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篇號:1223658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篇名:薔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多年以來,都想到雁門雄關看看, 正好這次山西全境游覽,實現我的夢想,心里非常高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雁門關,位于山西忻州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歷史最為悠久、戰爭最為頻繁,知名度最高、影響面最廣的古關隘。</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楊家將的故事,在我上初中時就已經家喻戶曉,從戲曲、劉蘭芳的評書了解到很多,老令公為了大宋江山和中原百姓安危,不顧年事已高,仍親率楊家子弟金戈鐵馬,浴血奮戰在金沙灘上,以一萬兵力,戰勝遼國十萬大軍,博得楊無敵稱號,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如今天下太平,斯人已去,只有高大的塑像矗立于雁門關前,橫刀立馬,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豪邁氣概。</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雁門關明月樓是進入雁門關的第一道關卡,是古時邊疆關隘中最常見的建筑之一。它承載著衛士們的家國情懷,見證了他們用生命捍衛疆土的決心,明月樓上,塞北的風沙依舊,時光變遷,舉目四望,這里曾經的繁忙景象早已不復存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站在明月樓前,外面就是古時候的關外,而明月樓以內呢,曾是我們將士凱旋回家的方向,也是在中國的古代,契丹、匈奴想要進攻中原的必經之路。看著這明月樓,我們想象的是當年的千里明月寄相思,一代又一代的名將在這里鎮守著雁門關,保衛著中原的國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當時的宋真宗趙恒御駕親征,大勝遼國,他還是一個主張和平的皇帝,跟對方簽下了淵之盟,開放了兩國的貿易互市,這就是當年進行以物換物的地方,地理位置決定了雁門關的重要性。古時候敵人要想進攻中原,這是最直接、最近的一條路,如果敵人進攻占領了雁門關,關內將會是一馬平川,直驅西安和洛陽,所以守不住雁門關,皇帝的寶座都會不穩定,正所謂是得雁門關者得天下,失雁門關者失中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雁門關猶如一幅天然的美麗畫卷,這里的山巒疊嶂,連綿不絕,仿佛訴說著古老的歷史,穿越千年時空,英雄豪杰、戰爭與和平,都在這一片壯麗山河中留下了獨特的印記。雁門關得名于《山海經》:雁門,飛雁出于其門。雁門雄關依山傍險,雄據在勾注山上,勾注群峰海拔均在1900米以上,崇山峻嶺環抱,過雁峰旁有兩道較低矮的山峪,是大雁南下北歸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1948年毛主席在赴西柏坡的途中,登臨雁門關時,也曾在此做短暫停歇,并親筆題寫“雁門關”三個大字,氣勢磅礴,令人驚嘆,寫出了一種藝術新境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城門左右各嵌鑲一磚刻楹聯“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簡單的14個字,說明有著重要地位,相傳為明清三晉名人傅山所書,筆力遒勁,字體清秀。門洞里的青石板路上,車轍印清晰可見,想當初多少輜重車輛,從此經過,為邊關將士運送給養,為關內外百姓運送貿易貨物。</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站在城下仰望城門,高大雄偉,易守難攻,在任何年代,雁門雄關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從西周開始到近代,歷史上這里雖曾發生過兩千多次戰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雁門關的防御體系,甕城設計非常特殊,整個城墻看上去是一個仰角,就是說敵人在進攻時是從仰角往上攀登的,這就極大的增加進攻的難度:若當敵人沖破這第一道城門的時候,前方出現了更高大的城樓,那守城的將士們完全可以從這高大的城樓上擂石滾木往下攻擊進攻的敵人。通常我們看到的甕城是橢圓形的,它的城門和城樓都是相對的,在仰角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拐角,這就再次增加進攻難度,因而這種設計真正做到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情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漫步在城關的青石板路,走近雁門關驛站,一處處紀念歷代鎮守雁門關的名將廟堂排列在此,驛站里共有窯洞11孔,窯洞內古樸大氣,古往今來,在此路宿的歷史名人不計其數,其中帝王20位,將相22位,公主5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昭君出塞的故事發生于此,王昭君奉漢元帝之命出塞和親,嫁給南匈奴的呼韓邪大單于。"出塞"指的就是雁門關,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傾國傾城的絕色佳人。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別了故土,從雁門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坐在馬車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了擺動翅膀,跌落到地上。</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站在雁門關上,仿佛能聽到古時戰馬的嘶鳴聲,同時也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滄桑。放眼望去,雁門關外乃昔日苦寒之地,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自古以來許多歷史名將如李廣與衛青以及霍去病,甚至老少皆知的楊家將都曾在此與敵人戰斗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環視四周,這里峰巒疊嶂,山崖陡峭,雁門關長城猶如巨龍般沿著山勢蜿蜒而上,東西兩側高山對峙,其形若門。如今的雁門關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地,是一處集歷史、文化、旅游于一體的景點,它的每一磚一瓦都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每一陣風都吹拂著千年的塵埃。</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雁門關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恒山沿代縣北境蜿蜒于山巔的內長城,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天下九寨,雁門為首”,以險著稱,易守難攻,所以稱為“中華第一關”。</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春秋戰國時,趙武靈王在此設置關卡,以后歷代都派駐重兵把守,漢唐時的李廣、衛青、霍去病、薛仁貴,北宋時的楊家將,明朝時的徐達、周遇吉,都曾在這里大破入侵之敵,留下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就派其弟偃公率兵鎮守雁門,偃公是雁門有史記載最早的戍關將領;戰國末年,趙國大將李牧在雁門戍邊,大破匈奴十余萬騎;現在關城南鄰的鎮邊祠,原稱武安君廟,始建于1506年,就是明代守關將士紀念李牧所建,清代雁門關撤去軍防,李牧祠荒棄,在1856年,僧人在此興建寺廟,過殿里仍塑有李牧像,稱鎮邊寺,抗日戰爭中被日軍毀壞。2009年復建后,成了歷代戍衛雁門的名將能臣的跨時空聚會之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漫步雁門雄關,登高遠眺塞北,經過幾千年的時代變遷,雁門關早己失去了昔日的刀光劍影,現在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滄桑歷史的見證,從邊防要塞變為如今游人如織的五A級景區,它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更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通過對雁門關的保護和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這座古老的關隘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光芒!</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股票|
都江堰市|
武宁县|
永顺县|
福州市|
龙江县|
柏乡县|
武义县|
寿阳县|
内黄县|
宣武区|
将乐县|
重庆市|
海兴县|
岐山县|
琼中|
溧阳市|
博爱县|
大足县|
沧源|
和林格尔县|
吴旗县|
临漳县|
措勤县|
盐边县|
周宁县|
华坪县|
台南县|
河东区|
延川县|
云南省|
博乐市|
天气|
红河县|
仪陇县|
崇阳县|
全州县|
红安县|
宜丰县|
海林市|
大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