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臨江仙 (用楊慎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汴洛塵沙湮霸業,</p><p class="ql-block">何來天命英雄? </p><p class="ql-block">夷狄盜梟競雕蟲。 </p><p class="ql-block">虛名何代主?</p><p class="ql-block">殘照幾朝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論朱溫能竊鼎,</p><p class="ql-block">楊徐吳蜀爭鋒。 </p><p class="ql-block">江山棋局轉頭空。 </p><p class="ql-block">青史凝血淚,</p><p class="ql-block">冷月照枯松。</p> <p class="ql-block">五代歷史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動蕩不安、政權更迭頻繁的時期,具體指907年唐朝滅亡后到960年北宋建立之間的53年間,先后出現了五個短命的中原政權:后梁(朱溫)、后唐(李存勗)、后晉(石敬瑭)、后漢(劉知遠)和后周(郭威)。這一時期的特征可以總結如下:</p><p class="ql-block">1. 政權更迭頻繁</p><p class="ql-block">后梁(907-923年):由宣武軍節度使朱溫建立。朱溫原是黃巢起義軍將領,后投降唐朝并逐漸崛起,最終篡位稱帝。他的統治以殘暴著稱,但其政權僅存在了短短16年就被后唐所滅。</p><p class="ql-block">后唐(923-936年):由沙陀族首領李克用之子李存勗建立。李存勗成功統一北方大部分地區,但內部矛盾頻發,導致國家迅速衰落,最終被石敬瑭所取代。</p><p class="ql-block">后晉(936-947年):由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建立。他依靠契丹的支持稱帝,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契丹,削弱了國防力量,政權很快被遼國攻陷。</p><p class="ql-block">后漢(947-950年):由沙陀族劉知遠建立。劉知遠趁后晉滅亡之際稱帝,但在位時間極短,政權也不穩定,被其部將郭威所推翻。</p><p class="ql-block">后周(951-960年):由郭威建立。郭威在位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強了中央集權,并為后來趙匡胤建立宋朝奠定了基礎。</p> <p class="ql-block">2. 社會動蕩與民生困苦</p><p class="ql-block">這一時期戰亂頻繁,地方割據勢力林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各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不斷發動戰爭,征稅苛重,民不聊生。</p><p class="ql-block">許多士大夫和文人對社會現狀感到失望,紛紛退隱或尋求新的出路,文化上也表現出一定的消極情緒。</p> <p class="ql-block">3. 民族融合加深</p><p class="ql-block">五代時期不僅是漢族內部權力斗爭激烈,同時也是少數民族參與中原政治的重要階段。例如,沙陀族的李克用、劉知遠等人都曾建立起自己的政權;而契丹(遼國)更是直接干預了后晉的命運,通過支持石敬瑭稱帝換取燕云十六州的割讓。</p><p class="ql-block">這種民族間的互動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后來的宋朝提供了多元化的背景。</p> <p class="ql-block">4. 政治制度變革嘗試</p><p class="ql-block">盡管各政權壽命短暫,但它們在治理過程中也進行了一些政治制度上的探索。如后周的郭威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整頓吏治、減輕賦役負擔等,這些舉措為后來北宋初期的政治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參考。</p> <p class="ql-block">5. 歷史評價</p><p class="ql-block">王夫之等人認為,五代諸政權缺乏正統性和合法性,不應被視為真正的“朝代”。他們指出,這些政權大多通過暴力手段奪取政權,且未能有效治理國家,反而加劇了社會動蕩。</p><p class="ql-block">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五代的歷史也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特別是在處理民族關系、加強中央集權等方面,為后來宋朝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p><p class="ql-block">綜上所述,五代歷史雖然充滿了混亂與無序,但它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見證了從唐朝盛世到宋朝復興的轉變過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面的文字是用現代文表達王夫之對五代史的評論:</b></p> <p class="ql-block">我們之所以合稱這些政權為“五代”,是因為它們所建立的國號都不值得被稱道。朱溫是個盜賊,與安祿山一類;李存勗、石敬瑭、劉知遠是來自沙陀族的小部落首領;郭威也是通過不正當手段奪取權力的人,因此他們的稱號并不光彩。周世宗柴榮雖然一開始并未參與篡逆,但因接受了繼承權并有著統一全國的志向,所以被稱為周主,相較于其他幾個更為正面一些,但總體而言,他們都不足以成為真正的天子。</p> <p class="ql-block">所謂的“五代”這個稱呼,是宋人的說法。這五個政權真的能被稱為“朝代”嗎?所謂“代”,是指一個接替另一個,并且在制度和文化上有所傳承和發展。就像商湯和周武王推翻前朝后,不僅統一了天下,還根據前朝的禮制進行了調整,從而形成了三代(夏、商、周)。然而,朱溫、李存勗、石敬瑭、劉知遠和郭威這些人只是占據了唐朝的首都洛陽,并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改朝換代。即使郭威相對正統一些,但他出身卑微,功績有限,趁人之危奪取了政權,比起陳霸先平定亂局的能力來說,簡直像奴隸一樣微不足道。至于朱溫,他本身就是個強盜;而李存勗、石敬瑭和劉知遠則是沙陀族的頭領。如果允許朱溫代替唐朝,那么侯景也可以取代梁朝,李全也能替代宋朝;如果沙陀族可以作為中華的主人,那么劉聰、石虎也能取代晉朝。</p> <p class="ql-block">而且,這五個人真的擁有過整個國家嗎?在朱溫統治時期,李克用與他敵對,李茂貞、劉仁恭、王镕、羅紹威等人也各自占據一方土地互不相讓,還有楊行密、徐知誥、王建、孟知祥、錢镠、馬殷、劉隱、王潮、高季興等勢力同時存在,各自為政,劃分領土,即便偶爾使用同一個年號,實際上并沒有服從中央政府,也沒有參加任何官方活動或祭祀。如果說汴州(今河南開封)和洛陽是帝王居住和治理的地方,那么舜帝和禹帝接受禪讓時并沒有繼續住在堯帝的老宅中,商湯和周武王革命時也沒有沿用夏朝和商朝的都城,苻健、姚興、拓跋宏占領了漢人和晉人的舊宮殿,又該以哪個為標準呢?若依據張文蔚等人撰寫的玉冊就承認朱溫可以代替唐朝,那豈不是在鼓勵叛逆行為并且輕視皇權?</p> <p class="ql-block">此外,能夠代替前任君主并統治天下的人,必須具備治理國家的能力,并得到人民的認可。即使是秦始皇和隋煬帝這樣暴虐的君主,也曾嘗試制定法律制度來管理國家,雖然他們有很多錯誤之處,但在當時確實采取了一些措施來解決問題。甚至像王莽那樣瘋狂愚蠢的人,也努力規劃國家事務,早起晚睡地想著如何改善民生。但現在的石敬瑭和劉知遠等人僅僅竊取了一時的尊位,茍延殘喘,根本不值得一提;從李克用父子歸附韃靼之后到朱溫擔任宣武軍節度使期間,他們覬覦皇位已經很久了,但他們之間密謀策劃時,是否曾考慮過百姓的利益或者建國的大計呢?他們竭盡全力圖謀的事情,只是相互爭斗、掠奪土地,以滿足自己的私欲。他們的大臣如敬翔、李振、周德威、張憲之流,也都是為了私利而不擇手段。因此,當朱溫篡位后,李存勗滅掉了他,兩者的暴行使得社會失去了基本的人性,壓迫臣民只為滿足無止境的需求,政策法規沿襲了唐末的弊政,并加劇了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這與劉守光、孟知祥、劉隱、王延政、馬希萼、董昌等人并無二致,惡行相同,如此眾多的人都自稱皇帝或國王,為何要特別推崇這五個人作為一代之主呢?他們最初就沒有治理天下的意愿,天下人也不認為他們是真正的君主,短暫的戰火燃燒起來又迅速熄滅,怎能稱之為“代”呢?</p><p class="ql-block">如果非要在這個時代選擇一個人作為主君,那么楊行密、徐溫、王建、李昪、錢镠、王潮這些人或許還能勉強勝任!因為他們還有些關心民眾的心思,人們或許還可以依靠他們暫時安定下來。</p> <p class="ql-block">自周威烈王以后,七國紛爭不斷,十二個諸侯國各自割據等待滅亡的命運,直到赧王將土地獻給秦國,后世并沒有把這段時期稱為秦取代周的時代,而是稱之為戰國。同樣道理,在天祐年間之后直到建隆年間之前的一段時間里,也應該被稱為戰國時期,何必推崇那些短命而又非法占據政權的人為共主呢?中國不能沒有君主,就如同人不能沒有父親一樣。失去父親的孩子無法成家立業,當然也就沒有了父親;但是我們不能把身邊的強悍仆役或鄰居當作父親。所以會有沒有父親的兒子,也會有缺乏君主的臣民。這是人類的基本倫理和社會公理,不容歪曲。</p> <p class="ql-block">宋朝取得天下的方式并不光明正大,卻推崇柴氏為其正統來源,并因此認可朱溫代替唐朝的說法,最終確立了“五代”的名稱。名字不能隨便給人,天下分裂難以重新統一,夷狄和盜賊也不能被放任不管。剝奪這些政權的國號,將其歸類為“五代”,只是為了顯示宋朝對于歷史的過度寬容罷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电白县|
阿拉善左旗|
郴州市|
武夷山市|
定襄县|
祁东县|
祁阳县|
康马县|
芦溪县|
醴陵市|
南充市|
台湾省|
错那县|
台中县|
山西省|
化德县|
平山县|
登封市|
漳浦县|
濉溪县|
沈阳市|
宁河县|
湟中县|
惠水县|
英德市|
横峰县|
黑山县|
剑阁县|
博兴县|
封开县|
南皮县|
澄城县|
枝江市|
富锦市|
元朗区|
彭州市|
青阳县|
新疆|
南投市|
肥城市|
巩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