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風浩蕩滿目新,揚帆奮進正當時。 4月11日,歷時兩天的平利縣骨干教師賽教活動圓滿落下帷幕,小學數學組12位骨干教師(遺憾3名選手因病未能參賽)以課堂為陣地,以素養為航標,在“教”與“思”中詮釋育人智慧,展示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風采,為深化我縣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注入強勁動能。整體看,這12節課有這樣幾個特點:</p><p class="ql-block"><b>一、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習興趣</b></p><p class="ql-block">新課標指出,要注重創設真實情境,圍繞教學任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加工特點的素材,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世界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從12位老師的課堂教學來看,多數老師都注重了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也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比如“筆算乘法”一課,老師創設“運動會買獎品”的情境,既復習了舊知也引出了新知,整個教學過程用一個情境串聯在一起,環環先扣,過渡自然。再如“商的變化規律”一課,課前通過“猴王分桃”的故事讓學生先初步感知規律,課中再將知識與故事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發現故事中蘊含的數學知識,給數學學習增添了幾分童趣。</p><p class="ql-block"><b>二、注重實踐操作,突顯主體地位</b></p><p class="ql-block">“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數學是“做”出來的,學生只有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新課標也指出,要強化學科實踐,注重“做中學”,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過程,體會學科思想方法。隨著課改進入深水區,老師們都越來越重視實踐操作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多維度、多元化的操作活動中自主建構知識,領悟數學思想。如在“計算”和“解決問題”教學中,老師不是簡單地將計算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灌輸給學生,而是給學生提供較充分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經驗,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逐步建立知識表象,建構數學模型,這種操作體驗自主建構的知識學生掌握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刻。</p><p class="ql-block"><b>三、強化知識關聯,構建知識體系</b></p><p class="ql-block">在小學階段,由于數學知識的編排方式是螺旋上升的,使得許多知識相對零散、孤立,如果不進行整合和加工,學生的認知就會成碎片化狀態,不利于學生形成穩固的知識體系。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從整體上、宏觀上理清知識的脈絡,在教學中要有聯系的眼光,以結構化的視角設計教學,將碎片化、離散狀的知識變得系統化、結構化,從而促進知識的理解,建立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如在教學《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這節課,老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整數除法的計算過程,發現小數除法與整數除法一樣,都是細分計數單位繼續除,理解整數、小數除法基于計數單位表達的一致性。《商的近似數》一課,引導學生對比積的近似數,結合二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知識的理解更加通透。</p><p class="ql-block"><b>四、融合信息技術,賦能課堂教學</b></p><p class="ql-block">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直觀形象為主,而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的,這就造成了學生的認知和數學學習之間的矛盾,而信息技術以其生動、直觀等特點,為枯燥、抽象的數學學習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教學中,多數老師都能夠嫻熟地運用信息技術設備,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以豐富的素材、恰當的方式直觀化地呈現,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在教學計算類課時,老師通過小棒圖、點子圖的圈畫和動態演示,讓抽象的算理可視化,學生通過數形結合的方式不僅知道了如何算,也明白了這樣算的道理,促進了知識的深度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當然,由于是賽教課,按照賽事規則,課前準備的時間有限,對青年教師來講,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也有一些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一、問題意識的培養要重視</b></p><p class="ql-block">2022版新課標中提出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提問的權利往往還是掌控在老師手中,學生也習慣于被動的思考老師拋出的問題,這就使得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消極、被動的。而問題意識的培養是發展學生思維、形成創新能力的基礎,也是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方式。課堂中我們發現,很多老師認為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要么不給學生創造提問的機會,要么有的老師有這樣的意識,但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停留在形式化、淺表化提問層面上,比如通過已知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很多學生往往憑借做題經驗來提問;再如根據課題題目讓學生質疑,學生一般都會從“是什么、為什么、有什么用”等方面不加思考地提出套路化的問題等,這些現象表明學生提出的問題通常是缺乏思維含量的,更多的是揣摩老師的心理或迎合老師的期望提出形式化、套路化的問題,使得提問成為課堂的一種形式,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教學中,教師一是要有讓學生提問的意識,多給學生創造提問時機,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疑問。二是要基于學生的認知,引導學生在關鍵環節提出突出教學重難點的核心問題,比如在計算類的教學中,當學生嘗試完成計算的題目后,可以引導學生追問“為什么要這樣算?”“每一步是怎么得來的?“商為什么要寫在這一位”“積的末位為什么要和十位對齊”等,再比如在概念教學中,引導學生從關鍵性的詞句入手提出自己的疑惑,如“循環小數”一課中依次不斷重復出現中的“依次”是什么意思?等,由學生提出問題不僅有利于老師準確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明白學生的困惑所在,也能引發學生更深入地思考。</p><p class="ql-block"><b>二、課堂練習的設計要精當</b></p><p class="ql-block">課堂練習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但由于一些老師在導入和探究環節用時過長,要么沒有練習的時間,要么呈現練習后學生還沒有完成就匆匆收場。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不僅要合理分配好各環節時間,同時也要精心設計好有梯度的練習。一是要合理取舍,突出實效;二是要善于整合,追求高效。比如,計算課中沒有必要把教材“做一做”中的每道題目都練到,我們可以根據數字的特點選擇典型的1道或2道題目讓學生練習,然后再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設計一道解決問題的內容,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再次鞏固算法,體會計算的應用價值。同時,設計課堂練習時,還要學會整合素材,使練習層層深入,環環相扣,達到一題多用的目的。比如,在“歸一問題”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先選擇合適的信息,使題目成為歸一問題,再解答。(小華讀一本故事書書,___________ ,照這種速度,6天讀了多少頁?A.3天讀了24頁。B.4天讀了32頁。)學生先選擇信息,然后進行解答,最后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選的信息不同,結果都是64頁呢?學生在“選”“做”“思”三個層次的練習中對歸一問題的模型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更深入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三、教材內容的研讀要深入</b></p><p class="ql-block">教材是教學內容的文本載體,分析教材是教師必備的素養之一。對于教材的解讀,我們不僅要讀懂,更要讀通、讀透、讀活。但部分老師由于脫離了相關的教學參考資料,對教材的理解和解讀仍停留在淺表化認識上。20分鐘的時間里,只是按照教材呈現的內容帶領學生走了一遍流程,沒有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導致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重難點不突出,再加之是學生上過的內容,這樣按部就班的重復性學習,學生當然感到索然無味,興趣不濃。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就應該練就好“研讀教材”這一基本功,要結合課標和教參深刻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明晰內容的結構體系,準確定位教學目標,不僅關注顯性知識的研讀,也要關注隱性思想方法的挖掘。尤其是賽教課,因為是學生上過的內容,更要能夠在尊重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創造性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創設學生感興趣、有利于學生學生的情境素材,讓學生始終保持參與的熱情和探究的欲望。同時,在研讀教材時還要關注知識本質的探究和理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收獲了知識、浸潤了思想,又發展了思維、落實了素養,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兩天的賽程,是挑戰、是突破,是智慧的碰撞,是思想的交流。我們當以此次賽教為起點,做追風趕月的領跑者,當平蕪春山的開路人,以深耕不輟的匠心和敢為人先的銳氣,譜寫小學數學教育的新篇章!</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茶陵县|
盐城市|
莆田市|
农安县|
建湖县|
平安县|
离岛区|
伊吾县|
湛江市|
集贤县|
年辖:市辖区|
青浦区|
郎溪县|
商南县|
扬州市|
远安县|
玛沁县|
桃园县|
闽侯县|
兴国县|
南川市|
手机|
闸北区|
江门市|
盐边县|
特克斯县|
鱼台县|
繁昌县|
永新县|
东方市|
洱源县|
基隆市|
江口县|
宁强县|
刚察县|
仪陇县|
沙湾县|
宜黄县|
许昌市|
封丘县|
南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