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沒有導游,也沒有通常門票上的景區分布簡圖參考,從劉氏家廟出來,我們完全憑著自己的感覺,沿著腳下被歲月打磨得光滑而溫潤的石板路信步走去。路的兩旁是蔥郁高大的樟樹,枝繁葉茂,像是一把把綠色的巨傘,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地上便布滿了星星點點的光斑,如同碎金一般。偶爾還能聽到鳥兒在枝頭歡快的鳴唱,為花園增添了一份生機與靈動。</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方又來到一方池塘,規模比入口處的荷塘小了許多,卻顯得更加精致。沿池塘邊建有幾座形態各異的小亭,周圍用成排的太湖石壘砌點綴,頗具蘇州園林之風。我們走過一道石板曲橋來到園中,這里林木蔥翠,曲徑通幽,奇石聳立,千姿百態。這塊的太湖石,高大威猛,說它像一頭雄獅,像嗎?腦袋有點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有一塊稱為“嘯石”,說是南潯三奇石之一。石上有小孔,若貼緊吹之,氣流在石腔中回旋激蕩,便有“嗚嗚”的嘯聲傳出,低沉嗚咽,聲動梁塵。原為清嘉慶年間的兩浙總督、大學士阮元所有,1924年被劉氏購得,移至該處。石前壘有臺階,小孔處顏色也忒深,應該有很多游人嘗試過。容也按捺不住好奇心,拾階上前一試,我們寧心靜氣地等待了好久,最終還是沒聽到嘯聲。大概率是因為她不敢貼緊,而是用手掌卷成喇叭筒,而就她那種肺活量,自然就吹不響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實吹不吹得響并不重要,主要是要享受那個過程。大家一陣調侃之后,繼續前行,沒走多遠,就見到一座中式風格的建筑矗立在我們眼前,與我們隔水相望,白墻黛瓦掩映在綠樹叢中,并在水面上留下清晰的倒影,看起來顯得格外靜謐幽深。遠遠就可以看見門楣上有幾個大字——嘉業藏書樓,這是劉鏞之孫劉承干為世人留下的一件珍貴的文化瑰寶,至于為什么取“嘉業”為名?卻是因為清末時,劉承干曾捐巨資為光緒皇帝修建帝陵,宣統皇帝嘉獎他,御賜了“欽若嘉業”的九龍金匾。這也是宣統皇帝賜給劉家的第二塊牌匾,劉承干深以為榮,便以此為藏書樓命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進藏書樓,我發現它呈“□”字形回廊式兩進兩層走馬樓的結構,整幢樓共有52間。站在大天井中向東南西北望去,朝著天井的庫房皆裝有落地長窗,這設計確實巧妙,眾多的窗戶既能通風又能采光,看得出建樓的主人考慮得十分周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樓里所有的樓堂齋室均布置成清代廳堂的格式,大理石屏風、書桌、茶幾和香杞榻等紅木家具一應俱全。底層的正廳名為“嘉業堂”,那塊宣統皇帝御賜的“欽若嘉業”九龍金匾就高懸于此,一百多年過去了,仍彰顯出那份莊重與雍容。聽說樓上名為“希古樓”,裝修相當有特色,但轉了一圈,沒發現有上樓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房屋的建筑固然可圈可點,但里面的藏書更是價值連城。嘉業藏書樓經歷了10多年的輝煌時間,鼎盛時期藏書量達到了60萬冊,號稱全國最大的私人藏書館。抗日戰爭前,因時局動蕩,劉氏家道開始中落,部分珍貴書籍先后被賣掉。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時,嘉業堂藏書僅存10萬冊左右。不曉得現在是否還有藏書,我在一個書齋的門口努力辨認,內中擺放的似乎是古代刻板一樣的物件,但我幾乎可以肯定它不是原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1年11月,劉承干寫信給浙江圖書館,“愿將書樓與四周空地并藏書、書版連同各項設備等,悉以捐獻于貴館永久保存”。至此,中國歷史上打著封建社會印記的最后一個大規模私家藏書樓在湖州南潯畫上了句號,作為浙江圖書館的下屬藏書機構又翻開了新的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領略了劉氏發家先祖劉鏞的膽略與魄力,又欣賞了其孫劉承干的傳承與堅持,我建議我們一鼓作氣將劉氏梯號也看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劉氏梯號俗稱“紅房子”,建于1908年,它的主人是劉安泩(號悌青),作為南潯“四象”之首富劉鏞的第三子,也就是首富的第二代后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順著路標的指引,我們找到劉氏梯號的入口時心里卻犯疑惑了,因為從外觀上看,這里怎么也不像一個大戶人家的宅門,而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入內即是一個院子,兩面高高的白灰墻,正面是一排雕花隔扇。我的那位對古建筑頗有研究的劉姓朋友也小聲嘀咕著:“這家人的宅院怎么是這樣一種布局?”難道說低調是劉家一脈相承的傳統觀念?還是后期修復重建后形成的格調?未能找到答案,我們也就抱著探幽解惑的念頭開始游覽這座極富盛名的大宅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進梯號內部,才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做低調的奢華。劉氏梯號的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組成。中部的廳、堂、樓中規中矩,彰顯了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風格,而南北部分卻巧妙地融入了西歐式建筑元素,那些羅馬柱、圓弧型窗戶和花紋地磚,讓人仿佛置身于異域他邦。在這里,傳統與現代理念的碰撞,東方與西方文化的交融,讓我覺得有點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漫步其間,我仿佛在歲月的縫隙中穿梭,在縮小版的大觀園里徜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廳“崇德堂”里的匾額莊嚴肅穆,兩側的抱柱聯和畫屏古色古香,梁坊、雀替上刻著的精美的圖案更是為整個建筑增添了祥瑞之氣。一道木樓梯上的浮雕更稱為一絕,也許是孤陋寡聞的緣故,我以前從未在中式古建筑里見過類似的裝飾,“此物本應西域有,江南古鎮何以存?”所以頗覺驚訝,容也喜歡,還在此留影一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還注意到“紅房子”門窗上的磚雕,中國江南古建筑的傳統技藝與下方的圓弧拱門與羅馬柱融合在一起,一點也不違和,反倒是相得益彰,可見美與藝術是沒有國界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花園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這里原是網球場,如今已經改造成近300平方米的花園。花園里種著白皮松,月牙形的潭池用來蓄水栽荷的,池邊還建有亭、回廊等建筑小品。我與朋友站在一尊精美的噴水雕塑前,望著眼前的亭臺樓閣,腦海里浮現出當年劉家的闊少與女眷們在此休閑嬉戲的愜意場景,不由得心生幾分感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往前追溯這座宅院的歷史,便可知這里原是花園弄,元末時南潯華家在此建花園而得名,后為清代湖州富戶莊廷鑨的產業。震驚全國的“莊氏史案”發生后房屋被毀,劉家便在這舊址上重建了劉氏梯號。房屋的主人通過精心的設計,縝密的布局,做到了既不忘根本堅守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理念,又開放思想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髓,完美地打造出這座融匯了中西方建筑美學臻品的建筑群。它不僅是劉氏家族財富的象征,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范與古鎮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也許每一個到南潯古鎮游玩的游客看過之后都會擊節贊嘆,每一個了解過它的人都會對這座建筑背后的故事和意義留下深刻的印象。</span></p> 謝謝觀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光县|
昌都县|
兴安盟|
宝应县|
台州市|
霸州市|
金寨县|
嵩明县|
广东省|
台南市|
仪征市|
资溪县|
凌海市|
达孜县|
化德县|
三明市|
望城县|
广水市|
镇原县|
山西省|
会昌县|
隆安县|
祁东县|
嵩明县|
祁阳县|
施甸县|
彝良县|
高台县|
乌恰县|
皮山县|
正安县|
万山特区|
轮台县|
大英县|
富民县|
兴山县|
桂平市|
枝江市|
奉新县|
体育|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