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津小白樓和五大道是連在一起的兩個知名文化旅游景區。小白樓位于海河西岸與南京路之間、大光明橋附近的一片區域,過了南京路往西就是五大道區域。所以兩個景區一般可以一起游覽。如果從海河這邊的大光明橋過去就先到小白樓,然后到五大道。</p><p class="ql-block"> 小白樓是天津的兩大中央商務區(CBD)之一,大光明橋是小白樓商務區的門戶。進入小白樓之前我們先看看大光明橋橋,看一下這座大橋的風采。</p> <p class="ql-block"> 大光明橋的樣式和裝飾在景觀創意上著力體現了歐式古典風格,也體現“光明”的深層次含義。其橋頭堡、橋墩、欄桿等處都有歐式精美雕塑。橋頭堡雕塑設計以日、月、星、辰為主題,體現大光明橋的文化內涵。</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天津小白樓商業區,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太陽的光線照在大廈的幕墻上,在藍天的映襯下熠熠生輝,呈現出現代大都市的景象。在這個照片中,中間的是凱旋門大廈,兩邊的大廈高聳入云,尤為引人注目,右邊的是天津國際貿易中心,左邊的是天津濱江凱隆酒店。這里的每一座大樓都散發著現代化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 高聳入云的中國人壽大樓映入眼簾,陽光灑在這座現代化的建筑上,反射出光芒。周圍的建筑群和街道交通交織成一幅繁忙而有序的都市景象。</p> <p class="ql-block"> 穿梭在繁忙的街道上,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道路車輛川流不息。這里不僅是商業的中心,更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每一處都充滿了活力與生機。</p> <p class="ql-block"> 走進小白樓的街道,兩旁商店和餐館鱗次櫛比,行人絡繹不絕。高樓大廈矗立于天際線之上,湛藍的天空為這繁華的景象增添了一份寧靜與和諧。</p> <p class="ql-block"> 在小白樓商務區的高樓大廈的包圍之中有座經典歐式建筑尤為引人注目,這就是天津音樂廳。天津音樂廳始建于1922年,開始為平安電影院,后改為音樂廳,同時具備歷史底蘊和文化底蘊,是天津的地標性建筑。也是來小白樓比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 天津音樂廳的前廊和側廊高大宏偉,非常有氣勢。</p> <p class="ql-block"> 天津音樂廳附近還有兩座老建筑也頗具特色,一個是“馬子祿牛肉面”館,一個是“55西餐廳”,兩家餐廳一中一洋,都格外引人注目,以其濃厚的歷史氣息和美味的菜肴,成為美食愛好者們的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 離開小白樓區域,過了南京路就來到五大道街區,一座五大道標志碑立在馬場道路口,這是一尊帶有鐘表的藝術雕塑,以其金色與黑色相間的獨特設計,上有五大道三個大字。也是來到這里的人們拍照打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五大道文化旅游區是指成都道以南,馬場道以北,西康路以東,馬場道與南京路交口以西的一片長方形區域,擁有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建成的花園式洋房2000多幢,其中風貌建筑和名人故居300多處,被譽為“萬國建筑博覽館”。縱橫23條道路,道路長度17公里,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其中有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和重慶道五條主要街道,所以俗稱“五大道”。路口有個地圖上標示出名氣較大的建筑和名人故居74處。便于人們游覽時尋找,而那些不是特別知名的就沒有標注。</p> <p class="ql-block"> 在南京路與馬場道的交叉樓也就是五大道區域的東北角,這個三角區內現為天津二十中學。二十中院內的幾棟樓都很有來頭。最靠東北角的這棟小樓為潘復舊居(馬場道2號),是一座西歐風格的花園式樓房。該樓始建于1919年,由法國工程師設計,主樓分東西兩樓,共三層,結構為磚木結構。花園洋房占據院落的四分之一,備有中餐廳和西餐廳。潘復(1883-1936),字馨航,山東濟寧人。1927年任國務總理兼財政次長,1928年下臺當寓公,但仍任張學良的顧問。潘復投資鹽業和商業,同時也支持慈善事業。</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中內的另一處主要建筑是原英國公學,為英僑子弟學校,由在津英僑捐辦,著名記者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即畢業于該校。該樓建于1928年,由英商永固工程司庫克和安德森設計,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局部三層,帶地下室),平面布局對稱,呈飛機形,紅瓦坡頂,混水墻面。主入口為仿希臘"神廟"式開放前廊,頗有氣勢。</p> <p class="ql-block"> 我們首先沿著重慶道游覽,掛著瑞相餐廳招牌的這座紅色磚墻配白色柱子的小洋房,是重慶道2號別墅,已有百年歷史,這棟別墅原為段祺瑞長子段宏業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 這棟精致與優雅的小樓是張作霖胞弟、吉林省長張作相的舊宅,是一棟兩層的歐式建筑,白色外墻窗戶與紅色瓦片屋頂相襯,二樓陽臺上的雕花欄桿顯得高貴。</p> <p class="ql-block"> 重慶道上的一些歐式建筑現在都開著一些餐館、茶館、咖啡館或文創小店,每個小店裝飾都很有特色和情調,都在歡迎著每一位游客的到來。人們悠閑地散步或購物,讓人感受到一種別樣的寧靜與愜意。</p> <p class="ql-block"> 重慶道在五大道中處于中間位置,是原來的英租界。重慶道邊有銅車馬雕像,引來人們駐足觀賞,并與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重慶道最有名的住宅是慶王府,住宅外有高墻,需要買票進入。慶王府是清朝慶親王載振的住宅,載振曾任清朝農工商部尚書。1926年寓居天津,購得此樓,俗稱"慶王府"。這里被稱為天津洋樓之冠。</p> <p class="ql-block"> 該建筑建于1922年,原為清宮太監小德張所建,由小德張親自設計,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帶地下室)建筑的首層、二層均設通敞柱廊。建筑形體簡潔明快,室內裝飾豪華,富有中西合璧的韻味。</p> <p class="ql-block"> 大廳內部裝飾華麗,天花板上的吊燈與墻壁上的彩色玻璃窗相映成趣。門框上方的壁畫更是為這里增添了一份高貴的藝術氛圍。慶王府內有五絕,這壁畫就是一絕。</p> <p class="ql-block"> 慶王府內的門窗上的彩色雕花玻璃是其另一絕,極其獨特與精致。</p> <p class="ql-block"> 室內過道埡口上的楠木雕花又是一絕,雕花的人物唯妙唯俏,非常生動。</p> <p class="ql-block"> 豪華的大廳的中央都懸掛著各式大型吊燈,其設計華麗而精致。水晶球與金屬框架的結合,仿佛在訴說著這里的奢華與輝煌。</p> <p class="ql-block"> 慶王府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樓房,磚木混合結構,占地面積4327平方米,建筑面積5922平方米,主體兩層帶地下室,局部三層。南北為“一明兩暗”,東西為“明三暗五”的建筑格局。該樓內外四周都有設列柱式回廊。</p> <p class="ql-block"> 外廊用黃、綠、藍三種顏色的六棱柱體琉璃欄桿,也是慶王府的一絕。</p> <p class="ql-block"> 大樓的東側是個大花園,有石橋、太湖石、六角涼亭、水法,精心雕琢之中卻又透出閑適之情,是舉辦戶外宴會的理想場所。古色古香的傳統園林景觀,在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寧靜雅致。這里不僅是一處園林,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 歐式風格的噴泉雕塑,在陽光下顯得非常華麗。</p> <p class="ql-block"> 慶王府花園里的白花梓樹,至今已過百年樹齡,因其成熟的果實,在秋天變為金黃色,恰似滿樹掛滿金條,因此俗稱"黃金樹"。此樹原栽有七棵,按北斗七星方位栽種,將主體建筑喻為月亮,喻意"眾星捧月"。黃金樹也是慶王府五絕之一。</p> <p class="ql-block"> 位于重慶道83號的民園廣場是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景點之一,集歷史、文化、旅游、休閑于一體。其前身為1920年建成的民園體育場,經2012年改造后成為城市地標,保留體育場歷史元素的同時融入現代功能。 ?</p> <p class="ql-block"> 民園體育場始建于1920年,由英租界工部局建造,1925年由巴黎奧運冠軍埃里克·利迪爾參與設計改造,成為當時遠東地區先進的綜合性體育場,曾舉辦萬國田徑賽等國際賽事。二戰期間曾被納粹德國征用,解放初期作為軍事訓練場,后長期作為天津足球隊主場,見證天津體育發展史。</p> <p class="ql-block"> 建筑整體融合歐式古典與現代設計,中央綠地環繞步道,被譽為“天津的小羅馬”。改建后的民園廣場,保留400米跑道、燈光塔等元素,新增文博、餐飲等功能,成為五大道旅游集散中心。</p> <p class="ql-block"> 在民園廣場北門外有一座大力神杯雕像,仿佛是告訴人們民園廣場與足球緊密相關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位于大理道66號的天津和平賓館,是隸屬于天津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的涉外賓館,用于接待來訪的外國政府官員和友人。在五、六十年代這里曾經接待過很多國家領導人。門樓有塊牌子記錄了當時在這里住過的國家領導人。(見下圖)</p> <p class="ql-block"> 孫震方舊居系西班牙鄉村別墅式建筑風格,現為和平賓館和潤園賓館。主樓三層,平面呈凹形,三角坡頂,上開天窗。入口設于中部,上為露天陽臺,整體對稱,風格典雅。院內有成排的白楊樹、院府海棠、藤蘿花架的甬道和小型游泳池。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周總理和許多中央領導人曾在此下榻。</p> <p class="ql-block"> 在大理道66號院內的潤園始建于1931年,原為實業家孫震方舊居,占地面積3933.9平方米,建筑面積2033.35平方米,為西班牙建筑風格。園內有游泳池、觀景臺等設施,古樹、老藤、綠地。</p> <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開始承接天津市重要政務接待活動。1951年12月27日至29日,毛澤東同志來津視察期間曾在此下榻。為紀念一代偉人,特取毛澤東同志字"潤之"中"潤"字,將此處命名為"潤園”。</p> <p class="ql-block"> 潤園內擺放有“毛澤東號”小火車頭,還有古井和一個小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 睦南道108號,一棟棗紅色磚木結構建筑,從空中俯瞰,它具有平整的屋頂,曲線形轉角,連貫的立面橫向線條,配以第三層酷似輪船舷窗的圓窗,猶如一艘兼具平衡與對稱之美的巨輪。這是徐樹強舊居。</p> <p class="ql-block"> 睦南道上也是歷史感濃厚的區域,古老的建筑物和標志牌隨處可見。每個房子都仿佛在訴說著這里的悠久歷史。令人目不假接,難以一一記錄描述。</p> <p class="ql-block"> 李勉之舊居(睦南道74號)建于1937年。由奧地利建筑師羅爾夫.蓋苓設計。共有完全相同的樓房四幢,每幢分別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整棟建筑仿德國庭院式設計,磚木結構,建筑現狀良好。李勉之(1898-1976),字寶時,天津人。愛國商人,先后在華新紡織廠、中天電機廠等企業任要職。</p> <p class="ql-block"> 在五大道里還有一個別樹一幟的大樓,就是這座被稱為“疙瘩樓”的建筑。疙瘩樓建于1937年,是意大利建筑師鮑乃弟設計。疙瘩樓上的疙瘩磚原為20世紀初,天津西青龍潭某窯廠燒過頭的殘次品,設計師故意把那些疙瘩砌在墻面上,有規律的突出那些奇丑無比的疙瘩,疙瘩樓蓋好之后,名聲大噪,遠近聞名,結果以高價售出,狠狠的賺了一筆。</p><p class="ql-block"> 疙瘩樓也被俗稱“小瓷房子”,以區別與赤峰道的瓷房子。</p> <p class="ql-block"> 張學銘舊居坐落于睦南道50號,建于1925年,為英國庭院式建筑風格,涵蓋主樓、后樓兩幢,為增加私密性和安全感,兩幢樓之間由騎樓連接。張學銘(1908-1983),是張學良胞弟。1931年任天津市公安局局長,后任天津市長。</p> <p class="ql-block"> 李叔福舊居坐落于睦南道28-30號,建于20世紀20年代,為歐洲古典風格的高級公寓樓,三層磚木結構。室內裝修豪華,設施完善,格窗式樓梯雕花欄桿堪稱一絕。現屬于天津外國語大學。</p> <p class="ql-block"> 顏惠慶舊居,顏惠慶,上海人,1922年任民國政府國務總理兼外交總長。1949年后,曾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等職。該建筑建于1920年代,作為顏氏私宅。1943年作為偽滿洲國領事館 。</p> <p class="ql-block"> 香港大樓舊址。</p> <p class="ql-block"> 蔡家祠堂(大理道5號),蔡家祠堂是蔡成勛家族祠堂。該建筑為中式傳統木結構建筑,四合院樣式,青磚墻體,卷棚瓦頂,正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正面為紅柱支撐的敞開式前廊,兩側建有與主體相連的八角亭,人稱"蔡家廟"。是五大道內少有的中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五大道,古典與現代的建筑風格在這里完美融合。這里被稱作萬國建筑博物館,也有人將五大道的建筑稱為“現代風格建筑的實驗田”。在這里,你可以看到英國鄉村風格、西班牙風格、法國風格的建筑,也能看到折衷主義風格的建筑,甚至還有很多中西結合、風格雜揉的建筑。既有獨棟別墅,也有聯排式、雙拼式的別墅類型,公寓式大樓在當時也是一種時尚,如民園大樓、香港大樓、茂根大樓等都是這類建筑的代表。還有獨樹一幟的疙瘩樓。</p><p class="ql-block"> 冬日的陽光灑在街道上,我們在小白樓和五大道逛了一天,切實感受到了這里的獨特魅力。充滿歷史感的城市建筑群落和現代化高樓大廈,在藍天白云下都顯得格外莊重而典雅。這里的每一處建筑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謝謝欣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城县|
兴文县|
灌阳县|
福安市|
东宁县|
合肥市|
惠州市|
繁峙县|
勐海县|
辉县市|
临洮县|
福安市|
遂川县|
雅江县|
沈丘县|
宣威市|
屏东县|
辽阳市|
沙洋县|
长宁县|
察雅县|
吕梁市|
芜湖市|
正镶白旗|
汝州市|
福泉市|
米泉市|
法库县|
玉环县|
福安市|
九台市|
五寨县|
西和县|
阳新县|
呼伦贝尔市|
河北省|
昌黎县|
靖西县|
苏州市|
迁西县|
潮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