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為什么生病了以后要盡量隱瞞,別對外人說,看完你就懂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言道,人食五谷孰能不病,人這一生無法時刻保持健康,總免不了有所不適。一旦陷入病痛中,身心就會變得虛弱,進而忍不住向旁人訴苦,甚至不論關系遠近到處去說,以此換取關懷與安慰。這一點雖說無可厚非,但卻不值得提倡。心理學家森田先生說,患者盡量不要去討論和傾訴自己的癥狀和病情,傳統醫學也說,人在病中要戒容顏少抱怨。所以為什么生病了以后要盡量隱瞞,別對外人說?如果不向別人訴苦,又該怎么樣緩解內心的不安,找回健康的自己呢?看完以下幾點你就懂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你嘴上的人生就是你真正的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創造了一個有趣的概念“自證預言”,具體是指:人們常常下意識按自己說的話去行事,成為自己預言中的人。也就是說,你嘴上說的人生最終會變成你真正的人生。有人曾觀察過上百名患者,從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老對別人說自己生病難受的人,反而會病得更久更重。細研究才發現,原來那些患者向別人訴苦時,會反復描述自己的病情,有人還會下意識地去夸大癥狀。就這樣,身體一次次接受到來自語言的暗示,對所描述的癥狀愈發敏感。久而久之,人會對病痛的難受感知得更清晰,癥狀也就更加嚴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在雜志上讀過一個江湖郎中的故事。郎中本是宮中御醫,因故被賜金放還故里,從此行走江湖,懸壺濟世。一日他來到一座小鎮,接連遇見了一位貴婦和一位農婦,恰好患上了同一種怪病。他為二人開了藥,吩咐連服七七四十九天,屆時他會再到這里查看病情。農婦取了藥后,一切如常,飲粗茶,食淡飯,晨起日出勞作,暮時日落回家服藥,沒跟別人提起自己的病,心里也不多想。而貴婦回家后,雖然吃著各種滋補之物,卻只是味同嚼蠟。他每日長吁短嘆,怕眼前富貴留不住,也怕自己的丈夫覓新歡,隔三差五就對身邊的親朋好友講述自己的病,抱怨自己的不幸。49天過去后,郎中重回小鎮,發現農婦已然痊愈,可貴婦卻病得更重了。事后郎中感慨道:“富者衣食無憂,不乏滋補,卻反而病重,究其原因,不外乎‘念念不忘’四個字。嘴上念的多了,身體自然忘不掉這份痛苦,難免每天都受病痛影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朗達·拜恩說:“巧用語言和念力,就如同擁有超能力,完全可以過自己夢寐以求的人生。”語言是有力量的,少念叨一點負面的事情,多說一些積極的話,比如“沒問題的”“會痊愈的”“一切都會變好的”等等,漸漸的身體會激發出力量,向著更好的方向改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你的心態決定了你的健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著名實驗,他們對比了上萬名不同的志愿者,評估他們的樂觀程度和健康狀況后,意外的發現:樂觀組比非樂觀組長壽的可能性,整整高出50%。《靈樞》也曾說過:“樂意者長壽人,憂閑者長夭折。”以上無一不說明,心態對健康、對延壽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許多人生病時喜歡到處去說,是因為他心慌了、心亂了、心切了,他急需外來的安撫和鼓勵幫助他重整心態。但這世上從來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到頭來,一切還是要靠自己。倒不如趁早學會靜下來,向內求得自我的平和與豁達,也許你會收獲意想不到的結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國藩曾說:“治心以廣大二字為要,治身以不藥二字為要。”他在年輕時一度志得意滿,春風得意,本事大,脾氣也大。他常常當眾批評天子,怒懟同僚。咸豐七年,曾國藩回家奔喪,卻被朝廷趁機剝奪了軍權。那陣子,親人的離世、事業的不順,害得他大病了一場,一夜間消瘦了許多。滿腔的憤怒不甘涌上心頭,擾得他失眠耳鳴、頭暈氣短,難熬至極。家人替曾國藩到處尋訪名醫,可他還是遲遲不見好轉。最后實在無計可施時,有人請來一位年邁的老道長,想聽聽過來人的建議。道長到來后點撥他說:“病由心起,應自心智。心靜而氣可定,定而愁可逝,逝而病可消。”那一刻,曾國藩了悟了自己的病根,為自己寫下“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的醒世格言。而后他漸漸舒展心結,學會心寬,病也在不知不覺中好轉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靈樞》中說:“心者,乃五臟六腑之大主,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世上所有的病都是心態打了敗仗。與其一遍遍描述自己的痛苦,尋求外來的安慰,不如努力修好自己的靈臺方寸。養生先養心,心情愉悅,保持情緒穩定,才能遠離病痛的折磨。人生下半場,擁有一個好心態,養出一個好身體,是給予自己最好的財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治愈自己的最好方式:相信“凡事發生皆有利于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在閑談中聽一位相識多年的醫生朋友感慨道:“你看醫院里,天天有人得著差不多的病,有人很快就痊愈,有的人的病情卻越來越重。除了身體狀況不同以外,和是否懂得自愈有著很大的關系。”楊絳也講過類似的話:“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帶傷的人,無論什么時候,你要相信,真正治愈你的只有自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很多時候,帶給我們煩惱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要努力相信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利于我。我有一位遠房表姑,一輩子不出遠門,前兩年為了治病,第一次到省會來。恰好她住的醫院離我不遠,我便時不時去探望一下。表姑人不壞,就是總處處疑心:醫院拍片子,他擔心;床頭的儀器響了,他擔心;就連治療后伴隨的一點疼痛,他都連聲喊著“要死要死”。我也替他咨詢過醫生,他的病其實不算太重,平日里的很多檢查、身體上的一些反應也都是正常的。只是他心里不相信。為了幫她寬心,我請了一位心理咨詢師,陪他聊了一上午。從那天起,表姑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不再害怕治療,也不再敏感多疑。后來我問那位咨詢師老師,是如何勸解表姑的。老師說:“我只是告訴他,拍片子說明醫生在積極找問題,找到問題才能盡早解決問題;儀器響了說明儀器正常運行,醫護人員沒有敷衍他;身體疼痛說明免疫系統還在抵抗病魔,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打贏。總結起來我就讓他記住一句話:遇到任何事兒都要當成好事發生,都對他有好處。”就這樣,表姑的情緒越來越好,一直沒起色的病,不出半年也治好了。聽親戚說,表姑回鄉后,人也開朗了許多,原來不斷的小病也很久沒犯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陽明說:“人間道場,淤泥生蓮,世間磨難皆是砥礪切磋。”人生在世,會跌倒、會受傷、有挫折、有病痛,但只要換個角度,把一切都當做有利于我的好事,就能從疾苦中吸取養分。遇事時少與人言,多向內求,你的自愈力會越來越強,身心也會越來越健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孫思邈說:“多言則氣乏。”中醫也認為:“日出千言,不病自傷。”人在病中,少說些無用的話,多花精力配合治療,多花時間養心育己才是正道。正所謂“藥療不如食療,食療不如心療”。哪怕身體暫時不適,努力養好心態,給自己積極的暗示,健康遲早會到來。愿我們都能心情愉悅,身體安康,幸福常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于讀書369</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论坛|
三都|
南宫市|
永清县|
岳普湖县|
寻甸|
巍山|
阆中市|
文化|
慈利县|
南雄市|
秦皇岛市|
楚雄市|
弋阳县|
旬邑县|
昌乐县|
永德县|
台东县|
盐山县|
通化县|
当阳市|
浦北县|
页游|
通渭县|
衡阳市|
稻城县|
西和县|
施甸县|
武隆县|
万盛区|
华容县|
福鼎市|
马龙县|
仙居县|
柳林县|
张北县|
白银市|
卢氏县|
德州市|
抚松县|
兴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