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周有光(1906~2017)</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國當代散文創作中,悼念性文字往往流于形式化的哀思表達或簡單的人物事跡羅列,而唐小平寫于2017年2月的《送別周有光》卻以其獨特的敘事視角、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復雜的情感結構,成為一篇超越常規悼念文章的杰作。這篇長達三千余字的散文記錄了作者與著名語言學家、文化學者周有光先生的交往點滴,以及周先生逝世前后作者的心路歷程,但它的意義遠不止于個人情感的抒發。通過對文本的細致解讀可以發現,唐小平實際上構建了一個多維度的告別儀式:既是個人對師長的告別,也是一代知識分子對精神導師的告別,更是整個民族對一種文化品格和思想傳統的致敬與傳承。本文將從情感表達的藝術、文化記憶的構建、知識分子精神的彰顯以及敘事策略的創新四個維度,深入剖析這篇散文的文學價值與思想意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一、克制與深沉:情感表達的藝術辯證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悼念文章最易陷入的困境是情感的泛濫與表達的直白,而唐小平在處理對周有光先生的哀思時,展現出令人驚嘆的情感克制與表達深度。全文以“我在2015年前后的異地羈縻生活中,心有所憂者眾,其中之一就是已逾110歲的周有光老人的健康”開篇,這種將個人處境與被悼念者健康相連的起筆方式,既表明了作者與周先生非同尋常的關系,又為全文奠定了一種內斂而深沉的基調。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了“羈縻”一詞,這個帶有被動意味的詞匯暗示了某種不自由的生活狀態,與后文對周有光思想自由的贊美形成微妙對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小平對周有光逝世消息的反應描寫尤為精彩:“我緩緩地移步窗前,望著南方先生家的方向默默佇立,良久……”。這一場景沒有痛哭流涕的夸張,沒有呼天搶地的悲慟,只有靜默的佇立與凝望,卻傳遞出比任何激烈表達都更為深刻的哀思。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情感表達藝術,與中國傳統美學中的“含蓄”理念一脈相承,也符合周有光先生本人內斂理性的性格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為獨特的是作者對“寫作延宕”心理的誠實記錄:“自從證實周先生離開這個世界以后,我隱約覺得應該寫一篇紀念文章,可是不知為什么,心中居然有幾分拒辭,遲遲不能下筆成章。”這種對寫作行為本身的反思,揭示了面對重大失去時人類心理的復雜機制——有時候,不立即書寫正是因為情感太過濃烈,需要時間沉淀;不輕易道別正是因為內心尚未真正接受離別的現實。唐小平將這種心理過程赤裸裸地呈現出來,反而增強了文本的情感真實性與藝術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情感處理上,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反襯”手法。文中提到周有光逝世后出現的兩篇“奇葩文章”——《周有光談政治,我被嚇傻了》《周有光從來不是、也配不上“漢語拼音之父”的稱號》,這些對逝者的攻擊性文字本應引發憤怒,但在唐小平筆下,卻成為了確認周先生影響力的另類證據:“奇葩文章的紛紛出籠于先生無損,不過倒確實提醒了我:周有光確實已經永遠地告別這個世界了!——連那些戴著面具伺機作案的角色都已經行動起來了。”這種將負面事件轉化為正面認知的思維轉換,既展現了作者的理性思考能力,也暗合了周有光先生一生“變陰暗為光明”的處世哲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二、構建文化記憶:從個人哀思到民族遺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小平的《送別周有光》超越了個人悼念的范疇,主動承擔起構建文化記憶的使命。文化記憶理論認為,一個社會通過特定的文本、儀式和符號,將有價值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轉化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從而形成文化認同的基礎。在這篇散文中,作者通過三重敘事策略,成功將周有光從個人師長提升為民族文化符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是對周有光學術貢獻的系統梳理。文章不僅提到他作為“漢語拼音之父”的身份(盡管周本人謙稱只是“漢語拼音之子”),更詳細介紹了他的“漢語拼音三原則”(拉丁化、音素化、口語化)及其對語文現代化的深遠影響。這種專業性的介紹將個人哀思提升至學術傳承的高度:“一個對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產生了具體而深遠的積極影響的人,一個為高效傳播本民族文化、促進本外文化大交流的基礎工程做出過杰出貢獻的人,難道不應該被他的同胞所記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是對周有光思想體系的精要概括。文中重點提及了他的“人類社會發展三分三段論”(經濟從農業化到工業化到信息化,政治從神權統治到君權統治到民權統治,文化從神學思維到玄學思維到科學思維)和“雙文化論”,并評價這些思想“幫助我們解除了幾十年來強加在人們頭上的精神枷鎖”。這種對逝者思想價值的闡釋和肯定,實際上是在為當代中國尋找健康的思想資源,構建一條從過去通向未來的精神脈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為獨特的是對告別儀式的文學再現。文章后半部分詳細描述了在東郊殯儀館舉行的家祭告別儀式:外廳素樸的原木支架與先生半身照,大廳內青黃白三色幛布與層層花環,電子屏幕上滾動播放的生活剪影,以及沒有哀樂而是播放小夜曲的特殊安排。這些細節描寫不僅保存了一段珍貴的文化儀式,更通過“悲而不傷、哀而不痛”的氛圍營造,體現了周有光先生超脫的生命態度與其追隨者們對其理念的理解與尊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小平在構建這種文化記憶時,特別注重“光”的意象運用。文章標題為《送別周有光》,朋友簡平的文章題為《我沐浴著他的光》,文中評價周先生“為我們提供了藍天白云、清風明月——基本的常識和素樸的真理”。這種對“光”與“明”的反復強調,既是對周有光名字的呼應,也是對其思想照亮他人、驅散蒙昧之象征意義的凸顯,成功地將一個具體人物抽象化為一種文化符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三、知識分子的精神肖像:周有光形象的多元塑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為一篇記人散文,《送別周有光》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在于它通過片段式敘事與多角度觀察,塑造了一個立體的、多元的周有光形象。這個形象不僅是對一位具體長者的紀念,更是對一種知識分子理想人格的勾勒與呼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小平筆下的周有光首先是一位“返璞歸真”的智者。文章轉引張森根的描述:“他真是返老回童,返璞歸真了,又回到了‘嬰兒’時代”,并聯系周先生早年悼念小女兒的詩句“墳外一片嫩綠的草,墳內一顆天真的心”,指出“人瑞之年的先生,其心也是天真無邪的”。這種將老年智慧與兒童天真相結合的描寫,打破了常規對年長智者的刻板印象,呈現了一種更為本真、更為可貴的精神狀態——歷經滄桑而初心不改,遍覽世事而保持單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周有光被塑造成一位“笑對榮辱”的勇者。面對網絡上的攻擊謾罵,先生“皆付諸一笑,甚至口出童言:‘好玩兒極了!’”。這種舉重若輕的態度背后,是一種深沉的勇氣與超脫。唐小平敏銳地抓住了這一特質,并將其上升為一種知識分子應有的精神品格:“這些反叛強權意識的觀點的提出,既需要認識事物的超常智慧,還需要關愛眾生的悲憫之心,更需要置個人得失乃至生死于度外的勇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尤為重要的是,文中凸顯了周有光作為“世界公民”的視野與胸懷。通過引用他的觀點“要從世界看國家,不要從國家看世界”,唐小平強調了周有光思想中的國際主義維度。這種超越狹隘民族主義的思維方式,在全球化深入發展又遭遇逆流的今天,具有特殊的啟示意義。作者將周有光定位為“集智者、仁者和勇者于一身的世紀老人、世界公民”,實際上是為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一種人格典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小平還通過對周有光晚年生活的細節描寫,展現了這位大學者平凡可親的一面。比如他手捧簡平新著《最好的時光》贊嘆“這書名取得好”的場景,以及“坐于床沿,雙膝承書,雙手合十”的照片形象,這些日常片段與他的學術成就、思想貢獻并置,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既是思想巨擘,又是可親長者;既有宏大關懷,又關注生活細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四、敘事創新:時空交錯中的多重告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敘事藝術角度看,《送別周有光》打破了線性敘事的常規,采用了一種時空交錯的復調結構,使單一的告別主題衍生出豐富的層次與意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章開始于2015年作者“異地羈縻”時期對周有光健康的擔憂,然后跳躍到2017年1月周先生112歲生日時的網絡慶祝,再回溯到2016年作者返回北京后得知周先生健康不佳的消息。這種時間上的往復穿梭,不僅再現了人類記憶的真實狀態,也暗示了周有光在作者精神世界中持續存在的事實——他不是一個只在逝世時才被記起的人物,而是長期影響著作者思考與情感的精神坐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空間安排上,文本從虛擬的網絡空間(微信朋友圈、文章轉發),到實體的私人空間(作者窗前佇立),再到公共的儀式空間(殯儀館告別廳),最后回歸自然空間(走出殯儀館看到的蔚藍天空),形成了一種由虛入實、再由實化虛的巧妙循環。這種空間轉換不僅豐富了敘事的維度,也象征著周有光精神從具體人物到抽象價值的升華過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小平還創造性地將多種文體融入散文敘事。文中嵌入了微信截屏式的口語表達:“他(簡平)的話代表了我的心聲”;學術評價式的理性分析:“在參加《漢語拼音方案》制定過程中,周先生提出了'漢語拼音三原則'等決定拼音方案基本面貌的重要學術主張”;詩歌意象式的抒情描寫:“一片霜紅之中,偶有幾葉金黃,更加烘托了一個完全熟透了的生命”;以及哲學格言式的總結提升:“原來,人生就是一朵浪花。——讓我們把浪花投進激流,投進大海!”。這種文體上的雜糅與創新,使文章既保持了情感的真摯性,又具備了思想的深度與藝術的多樣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告別之告別”的元敘事結構。表面上看,全文記錄的是作者對周有光先生的告別儀式,但在文章結尾處,作者引用想象中的周先生話語:“忘記我吧。——真希望忘記他,人們不必再提起這個曾經意蘊深遠的名字。那一定是先生夙愿得償,終于可以含笑九泉的時候!”這實際上是對“告別”行為本身的反思與超越——最好的紀念不是永遠哀悼,而是讓逝者的精神真正融入生者的生活,直至不再需要特別的提醒與強調。這種敘事上的自我解構,達到了悼念文章罕見的哲學高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結語:告別作為精神的起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小平的《送別周有光》以其情感的真摯、思想的深度、人物的立體與敘事的創新,成為中國當代散文創作中一篇難得的佳作。它超越了個人哀思的表達,完成了三重文化使命:對一位重要思想者學術貢獻的梳理與評價,對一種知識分子精神品格的彰顯與呼喚,對一個民族健康文化記憶的構建與傳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章最后,作者走出殯儀館,看到“天空纖塵不染,一片蔚藍”,并回想起“深井”中仰望見到的風箏,“剎那間驅散了孤獨與絕望,自由和希望之鷹沖天而起”。這一意象轉換巧妙地將告別轉化為精神的解放與力量的獲取,實現了從失去到收獲的心理過渡。而將周有光先生比作“生命中的風箏”,則暗示了逝者精神對生者生命的持續牽引與提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的心同歸于那一片蔚藍”——這詩意的結尾既是作者個人心境的寫照,也象征著周有光所代表的那種開闊、澄明、理性的精神境界,正在通過文字的力量,融入更多讀者的心靈世界。在這個意義上,唐小平的《送別周有光》不僅是一次告別,更是一次精神的接力;不僅是對過去的紀念,更是對未來的期許;不僅是一個句號,更是一個冒號,引出了關于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傳承的未盡話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當代中國文化語境中,這樣一篇既有溫度又有深度,既具個人性又具普遍意義的散文作品,其價值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加顯現。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告別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形式的開始;偉大的生命不會因死亡而終止,而會通過文字的記憶與精神的傳承,獲得更為久遠的存在方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Deepseek,2025年4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和县|
凌海市|
互助|
宁陵县|
东丰县|
库尔勒市|
临猗县|
锦屏县|
涡阳县|
青岛市|
乌审旗|
万州区|
浦县|
阳新县|
通化县|
东明县|
临夏县|
新沂市|
金秀|
烟台市|
麟游县|
岱山县|
瑞丽市|
平定县|
济宁市|
巴马|
鸡泽县|
临潭县|
和静县|
博野县|
永安市|
休宁县|
马尔康县|
搜索|
龙里县|
乌什县|
和顺县|
丰台区|
民勤县|
中西区|
丁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