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劉亮程,這位生于1962年的作家,在中國當代散文領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以新疆鄉村為創作的豐厚土壤,用樸實且深邃的筆觸,細膩勾勒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一個人的村莊》(2001)、《在新疆》(2012)以及《大地上的家鄉》(2024)這三部作品,共同構成了劉亮程散文創作的三部曲。它們分別沿著“村莊—新疆—家園”的脈絡,實現了敘事范圍的轉換拓展。這種拓展,不單單體現在地理空間的逐漸開闊,更體現在精神維度的持續深化,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鄉土詩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個人的村莊》:黃沙梁的寓言與生態哲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個人的村莊》的故事背景設定在新疆沙灣縣的黃沙梁。但這個村莊絕非現實地理的簡單呈現,劉亮程賦予了它濃厚的寓言色彩。在《與蟲共眠》《狗這一輩子》等篇章里,村莊不再僅僅是人類的棲息之所,更是蟲、狗、樹、風等眾多非人類生命共同的家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像在《與蟲共眠》中,劉亮程寫道:“我在夜里翻身,壓死了一只蟲子。它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而我甚至不知道它的名字。”這樣對微小生命的關注,讓黃沙梁成為了一個“人畜共居”的生態共同體,突破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視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劉亮程的散文語言極為簡潔,卻充滿詩意。他常常運用白描手法,為平凡的事物賦予一種神圣的色彩。比如在《風把人刮歪》里:“風把門刮開,又輕輕合上。它來過,又走了,像一位不打招呼的客人。”風在這里被擬人化,不僅讓文本充滿靈動之感,更使自然現象仿佛具備了生命的意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一棵樹的生死啟示》中,對于樹的描述是“活了幾百年,死的時候卻像睡著了一樣”。這種對植物生命歷程富有哲學意味的書寫,讓黃沙梁的每一樣事物,都成為了某種永恒精神的寄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新疆》:地域的延展與文化共同體意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新疆》的問世,標志著劉亮程的寫作視野從單一的村莊,邁向了更為廣袤的地域。在《喀納斯靈》中,他生動描繪了喀納斯湖的游牧文明,將“鄉土”的概念,拓展到了整個新疆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風貌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例如,他描寫哈薩克牧民的轉場場景:“牛羊走過三百公里,蹄印連成一條路,這條路比任何地圖都古老。”這樣的敘事,不僅展現了游牧文化頑強的生命力,更將“路”升華成了時間與歷史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劉亮程的散文始終聚焦于新疆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狀態。在《在新疆》里,他刻畫了維吾爾族老人手中的手鼓、哈薩克牧民彈奏的冬不拉,還有漢族農民使用的犁鏵,呈現出一幅“美美與共”的文化景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比如在《一個村莊的三種時間》中,他描述了同一村莊里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不同的節慶和生活節奏,最終引發了“時間并非只有一種,生命亦如此”的哲學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地上的家鄉》:生命的歸宿與“慢哲學”踐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地上的家鄉》記錄了劉亮程在新疆木壘縣菜籽溝的耕讀生活。在《菜籽溝早晨》中,他寫道:“早晨不是被鬧鐘叫醒的,而是被陽光、鳥鳴和土地的氣息喚醒的。”這樣的生活狀態,讓“家鄉”不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成為了“與萬物終老”的生命歸宿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劉亮程在《熬出鄉村的道德》中提出:“鄉村的道德是熬出來的。”這里的“熬”并非消極地等待,而是一種主動的生命沉淀過程。他通過種菜、做木工等日常勞作,重新構建起現代人已然缺失的時間感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例如,在《做一個木匠》中,他講述制作一把椅子的過程:“木頭要晾三年,榫卯要對準四季的溫度變化。”這種對“慢”的推崇,不僅是對工業時代快節奏生活的反思與反抗,更是一種回歸生命本真的態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見賢堂曰:我從2001年至今,先后三次收了劉亮程的三個散文集子。劉亮程的這散文三部曲,從《一個人的村莊》對微觀生態的關注,到《在新疆》對多元文化的展現,再到《大地上的家鄉》對生命回歸的追求,構建起一套完整的鄉土詩學體系。通過“人畜共居”的敘事方式,對人類中心主義提出挑戰,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自然觀念;以“村莊時間”來抗衡現代性帶來的焦慮,重新構建了鄉村的時間倫理;巧妙融合散文、小說、寓言等多種元素,拓寬了當代散文的創作邊界。我的閱讀體會是,劉亮程的散文與董橋的散文一樣,不必讀多,但要多讀。</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同县|
阿勒泰市|
平谷区|
怀柔区|
沭阳县|
普安县|
玉树县|
翼城县|
潜江市|
澎湖县|
新疆|
兴化市|
宝兴县|
福海县|
东乌珠穆沁旗|
阿拉善盟|
长岛县|
马山县|
阿坝县|
甘肃省|
元江|
赞皇县|
广灵县|
青铜峡市|
广平县|
兴隆县|
滨州市|
梓潼县|
弋阳县|
东至县|
铁力市|
通化县|
环江|
淮阳县|
长乐市|
左云县|
天等县|
河南省|
泌阳县|
三都|
安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