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蘇堤清明即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吳惟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梨花風起正清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游子尋春半出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日暮笙歌收拾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萬株楊柳屬流鶯。</b></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清明,出城不是去踏青賞春,而是和侄兒侄女侄孫等人沿著父輩腳印,翻山越嶺去尋根。走在父輩走過的崎嶇山路上,仰望群山,敬仰之情悠然而生。今天的任務:一是給父親上墳,二是看看我的出生地:那個掛在黃河岸邊半山腰的一個小村莊 ~ 下(ha)河里。</p> <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初的下河里 ,沒有見過爺爺奶奶的面。2歲4個月時我們家就搬到什川了,當時我和姐姐是裝在騾子馱(duo)子里馱(tuo)上來的。第二年夏天父母親帶著我們去下河里吃過一次瓜,因為下河種的瓜要運到什川很費力,不如帶我們去住在那里現(xiàn)摘現(xiàn)吃了。臨行前媽媽炒了玉麥子(莜麥)炒面,玉麥子炒面拌瓜吃那是絕配,那清甜幽香的味道,想起來就流口水??</p> <p class="ql-block">走在上墳的路上,小侄女一直感嘆,這么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先輩們?yōu)槭裁匆x擇這里定居?我說是有水吧,黃河水流過下河,人有吃的水;耕種的田地果樹還是靠天吃飯,那時候雨水多,可以引山水澆地。聽說祖太爺給四個太爺一人安置了一個地方,有西山、蘆子槽、下河和什川。三個太爺占山為王,只要肯出力氣就餓不死。尕太爺在什川里,尕太爺?shù)暮笕藗円灿腥ビ苤写蠖渖降摹?lt;/p> <p class="ql-block">太爺在下河里去世很早,聽說是黃河里撈東西掉河里了。爺爺們弟兄四個 ,兩個姑奶奶,太太寡婦拉娃娃,吃的苦可想而知了。除三爺去世的早,其他三個爺爺們都成家了。太爺在下河里蓋了一院房子,聽母親說有南房子,那就東西南北都有房子,顯然老院子還是個四合院。后來老院子的房子都被叔伯們拆遷到什川來了。我在生產隊勞動時看到的是,一塊平展展的空地,有房子的印記,院子靠西南有堡子隊一個羊房子,堡子隊羊圈是我們家的老羊圈。新院子在老院子東邊,是我父親們自己蓋的很簡陋的土裝修房子,北面和西面兩面房子各三間,東南角上兩間廚房,廚房旁邊有個牲口棚,有前門。院子北面是羊圈,后來我們生產隊用的就是這個新羊圈,羊圈門前有個羊房子。下河里有羊群、砂地、果園、棗樹等。沙地里種瓜、種棉花、種蔬菜 ,老沙地種糧食作物。三個爺爺共生養(yǎng)了九個爹、八個姑姑(娘娘),父親們放羊種地,母親們照料家務帶孩子,一家人忙碌而有序,生活基本上自給自足。</p> <p class="ql-block">三個爺爺分家以后,大爺和尕爺家基本上搬到什川里了,地里有活了才去下河里干,羊是留在下河里放。只有我爺爺把家業(yè)的重點放在下河里發(fā)展,而守這份家業(yè)的人就是我父親。</p> <p class="ql-block">父親弟兄四個,父親排行老二。聰明的爺爺把老大過繼給了大爺,按一般風俗,沒有把老大過繼的道理,都是老二或者老三過繼給人的。大爺估計也沒得選,爺爺還是聰明又強勢。</p> <p class="ql-block">父親是最能吃苦耐勞且又能忍讓的一個人,一直遵循爺爺?shù)闹家猓瑘允卦谙潞樱湛粗覀冞@一份家業(yè),放羊、背沙壓沙地、種地,務以果園。每天天麻麻亮父親就起床下地干活了,春種夏鋤秋收,地里的莊稼活都是這么干的。吃完早飯父親就趕著羊群上山了,放羊還要拔山柴,背回來燒火做飯。晚飯后男人們手里提著線桿捻線,母親們用紡車紡線,紡好的線用來織布、織被單、織口袋(麻袋)。這些都是小時候聽母親說的,在這個封閉的山溝里,爺爺治家有方,管理極其嚴格。家里生活自給自足,多余的棉花、布匹,羊毛、羊絨、羯羊也賣錢,或者換取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冬天白天還要起砂、壓砂,即每過幾年就要把砂地里的舊砂鏟了拉出去(叫起砂),重新壓上新砂,新砂地種瓜、棉花、芝麻等長的好,收成豐厚;老砂地就差很多了,有些只能種糧食作物。 最不可思議的是那時候起砂用的是木锨,那個年代家里有把鐵锨是很珍貴的,不可能去鏟砂,鏟砂磨損嚴重,只能用來挖地。運載工具是木頭獨輪手推車,背簍背或者用筐挑。半原始狀態(tài)的勞作 ,勞動強度現(xiàn)在的人能想象到嗎?</p> <p class="ql-block">爺爺去世后父親仨兄弟分了家,五爹和尕爹都搬到什川住了,本來我們家什川就有幾間房子,分給五爹和尕爹了。只有我們家分的房子全部在下河里,父母親帶我們繼續(xù)留在那里。父親舍不得下河里的地,更舍不得他的羊群。</p> <p class="ql-block">為了哥哥們上學,母親堅持要搬家到什川,她說再待在那個閉塞的小山溝里,孩子們一個個都變傻了。孩子們上學是正事,這是是母親的格局。父親配合著母親,在什川買了宅基地,蓋了一面土裝修的房子,在我兩歲多時我們全家搬到了什川。為了羊群,父親還是一直留在下河里,有時候晚上回來一次,第二天早上天麻麻亮又去下河了,放羊種地一個人忙乎著。母親帶著我們幾個人在什川,剛搬來的家缺東少西,生活湊乎著過,那時候外奶奶家也給我們很多幫助。</p> <p class="ql-block">入社后,生產隊安排父親一直堅守在下河里放羊,一年四季不管刮風下雨,也不管寒風刺骨,每天跟著羊群,翻山越嶺,走在那些崎嶇的山路上。冬天是下羊羔子的季節(jié),父親更是晝夜不閑,細心伺候著那些小羊羔。每天夜晚提心吊膽的還要防野狼來偷襲羊群。七十年代后,父親又在下河里給生產隊養(yǎng)豬,養(yǎng)的豬膘肥體壯,是全公社的典型。父親就是這樣一個愛社如家,愛豬娃子、羊羔子勝過孩子的人。他一輩子放心,家有母親,會照顧保護好我們,我們的家就是傳統(tǒng)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模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親一個人常年在外的生活肯定很辛苦,吃不好飯是最大的問題,現(xiàn)在回想,父親最后得病與飲食有很大關系了。從記事起,每年的大年三十,哥哥都要去下河里給父親送饃饃、臊子、肉菜等熟食品。</p> <p class="ql-block">小學三年級那年秋天,哥哥帶著我去下河 ,那時候姑舅爸一家住在我家西房子里,感覺西房子煙熏的很黑。北房子還是比較新的,生產隊下的軟兒梨在北房子里,房門鎖著 ,我和姑舅爸的女兒拿著竹棍子從窗戶孔里伸進去扎軟兒梨,那軟糯香甜的梨味至今還留在我的記憶中。回來時哥哥背了一個尺八缸(缸口直徑60厘米),我背了一個小案板(70*80厘米果木板做成的,很沉),走在那崎嶇不平的羊腸小路上,看著路邊怪石嶙峋的懸崖峭壁,峭壁下面浪花翻滾的黃河水,腿肚子直打哆嗦。 那時候也不敢說,只能提心吊膽地跟在哥哥后面走,看哥哥背著缸在后背上都不穩(wěn)當。累了靠著路邊土坎或石崖稍做休息,繼續(xù)前行。很幸運,我們倆把缸和案板都平安的背到了家。</p> <p class="ql-block">小學高年級開始,每個星期天、暑假我們都要去下河里地里拔草,抬灰(肥料),每日來回20多里山路,中午自帶干糧,能掙2.5~3分工分(一個男勞力能掙10分)。隨著年紀長大,慢慢來回走的次數(shù)多了,走路也就不害怕了。</p> <p class="ql-block">1967年我初中畢業(yè),正趕上城里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我們農村的學生理所當然的回鄉(xiāng)務農了。從這以后六年多時間,我就成了下河里的常住人口。一年四季這里有干不完的農活,拉石頭、壓河壩;平地、播種,鋤草、摟田禾;喂沙地(沙地里施底肥)、種棉花、掐棉花、摘棉花,拔棉花桿;植樹造林、收割莊稼 ,往打麥場上背麥子捆、玉米,碾場,往什川里背糧食;放羊羔子、抬水做飯;架子車拉土墊豬圈、羊圈(積肥料)、往地里拉肥料,.....,無所不能,樣樣精通。</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初,我們家的房子陸續(xù)拆了,把木頭部分搬什川重新蓋房子了。留著的屋墻生產隊在上面蓋了簡易房子,供干活的人住,這樣可以省去來回走路的時間,多干些活計。為了改善環(huán)境,住的舒服些,我們幾個小姑娘從什川背了些石灰,利用休息時間,拿老笤帚當刷子把土墻刷白了,一下子感覺蓬蓽生輝,陋室變廳堂,有了家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今日走在這里,我家的房子,院子,打麥場,羊圈,大砂地,……,全變成了田地,栽種了各種果樹和桃樹。感嘆改革開放 ,這個小山村也變得讓人不認識了。水泥硬化路的修成,為農民提供了最實在的紅利。</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以前抬水的路,是個60°左右的陡坡,每天從黃河里抬水都很吃力。但就是這么陡峭的路,我們還拉著裝滿土肥的架子車,從這個坡上放下去,再拐彎拉到這些梯田地里去。說起架子車從坡上“放”下去是因為下陡坡時,一個人(一般是高個子男生)在前面扶著架子車轅條(駕轅),掌握方向,另一個在后面用繩子死死拽著慢慢放行。有一天,男生不夠了,隊長安排我和另一個女生來拉一輛架子車,她個子小,駕不了車轅,只能由我駕轅了,我們跟著拉了一整天,一點都不輸小伙子們。晚上評工分時,隊長給我們每人評了9分,多女生1分,少男生1分。得到隊長的承認,開心的把一天的勞累、危險都拋之腦后了。現(xiàn)在這里已經修成了硬化的“之”子形路,架子車,三馬子都可以上下了,方便了農戶的出行和莊稼的運出。</p> <p class="ql-block">年俞古稀的我站在這里,深深理解了父親為什么一輩子眷戀這里?這里是祖祖輩輩的根,有父親日復一日,走過的這些崎嶇不平的山澗小道,年復一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默默付出和無私奉獻。這里也是我的根,有我青春的付出和奉獻!下河里,也是我眷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b>這里不是西湖,是昔日波濤滾滾的黃河蛤蟆峽,這里沒有春日的喧鬧,只有春日的美好。河面平靜得讓人感到一種心靈的凈化,仿佛所有的煩惱都被河水帶走了。</p><p class="ql-block">【注】因為黃河大峽水庫的建成,這里成了水庫庫區(qū),蛤蟆峽河面抬高,水面才平靜如鏡似西湖。</p> <p class="ql-block">斗轉星移,時光流逝,磨不掉我心中深藏的黃河水長,大仙坪山高,解不開我情結緊系的下河緣、家鄉(xiāng)情。</p><p class="ql-block">多少年過去了,憶當年風華正茂,意氣風發(fā);看如今年過古稀,皓首蒼顏。故地重游,情緣永存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謝謝您的欣賞閱 ????這就是我下河里的家,歡迎來什川黃河奇峽觀光旅游。</p> <p class="ql-block">文字:syx</p><p class="ql-block">圖片:syx和侄女手機隨拍上墳路上</p><p class="ql-block">編輯:syx</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日創(chuàng)作于甘肅蘭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兴化市|
镇宁|
丘北县|
恩平市|
左权县|
隆德县|
金华市|
辉县市|
镇沅|
白银市|
诸暨市|
新兴县|
乳山市|
祁阳县|
兴义市|
阿拉善右旗|
万州区|
大宁县|
霍邱县|
安陆市|
凤翔县|
南华县|
贵阳市|
墨竹工卡县|
怀宁县|
太湖县|
乡宁县|
精河县|
渭南市|
扎囊县|
井研县|
巴中市|
开江县|
定南县|
泰来县|
娄烦县|
鄂温|
青海省|
瓮安县|
石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