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汕頭市簡稱“汕”,別稱鮀城、鮀島(汕頭市區因三面環水,歷史上曾是半島,過去海灣盛產小魚鯊鮀,故稱“鮀島”)。廣東省地級市,是潮汕四市之一,著名的華僑之鄉,廣東副中心城市,經濟特區,位于廣東省東部,北鄰潮州市、揭陽市,南臨南海。下轄7個區縣,總面積2199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戶籍總人口為579.34萬人。該市方言是潮汕話。</p><p class="ql-block"> 晉義煕九年(413年),汕頭地區始有郡一級建制,義安郡屬廣州,郡治海陽縣(在今潮州)。隋朝591年義安郡改建潮州,潮汕自此得名潮州,直至明清潮州府。</p><p class="ql-block"> 近代以來,潮州府汕頭港開埠后興起,形成潮汕并稱,得名潮汕。民國時,海陽縣改名潮安縣,汕頭建市,直屬廣東省。新中國成立后,潮汕地區建立專區,名潮汕專區,1956年重建專區時改名汕頭專區,均駐地汕頭市。1981年汕頭市建經濟特區。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1991年汕頭市分設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由此,并稱潮汕三市。</p><p class="ql-block"> 汕頭是重要革命根據地,潮汕文化發源地之一,是美食勝地,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有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22項城市名片,主要景點有中信度假村等。</p><p class="ql-block"> 汕頭在近現代一直是粵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重要口岸。20世紀30年代,汕頭商業之盛位居全國第七位,港口年吞吐量最高達675萬噸,僅次于上海、廣州,位居全國第三,成為嶺南第二大繁榮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龍眼宵夜一條街,是汕頭最熱鬧的夜市之一,也是當地居民喜愛的美食天堂。小店一家連著一家,游客和市民比肩接踵,川流不息......這里的小吃種類繁多,口味獨特,吸引了無數食客前來品嘗。</p> <p class="ql-block">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p> <p class="ql-block">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p> <p class="ql-block">潮繡</p> <p class="ql-block">拼瓷畫</p> <p class="ql-block">潮汕傳統建筑----駟馬拖車</p><p class="ql-block"> 駟馬拖車,是海陸豐傳統民居、閩南建筑、潮汕民居的一種建筑樣式,是一種大型復合單元,主體以一座三進大廳堂為中心置于中軸線,此是潮人祭祀先人的家廟,其結構形式與“百鳳朝陽”近似,唯門樓間兩側的房較為狹小,稱“庫房”,中座與后座均為三開間,但均沒有內墻分隔,有的中座明間前凸出“拜亭”,其祭祀之功能更加昭然。</p> <p class="ql-block">潮式牌坊</p> <p class="ql-block">媽嶼島</p><p class="ql-block"> 因為島嶼太小,也被稱為“螞蟻島”。媽嶼島位于汕頭市中心城區,是內海灣上的一個小島,汕頭海灣大橋經島而過。2020年,汕頭火車站至媽嶼島雙向公交線路開通。</p><p class="ql-block"> 媽嶼島地處北緯23°20′,東經116°44′。在汕頭市汕頭港出海口,德洲水道北側,北距大陸約0.3公里。與德洲島和升旗山成鼎足之勢,為汕頭港屏障。</p> <p class="ql-block"> 金色風鈴花和紅色木棉花樹是潮汕地區春天常見的花卉。</p> <p class="ql-block">南海觀音</p> <p class="ql-block"> 由108塊花崗巖巨石組成的南海觀音像出自福建工匠之手</p> <p class="ql-block"> 媽嶼“天后古廟”,俗稱媽祖宮,共2座。老媽祖宮創于公元1271年至1368年,1620年南澳鎮副總兵何斌臣拓新重建媽祖廟,是清嘉慶元年(1796)香火傳到臺灣新竹縣穹林鄉五和宮(天后宮)之祖廟。</p> <p class="ql-block"> 舊時漁民出海經此拜媽祖,必備活雞,拜后就地放生,故媽嶼島又名放雞山。</p> <p class="ql-block">通往南海觀音像</p> <p class="ql-block"> 傳說老媽祖宮門前的大香爐曾經三次無故滾落到山下,而且是落在同一個位置,于是有人建議在該處再修一座新媽祖宮。</p><p class="ql-block"> 新媽祖宮創于1851年至1861年,1928年由汕頭市總商會發動擴建,1983年再次重新修建媽祖宮。媽嶼島民古今以漁為生,他們為求得出海謀生平安,多奉請媽祖護佑,當年島上不少島民因受生活所逼,遠渡東南亞也均信奉媽祖祈求平安,媽祖宮一直以來是周邊群眾和海外華僑敬奉的重要民間信仰場所。</p> <p class="ql-block">汕頭海灣大橋橫貫于媽嶼島上空</p> <p class="ql-block">女民兵海霞雕像</p> <p class="ql-block"> 汕頭輪渡的興衰浮沉也記錄和反映著這座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 上個世紀 90 年代, 連接達濠和汕頭兩岸的海灣大橋、礐石大橋還沒有建好, 輪渡是唯一的交通方式。</p> <p class="ql-block">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p><p class="ql-block"> 可以了解汕頭開埠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 汕頭地標象征——小公園</p><p class="ql-block"> 這里見證了汕頭從漁村、碼頭, 到港口、商埠的時代變遷。</p> <p class="ql-block">郵政局</p> <p class="ql-block"> 鴨屎香,官方名為“銀花香”,是廣東潮汕地區鳳凰單叢茶的一個香型,屬于烏龍茶類。鴨屎香的名字源于土壤環境和保護茶樹的傳說,但其獨特的香氣和品質使其成為鳳凰單叢茶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景行無歌亭</p><p class="ql-block"> “景行無歌”體現了一種低調而深沉的美德展現。它指的是一個人擁有高尚的品德和行為,但卻并不以此自居,更不會通過炫耀或唱贊歌來彰顯自己。這種品質體現了真正的謙遜和淡泊名利之心。</p> <p class="ql-block"> 謎語源自中國古代民間,歷經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創造的文化產物。</p><p class="ql-block"> 2008年6月7日,謎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老媽宮歷史博物館,位于汕頭市區升平路口,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是汕頭開埠前留存下來的古跡,在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1991年重建。老媽宮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于1992年開放。</p><p class="ql-block"> 老媽宮包括天后宮、天帝廟,是一座具有古建筑和民間工藝特色的廟宇。被列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僑批文物館</p><p class="ql-block"> 潮汕話把“信”稱為“批”。僑批是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或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特殊憑證。繼“僑批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之后,創建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的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館藏僑批12萬余封。</p> <p class="ql-block"> 英歌舞俗稱“唱英歌”“扣英歌”,又稱“因歌”“秧歌”“鶯歌”,是流行于廣東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及福建漳州等地區的一種糅合南派武術、戲?等劇?地方藝術?的民間廣場舞蹈。英歌舞有北有秧歌、南有英歌之稱。</p><p class="ql-block"> 英歌舞為大型團體舞,舞者通常為雙數,以36人、72人,108人為主,一般分為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前棚舞者雙手各持一根短木棒相互對擊,在大鑼伴奏下邊打邊旋轉,圖陣變化復雜,節奏鮮明,動作強勁有力,情緒熱烈。中棚部分是由小戲、雜耍、武術等表演項目組成。后棚以武術為主,有“打布馬”的壓軸戲。</p><p class="ql-block"> 英歌舞歌頌的是扶正壓邪、團結戰斗和勇敢拼搏的英雄氣概,是潮汕人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英歌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認為它受《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喬裝攻打大名府搶救盧俊義的戲曲影響,始自明代中期。</p><p class="ql-block"> 然而,英歌舞面臨傳承難題,尤其是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傳承人老化等因素;它的傳承創新既離不開民間民俗活動的興旺,也離不開經濟社會進步的加持。作為嶺南文化的符號代表,英歌舞“出海”再“出圈”,多次在中國國內外進行表演,并在2006年5月20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英歌舞起源于潮汕地區,與《水滸傳》中的故事情節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其角色多取材于《水滸傳》,如時遷、公孫勝等,展現了梁山好漢的英雄氣概和團結精神。?</p><p class="ql-block"> 英歌舞與《水滸傳》關系密切,角色和情節多取材于《水滸傳》,如梁山好漢形象,形成獨特藝術形式,廣泛流傳于潮汕地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茂名市|
松原市|
吉林市|
鲁甸县|
隆昌县|
修武县|
桐梓县|
锡林浩特市|
西乌珠穆沁旗|
确山县|
浦北县|
儋州市|
巴彦淖尔市|
平顶山市|
波密县|
尚志市|
惠来县|
东光县|
邹平县|
灵石县|
江津市|
永善县|
沂水县|
临沧市|
固阳县|
买车|
北海市|
攀枝花市|
游戏|
二连浩特市|
琼结县|
峨山|
淮北市|
辉县市|
临沭县|
武义县|
西峡县|
汪清县|
霍州市|
平顺县|
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