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0日午后,我們一行離開平遙古城,驅車前往位于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的王家大院。早在2014年立冬時節,我們濟源市詩詞楹聯學會師友一行曾到此一游,拍有照片,但不會制作美篇。</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截至2023年4月,面積25萬平方米,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由靜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后建成,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質量萬里行”全國示范單位。</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分成東西2個院落,中有橋梁連接,從低到高分四層院落排列,左右對稱,中間一條主干道,形成一個“王”字造型,擁有5個巷,5個堡和5個祠堂。其中,5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別被喻為“龍、鳳、龜、麟、虎”五瑞獸造型。截至2021年8月23日,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高家崖建筑群2個主院均為三進式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這是大院門樓</p> <p class="ql-block">大門內墻上懸刻的《靜升王氏家訓》</p><p class="ql-block">凡語必忠信 凡行必篤敬</p><p class="ql-block">飲食必慎節 字畫必楷正</p><p class="ql-block">容貌必端莊 衣冠必肅整</p><p class="ql-block">步履必安詳 居處必正靜</p><p class="ql-block">作事必謀始 出言必顧行</p><p class="ql-block">常德必固持 然諾必重應</p><p class="ql-block">見善如已出 見惡如己病</p><p class="ql-block">凡此十四者 我皆未深省</p><p class="ql-block">書此當坐隅 朝夕視為警</p> <p class="ql-block">楹聯釋義</p><p class="ql-block">靜以修身儉以養性</p><p class="ql-block">入則篤行出則友賢</p><p class="ql-block">積善之家必有餘慶</p><p class="ql-block">資富能訓惟以永年</p> <p class="ql-block">詩禮傳家</p> <p class="ql-block">這個主院落的上房里,有王家三個代表人物的塑像和介紹,使我對王家大院的人文歷史有了以前不知道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王實:靜升王氏始祖,字誠齋,太原王氏晉陽分支第六十七世傳人。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遷居靈石縣靜升村,為靜升王氏始祖。</p><p class="ql-block"> 王實遷居靜升后,務農之余以賣豆腐為生,由于他為人實在,做生意童叟無欺,做出的豆腐口感又好,所以深受當地村民的喜愛。傳說有一天,王實在賣豆腐的途中遇到一位病倒在街頭的老人,他二話不說,放下賣豆腐的擔子,就將老人背回家中,喂飯喂水,延醫請藥,像親人一樣侍奉左右。老人病好以后,為了報答王實的救命之恩,原本就是風水先生的他,精心為恩人選好一塊宅居之地和一塊塋域,并再三囑咐王實:住宅周邊要栽槐植柳,瑩地里要多栽種松樹柏樹。老人了卻心愿后,揮淚告別,王實籌銀相送,依依不舍。幾年后,善良謙和的王實豆腐生意越來越紅火,便在風水先生選好的宅基地上建起了窯洞,扎起了籬笆,栽種上了樹木。從此王實一家子孫繁衍,越來越興旺,宅基地上的建筑也隨著越來越多,逐步形成了王家最早的一組建筑群,取名擁翠巷(俗稱王家巷),至今遺跡尚存,巷名未改。</p><p class="ql-block"> 王實死后,后輩遵其遺囑,將其葬于北山鳴鳳塬。自此,王家二十八世,人丁繁茂,才杰輩出,各有建樹。經過700年的拼搏備斗,為后人,為中華,為世界留下了恢弘的王家大院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儒雅官商王謙受,字益之,靜升王氏第十四世祖。自幼好讀書、天賦聰慧,反應機敏,舉止行為儒雅有禮。成人后,步入商界,在省內外廣設店鋪,資產逐漸雄厚,帶領王家由殷實之家發展成為豪商巨貫。</p><p class="ql-block"> 王謙受早年帶領胞弟王謙和外出闖蕩,他抓住朝廷解除民間養馬禁令的機會,于康熙十年(1671年)間,將家族經商重點由河北轉向口外,販馬內銷,以適應內地長期缺乏馬匹的狀況。期間歷盡艱辛,但其憑借勇于吃苦的毅力和善于應變的精明,既疏通了官街路卡,又結交了綠林豪杰。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叛亂,他抓住時機,與胞弟王謙和日夜兼程將24匹良馬送到平陽府衙,幫助朝廷平叛,從而獲得朝廷的信賴,委以為官軍籌集糧草馬匹等軍需的重任。為了不辜負朝廷的重托,兄弟二人聯合族中父輩及兄弟,分工協作,或塞外選購馬匹,或中原購買轉運糧食,日夜兼程,全力以赴,受到朝廷嘉獎,從此聲震京城。"平三藩"戰事結束后,王謙受又在中俄雅克薩之戰、烏蘭布通之戰等戰事中負責籌集軍需,不僅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其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p><p class="ql-block">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年逾古稀的王謙受以京畿富紳的身份參加了圣祖玄燁在乾清宮舉辦的"千叟宴",捧回御賜龍頭手杖一柄,供奉于王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儒雅官商王謙和,字順之,靜升王氏第十四世祖。王謙受之胞弟,自小與其兄一同外出經商,天賦極高,機敏好學,思路寬,有膽略,在靜升王氏家族創業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王謙和與胞兄王謙受外出闖蕩,遠涉喜峰口、殺虎口、蒙古、遼東等地,長途販賣馬匹,不辭辛苦。貿遷燕齊間,可謂"時來天地皆同力",官路、商路、財路,路路暢通。"平三藩"時,國臨危難,朝廷急需軍馬糧草,他審時度勢,從長計議,毅然與胞兄王謙受向平陽府捐駿馬24匹,表示愿為朝廷分憂的情懷。在為清軍籌集良馬軍餉期間,無論是塞外相馬還是中州集糧,更是王謙受不可一時或缺的左膀右臂。戰事結束后,朝廷嘉獎功臣,凡是王氏兄弟所涉之軍方地方,都紛紛為二人請功,王謙和與王謙受于是名噪一時,生意做到了京城,店鋪不斷增多。在家族其他兄弟的精誠合作下,經過數年的奮斗,王氏家底日益豐厚,奠定了王氏家族稱雄一方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輩輩封侯</p> <p class="ql-block">用石頭做的敬奉土地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龜鶴</p> <p class="ql-block">鶴</p> <p class="ql-block">孩子們讀書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這位老師在做現場直播,我們跟著他視聽。</p> <p class="ql-block">望柱一一輩輩封侯</p> <p class="ql-block">規圓矩方的矩字多了一點,寓意多規矩一點。</p> <p class="ql-block">二龍戲珠</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奉天誥命盒</p> <p class="ql-block">清代磁州窯里燒制的孩兒枕</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親自繪制的中國版圖</p> <p class="ql-block">居方閣</p> <p class="ql-block">德馨軒:二十一世花翎鹽運使銜王鴻翔的宅院,院落為三進四合院。院中現存石雕影壁」四逸圖」,構圖精美,雕工不俗,頗有品位。</p> <p class="ql-block">謙吉居</p> <p class="ql-block">宅主人自制的日晷</p> <p class="ql-block">司馬第,又名司馬院,俗稱妖怪院,是十五世候銓州同王寅德的宅院。其布局曲折多變,緊湊合理,四座院落主題分別為加官、進祿、增福、添壽。觀月樓既可觀星賞月,又可看家護院。</p> <p class="ql-block">地道口</p><p class="ql-block">這是靜升王氏家族在緊急情況下,通向外面的地道口,王家的地道,隱秘而又神秘。在這深入地下的兩孔窯洞內有門有窗,可通向外面。有人說,由此往北,步步登高可通向圍院,甚至通向圍院外的制高點;或者,由此往南或往西可以通向外面某處能隱蔽一時的地方。以上說法是否準確?暫難以考證。因還有另一種說法,王家建成地道后,為絕對保密,當時的工匠被秘密殺害了,故出口究竟通向何處,因年深日久,也早已成謎。</p><p class="ql-block">雖眾說紛紜,但有一種說法現實而又客觀。這里是花院,冬日各種花卉需存放于花窖,于是,明為花窖,實則暗道。</p> <p class="ql-block">沿龍脈向上</p> <p class="ql-block">沿龍脈而上達后花園</p> <p class="ql-block">后花園</p> <p class="ql-block">沿龍脈而下至南城門</p> <p class="ql-block">南城墻門</p> <p class="ql-block">影壁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美县|
道真|
泸西县|
翁源县|
富平县|
科技|
赣榆县|
保靖县|
临高县|
略阳县|
台中县|
新晃|
稷山县|
双辽市|
伊春市|
泰兴市|
安义县|
汶上县|
衡山县|
永泰县|
乾安县|
中阳县|
中西区|
剑川县|
昭平县|
钟祥市|
将乐县|
清原|
焉耆|
随州市|
修武县|
如皋市|
元朗区|
盈江县|
安徽省|
忻州市|
夹江县|
庐江县|
嘉义县|
江西省|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