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 河南博物院秦漢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其實是幾個展廳。因為這次參觀的隋唐時期文物不多,故合并到一起整理。<br> 【5號展廳—秦漢南北朝時期1】<br> 公元前3世紀,秦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用地緣政治代替了血緣政治,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秦始皇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書同文、車同軌,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全國設36郡,河南獨占7個,中原成為大秦帝國的輔弼之地。</h1> <h1> 【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鐵權】<br>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1986年寶豐縣商酒務鄉古城村出土。銘文大意為“二十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h1> <h1> 秦漢之際,劉邦與項羽對壘,分別修筑東、西廣武城。西城為劉邦所筑漢王城;東城為項羽所筑霸王城。二城中隔廣武澗即“楚河漢界”。現殘存漢王城東西530米,南北190米,墻寬30米,高6—10米;霸王城東西400米,南北340米,墻寬28米,高7—15米。</h1> <h1> 秦末,風云激蕩,起義烽火四起。永城芒碭山群英會聚,陳勝、劉邦以此為根據地掀起反秦高潮,隱碭聚伍,東征西戰,推翻大秦王朝。楚漢爭戰,劉邦擊敗項羽,建立大漢帝國,<font color="#ed2308">永城芒碭山成為漢興之源。</font><br> 【梁國王陵】<br> 永城芒碭山西漢梁國王陵是梁孝王劉武及其以后各代梁王及王室的陵墓群。自梁孝王到西漢末年梁國滅,共九代,歷170余年。現已發現梁王陵墓8處14座,王陵依山鑿墓,結構復雜,另有陵園、寢園、陪葬墓等。<font color="#ed2308">這是目前所知漢代諸侯國中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陵墓群。</font></h1> <h1> 【侯國翹楚】<br> 漢初,劉邦吸取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訓,廣封王侯,實行郡國并存的制度。梁國是西漢時期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是鎮守西漢國都長安東邊的門戶。漢景帝胞弟梁孝王劉武,在“七國之亂”時立下大功,享有“擬于天子”的禮遇。此后梁王大治宮室,廣建園囿,招募四方人才,成為當時最具實力的諸侯王。劉武死后,五子分封,梁國國力漸衰。</h1> <h1> <font color="#ed2308"><b>梁共王陵,</b></font>為梁孝王劉武之子劉買的陵墓,位于永城保安山東,距梁孝王陵約500米。屬大型崖洞墓,坐東面西,長約70余米,總面積383平方米,由墓道、甬道、主室、武庫、倉屋、衣物存放室、庖廚、浴室、廁間、貨幣貯藏室、巷道及排水系統組成,<font color="#ed2308">出土了四神云氣圖壁畫</font>及大量的車馬器、陶俑、兵器、錢幣等珍貴文物。</h1> (騎馬陶俑,西漢,永城市保安山梁共王陵出土)<br> <h1> 【銅錢】<br> 西漢,永城市保安山梁共王陵出土。在梁共王陵墓門西側塞墓石下發現一座錢窖,內有半兩錢、榆莢錢共約225萬枚,重1萬余斤,反映了當時梁國經濟的繁榮及社會發展狀況。</h1> <h1> 【金縷玉衣】<br> 西漢,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芒碭山僖山漢墓出土。漢代帝王或貴族為死后肉身不腐以及靈魂不滅,用金、玉編織金縷玉衣,作為尸體保存的高級殮服,這是漢代最高級別的葬俗。這件金縷玉衣是由從永城僖山漢墓中出土的1000多片玉衣殘片修復而成,是繼滿城漢墓后出土的較完整的金縷玉衣。</h1> (白玉勾連紋珌,西漢,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芒碭山僖山漢墓出土) (白玉舞人佩,西漢,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芒碭山僖山漢墓出土) (玉璧,西漢,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芒碭山僖山漢墓出土) (青玉勾連云紋戈,西漢,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芒碭山僖山漢墓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梁孝王陵及寢園。</b></font>梁孝王(劉武)陵位于永城市保安山南山,上有封土冢。墓門朝東,墓葬全長90米,寬處30米,高4米,由墓道、車馬室、甬道、主室、回廊、排水設施等組成,規模宏大,結構復雜,宛如一座地下宮殿。<font color="#ed2308"><b>其王后陵即梁孝王之妻李后的陵墓</b></font>,位于保安山北山,南距梁孝王陵約200米,系大型崖洞墓,墓內出土了大量鎏金車馬飾件及兵器、玉器、絹等2000余件隨葬品,其中一枚“梁后園”銅印,表明了墓主人的確切身份。<font color="#ed2308"><b>梁孝王寢園</b></font>位于保安山東側,梁孝王墓與王后墓之間的臺地上。平面呈長方形,面積6600平方米。發掘出各類遺跡40處,其中院落6處,房基9座,殿、堂遺跡2處,窖穴3座,排水溝7條,灶及火膛7個,回廊一處,石臺階5座。</h1> (塞墓石,西漢,永城市保安山王后陵出土,永城市博物館藏)<br> <h1> 【四神云氣圖壁畫】<br> 西漢,永城市保安山梁共王陵出土。壁畫長5.5米,寬3.35米,位于墓室頂部。畫面主體為一矯首飛動的蒼龍,四周攜朱雀、白虎與似魚的怪獸,構成四神云氣圖。畫面色彩鮮艷,線條流暢,栩栩如生,<font color="#ed2308">是我國目前發現時代最早且保存完好的壁畫。</font></h1> (鎏金銅動物,東漢,1974年偃師縣寇店鎮窖藏出土)<br> (帶盤牛形銅尊,東漢,1974年偃師縣寇店鎮窖藏出土) (下:銅燭臺,東漢,1974年偃師縣寇店鎮窖藏出土) (左一、二:鎏金素銅鈁,東漢,1974年偃師縣寇店鎮窖藏出土) (鎏金銀云紋銅鈁/鎏金銀云紋銅耳杯,東漢,1974年偃師縣寇店鎮窖藏出土) <h1> 【五鳳銅熏爐】<br> 東漢,1989年焦作市嘉禾屯出土。熏爐是用來熏香和取暖的爐子。《緯書集成·樂葉圖征》載:“五鳳皆五色,為瑞者一,為孽者四。”當盛世昌明時則鳳凰降。<font color="#ed2308">這一熏爐中所表現的五鳳,大者應為瑞,象征著吉祥如意,天下太平。</font></h1> (鎏金銅熏爐/鎏金銀銅帶蓋爐,東漢,1974年偃師縣寇店鎮窖藏出土) (銅天祿,東漢,焦作市出土) <h1> 【盤龍石硯】<br> 東漢延熹三年(160年),1978年南樂縣宋耿洛村出土。石硯面存墨跡,為墓主人生前實用物。微穹的硯蓋上透雕六龍戲一寶珠狀蓋鈕,硯座下三獸承接硯體為足。硯面外沿陰刻隸書銘文:“延熹三年七月王辰朔七日丁酉,君高遷刺使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壽如金石,壽考為期,永典啟之,研直二千”。從銘文可知此硯當時價值兩千錢。</h1> <h1> 【漢魏帝都與帝鄉】<br> 洛陽在西漢初短暫為都,后為西漢王朝的東方重鎮,新莽時定為東都。新莽末,<font color="#ed2308">劉秀起兵于南陽,于公元25年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之后曹魏、西晉、北魏晚期均以此為國都。</font>漢魏洛陽城位于今洛陽東15千米處。北靠邙山,南臨洛水。東漢末年漢獻帝遷都于許(今許昌)。三國時期,魏主中原,許昌為魏五都之一。漢魏之際,洛陽、南陽、許昌作為帝都與帝鄉,演繹了風云際會的歷史。</h1> (“甲天下”瓦當,西漢,征集) (“豐”字瓦當,西漢,征集) (“衛”字瓦當,西漢,征集) (馬蹄金,西漢,襄城縣出土)<br> (麟趾金,西漢,襄城縣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東漢末都】</b></font><br></h1><h1> 許昌故城,位于許昌市東古城村。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劉協都許,許昌從而成為漢末北方的政治中心。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建立魏國,定都洛陽,列許昌為“五都”之一,將其作為軍事文化重地,自此開始了魏、蜀、吳三國時代。</h1> (建筑畫像磚,東漢,許昌市出土) (“上人馬食大倉”畫像磚,東漢,許昌市出土) (車馬過闕畫像磚,東漢,許昌市出土) (四神石柱基,東漢,許昌市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 【龍興之地】</b></font><br> 帝鄉南陽。<font color="#ed2308">劉秀定都洛陽后,將南陽設為南都,地位僅次于京城洛陽,世稱帝鄉。</font>南陽以“大郡之都,連城數十”“商遍天下,富冠海內”,而成為當時中國六大都會之一。南陽出土的畫像石、畫像磚反映了當時帝鄉的繁華盛景。</h1> (胡漢戰爭畫像磚,東漢,南陽市出土) <h1> 【“泗水撈鼎”畫像磚】<br> 東漢,南陽市出土。“泗水撈鼎”是漢畫像中最廣泛的歷史故事題材。傳說秦始皇東巡后,路過徐州彭城的泗水,見到水中露出一鼎,大喜,遂命其隨從下水撈鼎。即將要把鼎打撈上來時,鼎內一龍頭伸出,咬斷系鼎的繩索,鼎復沉入水下,再也無法找到。“泗水撈鼎”典故反映了“君權神授”的思想。</h1> <h1> 【百戲宴飲車騎出行畫像石】<br> 東漢,1987年南陽市臥龍區沙崗店出土。畫像石整體為淺浮雕,畫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百戲宴飲,右邊2人穿袒領寬袖長袍圍席跽坐,1人舉杯敬酒,另1人拱手致謝,后有侍者捧圓盤站立。中部有2人起舞弄壺,左邊3人吹第、擊鼓伴奏助興,儼然一番熱鬧場面。下層為車騎出行圖。前后兩車,車前馭手揚鞭驅馬疾馳,后方車上飾華蓋,坐尊者。兩車前均有執戟的導騎,最前方有一人拱手站立作迎賓狀。畫像雕刻構圖簡潔明快。在粗獷古樸中見細致,反映了漢人的生產生活場景,為研究漢畫雕刻藝術的發展演變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br> 畫像石、畫像磚是漢代的歷史產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主要用于營造墓室里的墻壁、基頂、墓門和墓柱等,既是建筑材料。也起到了裝飾的作用。它富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題材廣泛,規橫宏偉,具有漢民族的藝術風格。<font color="#ed2308">南陽出土的漢代畫像磚、石的數量居全省乃至全國第一,</font>題材十分豐富,手法粗曠而靈動,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天象星宿、車騎出行、舞樂百戲、奇禽怪獸、狩獵斗雞和樓閣建筑等,堪稱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h1> (下:角抵畫像石, 東漢,南陽市出土) <h1> 【七盤舞畫像磚】<br> 東漢,新野縣后崗村出土。七盤舞是漢魏時期著名的宮廷舞蹈,舞時將盤、鼓覆置于地上。舞者在盤,鼓上高縱輕躡、浮騰累跪,踏舞出有節奏的音響,舞姿各異,優美矯健。</h1> (奏樂畫像磚,東漢,南陽市出土) (斜索戲車畫像磚,東漢,南陽市出土) <h1> 【二桃殺三士畫像磚】<br> 東漢,新野縣出土。春秋時期齊景公帳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以戰功彪炳,恃功而驕。晏子為避免造成未來可能的禍害,向齊景公獻計,將兩個桃子賞賜給三人,讓三人論功而食。因桃少人多,三位勇士最終寧為義亡不為利生,先后自殺身亡。<br></h1> (雄性石鹿,東漢,南陽市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 漢魏太學遺址。</b></font>太學是古代傳授儒家經典的國家最高學府。漢魏太學遺址位于今洛陽市東洛河南岸太學村,創建于東漢建武五年(29年),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3萬余人。后屢經擴建,歷經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百余年。規模之大、學生之多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教育史上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對后世的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h1> <h1> 【熹平石經】<br> 東漢熹平四年(175年),洛陽市出土。為統一儒家經典,嘉平四年(175年)漢靈帝命蔡邕寫定七經文字,刻石46塊,立于太學講堂前。<font color="#ed2308">這是我國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史稱“熹平石經”。</font>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因董卓之亂,石經被毀。</h1> <h1> 【正始石經】<br> 曹魏正始年間(240-248年),洛陽市出土。曹魏文帝黃初五年(224年)復立太學于洛陽,正始三年(242年)又用大篆、小篆、隸書三種字體寫經刻石28通,立于太學講堂西,史稱“正始石經”,又稱“三體石經”。石經刻有《尚書》《春秋》兩部經書,后經輾轉遷移,多已闕失不存。</h1> <h1> <font color="#ed2308"><b> 辟雍遺址。</b></font>辟雍是“天子之學”的場地,是“行禮樂、宣德化”之處。辟雍遺址位于今偃師市佃莊鎮上崗村東側,為正方形,長、寬各170米,是一組完整的夯土建筑群,由四個不同方位的“品”字形夯基構成。遺址內保存的“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碑(簡稱“辟雍碑”),記載了當時太學的盛況。<br> 【辟雍碑(拓片)】<br> 西晉咸寧四年(278年)。原碑存偃師市太學遺址。<font color="#ed2308">碑文記載了晉武帝司馬炎及皇太子司馬衷親臨辟雍視察的史實。</font>碑陰刻有行政學官太常、散騎,教職人員博士、助教、主事、司成,以及學員的郡籍、姓名等,多達四百余人。該碑對研究我國1600多年前晉代的教育、對考察學生分布情況,是極為珍貴的資料。</h1> <h1> 【漢魏帝陵】<br> 洛陽漢魏故城附近分布著東漢至北魏時期的皇帝陵寢20余座,其中分布在偃師市天皇嶺的有東漢陵11座,曹魏陵1座,西晉陵5座;分布在洛陽北邙山區的有北魏皇陵4座。這些帝陵的分布與建制,揭示了漢魏時期陵寢制度所蘊藏的政治制度、喪葬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內涵。</h1> <h1> 【石避邪】<br> 東漢,許昌市出土。辟邪為漢代陵墓前的儀仗神獸,常與天祿配對。此獸以巨型青灰色石灰巖整塊雕鑿而}成,形似虎似獅,體態威猛健壯。</h1> <h1> 【“關中侯”印】<br> 東漢。這枚金質“關中侯印”發現于1951年春,由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農民在田間勞動中發現。印面為正方形,陰文鑄白文篆書“關中侯印”四字。印文布局飽滿嚴謹,篆書的字體筆畫逼勁渾厚,字形方中帶圓。給人以寬博渾穆,莊嚴大度的感覺。“關中”一詞,歷史文獻記載說法不一,基本都是指靈寶縣函谷關以西,今陜西中部地區。據《三國志·魏志·武帝記》載:“關中侯”的始置年代應在東漢末年。建安二十年(215年》冬,已任丞相要職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了朝中大權。他設置“關中侯”以封賞軍功者。在當時爵位很高,但是無封地、食租,餉祿,沒有政治權利和經濟基礎,只是一種虛設,僅代表榮譽而已。這種制度一直沿用到晉朝以后才廢除。這種設置的主要目的是不分散權力的同時又拉攏人心。這枚“關中侯印”,印證史料,有助于研究漢代官職制度,同時又具有很高的印章篆刻藝術價值。</h1> <h1> 【受禪表碑(拓片)】<br>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原碑存臨潁縣繁城鎮漢獻帝廟。碑高3.22米。碑文隸書,內容記載魏王曹丕受漢獻帝之禪讓,立為魏國皇帝的史實。劉禹錫《嘉話》云:“《受禪表》乃王朗文、梁鵠書、鐘繇鐫字,謂之三絕。”</h1> <h1> 【袁安碑】<br> 東漢永元四年(92年),1961年偃師縣扒頭村征集。袁安,東漢末年豪強袁紹四世祖,《后漢書》有傳,東漢和帝年間官至司徒。該碑書體寬博,介于小篆和隸書之間,繼承秦篆而有所發展,字體結構通婉流暢,圓勁遒美,是漢篆刻石中的佳作。</h1> <h1> 【甘陵相碑】<br> 東漢,1922年洛陽市城北張羊村北陵出土。甘陵相碑,碑主諱博,司空公之少子,世稱袁博碑。早年石被斷為三截,用作墓門,現存前兩截。該碑書體為隸書,精勁典雅,隸法姿肆,已開魏碑風氣。</h1> <h1> 【徐美人墓志】<br> 西晉元康九年(299年),洛陽市出土。徐美人名徐義,曾為賈充長女賈南風的乳母。晉惠帝司馬衷即位,賈南風為皇后,徐義被封為“美人”——看來,“美人”在那時可能僅僅算個級別待遇,應該不是皇帝后宮的嬪妃,要不悍妒的賈南風應該也容不下,哈哈哈。<br></h1> <h1> 5號展廳—秦漢南北朝時期參觀到此結束。要說這個展廳珍貴的文物當然也有很多,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這個徐美人墓志,提供了一點關于對晉惠帝司馬衷皇后賈南風的猜想。也許再是正史上名聲不太好的人,也有她感恩圖報的另一面吧。這是正史不能提供的細節,也是逛博物館,在不會說話的文物前,天馬行空想象的樂趣之一。</h1><div><br></div><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磐安县|
井研县|
开远市|
仁布县|
海盐县|
剑川县|
灵台县|
霍林郭勒市|
离岛区|
深圳市|
霍林郭勒市|
安仁县|
历史|
越西县|
汶川县|
饶河县|
成都市|
巴里|
黔东|
光山县|
页游|
福清市|
道孚县|
扎鲁特旗|
长顺县|
德令哈市|
开封市|
磐石市|
桐梓县|
固阳县|
天台县|
大渡口区|
嘉祥县|
东光县|
麻城市|
襄城县|
孟村|
珲春市|
余江县|
明水县|
米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