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作者:方仁淦</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歙州學校)</span></p> <p class="ql-block"> 茬頭,屬于三陽鎮白石源村,也是個好的不得了的落地。叫“茬頭”的村莊,也有點多。就我曉得的,霞坑金村行政村有個自然村就叫“茬頭”。卬家新莊老早一開始就歇在茬頭,后來再歇下來的,是風水寶地。老早流傳下來將近300年的“四老墳墓”簡直就是寶貝。</p> <p class="ql-block"> 不過,這“茬頭”的“茬”字,書寫就很為難。看白石源茬頭村門牌上寫的“茬”字是提土旁加一個“在”字,這樣的寫法感情上可以接受,有土,有田,做嘞吃的好落地,可感情代替不了規則和道理,提土旁的“茬”字在新華字典上是查不到的,電腦也打不出來,屬于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徽州地域特有的生僻字,常用于地名和人名,在徽州有很多。</p><p class="ql-block"> 看看電線桿上標注的,又太簡單,既不用提土旁,也不用草字頭,干干脆脆就是“在”,似乎有點粗暴,糟蹋了美好的村莊原始意義。</p> <p class="ql-block"> 茬頭村分田到戶的時候,有五個生產隊,六百多人,確實還是有點大的。</p><p class="ql-block"> 并村之前是一個獨立大隊(行政村),包括北山下、大溪源等落地。再之前有“茬頭”管理區,其管理范圍就是現在的白石源行政村。</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推,解放初期,短時間(好像是一年多)有茬頭鄉。我也問當地老人家,為什么當年管理區、鄉政府不設立在金石,他們說大概是考慮茬頭處于白石源這條源里幾個村上下左右比較居中的緣故。這么個說法,比較合情合理。老早冇車路,主要是靠兩只腳走路,要考慮大家的情緒。</p><p class="ql-block"> 金川鄉有個五星大隊,一開始大隊部所在地是田凹,后來搬遷到“金釵筷”就是這么個道理。</p><p class="ql-block"> 所以,茬頭當年確實也“闊過”,不可小看,不可小覷。</p> <p class="ql-block"> 人口多,又是雜姓居住地,五方雜處的人都歇到這里。洪家鄭家人口要多些,其它呂家、潘家、李家、方家、曹家都有,而且據講洪、鄭、潘方等幾家,老早都有眾屋(或者祠堂),解放后都搞掉了,有眾屋祠堂證明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p> <p class="ql-block"> 有個學堂,老早是單獨初中,有幾十上百個學生,可以想見但當年的喧鬧。</p> <p class="ql-block"> 茬頭還是革命老區。我走村的時候看到一個房子有“游擊隊員洪有義老屋”的牌子,肅然起敬,崇敬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茬頭也是梯田油菜花攝影打卡之地。景色絢麗多彩多姿,是上坦油菜花攝影打卡基地的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吃水,靠河塔。他們嘴中的河塔不是下游金石的大河,是從上坦清涼峰白石巖流下來的溪坑,泉水叮咚,是純正天然礦泉水。</p> <p class="ql-block"> 當然,茬頭還有一棵老大老大老老大的板栗樹。估計要兩個人才能抱得過來,三個枝丫,大小基本一樣,昂熱屹立,莫不是這個樹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淡定和從容?</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帶我去看的路上說有塊牌保護的,我們倆仔細看看是冇牌子的。是不是以前掛了,后來被人家破壞掉了?這種可能性不大,誰冇事去和一塊牌子過不去呢?</p><p class="ql-block"> 我個人揣測,這樹有300年歷史了。在我走過到過的地方,這么粗這么大的板栗樹,還是說它第二、冇人敢說第一的,我覺得是可以叫“板栗樹王”的!</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茬頭,紅色的老區,清涼峰明代梯田油菜花攝影打卡之地,板栗樹王的落地。</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作者:方仁淦,歙縣杞梓里鎮新莊人。歙州學校工作。歙縣作家協會成員。13965527786微信同步。</i></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关县|
惠来县|
康乐县|
且末县|
祁东县|
班玛县|
永新县|
宁武县|
邹平县|
横山县|
张北县|
广水市|
宜宾市|
莎车县|
漠河县|
闽清县|
封丘县|
门源|
太和县|
云梦县|
会理县|
民勤县|
巴彦县|
莱州市|
新野县|
溧阳市|
海阳市|
扶余县|
绥中县|
依安县|
于田县|
苗栗市|
株洲县|
南靖县|
松江区|
庄河市|
方正县|
陵水|
车致|
称多县|
新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