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所謂“高級灰”</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散談攝影色彩問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寫這篇的目的,是因為我們時下流行的“攝影”幾乎全部太鮮艷,借用“高級灰”這個詞<b>矯枉過正</b>。必須說明的是,所謂“高級灰”這個詞很不專業,只是個社會流行語,灰色就是灰色,不存在所謂高級低級。</p><p class="ql-block"> <b>“高級灰”</b>所以流行,也許和莫蘭迪的畫有點關系,意大利藝術家喬治.莫蘭迪的畫走紅,是因為大眾認為“灰得高雅”。“高級灰”這個詞因為有“高級”二字,傳染力極強,入侵到時尚化妝服裝室內裝潢領域,和一切有主觀色彩關系的商業場合。迅速繁殖出“莫蘭迪灰”“莫蘭迪色系”等一系列摩登新詞,社會流行詞來自莫蘭迪這樣極小眾的畫,意外地成為時尚美學意識,不知道莫奈梵高嫉妒不嫉妒。</p><p class="ql-block"> 到底什么是所謂“高級灰”,畫家也真不知道。美術里根本沒有所謂“高級灰”,倒是有個詞叫“灰調子”,是美術寫生用語,還并不是創作用語。灰調子的意思是在學生寫生的時候要學會準確觀察表現真實目標真實色相,物體在環境里的顏色是互相比較出來的,統一成一個豐富的調子,總體感覺“似乎灰灰的”,所謂“灰調子”其實并沒有真的哪一塊是真灰的,是指色彩關系的和諧。這個詞即使在美術教學上也不是正規詞,也是口語化的習慣用語,基本是指和諧的色彩關系。要注意的是,油畫教學的“灰調子”并不是創作目的,只是寫生訓練的觀察方法,正規創作的色彩關系和風格,仍然要求畫家發揮主觀創造性畫出不同的色彩調子形成獨自的風格。</p><p class="ql-block"> 本節提要:“高級灰”并不是莫蘭迪創造,也不是美術專業詞匯,畫家有“灰調子”的習慣說法。社會面說莫蘭迪的畫是高級灰,是當例子比喻清淡高雅風格。</p><p class="ql-block"> 但不可否認莫蘭迪的繪畫很神奇,“看起來”整體都是灰灰的,但看任何一個局部都不是灰的,都有很豐富的色彩變化,這也正適合我們今天<b>借他的繪畫“講道理”。</b></p><p class="ql-block"> 言歸正傳,那么所謂"高級灰”和攝影又有什么關系呢?<b>明確一下我們并不是要拿拍照模仿莫蘭迪畫畫,</b>我們不妨借借這個概念以便說明攝影色彩的“過頭”與“真實”。為了便于理解對色彩的抽象描述,我們暫時把<b>真實豐富的顏色比喻為“灰灰的”。</b></p><p class="ql-block"> 本文暫時不想涉及攝影師的所謂“創作”,只從日<b>常生活/街頭隨拍</b>,和<b>普通</b>游客的<b>旅游攝影</b>為例子,探討商榷一下真實客觀的照片色調。急著“創作”之前,先搞清楚怎么還原“實況色彩”,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不搞清楚,砌樓必定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影響和決定照片色調品質的因素之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相機和鏡頭質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不同品牌的相機/手機拍出來的照片色調各有風格,任何人都能看得出來,但是看得出來色彩好壞差別的人極少,大多數人都是以看著鮮艷為好,就怕花不紅天不藍云不白。</p><p class="ql-block"> 我在朋友圈發了一組街拍,哥們一眼看出說這是XX相機拍的吧!顏色真好看,要是油畫能畫出這個色調就好了,我這哥們是油畫家,他指的是我那個比較專業的單反相機,指的色調是我那天下午拍攝的陽光陰影下的街頭人物,就是所謂“高級灰”效果。那天天氣晴朗,下午明亮陽光的非直射一側的街景,色彩很豐富。我自己也正為這個效果很有收獲感。</p> <p class="ql-block"> 所以結論很明顯,攝影設備越好,表現還原色彩越精準,這里不便透露鏡頭相機品牌型號,以避免作廣告之嫌。設備的價格和傳感器的面積決定了整體畫面素質,其中最難直接感受到的,就是色彩品質。物理制造局限決定了小體積相機和手機對色彩的精準還原肯定比不過大型相機。</p><p class="ql-block"> 下面7張照片是對比,在相同時間地點相同天氣,都是極端強烈陽光條件,前4張是全畫幅相機拍攝,后3張是一英寸畫幅小相機拍攝,可以直觀看到什么是“陽光灰”下的豐富層次,高光不過頭,暗部不灰死,所有色彩層次溫和細膩,主要是顏色與顏色之間的和諧關系不犯沖,舒服。神不知鬼不覺解決了非洲沙漠里極端強烈陽光下的“陰陽臉”問題。</p> 而下面這3張,是一英寸感光傳感器小相機在同一場合拍攝,拍攝參數完全一樣,可以明顯看出:<b>雖然“陽光灰”效應控制的很有節制,但色彩寬容度和光比寬容度無法和上面4張比,色彩的豐富度更不如上面4張,</b>兩組照片都是直接出片,無后期矯正。 上面這7張對比照片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背著沉重的相機走世界,是有豐厚的回報的,如果你放棄攝影器材的體積重量,選用輕便易帶的小型相機或手機攝影,你放棄的可能未必是像素和清晰度,但是你犧牲了真實的色彩還原,尤其是一生只有一次機會去的天涯名勝。這是大多數人容易疏忽的。因為從光學制造角度,制作七色光譜都能完整平齊無差別還原,不論是光學鏡頭還是相機機身,是有物理制造局限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光和色究竟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幾乎所有的人都喜歡色彩豐富燦爛的照片,今天網絡上所有APP的照片都在“比鮮”似乎越鮮艷越吸引眼球,這是格調媚俗的表現,沒有思考攝影究竟遵循什么色彩規律,才是真正的品質格調。更重要的是,都不考慮觀眾看到的是不是真實,這個最要命。</p><p class="ql-block"> 說這個之前,先說一下,一直有種流行論點說攝影的最不理想光線就是散射光,這個理論依據是“攝影是光的藝術”,這個認識邏輯正好說反了,散射光就不是光嗎?</p><p class="ql-block"> 和散射光相對的是會聚光,也叫平行光。會聚光有方向性,比如聚光燈,晴天的太陽光,探照燈,手電筒等。簡單區分,凡是能投下輪廓清晰的影子的,都是會聚光。</p><p class="ql-block"> <b>散射光和會聚光都能表現色彩</b>,相比之下<b>散射光更能還原色彩的準確性豐富性。</b></p><p class="ql-block"> 會聚光往往用在“不得不用”的手段上,比如照相館里想把胖人照瘦一點,用方向性很強的會聚光隱掉暗面的體積感。會聚光也往往用來人為地“捏造”粗獷剛勇或恐怖猙獰的形象,謂之創作。事實上實際操作里照相館往往用不同方向和強弱的會聚光“塑造”和美化人物形象,所以照相館的人像雖然“完美”但有失自然。</p><p class="ql-block"> 在風景攝影里,影迷對會聚光更加趨之若鶩,強烈的低角度陽光照射山峰或建筑,才有“壯觀的震撼畫卷”。</p><p class="ql-block"> 事實上在絕大多數日常條件下,散射光才是最理想的攝影光線,否則為什么影樓里的肖像攝影棚無一例外都要安置新型360度巨大的反光傘呢,不僅起到消除光線方向的作應,更重要的營造柔和的散射光環境,使被攝者能表現出最細膩的細節和色彩層次,使色彩絲毫不受光線本身的影響,還能通過控制光源的色溫人為修正顏色的偏差。也是古老的照相館燈光的革命性技術換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影響和決定照片色調的決定因素之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氣和空氣純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我們知道,太陽光是一切光之母,含七色全光譜。海拔越高,空氣純凈度越高,紫外線越強,山川景物在相機里的色彩純度越高,但是最極端純度的色彩還原也不可能超出物體固有的色彩飽和度,這是及重要的概念,<b>太多的人無視這個絕對上限界限,完全憑主觀意念任意越界提高飽和度。</b> </p><p class="ql-block"> 在薄云遮日或淡云陰天的天氣下,室外往往是最佳的適合攝影的散射光環境,陰天就好比天然的柔光傘。特別是人物肖像,不需要用額外的直射光干擾人物的真容,散射光是最好看的肖像用光。除非你非要故意作怪學“四分之三角度倫勃朗式用光”,除非你也愿意回到那個沒有電點蠟燭的時代過日子。</p><p class="ql-block"> 即便晴天的陽光背陰面,也是非常理想的散射光環境,不論人物或建筑,都能表現出豐富的柔和色彩層次。但在實踐中,往往被沒有經驗的攝影者所忽視放棄探索,注意力都放在尋找太陽的方向和“順光逆光”效果。</p><p class="ql-block"> 事實上,從風景攝影意境角度,在任何天氣任何時間段都有“大戲”可做,特別是陰雨霧雪,黎明和黃昏,很多人花大時間苦等日出日落,結果沒出來之前發呆不拍,太陽一落下去之后立即撤機回府,對那一段沒有太陽的微妙色調千變萬化時段,熟視無睹白白浪費。</p><p class="ql-block"> 所謂“灰調子”,我們可以定義為不那么大紅大綠的鮮艷色彩,是“很有格調含蓄的”豐富色彩層次,表面上看“好像”灰灰的,實際里面顏色很豐富的意思。說顏色還原真實,概念比較抽象,拿“灰調子”替代“真顏色”好理解一點。所以要冠以“高級”,其實不是說這種色彩關系根本高級,而真正高級在于你觀察色彩的能力必須高級,就是眼光高級。在灰調子照片里,一眼看去照片似乎灰灰的,會懷疑飽和度不夠,其實仔細看每一個局部都有不同的豐富的色彩變化。</p> 上面這三張照片如按“正常亮度和對比度”都不合要求,太灰,但是現場確實是天還沒完全亮,眼睛看到的實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光線和色彩的關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拍攝人物照片,攝影班的老師可能會說到很多種光,逆光順光側光背景光什么的,但是涉及到光線和色彩的關系的,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講得對頭。</p><p class="ql-block"> 攝影美學雖然已經發展出各種風格派別,比如唯美的,紀實的等等,但是還是有一定的根本大原則的,這個大原則就是人眼睛看世界的基本習慣。總體說好的攝影不應該使人眼睛欣賞的不舒服不習慣甚至違背邏輯嚴重歪曲自然環境。</p><p class="ql-block"> 生活里的拍攝,絕大部分都不是廣告和商業攝影,不可能都用專業設備布置設計人造光源,所以前人總結了很多攝影用光的條條框框和經驗。這里只想對光和色彩的關系做一點點探討。簡略地說,拍攝人物人像避免直射的光,不論什么方向,更不要強光的直射光,那會破壞人物的基本形象。絕大多數人眼睛看人,是在柔和的散射光環境下看。</p> 西方繪畫的畫家為什么喜歡畫窗前人物,就是因為窗戶是一個天然的提供散射光的光源,并且進屋子后會被屋里的墻壁家具物品等多次反射,使顏色環境更豐富且柔和。<br> 繪畫和攝影在這一點上,是具有同樣規律的欣賞習慣的。<br> 簡單說,光線直射在物體人物本身的固有色會很鮮艷,大紅大綠大藍大黃,而散射光下的物體,會被它周環境圍的各種別的東西的顏色“感染”,其實是反射,專業術語叫“環境色”。環境色不鮮艷也不搶眼,往往很柔和很微弱,正因為這種柔和豐富,所以更含蓄好看。舉例說女孩圍紅色圍巾,下巴必然會“沾”上一點紅顏色的暖色調反射,如果她身后是樹,衣服又比較淺,衣服上肯定會有綠色的微弱反射光,這個反射那個反射一多,就微妙起來,好像總體上灰灰的大調子,實際里面顏色很豐富,這就是所謂高級灰的一種類型。<br> 規律性還是有的,陰天,室內窗前,晴天的陰影下,拍攝人物是最好看的,并不是我們固有概念里的大晴天。<br> 一個女孩穿白裙子,拍出照片不可能全身純白色,也不可能只有純灰色暗部,那女孩子身上的白裙子,其實每一處都有豐富的,不同的環境色。同理,白天鵝也只有極少數幾根羽毛是最亮的極點,才能顯示全身豐滿的白羽毛層次節理。“會看”的能看到水面反射在白羽毛的冷色調和背部陽光照射的暖色調交錯。我們拍攝白天鵝往往曝光過度一片白而不去注意,不論遠近天鵝就沒了基本的立體感。這個明暗層次,也可以理解為“灰”的過渡,要是用素描畫在紙上,只有用一層一層的黑筆畫成輕重不同的灰色表達的。所以莫蘭迪畫的一排排瓶瓶罐罐的“高級灰”這個“灰”字,是針對顏色而言,是彩色的“灰”,否則莫蘭迪只需要黑色和白色兩種顏色調比例,就可以畫出各種不同深淺的純灰色了,但那不叫高級灰,叫黑白素描畫。 <p> 有人說,花兒本身就非常鮮艷,哪里灰?正是因為環境的“灰”,紅花黃花才那么紅那么黃。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任務是求偶傳代,它們非常知道大自然有多“灰”,所以要吸引“對象”和“傳媒”必須特別鮮艷,比人還聰明,這正是造物主高明的自然法則。要說花的高級灰,莫過于莫奈畫的《睡蓮》,滿池塘的蓮花,你去看看,畫出了世界頂級的高級灰效果……</p><p> 油畫風景里有一個重要概念是空氣感,是構成畫面空間深度的重要手段,不同天氣的空氣透明度不同,而這一點往往在風光攝影里被忽視,除非云霧本身參與主題。這個攝影圈弊病很普遍,動不動就嚷嚷什么“通透”,搞不明白指的是什么。照片什么時候哪來的“通透”標準?無原則希望所有地方拍照片都如青藏高原般空氣純凈,還有理性嗎?如果是要絕對通透,去月球上拍,沒有空氣。</p><p> 莫奈畢生都在探索光線在不同天氣的空氣里的微妙變化,很多相同位置相同景物在不同天氣時段畫了無數幅變體畫,如盧昂大教堂等。他認為色彩在不同光線環境下永遠在變化——空氣是有“顏色的”。這也許能從側面詮釋所謂“高級灰”的視覺直觀含義。</p> 灰調子也有多種風格,比如所謂“晴天灰”,是指不同反射率的物體在太陽下形成的色彩和諧關系。即便大晴天的暖調色調陽光,如果沒有暗部的冷灰色調的比較陪襯,也出不來明亮溫暖的感覺。 <div> 注意觀察“晴天灰"和“陽光灰”,就是指晴天的照片看起來綜體也是“灰灰的”。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畫面整體曝光過度,到處一片明亮陽光。照片最亮處高光丟失層次,死白一片,這種曝光錯誤是最惡性的,也是無法逆轉修復的死癥,因為你的色階包容范圍小于實際亮度范圍,最亮部層次沒有拍進去,就是我們俗話說的“通掉了。”經驗稍欠者這種錯誤最難發覺,問題往往出在不合適的測光方式。正確的方法是晴天拍攝風景要保持只有極高光點的反射光置于亮度頂點,如玻璃金屬的反射光,現實情況里只有這些光點才是最亮的,記住這個邏輯,就會發現,即便對著陽光的面,不同質地的物體對陽光的反射也是千差萬別的,有豐富的本色色彩呈現。</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技術是為目的服務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反對攝影無原則盲目上“后期”,是攝影的基本立場,如果你不是商業目的拍廣告片,后期如果歪曲真實現場,就是欺騙。這個是攝影觀的問題,也是做人的誠實原則。后期的正確目的是修正偏差向真實還原靠攏。有的人眼睛都分辨不出“走沒走樣”還要加油添醋,有的人相機拍攝參數設定就盲目加大反差、飽和度、銳化度,從一開始原片就“走歪了”,更談不上誠實記錄。攝影如果不真實記錄,還叫什么“攝”,你去畫好了,畫家可以全主觀的。</p><p class="ql-block"> PS里最常用的曲線和色階調整工具,是和色彩聯動的,或者說牽著骨頭連著筋,動一動反差,飽和度就不對了,這類ps調圖工具,真正要利用好,背攝影課堂講義是沒用的,因為動手之前你得會正確審讀你自己的拍的圖,才能談得上正確調整校正,否則可能越弄越糟。</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以為PS是萬能的,實際上PS的很多調圖功能的性質是補救。比如現場原始拍攝過曝或者曝光不足,靠PS的曲線和色階只能<b>有損補救</b>,對原始完整色彩只會造成<b>不可逆的破壞(或缺損)</b>不是你想的“能救回來”。</p><p class="ql-block"> 一位哥們說:“數碼相機科學家把色彩還原做到今天這個水平,超越了膠片一百多年的夢想,太偉大了,這么了不起的貢獻成果,被這么多的色盲用歪了,真可惜!”</p><p class="ql-block"> 怎么做能最大限度還原真實色彩,最基本最簡單的方法就是<b>高度信任相機的默認值設置</b>,也就是缺省設置。沒有明確的特殊目的和經驗,<b>不要在基本設置上輕易增減比如對比度/銳度/飽和度/這些參數。</b></p><p class="ql-block"><b> 需要注意的是,</b>數碼相機的品牌型號價位不同,每一臺機器<b>對原色還原都有細微不平衡,</b>這就需要對自己相機<b>心中有數,如對某一種顏色紅色還是藍色黃色比較過于敏感鮮艷,</b>有的偏差肉眼即可見,真正的<b>正確后期</b>是<b>微調彌補這種自然色彩的不平衡。</b></p><p class="ql-block"><b> 關于RAW格式</b>,即非色彩壓縮格式,無損保留了設定參數下的原始拍攝信息,理論上有最大的變化調整空間, 但RAW并不是萬能的神,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拍攝者正確設置,和拍攝者按照正確目的意圖操作調整,兩個前提缺一還是盲人瞎馬,說來說去還是取決于人的因素。</p> <p class="ql-block"> 再特別說說手機拍照特點,手機廠商都把拍照色彩飽和度的缺省值,設置的略微過頭一點點,原因是營銷策略,誰也不愿意買個“不鮮艷”的手機。今天的手機設置,是基于完全沒有攝影知識的所有人最小失敗率拍攝成功的標準,很多算法如伽馬值寬容度等,是預置優化過的智能化的,加之本身物理焦距短景深大的優勢,不可否認成功率甚至超過相機的實用性。所以你注意,任何款型的手機拍照功能都同時保留了“專業拍攝”檔,就是為了讓你能有鉆研“主觀能動性”的空間余地。想不想用會不會用在于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分析照片色彩艷俗的心理動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既然攝影圈照片普遍色彩過于濃郁,我們不妨專門設一個段落,探討攝影者的心理原因。</p><p class="ql-block"> 最普遍的心理動機是下意識把照片當作畫來“創作”,因為不會畫畫,買一個高級相機就能成為風光攝影家,一按快門就能“創造”出高清晰度的美麗壯觀畫卷,自我感覺好比自己已經是個畫家,只不過工具是相機不是筆。這種潛意識最普遍。既然自己潛意識的感受像畫家一樣,怎樣把這客觀存在的風光弄得有別于普通照片,弄成“攝影藝術”呢,怎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呢?于是就開始比賽后期加油添醋,拼命在“普通照片”上做加法,首先看得見的特效就是增加飽和度,夸張各種光色效果,日落晚霞幾乎沒有自覺老老實實不加飽和度的。其次是移花接木,摳掉不需要的,移植粘貼來需要的,哪怕改變季節改變天氣,要云貼云要雨有雨要太陽有太陽要月亮貼月亮,既然PS數字暗房提供一萬種特技,不用白不用,或者干脆從開始就有人以為PS是“合理合法的后期創作工具”,沒搞清楚攝影的基本原則和規則,這是對攝影的性質認知不正確。有的人恐怕從“入行”開始就沒想過攝影的原則,同行怎么搞就怎么跟,一定不會錯。</p><p class="ql-block"> 盲目的特點就是跟風,因為自己沒有思考方向的能力,只有跟,不跟就沒路走,只有跟別人一樣,才證明自己是對的。</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種心理,看多了國際獲獎的風光大片,自己花這么多盤纏辛辛苦苦游四方,看到的實景總覺得趕不上那些優秀作品精彩壯觀,這也是“現場不夠,后期來湊”的直接心理原因,加油添醋王婆畫眉不擇手段,真假根本沒有道德約束。殊不知人家的那些“千載難逢”都是真真實實的大自然奇跡造化的捕捉。嚴肅攝影家根本不會用后期愚弄觀眾。</p><p class="ql-block"> 也有明知違背規矩,心想反正也夠不上投稿參加國際大賽,作假騙人根本不是問題,微博公眾號朋友圈賺個點贊率,收割一呼百應的虛榮心才是實實在在的看得見的要緊。</p><p class="ql-block"> 也許我說重了,歡迎反駁和商榷,但從流行的現狀看,這么大的風氣潮流存在,只能推導出這些心理原因。至于具體各人文化美學基礎,沒法知道也不能說。</p><p class="ql-block"> 立場不對技術必然盲目,攝影的生命力和原則,是發現捕捉大自然的壯美奇觀,而不是作假臆造歪曲實況。</p><p class="ql-block"> 攝影圈最頑固的是“后期至上主義”,太多的人一張口就一個詞:“后期”,聽起來的感覺大有后期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后期”幾乎要替代攝影這個詞。把后期掛在嘴皮子上的人,恰恰證明他不知后期是什么。筆者曾經多次寫過,始終想不通是怎么形成風頭的,說愚昧太不客氣,就好比沒病的人也要進醫院把婦產科內科外科耳鼻喉科統統都要走一遍,簡直莫名其妙。</p><p class="ql-block"> 當專業程度很高的數字技術,如數碼相機和數字影像程序工具,成為人人可及的商業化產品走入普通生活,亂象必然鋪天蓋地,因為科技發展是人類智慧先鋒前沿,而自然人群永遠客觀存在文化和認知的落差。唯一的辦法是自我學習永不滿足。</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日常攝影就是娛樂,不必上綱上線,但既然愛好,學習深入不好嗎,知和不知不一樣,初學不知者不為過,但是“不知者無畏,知而深深畏”。無畏與有畏,不在一個高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真實是最好看的照片色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拍照片自然沒必要去刻意追求所謂“高級灰”,色彩好看的照片并不是所謂“高級灰”一種風格才高級,還有很多色彩風格。了解和認識還原真實色彩,是必不可少的學習色彩知識。最理想的是學會觀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原生色彩,發現現實環境里的真實色彩組合成有魅力的調子和關系,你就學會了發現自然界的和諧,才是駕馭攝影色彩的最高段位能力。</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畫家的眼睛比普通人更能敏感地發現現實環境里色彩和諧效應,并根據喜好組織經營畫面的色彩構成。這種眼力是色彩實踐的結果。同樣是表現客觀世界,畫家的經驗對攝影還是有一定啟發價值的。但是畫家可以自主用畫筆營造效果,攝影者只能在自然存在的世界里“發現”,記錄客觀存在的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手臂法”判斷色彩法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試一試,我們先用相機或手機你機拍一下自己的手臂皮膚,把屏幕和自己的真手臂放在一起比一比,不論你在室外還是室內拍,十之八九都比你真手臂“鮮艷”,你真的真手臂其實是“灰灰的”。</p><p class="ql-block"> 這是最簡便易行的“皮膚基準法”,任何場合下,不論你面對的是什么人種,盡可以以自己的皮膚為“拍攝樣本”,最大程度校準你的攝影參數。</p><p class="ql-block"> 再隨便拍攝一張照片,把屏幕在眼前舉起來,眼睛同時看屏幕照片和旁邊的實景,看看照片比實際環境要鮮艷多少。——這個試驗,就是回答本文和本文的標題——我們為什么要尋找所謂“高級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高級灰”只是一個借用比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總結一:我們所處的真實環境,其實是很“灰”的,這個灰,是個借用比喻,就是豐富,和諧,自然。如果你的照相機電腦把你的作品弄得很艷,就假了,你的眼睛沒看出來<b>真實是什么樣的。</b></p><p class="ql-block"> 總結二:攝影者究竟想如畫畫一樣憑<b>主觀情緒</b>和嗜好,在現場(尤其是風景攝影現場)“畫”一幅風景畫提供給觀眾,還是向觀眾提供<b>完全忠實實況的客觀場景</b>。——這是一個<b>終極原則問題</b>,也是<b>攝影者的最終立場和選擇。</b></p> 我們早已習慣于“缺席指手畫腳”看到人家的照片就指指點點:“這里亮度不足欠了;那里過頭了;這里平掉了;那里黑死掉掉了等等........"——你根本沒到現場連什么天氣什么時段早上晚上都沒搞清楚。<br> 話說到此,有讀者一定會說,你這文章里的配圖看起來都飽和度不足,這也叫“灰調子”?我只能說有這種感覺原因是鮮艷過頭的照片看得太多。我拍的這些照片,只代表我對攝影色彩的觀念。我能做的,就是在現場盡我的能力盡量接近實景實物的色彩。而且即便拍攝參數失誤,寧愿不選,也不做后期補救。有的照片早晨天沒全亮實景就是那樣暗暗的,大清早當然沒有中午亮。準確記錄實景,是為了任何時候看到照片能準確回憶當時環境,甚至準確到皮膚感觸和呼吸的空氣。<b>飽和度不到位和真實色彩,是有絕對區別的,</b>判別本身是學習過程。至于是不是“灰調子”不重要也不是目的,我前面已經反復說明“灰調子”只是借來說明問題的比喻。<br> 不管怎么說,“高級灰”概念引起注意乃至商業流行,至少反映了社會文化水平大進步,大好事,表示人們整體美學觀念覺醒,認識到了淡是雅,艷是俗。“高級”這個詞在這里表示看法和追求高級了,升級了。哪天再會流行“梵高黃”“高更紫”也難說,流行,總是啼笑皆非。<br> 解讀“高級灰”定義,對攝影圈的流行病有反思意義。長時間以來,攝影圈的流弊之一就是把照片弄得鮮艷媚俗,打翻顏料罐,大紅大綠,還美其名曰唯美主義,其實是媒婆主義。不是說不準許鮮艷,是不應該鮮艷到失真,色彩失準也是對事實的歪曲,這不是上綱上線。不顧攝影目的和主題思想,不顧實況盲目鮮艷,網民根據你拍的風光照片辛辛苦苦跑到地頭,才發現根本不是那么驚艷。這也是國際有威望的圖片社和賽事機構要求提供作品源代碼的原因。<br> 您如果堅持主見,說你就是喜歡把照片拍攝的紅紅綠綠鮮艷無比,像年畫一樣,才叫所謂藝術提高,我當然尊重您的審美口味和立場,當然也應該允許多樣化的風格百花齊放,畢竟每個人都有按自己口味選擇的自由。<br> 也會有很多人認為,現在手機照片已經很完美,那一點點差別可以忽略,算不上事,的確,很好之上永遠還有更好。<br> 最后,如果用一句話作為本文結束語——“有那么鮮嗎?”<br><br>(注:本文全部插圖照片,攝影作品,和名畫原作照片,均為筆者拍攝,均為原片,未經后期處理。)<br><br>2019 4 初稿<br><br>2025 4 修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石桥市|
新余市|
澄迈县|
无为县|
阿巴嘎旗|
马龙县|
通海县|
宁安市|
杂多县|
常宁市|
道真|
湖北省|
高雄市|
章丘市|
华亭县|
文成县|
兴业县|
馆陶县|
靖安县|
城口县|
禄丰县|
邯郸市|
阳高县|
休宁县|
南城县|
启东市|
郑州市|
年辖:市辖区|
文昌市|
兴仁县|
久治县|
定西市|
青河县|
高要市|
彝良县|
巴青县|
大关县|
柳州市|
色达县|
福贡县|
揭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