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青石巷陌深幾許,苔痕斑駁印滄桑。在榆林古城縱橫交錯的街巷中,大有當巷宛如一顆隱匿于歲月深處的明珠,散發著獨有的迷人魅力。它不僅是榆林古城商貿繁榮的見證者,更是古城文化的重要載體,默默承載著數百年的歷史記憶,靜靜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滄桑。</p><p class="ql-block">因商得名,見證商貿風華</p><p class="ql-block"> 榆林自古以來便是軍事重鎮,同時也是蒙漢貿易的重要樞紐,商業與傳統手工業極為發達,可謂“七十二行”應有盡有。從清末至民國時期,榆林城內先后涌現出一百多家知名老字號,廣泛分布于二十一個行業,盡顯當時商業的昌盛。 大有當巷坐落于榆林古城大街,二院舊址對面。清康熙年間成巷時,因巷口有“大有當鋪”而得名。當時,榆林典當行業興盛,除大有當外,廣益當、義盛當、天順當、永泰當、永通當、便民當等也頗具聲名。這些典當行的存在,生動反映了當時榆林商業的繁榮景象與資金流通的頻繁程度。盡管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大有當巷曾一度改名為“先鋒巷”,但后來恢復了原名,讓這份歷史的印記得以延續。</p><p class="ql-block">獨特布局,鐫刻建筑詩篇</p><p class="ql-block"> 榆林老城擁有九十余條巷子,而大有當巷別具一格,是眾多巷子中唯一沒有上巷和下巷的巷子。巷中坐落著眾多具有“小北京”特色的四合院,這些四合院巧妙融合了北方傳統四合院的布局與榆林當地的建筑風格,形成了獨特的韻味。 房屋多為土木結構,青瓦鋪頂,門窗雕花工藝精湛,每一處建筑細節都彰顯出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如建于清代,大門、二門、影壁及雀替、額枋、斗拱、柱子、門框保存完好的14號院的馬氏四合院,影壁有字日:“瑞集草堂永紹箕裘徵富厚,輝連奎璧欣除風雨祝平安。”左右竹節雕飾,寓意節節高升,前程似錦,院落結構整體保持原貌,實屬難得。漫步在大有當巷,仿佛踏入了時光隧道,當年榆林城的繁華與古樸盡收眼底,讓人沉醉于這份穿越時空的美好。</p><p class="ql-block">名人足跡,譜寫歲月長歌</p><p class="ql-block"> 看似平凡的大有當巷,實則與諸多名人緊密相連,見證了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p><p class="ql-block">李天恩:從店員到邊商巨擘</p><p class="ql-block"> 民國年間,著名邊商和社會活動家李天恩,早年就在“大有當鋪”擔任店員。憑借著卓越的商業智慧,他在與蒙漢人民的貿易往來中不斷拓展事業版圖,其經營的“天成永”,后來發展為八家分號,均冠之以“天成”名號,分布于從榆林、烏拉爾林到寧夏陶樂的遼闊地域內,成為榆林老字號代表商行之一,李天恩被眾邊商推舉為“三十六家邊商代表”。李天恩仗義疏財,扶危濟貧,造福桑梓,不遺余力。民國十八年,陜北饑荒,餓殍遍野。他在榆林南關、西方境等處設立粥廠,拯救難民前后為時三月多,鄉親們賴以存活者,不計其數。</p><p class="ql-block"> 20世紀30年代維修永濟橋,他義捐銀洋500元。修建北橋時,復捐銀洋1000元。后在維修榆陽橋、大壩頭滾水壩等處工程時,多次慷慨解囊。抗戰期間,他主動為“抗日救援會”獻金50000元,支持抗日救國。40年代初,榆林救濟院經費拮據,他捐款40000元。他有感于西方境“育嬰堂”經費困難,自愿逐年捐款扶持,由此,公議“育嬰堂”更名為“私立天恩育幼院”,并被聘為名譽院長。抗戰期間,新明樓巷小學被敵機轟炸,為了使孩子們早日上學,他捐款300元維修校舍。晚年,他多次在家門前散糧濟貧,一時門庭若市,人們奔走相告,盛贊李天恩的恩德。</p><p class="ql-block"> 40年代,政府贈予他“解推風高”、“見義勇為”、“樂善好施”等匾額多方,并被人尊稱“李大善人”,在榆林商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p><p class="ql-block"> 賀天爵:顯赫官爵的宅院記憶</p><p class="ql-block"> 清代駐榆總兵賀天爵在此留下深刻印記。賀天爵,字敬修,以歲貢身份官任同官訓導,相當于如今的縣教育局局長,人們習慣稱他為賀訓導。賀敬修在大有當巷擁有三道院子,3號院為下人住所,4號院是正院,6號院供子女居住。這三座院子原本是一字排開的東、中、西三套聯院,其中4號院作為正宅,是極具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筑,大門威武講究,碾轱轆大的旗桿底墩,挺立門前,影壁、屋宇雕梁堪稱一絕。從房屋的規模與布局,足以窺見他當年顯赫的官爵地位。</p><p class="ql-block"> 在探究賀敬修的仕宦軌跡時,榆林民間長久以來流傳著他曾官至二品總兵的說法,然而遍尋各類史料,至今仍未發現能切實印證這一說法的確鑿證據。 </p><p class="ql-block"> 賀敬修的主宅4號院,其建筑形制極具考究價值。門前抱鼓,作為清代官宦宅邸的典型標識,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足以彰顯出賀敬修在當時擁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值得重點關注的是,道光年間,在仕途上歷任兩江總督、兵部尚書、撫遠將軍等要職,并兼轄兩淮漕鹽事務的從一品大員牛鑑,在賀敬修七十大壽時,曾親自前往賀宅祝壽,還敬贈了一塊“駢福堂”木匾。這塊木匾的落款清晰標注為道光六年(1826),雖歷經歲月洗禮,如今依然保存完好,成為這段歷史的實物見證。牛鑑身為朝廷高官,其前往賀宅祝壽并贈匾的行為,從側面有力地印證了賀敬修在當時社會中具備相當的影響力。</p><p class="ql-block"> 雖然賀敬修實際擔任的官職仍有待進一步考證,但從這一互動來看,他與牛鑑之間,要么在品級上相差不大,要么是世交故舊,有著深厚的情誼,才促成了這樣一場往來。</p><p class="ql-block"> 歲月流轉,這些宅院歷經變遷、家道中落且幾經轉手,但斑駁的墻壁和精致的雕飾仍依稀訴說著往昔的輝煌。</p><p class="ql-block">胡星元:從貧寒學徒到愛國巨商</p><p class="ql-block"> 愛國人士胡星元的父母曾租住于6號院南屋,1903年6月(清光緒二十九年),胡星元在此呱呱墜地。1982年,胡星元回到榆林,專程前往此院,深情回憶自己的誕生之地。</p><p class="ql-block"> 早年,胡星元因家境貧寒輟學,前往銀鋪當學徒。1922年離鄉后,他在北京做過校工、學過修車、當過司機,隨后在沈陽、西安、成都創辦汽車運輸公司,1939年開始經商,1946年定居香港。即便在外闖蕩多年且功成名就,胡星元始終心系家鄉。</p><p class="ql-block"> 1982年秋,胡星元以80歲高齡重返闊別60多年的故鄉,此后10年間,為振興榆林的文教衛生事業,慷慨捐獻人民幣1000多萬元,修建了星元圖書樓、星元小學、星元醫院,在家鄉人民心中留下了一段溫暖而美好的佳話。</p><p class="ql-block">尤德:一個農民子弟從革命少年到建設先鋒</p><p class="ql-block"> 同樣居住在大有當8號院的尤總兵后裔尤德,也有著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1926年,尤德出生于榆林尤家灣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期便投身革命。在榆林解放前,他受共產黨人曹力如的教育與培養,秘密參與策劃成立“和平解放榆林促進會”;率領五百多農民進城向國民黨軍政當局示威游行;發動群眾在給毛主席的致敬電上簽名;帶領以工人、農民、學生為主的代表慰問團到解放區慰問解放軍;組織農民出城迎接解放軍,并參加了和平解放榆林的入城儀式。</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尤德帶頭治理榆溪河,為民解憂,主動獻出自己的土地,組織城關農民走上農業合作化的道路。他在多個崗位上兢兢業業,為家鄉的建設與發展奉獻了畢生精力。</p><p class="ql-block"> 20世紀90年代初,在尤德的倡導下,西方境及尤公祠得以恢復并重建于榆陽區尤家灣村。</p><p class="ql-block">保護開發,延續文化薪火</p><p class="ql-block"> 在榆林城的核心區域,大有當巷憑借其獨特的四合院群落描繪出歷史的長卷。這些建筑不只是古城風貌的縮影,更是文化身份的象征。當下,作為榆林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瑰寶,大有當巷正得到精心的保護和重點關注。</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來,榆陽區政府秉持“向古而新”的理念以及“修舊如舊”的原則,針對巷內古建進行精細化修繕。修繕工程不但保留了建筑的原始形制和歷史的滄桑感,還讓古巷的記憶得以延續傳承。</p><p class="ql-block"> 這條見證過榆林商貿繁榮、承載著人文積淀的古老街巷,歷經歲月的洗禮,依舊保持著質樸的本色。當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在此相互交融,這條古老的巷道定然會續寫屬于新時代的文化傳奇。</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大有當巷4號院,清代賀總兵的宅邸,豪華氣派,大門威武講究,碾轱轆大的旗桿底墩,挺立門前,讓人聯想到當年總兵官邸的威嚴與興盛。</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榆林大有當巷</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i></p><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15px;">?一習近平</i></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水埗区|
密云县|
来宾市|
文昌市|
铁岭县|
新余市|
合阳县|
同心县|
高雄县|
丹阳市|
武安市|
潼南县|
玛曲县|
肇源县|
武山县|
延寿县|
辽阳市|
平山县|
宣恩县|
呼伦贝尔市|
屏山县|
清镇市|
阳江市|
海安县|
班玛县|
江阴市|
阿图什市|
信宜市|
滨海县|
柘城县|
衢州市|
深圳市|
峨眉山市|
渭南市|
正镶白旗|
綦江县|
如东县|
繁峙县|
文山县|
永泰县|
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