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岱廟,又稱東岳廟,泰廟,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境內(nèi),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舉行奉祀大典的場所。始建于秦漢 ,拓展于唐宋,金元明清多次重修,是泰山上下延續(xù)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建筑群,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并稱為中國四大古建筑群。堪稱泰山歷史文化的縮影 ,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價值。1988年1月13日岱廟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清單,198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岱廟建筑按照帝王宮城形制營造,城堞高筑,殿宇巍峨,周辟八門,四角有樓,前殿后寢,廊坊環(huán)繞。</p> <p class="ql-block">岱廟坊,清康熙十一年(1672)山東布政使施天裔主持修建。坊為四柱三間三樓式,通高11.3米,寬9.8米,進深三米,坊頂為歇山式仿木結(jié)構(gòu),正脊中豎立寶瓶,兩側(cè)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坊的底柱、梁、額、板、滾墩石上分別雕刻二龍戲珠、丹鳳朝陽、鋪?銜環(huán)、群鶴鬧蓮、神牛斗角、天馬行空、麒麟送寶等祥獸瑞禽圖。</p> <p class="ql-block">坊柱南北兩側(cè)篆刻對聯(lián),南聯(lián)為施天裔所題,上連:峻極于天,贊化休無生萬物。下聯(lián):帝出乎震,赫聲灈靈鎮(zhèn)東方。北聯(lián)為山東巡撫兵部侍郎趙祥星所題。上聯(lián);為眾岳之統(tǒng)宗,萬國具瞻, 巍巍乎德何可尚。下連:超群靈之總攝,九洲待命,蕩蕩乎功孰于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岱廟坊結(jié)構(gòu)渾厚,造型凝重,是泰山上下體量最大、雕刻工藝最為精美的一座牌坊。</p> <p class="ql-block">牌坊背面是正陽門,泰山岱廟八門之一。此門在民國時期曾被毀壞,現(xiàn)在看到是1985年重建的,古時候只有帝王才能從此門進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是岱廟的收費口,門票是一個人20元錢,如果泰山門票沒有過期,只要刷身份證也可以進去參觀游覽。</p> <p class="ql-block">走進正陽門后首先看到的是一棵名為“掛印封侯柏”的古柏樹。相傳是漢武帝當(dāng)年封禪時種下的,至今已有2000余年歷史。因樹干上有一個猴形瘤子,看著像個印,所以取名“掛印封侯柏”,兼借關(guān)羽“掛印封侯”之意。</p> <p class="ql-block">站在岱廟城墻上可以看到岱廟的風(fēng)景,沿北側(cè)可以一路看到泰山腳下。城墻的四個角上分別建有角樓 ,并且都有名字:東北為艮,東南為巽,西南為乾,西北為坤。</p> <p class="ql-block">西北角的坤樓是一座1987年重建的三出闕的角樓。</p> <p class="ql-block">岱廟主體建筑天貺殿采用中國古代建筑最高建筑規(guī)格建筑,重檐廡殿頂,是中國三大宮殿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貺的本意是天賜,天貺殿原本是泰山神殿,在公元1008年相傳天書降于泰山,所以宋真宗將泰山神殿升級為天貺殿 ,一是謝上天 ,二是和他泰山封禪聯(lián)動。天貺殿中不僅有玄幻的天數(shù),更有人間的算數(shù)。在古人的世界觀里,九是最大的奇數(shù),象征至尊,五是正中的奇數(shù),象征至正 ,所以九五象征著至尊至正。天貺殿的建筑規(guī)格正好是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對應(yīng)九五至尊,是中國古建筑等級最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東岳大帝又稱“泰山神”。歷代帝王對“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天齊王”,宋代晉為“仁圣天齊王”、“天齊仁圣帝”,元代加封為“大生仁圣帝”,明代去封號,稱“東岳泰山之神”。泰山神作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與人間溝通的使者 ,是歷代君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護神。每年的農(nóng)歷3月28日是東岳大帝的誕辰,全國各地善男信女會焚香祭拜,以示慶賀。</p> <p class="ql-block">雍正皇帝題:“岱封錫福”。</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題:“大德曰生”。</p> <p class="ql-block">大宋天貺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系宋真宗封禪泰山 ,謝天書創(chuàng)建天貺殿后所立,保存了宋真宗來泰山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在天貺殿前立有清乾隆御制石碑,碑通高266厘米,寬110厘米,厚41厘米,方首方座。碑首及碑身四周五線刻二龍戲珠圖案,碑陽刻乾隆十六年(1751)《謁岱廟作》一首,背陰刻乾隆十三年(1748)《祀岱廟二律》,碑北側(cè)刻乾隆三十六年(1771)《謁岱廟六韻》碑南側(cè)刻乾隆四十一年(1716)《謁岱廟六韻》。</p> <p class="ql-block">宋鐵桶,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兗州信眾捐資鑄造。又稱“門海”“吉祥缸”。古代置于宮殿前 ,盛滿清水,用于防火。鐵桶高116厘米,口徑180厘米。至上而下浮雕圖案四層,一層為纏枝牡丹紋、銘文,二層為丹鳳、纏枝荷花,三層為龍紋,四層為麒麟、獅子等紋飾。</p> <p class="ql-block">漢柏院舊稱炳靈院,宋代曾建殿,祈泰山神三太子炳靈王,院內(nèi)古柏蒼郁,碑碣林立。</p> <p class="ql-block">在漢柏園內(nèi)生長著許多兩千多年以前的古漢柏,至今仍然生長得枝葉繁茂,生機勃勃。</p> <p class="ql-block">漢柏連理,又名連理柏。《水經(jīng)注》載:“蓋漢武帝所植也” 距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是岱廟標志性景觀之一。</p> <p class="ql-block">“赤眉斧痕柏”傳為漢武帝所植,歷經(jīng)兩千余年,至今仍生長旺盛,青翠欲滴。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曾記載:“赤眉嘗斫一樹,見血而止。”即指這棵古柏,現(xiàn)柏樹下部仍有一處砍伐痕跡,并有紅色浸染,樹也因此得名“赤眉斧痕”,此景為岱廟古柏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漢柏院內(nèi)有歷代名人碑刻300余通,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厚重,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劉海粟題“漢柏”</p> <p class="ql-block">漢柏圖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乾隆皇帝第四次到泰山回宮后憑借記憶所繪。碑圖環(huán)刻乾隆皇帝詠漢柏詩三首。該碑由撫臣富明安于乾隆五年(1770)刻制。該碑南側(cè)為明崇禎十五年(1642)陳昌言題畫《漢柏圖贊》碑,北側(cè)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張鵬翮所題《漢柏》詩碑。</p> <p class="ql-block">書法家米芾作品“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朱德所書:“泰山不算高,一千五百八。飛過二千一,他把頭低下。</p> <p class="ql-block">鄧穎超所書:“登泰山,看祖國山河之壯麗”。</p> <p class="ql-block">宜和重修泰岳廟記碑,立于宋徽宗宜和六年,(1124)碑文記載了宋徽宗在位20余年間增修岱廟的情況 ,碑陰有“萬代瞻仰”四字題刻。</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座經(jīng)幢,原來有經(jīng)文刻在上面,經(jīng)過歲月的磨礪風(fēng)霜 ,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到原來的經(jīng)文了。</p> <p class="ql-block">大元太師泰安武穆王神道碑。元朝大臣武穆王博羅歡為蒙古族貴族。其曾祖父被封為泰山王。博羅歡死后,采用蒙古族傳統(tǒng)的“不樹不封”的喪葬習(xí)俗 ,葬于檀州太行山。隨著元代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增多,在漢民族 厚葬文化影響下 ,元朝的蒙古貴族統(tǒng)治集團逐漸承認并接受了漢族的儀禮和習(xí)俗,博羅歡的兒子于延祐四年(1317)在其家族的世襲封地泰安州,按照漢民族墓葬建設(shè)標準,興建了寺廟、墳塋、神道等大型地上建筑,并為其父樹碑立傳。此碑是元朝喪葬制度受漢族影響的實例,進一步反映了當(dāng)時各民族之間融合的不斷加強。</p> <p class="ql-block">唐槐院,舊稱延禧門,原有殿,祈延喜真人,院內(nèi)有“唐槐抱子”景觀,北為延喜院舊址。</p> <p class="ql-block">唐槐院內(nèi)槐樹郁郁蔥蔥,充滿生機。</p> <p class="ql-block">唐槐和漢柏一樣備受人們稱贊,上至帝王,下到文人墨客多有詩文留存。這棵唐槐于1951年枯死了, 后來人們在唐槐的空腹內(nèi)植入一株幼槐,形成現(xiàn)在“唐槐抱子”景觀。</p> <p class="ql-block">古銀杏,雌樹,樹高28.5米,胸徑168.8厘米,冠幅:東西23米,南北21米。銀杏隸屬于裸子植物門,銀杏科, 銀杏屬,別名有白果樹、公孫樹。有“世界第一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貓”“千歲壽星”之美稱。此樹在清康熙十七年(1679)重修岳廟時就有記載。</p> <p class="ql-block">東御堂,舊稱迎賓堂,創(chuàng)建于元代,清乾隆年間拓建改為駐蹕亭。是目前泰山唯一保存完好的乾隆行宮。</p> <p class="ql-block">去東岳封號碑亭,遠遠看去以為是鐘樓 ,走到近前才發(fā)現(xiàn)這是去東岳封號碑亭。立于明洪武三年(1370)系明太祖朱元璋去除歷代泰山封神號,統(tǒng)一命名為“泰山之神”,詔以“東岳之神名其名”之碑。</p> <p class="ql-block">在岳廟石刻中年代最久遠的當(dāng)屬刻于公元前219年秦泰山刻石。現(xiàn)在珍藏于東御座。 是當(dāng)年秦始皇封禪泰山岱頂時,命大臣李斯撰文刻碑,于是便有了這塊44個字的石碑 ,碑刻的背面是秦二世的79字詔書。歷經(jīng)多年之后,碑到宋朝僅剩下47個字,明朝僅剩29個字,到如今只剩十個字, 還是秦二世那面的“臣去疾臣請矣臣”7字完整,“斯味死”三字殘缺。這塊10字殘碑的下半部分是泰安兩位知縣為了保護殘碑所寫下的序和跋。如今它鑲嵌在東御座的院墻上面,有玻璃罩保護。是泰山現(xiàn)存最早的刻石。</p> <p class="ql-block">鐵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鑄造,原在天書觀,鐵塔原有十三級,后被日軍炸毀 ,現(xiàn)塔身現(xiàn)僅存四級,下部三級鑄有捐款者姓名、籍貫及鑄造者。</p> 岳廟鐘樓 <p class="ql-block">醴泉是宋真宗在封禪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兩處好泉水, 另一處在岳廟的外面不遠處。他將泉水命名為醴泉,醴兼有甜酒和甘甜泉水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東御座出去是仁安門,建于公元1271年。取自論語“仁者安仁”一句。仁安門在明清兩朝都被重修過。</p> <p class="ql-block">重修東岳廟記碑立于清康熙十一年(1678),為山東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廟記事碑,碑陰刻有“重修岱廟履歷記事”。</p> <p class="ql-block">配天門其名來源于孔子“德配天地”之句。以前這里祭祀的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走過配天門是雨花道院。這里有兩個非常有特色的花園,西側(cè)是素景花園 ,東側(cè)是紫園盆景花園。</p> <p class="ql-block">走進院子正中有一塊“五岳獨尊”刻石,如果不想爬泰山 ,可以在這里打卡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紫園盆景花園的各種盆景與古色古香的建筑讓人體現(xiàn)了北方園林的大氣壯美 ,松柏的蒼翠給人力量和無限遐想。</p> <p class="ql-block">東岳廟建筑體現(xiàn)了皇宮建筑的宏偉壯觀,極盡華美,彰顯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在這里感受中國歷史的博大精深,中華文明延續(xù)了幾千年,讓中華民族立于世界的東方,今天我們回首往昔,展望未來,是對中國文化的自信,是對偉大祖國繁榮昌盛的驕傲,中國人民的明天一定會越來越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 者 褚麗君</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8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疆|
宣汉县|
姚安县|
博野县|
栾城县|
普洱|
苏尼特左旗|
泰安市|
富裕县|
慈利县|
宜宾市|
梧州市|
临汾市|
彭山县|
武邑县|
察隅县|
萝北县|
巨野县|
九龙坡区|
长沙县|
大英县|
宁晋县|
盐山县|
多伦县|
铁岭县|
临澧县|
江川县|
泰顺县|
全州县|
和平区|
沁阳市|
隆林|
凤凰县|
茂名市|
文登市|
平和县|
修水县|
高要市|
汝州市|
建平县|
南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