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農民運動.農民協會員證章探密</p> <p class="ql-block">天香閣主蔡於良收藏:大革命時期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各地方證章探秘</p><p class="ql-block"> 在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中,大革命時期是一個尤為關鍵且充滿變革的篇章。這一時期,黨領導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不僅推動了農村的社會變革,也為后來的革命斗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今天,我們借助蔡於良先生,的珍貴收藏,一同走進那段歷史,探尋那些見證了農民運動波瀾壯闊的證章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歷史的回響:農民運動的興起</p><p class="ql-block">大革命時期,即1924年至1927年,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共同推動國民革命運動。而在這其中,農民運動成為了不可忽視的亮點。</p><p class="ql-block"> 1921年9月,浙江蕭山衙前村建立起反抗地主壓迫和剝削的農民協會。此事很快在浙江各地引起轟動。在蕭山發動和組織衙前農民協會的,是早期共產黨員沈玄廬。1921年夏,他回到家鄉蕭山縣衙前村,向農民宣傳革命道理。這年暑假,在上海、杭州等地求學或教書的蕭山籍人宣中華、楊之華等也回到鄉里,熱情地向農民宣傳革命道理,使蕭山農民開闊了眼界,提高了覺悟。經過一系列的醞釀和準備,衙前村農民大會于1921年9月27日召開。大會通過了《衙前農民協會宣言》和《衙前農民協會章程》,并按章程規定選出6名農協委員,推舉貧苦農民李成虎為領導人。至此,中國第一個新型的農民組織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的興起。中共一大雖然提出“組織工會和教育工人”的決議,但并未明確提出農民問題。然而,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農民問題逐漸凸顯出來。1925年1月,中共四大明確提出要“造成真正的農民組織”,同年11月,又通過了《關于農民運動議決案》,明確提出“工農聯合”的主張。這些政策為農民運動的興起奠定了理論基礎。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坐落在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四路42號,舊址原為番禺學宮(孔廟),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農講所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由共產黨人彭湃等倡議,以國民黨名義開辦的。從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在廣州共舉辦了六屆農講所,前后培養了754名農民運動干部。其中,第一屆和第五屆農講所的主持人都是彭湃。第六屆由毛澤東任所長1926年11月,毛澤東擔任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負責領導全國的農民運動,他所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制定《目前農運計劃》,提出“在目前狀況之下,農運發展應取集中的原則。全國除粵省外,應集中在湘、鄂、贛、豫四省發展”。“次則陜西、四川、廣西、福建、安徽、江蘇、浙江七省亦應以相當的力量去做。”為實施好這個計劃,11月下旬他前往長江沿線一帶視察,聯絡江西、湖南、湖北諸省國民黨省黨部,商辦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事宜。</p><p class="ql-block"> 二、證章背后的故事:蔡於良的收藏</p><p class="ql-block">蔡於良先生是一位熱衷于歷史收藏的學者,他珍藏了眾多反映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的證章。這些證章不僅記錄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更承載著無數革命者的信仰與奮斗。</p><p class="ql-block"> 廣東省作為農民運動的先鋒地區之一,其農民協會證章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蔡先生的收藏廣東省各縣及瓊崖區農民協會證章共有二十多枚,這些證章呈圓形,正面刻有“廣東省x x縣農民協會”字樣,背面都打上編號。這些枚證章見證了廣東農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組織起來、團結起來的方式,與封建勢力進行斗爭的歷程。</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農民運動同樣具有重要地位。蔡先生的收藏中有一枚湖南省農民協會證章,這枚證章為長方形,正面刻有“湖南省農民協會”字樣,背面則刻有“工農革命”四字。這枚證章不僅記錄了湖南農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的一系列土地革命和斗爭活動,更見證了毛澤東等領導人在湖南農村進行革命實踐的歷史。?瓊崖農民運動是由馮平主持工作?。馮平在瓊崖農民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主持了瓊崖高級農民軍事政治訓練所,協助訓練農民運動骨干,并積極推動農民運動的發展?。</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農民運動的主持者是方志敏?。方志敏是大革命時期江西農民運動的主要領導人和杰出的農民運動領袖。他在大革命時期擔任了多個重要職務,包括國民黨江西省黨部執行委員兼農民部部長、中共江西區委工委書記、中共江西省農民協會秘書長等?。</p><p class="ql-block"> 方志敏在主持江西農民運動中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他深入農村,組織農民成立農民協會,宣傳“耕者有其田”的主張,并與當地土豪劣紳斗爭,創辦“貧民夜校”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2江西省農民運動同樣具有重要地位。蔡先生的收藏中有一枚是中國國民黨執行委員會農民黨務講習會紀念章,另外還江西省萬載縣、臨川縣農民協會證章等,這枚證章為圓形及長方形,長方形正面刻有“萬載縣農民協會、臨川縣農民協會.”字樣,背面則刻有“勞動解放”四字。這枚證章見證了江西農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的一系列土地改革和斗爭活動,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江西農村社會的變革和進步。蔡於良同時也收藏到湖北、河北、浙江等地的農民運動證章。、</p><p class="ql-block"> 三、證章背后的歷史意義</p><p class="ql-block">這些證章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歷史的記錄者。它們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時期領導農民運動的歷程和成就,反映了當時農村社會的變革和進步。通過這些證章我們可以看到:在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組織農民協會、開展土地/革命等方式來推動農村社會的變革;通過發動廣大農民群眾來打破封建勢力的統治;通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推動革命的勝利。這些證章不僅記錄了歷史的事實和真相,更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中的偉大作用和貢獻。</p><p class="ql-block"> 四、結語與展望</p><p class="ql-block">蔡於良先生的收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大革命時期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的窗口。這些證章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歷史的記錄者它們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段歷史背后的故事和人物。通過它們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中的偉大作用和貢獻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當今中國社會的變遷和發展。希望未來我們能夠繼續挖掘這些寶貴的資源讓它們成為我們了解歷史、傳承文化、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1、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頒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親愛精誠奬章,</p><p class="ql-block">質:銀鍍金琺瑯。</p><p class="ql-block">徑:5.8cm。</p><p class="ql-block">,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2年8月,孫中山從廣州到達上海后,接受了共產黨人的建議,決定改組國民黨。9月4日,孫中山召集研究改組國民黨的會議。 9月6日,他指定包括陳獨秀在內的9人為國民黨黨務改進案起草委員會委員,負責擬訂黨務改進案和國民黨章程草案。11月15日和12月16日,他先后兩次召集會議,審議和修改中國國民黨改進案。1923年元旦,孫中山發表《中國國民黨宣言》和《中國國民黨黨綱》。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府。10月6日,應孫中山的邀請,蘇聯代表鮑羅廷(1884―1951)到達廣州,被聘為國民黨組織教練員。隨后,鮑羅廷與瞿秋白、譚平山等共產黨人研究了改組國民黨的計劃。11月,孫中山發表《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提出先由總理委任9人,組織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著手國民黨改組工作,籌備召集海內外全黨代表會議。年底,中國共產黨人李大釗等應邀到廣州,幫助孫中山籌備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4年1月20日,大會在廣州舉行。出席開幕式的代表165人,其中有加入國民黨的中國共產黨人李大釗、譚平山、林伯渠、張國燾、瞿秋白、毛澤東等23人。大會的主要議題是改組國民黨。孫中山指定胡漢民、汪精衛、林森、謝持、李大釗5人為主席團成員。孫中山致開幕詞時指出,這次國民黨改組有兩件事:一、改組國民黨,把國民黨改組成一個有力量的政黨;二、用政黨的力量去改造國家。他要求大家注意歷史的教訓,以后要團結一致,把自己的聰明才力貢獻到黨內來。他說,這樣全黨才能有能力,才能擔負革命的大事業,才能夠改造國家。同日下午,孫中山作題為《中國之現狀及國民黨改組問題》的演講,大會秘書長劉芷芬宣讀《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草案。孫中山指定胡漢民、戴季陶、于樹德、李大釗、恩克巴圖、葉楚傖、黃季陸、王恒、茅祖權等9人組成宣言審查委員會,收集代表們的意見,審查、修改大會宣言。 1月21日,譚平山代表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作工作報告。1月23日,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孫中山作了《對于中國國民黨宣言旨趣的說明》。</p> <p class="ql-block">2、浙江省蕭山縣農會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直徑:3.2 cm</p><p class="ql-block">1921 年</p> <p class="ql-block">3、河南密縣農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直徑:3.1 cm</p><p class="ql-block"> 1924年至1927年,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即“大革命”時期,在張書印等中國共產黨員的領導下,密縣“打土豪、斗劣紳、反貪官”的農民運動蓬勃發展,農會會員發展到5萬多人,這枚證章就是當時密縣農民協會發給會員佩戴的證章</p> <p class="ql-block">4、廣東揭陽縣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廣東揭陽農民協會在1926年5月在縣城學宮成立,由顏漢章、梁良萼、彭名芳、卓獻弼第九人任執行委。陳祖虞任秘書長。下轄四個區農會、七十五個鄉農會,會員有六萬四千人。1927年“四,一五”反革命政孌后中止活動。</p> <p class="ql-block">4、背面</p> <p class="ql-block">5、廣東惠陽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質</p><p class="ql-block">直徑:3cm</p><p class="ql-block">廣東惠陽縣農民協會于1925年11月16日在惠州成立。朱觀喜為執行委員會委員長,轄六個區農民協會,至1926年7月有鄉農協會一百八十一個,會員一萬三千人,領導發動區鄉農民向地主土豪紳進行減租減息,取消二秤和政治清算鬥爭。組織農民自衛軍,1926年7月發展到一千五百人,為維護農民群眾利而鬥爭,1927年4月16日國民黨反動派在惠州實行大搜捕,辦事機關封閉,後轉移潼湖四大半圍堅持鬥爭,1928年解散。</p> <p class="ql-block">6、廣東省農民協會瓊崖辦事處成立于1926年。</p><p class="ql-block">廣東省農民協會瓊崖辦事處于1926年2月3日正式成立。馮平為主任,何毅為書記,符向一為委員。并制訂了《辦事處暫行計劃》。在各縣,中共瓊崖特支成立后,由省和瓊崖農會辦事處派出農運特派員,瓊山縣為王學湯、蔣習統、王天貴,文昌縣為李應春、洪德云,澄邁縣為歐赤,定安縣為王會東,臨高縣為馮道南,瓊東縣為曹超,樂會縣為王綽余,陵水縣為吳文道,儋縣為周朝侯,萬寧縣為楊樹興,經過發動,也開始建立起縣農民協會辦事處或籌備辦事處。上半年,各市、縣的83個區鄉建立起了農民協會,會員人數達8800余人。同年8月,瓊崖農民協會成立,瓊崖辦事處隨之撤銷。</p> <p class="ql-block">7、廣東文昌縣農民講習所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琺瑯</p><p class="ql-block">直徑:3 cm</p><p class="ql-block">1926 年</p> <p class="ql-block">8、廣東文昌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直徑:3 cm</p><p class="ql-block">1926 年</p> <p class="ql-block">9、廣東樂會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直徑:3 cm</p><p class="ql-block">1926 年</p> <p class="ql-block">10、廣東瓊東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2.9cm。</p><p class="ql-block">瓊東縣農會(現在屬瓊海市)1926年6月成立,曹超為主席。之後,各區鄉農會相繼成立。大革命失敗後解散。</p> <p class="ql-block">11、瓊崖農民自衛軍模笵連。</p><p class="ql-block">質:銅琺瑯、</p><p class="ql-block">瓊崖農民自衛軍.是在大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瓊崖農民運動蓬勃發展,各級農會根據廣東省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通過的《農民自衛軍組織法》紛紛建立農民自王衛軍。瓊崖農民自衛軍總司令由馮平兼任。其槍支來原,除農會從各姓祖祠中提取公款購買外,還從反動民團手中奪取。各鄉農民自衛軍一般都有十多人到數十人,至1927年春,僅臨高縣農民自衛軍就發展到一千多人槍。農民自衛軍對維護社會治安,鎮壓土豪劣紳的反抗,保衛農民的利益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後來建立瓊崖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創造了很好條件。</p><p class="ql-block">該章是當年頒給有功勞,做出貢獻的模範自衛軍人員的。</p> <p class="ql-block">12、廣東開平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直徑:3 cm</p><p class="ql-block">1926 年</p> <p class="ql-block"> 13、廣東三水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 。</p><p class="ql-block">1925</p> <p class="ql-block">14、廣東高要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1925</p> <p class="ql-block">15、廣東新會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廣東新會縣農民協會1925年2月1日成立籌備處,由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中國共產黨員李冠南發起成立,會址設在會城青雲坊鄉,組織農會會員減租減息,廢除苛捐雜稅為宗旨。第二年全縣成立了四十五個鄉農會,二個區農會。會員有一萬零九百一十人,同時也建立了自衛軍。李冠南負責全面工作。統一領導全縣農運進行。1927年12月江會暴動失敗後瓦解。</p> <p class="ql-block">16、廣東羅定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直徑:3 cm</p><p class="ql-block">1926 年</p> <p class="ql-block">17、廣東南雄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廣東南雄縣農民協會成立於1926年7月24日。負責人傅恕,彭顯模等。後任陳召南為委員長。大革命失敗後,1928年還速成立四個區農會,一百二十多個鄉農會。後大部分成為區鄉蘇維埃政府。</p> <p class="ql-block">18、廣東花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廣東花縣農民協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組織。1924年8月成立,侯鳳池、王福三分別任執行委員會正副委員長。協會領導農民開展減租減息等活動,同時建立農民自衛軍。侯桂平、陳炳輝分別任正副總指揮,農民自衛軍捍衛農民的利益,多次與地主武武等戰鬥。大革命失敗後,部分農民自衛軍參加廣州起義。</p> <p class="ql-block">19、廣東增城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 <p class="ql-block">20、廣東鶴山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廣東鶴山縣農民協會于1926年在沙坪馮家祠建立辦事處。先後由楊亮一、宋白任執行委員。管轄全縣二十三個鄉的農會,會員有六千余人,并組織農民自衛軍三百多人,配備槍械。同年8月2日召開全縣農會會員和自衛軍大會,宣布廢除苛捐雜稅,懲辦土豪劣紳,打擊高利貨者,禁煙、禁賭等。農民運動高潮遂發展。1927年5月下旬,遭國民黨當局鎮壓,辦事處被封閉。</p> <p class="ql-block">21、廣東英德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廣東英德縣農民協會于1926年,由中國共產黨英德縣支部書記王蔚垣和劉裕光等先後在黃崗鄉組織成立。相繼成立了四個區農會,十一個鄉農會。大革命失敗後,縣農會停止活動。</p> <p class="ql-block">22、廣東曲江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質。</p><p class="ql-block">直徑:3cm。</p><p class="ql-block">廣東曲江縣農民協會1925年11月20日在縣城成立,1926年7月,彭湃、周其鑒等主持改組曲江各級農會。梁展如、歐曰章、葉鳳章,楊稱先等人為農會常務委員。大革命失敗後解體。</p> <p class="ql-block">23、廣東番禺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廣東番禺農民協會.1925年4月于廣州市番禺直街成立,王鏡湖為總負責人。此後,農協組織和農民運動遍及縣內各鄉鎮,并組織了農民自衛軍。參加平定劉、楊叛亂的鬥爭,參加運輸隊支援東徵和北伐,1927年部分農民自衛軍參加了廣州起義。大革命失敗後,農會受到摧殘,活動終止。</p> <p class="ql-block">24、廣東順德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 <p class="ql-block">25、廣東中山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 <p class="ql-block">26、廣東樂昌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1925年,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和廣東省農民運動委員會先前后派特派員陳德釗,龔楚、朱節山等同志到樂昌縣開展農民運動。3月樂昌農會籌備處成立,同年7月,成立了第一個農會皈塘農會。第二年夏全縣成立了四個區農會,四十二個鄉農會,會員共有二萬多人。全縣開展減租減息和反對土豪劣紳的鬥爭,成為農村基層政權組織形式。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遭破壞解散。</p> <p class="ql-block">27、廣東廣寧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1925</p> <p class="ql-block">28、廣東仁化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1926</p> <p class="ql-block">29、廣東鬱南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1926</p> <p class="ql-block">30、廣東德慶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1926</p> <p class="ql-block">31、廣東省南海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1926</p> <p class="ql-block">32、廣東開逮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 <p class="ql-block">33、廣東紫金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1926</p> <p class="ql-block">34、廣東清遠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1926</p> <p class="ql-block">35、廣東封川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1926</p> <p class="ql-block">36、潮安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2.6cm。</p><p class="ql-block">潮安農會1923年9月在彭湃指導下,把1919年成立的農界救國聯合合會改名而成,會長張臥云,副會長謝漢一。1925年12月1日,召開全縣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選舉了方臨川等七人為執行委員。1927年停止活動</p> <p class="ql-block">37、廣東臺山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1925</p> <p class="ql-block">38、廣東南海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1926</p> <p class="ql-block">39、廣東普寧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通高:2.2cm。</p><p class="ql-block">廣東普寧縣農民協會于1924年9月在流沙圩成立的,陳若珍任主任。1926年4月在彭湃指導下,召開普寧縣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縣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主任為陳魁亞,下轄十個區農會,會員有一萬四千九百四十多人。同年底,會員增加到十萬多人。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迫停止活動。</p> <p class="ql-block">39、背面</p> <p class="ql-block">40、廣東曲江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1926</p> <p class="ql-block">41、河北滄州東光縣農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烤漆。</p><p class="ql-block">徑:2.7cm</p> <p class="ql-block"> 42、浙江崇德縣羔羊鄉農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直徑:2.3 cm</p><p class="ql-block">1921 年</p><p class="ql-block">183</p> <p class="ql-block"> 43、浙江崇德縣晚春鄉農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直徑:2.3 cm</p><p class="ql-block">1921 年</p><p class="ql-block">183</p> <p class="ql-block"> 44、浙江崇德縣虎嘯鄉農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直徑:2.3 cm</p><p class="ql-block">1921 年</p><p class="ql-block">183,</p> <p class="ql-block">45、中國國民黨江西執行委員會農民黨務講習會紀念章,</p><p class="ql-block">質:銅琺瑯。</p><p class="ql-block">徑:3.2cm</p> <p class="ql-block">46、江西萬載縣鄉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銀。</p><p class="ql-block">通長:4.2cm</p><p class="ql-block">江西萬載縣農民協會於1926年成立,是方志敏發動,領導的農民協會,由宋維章、周繼暉,吳讓三人負責該會的主要工作。發動農民群眾減租減息,建立自衛軍保護農民的利益活動。1927年被國民黨封后解體。</p> <p class="ql-block">46、背面</p> <p class="ql-block">47、江西臨川縣鄉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銀。</p><p class="ql-block">通長:4.2cm</p><p class="ql-block">1926年</p> <p class="ql-block">47、背面</p> <p class="ql-block">48、湖南衡州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銀,</p><p class="ql-block">徑:3cm。</p><p class="ql-block">1925</p> <p class="ql-block"> 49、浙江吳興縣和孚鎮鄉農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直徑:2.5 cm</p> <p class="ql-block">50、浙江紹興縣農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2.8</p><p class="ql-block">1921年紹興縣自發抗租,形成中國現代最早的農民運動。逐步發展到紹興全縣以至全地區,斗爭的主要內容是減租減息、取消大斗老秤、與地主面對面評理。紹興地區有鄉、村兩級農民協會100多個,會員約10萬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農民運動受挫。</p><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開始,紹興農民抗日自衛,上虞縣、嵊縣交界的四明山根據地的子弟兵和諸暨縣的金蕭支隊官兵,多為武裝起來的農民。各縣農民組織,協助地方民主政府開展工作;在革命趨于困難時,鄉村農民組織成為中共工作人員的隱蔽聯絡點。</p> <p class="ql-block">51、浙江省鎮海鎮農民協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 <p class="ql-block">52、浙江省慈溪縣河頭南鄉鄉農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琺瑯</p><p class="ql-block">通高:3.5 cm</p><p class="ql-block">1927 年</p> <p class="ql-block">53、浙江省慈溪縣護中鄉鄉農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琺瑯</p><p class="ql-block">通高:3.5 cm</p><p class="ql-block">浙江省慈溪縣護中鄉鄉農會是1926年3月中國共產黨寧波地委派沙文求發動農民運動組織成立的農民協會,該證章是當時頒發的。</p> <p class="ql-block">54、四川省夾江新新鄉農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p><p class="ql-block">徑:3cm</p> <p class="ql-block">55、鐵嶺是農會會員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銀。</p><p class="ql-block">徑:2.3cm</p> <p class="ql-block">56、臺灣省農會人員講習所結業證章</p><p class="ql-block">質:銅、琺瑯。</p><p class="ql-block">直徑:3.1 cm</p><p class="ql-block">臺灣省農會簡介</p><p class="ql-block">臺灣省農會在日據時代就已經存在了。它最初成立于1899年,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在臺灣省它是一個會員人數最多、組織最普遍、體系最完整、深入最基層的全省性人民團體。臺灣省農會的歷史可以劃分為五個時期:即日本統治者控制時期、混亂時期、整頓時期、逐漸走上軌道時期和目前發展不平衡和城市化時期。日本統治者控制時期:1899~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時,日本人利用臺灣省農會控制臺灣省的農產品,所以當時的農會完全是一個人民團體。</p> <p class="ql-block">57、漢陽縣農民協會會員入會費收據</p><p class="ql-block">質:紙</p><p class="ql-block">尺寸:18 cm×11.8 cm</p> <p class="ql-block">58、陸豐縣農民協會會員減租證。</p><p class="ql-block">質:紙,</p><p class="ql-block">尺寸:10x6cm</p><p class="ql-block">陸豐縣農民協會于1925年6月由陸豐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宣布成立,莊夢祥任執行委員會委員長,前身為1923年6月在陸城六驛林家祠成立的陸豐縣總農會,會長彭湃,副會長鄭重。會員六萬五千多人:其主要活動是帶領農民群眾開展減租減息鬥爭,組建農民自衛軍打擊土豪劣紳,曾組織人力,物力支援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徵,支援有港大罷工和北伐戰爭,後成為海陸豐三次武裝起義的基本力量。1928年遭受國民黨反動派鎮壓而解體。</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城县|
志丹县|
双流县|
修武县|
老河口市|
滨州市|
澎湖县|
清水县|
江阴市|
禄丰县|
桐乡市|
泉州市|
万年县|
鄂温|
富平县|
深水埗区|
达拉特旗|
顺昌县|
宣恩县|
北流市|
华蓥市|
定边县|
汉阴县|
翁源县|
临桂县|
海林市|
调兵山市|
齐齐哈尔市|
沙湾县|
民勤县|
湖北省|
台前县|
镇原县|
岱山县|
桐乡市|
巩留县|
杭锦后旗|
中江县|
海南省|
南安市|
五家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