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稱:東方欲曉</p><p class="ql-block">美篇號:4624747</p> <p class="ql-block"> 1992年 5 月,春末的陽光正逐漸褪去幾分涼意,科爾沁草原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我陪同我的前任處長劉勇同志赴烏蘭浩特守備3師履新,并到索倫炮兵團調研少數民族地區軍民共建工作。</p><p class="ql-block"> 翌日,我在師政治部秘書科趙科長陪同下,驅車前往索倫。一路上,趙科長不僅給我介紹了索倫的自然概況和風土人情,還給我講了很多有關索倫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索倫鎮距烏蘭浩特約120公里,位于洮兒河的上游地帶。索倫雖說是一個鎮,實際上就是一個較大的村莊,當時的人口規模不足萬人,蒙古族群眾居多,主要以農業和牧業為主。一條由沙石鋪就的道路貫穿整個鎮區,道路兩旁錯落分布著簡陋質樸的土坯房,一個個用木柵欄圍成的小院散發著古樸的氣息。而最為顯眼的建筑莫過于部隊的營房了,彰顯著別樣的秩序與威嚴。</p><p class="ql-block"> 當車子緩緩駛入這片土地,索倫河谷獨特的氣息撲面而來,廣袤的草原,連綿的山脈,潔白的蒙古包,成群的牛羊,還有那在春風中獵獵作響的軍旗,一切都讓人既感到親切又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抵達炮兵團后,我與團長張樹春、政委張德才、政治處副主任唐衛生在營區前合影留念。我隱約記得,下面這張照片還是趙科長為我們拍攝的。當相機快門按下的瞬間,記錄下的不僅是工作中的一個片段,更是我與這片土地不解之緣的又一次定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作者(右二)與團長張樹春(右一)?</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政委張德才(右三)政治處副主任</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唐衛生(左一)在索倫合影</i></b></p> <p class="ql-block"> 索倫雖屬偏遠落后地區,但這個名字卻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二戰期間,索倫是日軍防御蘇軍西線推進的重要筑壘地域。1945 年5月,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這里成為了決定歷史走向的戰場之一。蘇聯紅軍與日本關東軍在索倫展開了慘烈的戰斗,槍炮聲震耳欲聾,硝煙彌漫在整個河谷。在那場殘酷的戰斗中,一位蘇聯將軍血灑索倫長眠于此。站在這片土地上,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聲,那些沖鋒的吶喊,那些壯烈的犧牲,都成為了索倫不可磨滅的印記。</p><p class="ql-block"> 這片滿載著故事的土地,也孕育出了不少文化碩果。著名作家劉兆林就曾是這個團的報道干事。他在這里汲取靈感,創作出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啊,索倫河谷的槍聲》。這部作品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索倫河谷的風土人情以及軍人的熱血與擔當,一經發表便引起了廣泛關注。后來,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也在索倫實地拍攝。一時間,索倫河谷不僅是軍事要地,更成為了文化聚焦的地方。電影拍攝期間,劇組的到來打破了這里往日的寧靜,演員們在河谷中穿梭,再現著小說中的場景。炮兵團官兵和當地群眾也以高昂的熱情協助攝制組工作,無償地出人、出力、出物、出道具,為電影的拍攝提供了諸多幫助。</p><p class="ql-block"> 我與作家劉兆林相識還是在1991年的夏天,兆林先生到赤峰守備12師看望老戰友劉玉良主任,我當時任政治部秘書科長,有幸結識了這位著名作家。 兆林先生淵博的知識,幽默風趣的言談,大家風范的舉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走進他曾經戰斗過的團隊,聆聽著團領導介紹他創作的經歷,更使我由衷地感到敬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遼寧省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家劉兆林</i></b></p> <p class="ql-block"> 我的直接領導劉玉良主任同樣與這個團有著深厚的淵源。劉主任一入伍就在這個團,是唯一從這個團走出去的將軍,他與劉兆林既是同鄉,又是同學,更是親密無間的戰友,他們在索倫一起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時光,一同經歷了許多難忘的歲月。劉玉良將軍到師里任宣傳科長和政治部副主任期間,也一直負責抓炮兵團這個先進典型,每年都到團蹲點指導工作,熟悉團里絕大多數干部和典型連隊的多數班長,在抓典型、幫典型、宣傳典型上功不可沒。他不僅有著豐富的軍隊政治工作經驗,在文學創作上也頗有建樹。他的軍旅長篇小說《消失了的永存》,以真摯的情感、深刻的內涵以及對六七十年代軍營生活真實生動的描寫,展現出了非凡的文學魅力與厚重的歷史價值。小說中很多故事都是發生在這個團和索倫鎮的真人真事,如“哨位夜話”、“打驢事件”、“豬圈唱戲”、“魚水歡歌”等。書中那些鮮活的人物,那些跌宕起伏的情節,官兵們生活中的真實情感,以及與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都能讓人從中感受到索倫炮兵團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p><p class="ql-block"> 我在炮兵團調研雙擁共建工作的幾天時間里,深深感受到了部隊官兵與索倫當地群眾的魚水深情。戰士們幫助群眾修路建橋、開墾農田,建塑料大棚種植蔬菜,干部戰士從家鄉郵來了優質種子,山東的大蔥,四川的辣椒,河北的豆角都在這里開花結果,結束了當地牧民不吃蔬菜的歷史。科右前旗一位副旗長曾深有感觸的說:“這是一次牧民飲食結構的革命。”駐地群眾也自發地為戰士們送水送糧,每逢節日,還組織文藝活動到部隊慰問。這種軍民團結一心、雙擁共建的景象,不正是索倫河谷精神的延續嗎?從當年蘇聯紅軍與中國人民并肩作戰,到如今解放軍戰士與人民群眾攜手共建,這片土地上的雙擁情誼早已融入彼此的血脈,成為歲月中最動人的軼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與政治部主任劉玉良(左)參加演習合影</i></b></p> <p class="ql-block"> 閑暇之余,我曾漫步在索倫河畔,岸邊紅柳依依,草木蔥蘢,潺潺流淌的河水,仿佛在訴說著那些過去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劉玉良將軍和作家劉兆林,他們從這里出發,一個在軍事領域守護著祖國,一個在文學世界里描繪著索倫的魅力。他們那些充滿熱血與豪情的軍旅故事,他們在青春歲月里的夢想與堅持,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索倫軍人。看著年輕戰士們充滿朝氣的臉龐,生龍活虎的干勁,我深知,索倫河谷的精神會一直傳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離開索倫時,我心中滿是不舍。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文化和情誼,已經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無論時光如何流轉,索倫河谷的故事將永遠被銘記,它的精神也將如同草原紅柳一樣,深深植根于這片沃土,更像那川流不息的河水,源遠流長。</p><p class="ql-block"> 《啊,索倫河谷的槍聲》永遠在索倫上空回蕩,《消失了的永存》永不消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历史|
天津市|
凉城县|
固镇县|
治多县|
平南县|
白城市|
珠海市|
南投县|
溧水县|
五大连池市|
佛坪县|
正阳县|
泾川县|
牡丹江市|
望城县|
纳雍县|
通道|
富阳市|
甘孜县|
新宾|
天镇县|
亳州市|
东丰县|
黎川县|
夏邑县|
桂阳县|
贵港市|
怀远县|
青河县|
石台县|
邮箱|
平乡县|
固安县|
密云县|
色达县|
芜湖市|
民丰县|
改则县|
和硕县|
香格里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