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驚嘆,震撼,皇家之尊,高山仰止,這是我見承德外八廟“普陀宗乘之廟”的第一印象。又恍然覺得,那西藏布達拉宮的幻影穿越了遙遠的青藏高原,在北方燕山褶皺里扎下根來。</p> <p class="ql-block"> 從導游圖上看,承德外八廟雖然包裹著避暑山莊,但它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避暑山莊外面的八個廟,而是由清朝廷理籓院轄管京畿之地外的八個藏傳佛教寺廟。</p><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廟則是外八廟中最重量級的寺廟。</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廟的建造,是清帝乾隆時期政治、宗教與民族政策的集大成之作,這座用時四年半時間建造的被稱為“小布達拉宮”的皇家寺廟,不僅是漢藏建筑藝術的巔峰,更是多民族國家治理智慧的物質見證。</p> <p class="ql-block">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乾隆帝六十大壽,次年(1771年)是其母皇太后八十大壽。這兩場慶典被乾隆視為彰顯國威、凝聚人心的絕佳契機。寺廟的建造并非單純的祝壽之舉,而是通過仿建拉薩布達拉宮這一藏傳佛教圣地,向蒙藏等邊疆民族傳遞清朝對藏傳佛教的尊崇,強化“天下共主”的形象。正如《普陀宗乘之廟碑記》所述:“建廟所以崇象教,重清晏也。”</p> <p class="ql-block"> 從建筑形式上看,普陀宗乘之廟是藏式布局與漢式細節的完美結合。借助山勢,寺廟逐步升高,而白臺托舉的大紅臺醒目地建在最高處,一眼望去,恰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p> <p class="ql-block"> 山門采用漢式城樓與藏式三券門結合,上有藏式紅色盲窗點綴。</p> <p class="ql-block"> 碑亭的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體現漢式規制。這里矗立的碑亭,是紀念1771年,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率部從沙俄統治下東歸,歷經九死一生抵達伊犁的場所。乾隆帝在普陀宗乘之廟的萬法歸一殿接見渥巴錫,并立《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石碑,將這一事件與寺廟的政治功能緊密綁定。</p> <p class="ql-block"> 三座高大御碑的碑文均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象征清朝對多元民族的包容,也宣示了中央政權對邊疆的絕對掌控。</p><p class="ql-block"> 中間的石碑記載的是乾隆帝六十大壽和母親鈕鈷祿氏甄嬛八十大壽的慶典。兩側則記載了不遠萬里東歸祖國的《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p><p class="ql-block"> 御碑默默矗立著,雖無言,但卻記錄著鮮活的歷史,昭示著艱辛的回歸祖國的拳拳之心,讓人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走過碑庭,看到兩座石象。仔細看,這兩座石象很特別,也很少見:頭頂寶瓶,前腿是折斷跪式,后腿也是跪式,取意為福貴,萬象平安。</p> <p class="ql-block"> 碑亭北望,五塔門如一道彩虹橫臥山路之中。五塔門上的五色佛塔(紅、綠、黃、白、黑)既象征藏傳佛教五大教派,又暗合漢地五行學說(木、火、土、金、水)。這種“外藏內漢”的設計,既滿足邊疆民族的宗教認同,又彰顯中央王朝的權威。</p> <p class="ql-block"> 琉璃牌坊,朱紅色的墻,綠邊鑲嵌,外加黃色琉璃瓦,彰顯出皇家的華貴高雅,富麗堂皇,也預示著非常人所能及此。這是一座三間四柱七樓式的牌坊,正面題“普門應現”,背面題“蓮界莊嚴”,將佛教的慈悲普度與皇權的至高無上結合。</p><p class="ql-block"> 這座牌坊是有等級制的,當時只有三品以上文武官員才能進入此門(“王以下、頭等臺吉以上及喇嘛準入”)則體現清朝對邊疆貴族的籠絡與管控。</p> <p class="ql-block"> 走過琉璃瓦牌坊,進入山坡上一片蔥蔥郁郁的松柏之林。出得林區,抬頭仰天,兀地望見那高聳云天的大紅臺。給人一種威嚴莊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這是普陀宗乘之廟的主體大紅臺,高43米,仿布達拉宮紅宮而建,白臺與紅臺層疊交錯,藏式盲窗與琉璃佛龕相映成輝。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無不為祝壽增添喜慶之筆,又展現盛世皇家的威嚴。</p> <p class="ql-block"> 欲上大紅臺,須走過下面的白臺,也是非常宏偉壯觀。白臺借助了山勢走向,逐步加高,既節省了修建材料,又顯得高大,突出了皇家寺廟的氣勢。</p> <p class="ql-block"> 很有意思的是,白臺鑲嵌著紅色盲窗,紅臺則鑲嵌著白色盲窗,紅白分明,遠看如似繁星點點,閃爍光芒,照耀人間。</p> <p class="ql-block"> 沿著陡峭的白臺梯道,氣喘吁吁,來到大紅臺的頂部,一片光明的開闊平臺。</p> <p class="ql-block"> 大紅臺正中間有豎排上下六層琉璃瓦鑲嵌的佛龕,每龕中都有一尊無量佛,象征著乾隆帝的六十大壽。</p><p class="ql-block"> 大紅臺頂部一圈還橫排共有八十個小佛龕,代表著乾隆帝母親鈕鈷祿氏甄嬛的八十大壽。</p> <p class="ql-block"> 走過了白臺,觀看了紅臺,視覺上不免有些疲勞。而正是這橫、豎排列的大小佛龕,讓人眼睛一亮,解決了視覺上清一色的單調乏味的感覺。這是匠人之高超的設計與審美價值觀的唯美表達。</p> <p class="ql-block"> 從這里進入大紅臺里的萬法歸一殿。乾隆在此接見少數民族領袖,將宗教儀式轉化為政治儀式,強化“天下一統”的象征意義。</p> <p class="ql-block"> 俯瞰這是一個回字形的大殿,重檐攢尖鎏金銅瓦頂,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宗喀巴等佛像,寓意“萬法歸一”的治國理念。</p> <p class="ql-block"> 大殿頂部采用魚鱗狀鎏金銅瓦,每片瓦鎏金厚度達0.15毫米,共用頭等金葉15000余兩(約合562.5公斤)。這種瓦件采用冷焊技術拼接,形成嚴密的防水結構,即使歷經250余年風雨,仍能保持金頂的整體完整性。</p> <p class="ql-block"> 仔細看,上下兩層金色截然不同,上面一層金光閃閃,下面一層晦暗斑駁。這是因為,1937年日軍侵華期間曾試圖刮取下層瓦面金箔,留下的刮痕至今清晰可見。而上層因坡度太陡,站不住人,才得以幸免。這也成為了歷史的無聲見證。</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廟,這座矗立于燕山腳下的“小布達拉宮”,用磚石木瓦書寫了一部清朝的邊疆治理史,更用建筑語言詮釋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深層智慧。從政治工具到文化遺產,普陀宗乘之廟的價值早已超越宗教范疇,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見證。</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盛世,從來不是金戈鐵馬的征服,而是不同文明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和諧共生。</p> 謝謝您的觀賞,祝您順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康市|
荥经县|
高台县|
鸡泽县|
固始县|
顺昌县|
湘乡市|
桦川县|
阆中市|
紫金县|
铜梁县|
沂南县|
雷山县|
大宁县|
蕉岭县|
秭归县|
罗江县|
黎城县|
石棉县|
中山市|
广元市|
亚东县|
崇文区|
谢通门县|
宁乡县|
岗巴县|
乐业县|
祥云县|
九台市|
保德县|
伊宁县|
开封县|
贵阳市|
新巴尔虎右旗|
赤水市|
竹溪县|
定日县|
阿鲁科尔沁旗|
遂溪县|
科尔|
长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