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牛途citywaIk62號線 </p><p class="ql-block">集合點:地鐵站大世界站4號出口</p><p class="ql-block">終點:常熟路地鐵站。</p><p class="ql-block">全程8公里左右,預計耗時2小時10分鐘。</p> <p class="ql-block">周信芳</p><p class="ql-block">周信芳(1895年1月14日—1975年3月8日),名士楚,字信芳,藝名麒麟童,籍貫浙江慈城(今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麒派”藝術創始人。 </p><p class="ql-block">周信芳七歲以“七齡童”藝名初次登臺,后在上海演出時改名為“麒麟童”,此后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周信芳進入北京喜連成科班,參加《九更天》《戰蒲關》演出,合作了梅蘭芳。1912年,周信芳與譚鑫培等同臺演出。1924年,周信芳在上海丹桂第一臺、更新舞臺等舞臺嘗試了改革京劇藝術,與王鴻壽、汪笑儂、潘月樵等共同協作,吸取他們身上的唱腔、唱法等,改編了多個劇目,塑造出更具鮮明性格的人物。抗日期間,周信芳組織組織移風社演出了《文天祥》《史可法》等作品。1959年,周信芳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上海京劇院院長等職位。1975年,周信芳因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演出《海瑞罷官》而遭到迫害,逝于上海。1978年平反昭雪,為周信芳舉行骨灰安放儀式。</p><p class="ql-block">周信芳幼年聲帶狀態好,但由于大量的演出以及變聲期,其嗓音變得低沉,周信芳將這當作自己的特色,創造了獨特的“麒派”藝術,還與京劇老生馬連良并稱“南麒北馬”。此外,周信芳還借鑒了話劇,將其導演手法運用至京劇中來,首創了京劇導演先河,是首個將“導演制”用于中國戲曲的藝術家。</p><p class="ql-block">早年經歷</p><p class="ql-block">1895年1月14日,周信芳出生于江蘇清江浦(今淮安清浦)。周信芳出生于藝人家庭,其父周慰堂、其母許桂仙均為春仙班演員。六歲的時候就隨父親到浙江杭州拜陳長興為師學戲,不久又隨王九齡的弟子王玉芳學習,七歲的周信芳就以“七齡童”這個童藝名登臺,在《三娘教子》中飾演娃娃生薛倚哥,后因在《鐵蓮花》中的配演娃娃生定生而受到大家的關注,被大家稱為“戲劇神童”。此后,周信芳隨父親接觸了孫菊仙、林顰卿等名角,并在1906年進入王鴻壽的滿春班后,相繼在《桑園寄子》《黃金臺》《翠屏山》中飾演娃娃生;王鴻壽后來帶其到上海,并首次在上海演唱了《翠屏山》,后1907年到上海演出時,因為將“七齡童”方言誤讀而寫為“麒麟童”,周信芳改藝名為“麒麟童”。</p><p class="ql-block">演藝經歷</p><p class="ql-block">1908年,周信芳到北京,進入了喜連成科班,該科班在當時是全國第一大京劇科班,與周信芳同時搭班學藝并演出的還有梅蘭芳、林樹森、貫大元等。在科班學藝,一般要學戲七年到十年,每個學生要求學會三十余出戲,無論酷暑嚴寒,都需要練習。周信芳頭三天的打炮戲是《定軍山》《翠屏山》和《戲迷傳》,其中在《戲迷傳》中飾演了戲迷,該角色需要串十幾出戲,還要學習幾個行當和好幾種流派唱法,但周信芳都將其消化了。周信芳還與同是13歲的梅蘭芳共同合作了《九更天》《戰蒲關》,獲得關注,《戰蒲關》也是整場的壓軸戲,周信芳扮演劉忠進,梅蘭芳扮演徐艷貞,兩人細膩的表演為喜連成科班的表演帶來更多的關注。在《九更天》中,梅蘭芳與周信芳分別飾演凄厲的馬女和悲憤的馬義,當他們演出時,場地空間最多會增加到數千個座位。1912年,周信芳在返回上海時,新舞臺等劇場與譚鑫培、李吉瑞、金秀山、馮子和等人同臺。次年還學習汪笑儂的藝術及革新精神,編排并演了《宋教仁》。</p><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爆發以后,周信芳通過其演出的《徽欽二帝》《文天祥》等戲,激發群眾的愛國之情,包括相繼演出的《董小宛》《亡蜀恨》等有民族意識的戲。其中,周信芳在《文天祥》中飾演文天祥,且他不管日寇的威脅,將《文天祥》的海報掛在劇院門口有一年之久。</p><p class="ql-block">為救濟災民,周信芳在1940年與文化界人士金素雯、高百歲等人聯合出演了話劇《雷雨》,在其中飾演了周樸園。在1943年與1949年間,周信芳相繼被選為上海伶界聯合會會長,黃金大戲院主任上海軍管會文化局戲曲改進處處長、華東戲曲研究院院長等職,并受邀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p><p class="ql-block">后在1955年至1961年間,文化部、全國文聯、中國劇協等先后聯合舉辦“梅蘭芳、周信芳舞臺生活50周年紀念”及“周信芳舞臺生活60年紀念”演出活動,并在全國巡演。其中,周信芳開始參與編演新戲,并在1958年創作并演出了《義責王魁》《海瑞上疏》。1959年9月30日,上海京劇院的大型新編歷史劇《海瑞上疏》首演于天蟾舞臺。</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p><p class="ql-block">周信芳一生表演過657個劇目,如《鐵蓮花》《文天祥》《封神榜》等。主要類型為現實主義的京劇藝術,并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流派——麒派。在他的數以百計的劇目中,有兩類劇目最為突出,一類是直接配合時事,政治內容傾向明顯的,如《宋教仁遇害》《王莽篡位》《學拳打金剛》《徽欽二帝》等,另一類是傳統保留劇目,小部分是新編劇目,如《四進士》《打漁殺家》《追韓信》《烏龍院》《徐策跑城》《清風亭》《掃松下書》《打嚴嵩》《單刀會》《文天祥》等。</p><p class="ql-block">他的著作《周信芳文集》《周信芳演出劇本集》《周信芳舞臺藝術》等相繼出版,后續由周信芳藝術研究會和上海京劇院組成編輯團隊,與上海文化出版社聯手編纂[zuǎn]出版《周信芳全集》。</p><p class="ql-block">周信芳唱腔藝術最基本的、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易懂、傳情、醇厚、好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信芳《戲迷傳》</p><p class="ql-block">1915年至1926年間,先后在上海丹桂第一臺、更新舞臺、大新舞臺、天蟾舞臺演出,排演了連臺本戲《漢劉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間兩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將《鴻門宴》《鹿臺恨》《反五關》等戲介紹給北方觀眾,人稱“麒派”。1925年,周信芳借鑒話劇,將其導演手法運用到京劇中來,首次開創了京劇導演先河,也是首個將“導演制”用于中國戲曲的藝術家。周信芳主演的連臺本戲《封神榜》,連續演出16本,每本演一個月,創下了京劇連續劇的演出紀錄。1927年,周信芳因出演《龍鳳帕》,受到內外行的一致關注,并成立了“麒藝聯歡社”。</p> <p class="ql-block">丹桂第一臺戲單。</p> <p class="ql-block">黃金大戲院。</p> <p class="ql-block">卡爾登大戲院。</p> <p class="ql-block">由于隨著城市建設及發展,許多老建筑已被拆除,故根據歷史記憶,在等待紅綠燈之際,領隊(講解老師)見縫插針,繼續講解。</p> <p class="ql-block">周信芳父母故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歸納沿途講解:京劇的起源和發展、京劇唱念做打基本功,周信芳上海演藝之春仙茶樓、春桂茶樓、丹桂第一臺、新新舞臺、天蟾舞臺、榮記大舞臺、卡爾登劇場、黃金大戲院等;周信芳與梅蘭芳、蕭長榮、譚鑫培、蓋叫天等名角的演藝交集;周信芳的戀愛、婚姻等。</p><p class="ql-block">注:歷史圖片、文字資料來自上海藝術研究中心、領隊介紹及網絡資料。</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熟市|
陇南市|
商丘市|
南宁市|
蕉岭县|
昭平县|
万载县|
白朗县|
宜昌市|
安义县|
鹤山市|
甘谷县|
钟祥市|
郯城县|
凤山县|
连平县|
孝感市|
博爱县|
博兴县|
淮北市|
安福县|
大余县|
宜丰县|
鄂伦春自治旗|
黑水县|
岚皋县|
丰宁|
吴忠市|
平凉市|
桐柏县|
邳州市|
杂多县|
宣威市|
阳山县|
太康县|
黎城县|
卓尼县|
松溪县|
车致|
洱源县|
越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