李勤璞,他看后告我說:“香煙名叫紅錫包,是傳統國產名牌香煙,并不屬于“洋煙”, 此枚煙標剛剛進入中國市場時本無一個漢字,人們管它叫“大英牌”。但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后,此煙標上開始出現了中文,煙標上的中文為:“紅錫包”。我屬“英文盲”,不識半個英文字母,通過李教授不吝賜教,讓我知道,不管進口,還是國產,無論名牌,還是孬煙,香煙的稅負,從古至今都是很重的。</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察哈爾省牲口交易稅 1950年</font></b></h3> <h1><b>  在我稅單的藏品中,時間跨度較大,有少量是清代和民國時期的,而多數還是我國解放以來各個時期的。新中國成立后,最早的一單,是我一個本家爺爺的, 1950年 9月下朔縣趕騾馬大會,順便買了一條老口紅騾子,察哈爾省稅務局朔縣稅務分局為他出具了牲畜交易完稅證。票據顯示買騾子的價款是74萬元(相當于現在人民幣74元),稅率4%,納稅29,600元,這張完稅證,清楚地記錄下當時使役騾子的市場行情,以及我國牲畜交易的稅率情況,稅單抬裹了已經70余年,也屬存世不多的稀罕之物。</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右玉縣第六區暖泉村繳納農業稅收據 1951年</font></b></h3> <h1><b>  第二張是1951年右玉縣人民政府征收暖泉村農業稅的收據。去年冬季的一天,原李達窯鄉會計姚富定猛(突然)給我打電話說:“賀書記,您在不在右玉?近日,我從我父親遺留下的一本破書里,偶然發現一張解放初右玉縣第六區暖泉村繳納農業稅的收據。我父親叫姚金魁,上世紀50年代曾擔任過林家堡、暖泉、殘虎堡三個聯村支書,這東西是他保存下來的。不知對您有沒有用?如您在右玉的話,我馬上給您送過去,您過目一下。”<br></b><b> 我絲毫沒跟他客氣,直接告訴他:“我在右玉,你過來吧。”上世紀90年代我在李達窯鄉當書記時,與他一塊兒處系了三四年,跟他一點都不拿心。沒一會兒,他騎自行車把東西送到我家。我一看,稅票的題頭是“右玉縣人民政府一九五一年度農業稅征收收據”。納稅單位是第六區暖泉村,繳納的形式不是現金,而是糧食,其中小米114斤,莜麥2046斤,按1.3的折合率,折合小米1723斤,等于一共交小米1837斤。我記得暖泉村原支書劉國棟曾跟我說過,他們村解放初,人口約300左右,耕地約五千畝,我不知這小米究竟是按人口、還是按地畝所攤,不得而知。<br></b><b> 反正我覺得這張已經保存了71年的老收據,雖然紙質完全泛黃,印章字跡難以辨認。但它絕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稅收方面極有價值的歷史資料。<br></b><b> 我大(父)生前曾和我曉過,1952年同村在右玉縣史家屯五區工作的組織委員馬升云上我家,幫助介紹他到區里工作,站在一旁的奶奶問道:“掙多少錢?”馬說:“一分不掙,給小米。”我奶奶說:“寡苦啦,量為不掙錢,給誰當長工,不掙二升小米。”<br></b><b> 我大說,你奶奶莊戶人家不懂,其實,剛解放,國家針對奸商投機倒把、囤積糧食、干擾市場,物價持續上漲、通貨膨脹的現象。政府采取了直接發放小米作為月薪法,是為了干部職工的實際收入盡量少受或不受物價飛漲的影響,避免了貨幣貶值帶來的損失。<br></b><b> 我眼瞅這眼前的稅收老收據,聯想到老父曾經跟我講的,我才明白了解放初,農業稅為啥只收小米而不收現金的緣由。</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李達窯公社大廟山村繳納殺羊屠宰稅(集體) 1963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李達窯公社大廟山村劉萬繳納殺羊屠宰稅(個體) 1965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李達窯公社大廟山村劉萬繳納殺豬屠宰稅(集體) 1960年</font></b></h3> <h1><b>  第三張稅單為上世紀60年代的屠宰稅發票,是李達窯鄉大廟山村劉義泉給我的。2021年夏天,他老婆生病,我去眊了一下,原本我想坐一陣兒就返回縣城,結果兩口子說啥也要留我吃晌午飯,我便在下了。<br></b><b> 我脫鞋上炕,他開柜取出兩三張舊單據說:“賀書記,我又給你從老漢(父親)那里拾翻出幾張屠宰稅發票,你看有使受沒?”我老挱了(看)一眼,都是60年代殺豬宰羊交的屠宰稅稅票,有他父親劉萬個人的,也有大廟山農業社集體的。<br></b><b> 我一看這東西挺好,便順手揣進兜里。接著我倆東拉西扯拉沓(閑聊)了沒多大功夫,他老婆就把燒豬肉、燉羊肉、炸丸子等擺列了一桌,她說:“賀書記,你快吃哇。”我笑著說:“這平常素日的,哪里整來這么多好吃的?”她說:“自從我生病,小子女兒不接久給往回送吃的,這會兒的社會真是好,平素和過節吃的差不多。”義泉拾起話茬兒說,可不是嗎?過去,時分八節動腥葷的時候也比較少。<br></b><b> 我給你的那張1963年8月大廟山農業社殺羊屠宰稅單據,我家老漢(父親)常用它給我們講那會兒的恓惶故事,他說,那年過八月十五,全村30來戶人家殺了一只30多斤重的羊,按理說每戶可分一斤羊肉。可稅務局的同志說,家有老母,怎不怎的給挪兌一斤,下鄉干部說要眊眊外父,長圓的給弄一份兒。那時候一斤羊肉三毛多,誰張開口人家也不白吃你的,都會交錢的,問題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兒,別人拿走幾份,就意味著村里有幾戶人家過節吃不開羊肉。那年,因我父親是支書,他和大隊長兩家都沒羊肉吃,過了個素十五。<br></b><b> 那年代,鄉村里的稅源少的可憐,除了農業社交點兒農業稅,剩下的就是社員們交點兒牲畜屠宰稅,好像屠宰稅還算一個比較大的稅種,上面稅務機關特別重視。每當春天,稅務工作人員都要進村入戶,對牲畜進行摸底調查并逐個兒登記。如李四稅務員掌握你家養了三只羊,一到冬天過了小雪,他就會上你家核實情況,如你賣給國家一只,請你拿出食品收購站的單據來,如你的羊下大雨迫死一只,請生產大隊出具證明,如你自家殺了過大年,對不起請交一塊錢的屠宰稅,養豬的情況大致與養羊相同。</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右玉縣人委會關于征收自行車稅等的通知 1962年</font></b></h3> <h1><b>  上世紀六十年代,國家經濟困難,的確稅源也少,我曾在右衛鎮下鄉抹撈住一張1962右玉縣人民委員會關于在全縣范圍內恢復自行車征收使用牌照稅、文化娛樂稅和舊鐘表舊自行車交易稅的通知,文件規定舊鐘表自行車的稅率為15%,自行車牌照使用稅每季度為七毛五分錢,文化娛樂和電影稅分別為5%和2%,足見那年代稅源的確少的可憐。</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20世紀70年代自行車稅票</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丁家窯鄉大沙口村趙忠厚繳納農業稅收據1985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丁家窯鄉大沙口村趙忠厚農業稅完稅證2004年</font></b></h3> <h1><b>  最后,再談一下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后農業稅上交問題。自從1981年土地承包給廣大農民后,農業稅自然也就根據承包土地的多少,由種地人為國家繳納農業稅。<br></b><b> 我記得好像一開始每畝地繳納農業稅是五毛多,后來逐年增長。1993年我到李達窯鄉當書記期間,每畝農業稅已經長到3元多。那時候,鄉鎮書記就是基層最大的收稅官,農業稅也是考核鄉鎮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同時也是一把手工程。每到12月25日前農業稅必須入庫,即便你還沒有從各村收上來,那也得從別處籌措挪兌將款如數匯出。<br></b><b> 鄉鎮跟各村收取農業稅的方法同樣如此,要求各村務必在12月中旬將農業稅交回鄉里,如你還沒有從農民手中要回,那怕你從銀行貸款鄉里不管,反正,誰當支書誰到時候得完成此項任務。<br></b><b> 說實在的,支書向村民收取農業稅的工作要更難一些,一個村各式各樣的情況都有,有的年歲大交不出;有的是殘疾人沒錢;有的屬老賴不給……整的村干部也沒辦法,只能在規定的基礎上,再適當增大數字,比如上級規定今年每畝地征收農業稅3.5元,村里有可能要收取4元,要不然少數不交農業稅的那部分錢沒地方出。<br></b><b> 多征收的款數,往往是鄰村的支書們經過商量后定下來的。因為一到要農業稅的季節,鄰邦相村的人們都會互相打聽,如果你村收三塊六,它村收四塊,這樣就會惹出麻煩,容易引起告狀。<br></b><b> 關于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民繳納農業稅的問題,我曾專門到丁家窯鄉大沙口村作過調查。該村村民趙忠厚承包土地共計77畝,1985年繳納農業稅46.93元,平均每畝0.61元。2004年承包的地畝數不變,收取的農業稅為446元,平均每畝5.79元。與1985年相比,翻了9.49倍。</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中華人民共和國2005年12月30正式宣布取消農業稅</font></b></h3> <h1><b>  農業稅是國家對一切從事農業生產、有農業收入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一種稅,俗稱“皇糧國稅”。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農業稅逐年增大,農民負擔問題逐步突出。盡管黨和國家三令五申不準隨意加重農民負擔,但也難以奏效。<br></b><b> 從2006年1月1日起,中國農民才徹底告別了延續2600年的“皇糧國稅”。標志著我國“以農養政”時代的終結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時代的到來。 從上世紀90年代我當書記期間 “三提五統”不斷地向莊戶人要錢,到如今國家拿出錢給農民搞“糧食直補”、“老年歲數錢”“退伍軍人補助” “最低生活保障”……這補那補不斷地給老百姓送錢,雖說“要”與“送”只是一字之差,但相差卻有十萬八千里,反映出我們的國家正在逐步走向富強,這些老稅單可以作證。<br></b><b> 2022年11月3日于朔州</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江市| 新巴尔虎左旗| 承德市| 通辽市| 沙湾县| 漳平市| 拉孜县| 唐海县| 成都市| 临安市| 湖南省| 武功县| 镇宁| 滁州市| 仁化县| 高台县| 临城县| 玉环县| 宁明县| 丘北县| 沙雅县| 松桃| 洪洞县| 富裕县| 长兴县| 宜春市| 阜阳市| 乌海市| 横山县| 弥勒县| 河南省| 太湖县| 鄂托克前旗| 英德市| 丰顺县| 茶陵县| 大安市| 龙南县| 金山区| 兴隆县| 清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