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特展分為三個主題展廳:</p><p class="ql-block">1. 法老的國度</p><p class="ql-block">2. 薩卡拉的秘密</p><p class="ql-block">3. 圖坦卡蒙的時代</p><p class="ql-block">本篇展示最后一個展館的展品。</p> <p class="ql-block"><b>3. 圖坦卡蒙的時代</b></p><p class="ql-block">1922年11月26日深夜,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在底比斯的帝王谷發現了國王圖坦卡蒙的陵墓,其清理工作花費了十年有余。墓中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貴文物,奢華壯觀,轟動了整個世界。圖坦卡蒙的金面具成為大眾最熟悉的埃及面孔,引發了西方世界的“埃及熱”,以及大眾文化對古埃及“了不起的”事物和人物的持續關注。</p><p class="ql-block">一百年來,考古學家、語言學家、歷史學家們越來越全面地復原了圖坦卡蒙所處時代的生活場景。今天的我們,更為關心的是:圖坦卡蒙所處的18王朝,古埃及正在發生什么樣的轉型?為何在此時的埃及出現了“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讓一個少年法老完成了對傳統的回歸?</p><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的時代”,以埃及國家博物館的珍貴藏品為基礎,從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區進入帝國時代的背景入手,再現阿瑪爾納時期的驚天巨變,講述埃赫納吞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解讀圖坦卡蒙傳奇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在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發現陵墓之前,他的前任找了12年也沒有找到這些寶藏,資助尋墓的資金即將被撤掉,所有參與人員都不再抱有期待。但是,幸運之神降臨了。1922年11月26日,當卡特進入墓室,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切震撼了,寶藏琳瑯滿目,從神性到世俗的物品一應俱全,國王的棺槨完整,木乃伊安睡其間。而在此之前被發現的法老陵墓,包括拉美西斯二世墓,幾乎都被盜空。在他身后的贊助人卡那封勛爵焦急地詢問:“你能看到什么嗎?”卡特回答道:“是的,是些神奇的東西。”這兩句話,被放在了此次展覽這個部分入口的墻壁上。傳奇的故事就此展開。</p> <p class="ql-block">當卡特從銘文讀出,這個墓屬于一位叫做圖坦卡蒙的國王時,心中產生了疑問,在古埃及的歷史上,并沒有記錄這位國王。他到底是誰?但卡特很快做出了總結:“圖坦卡蒙的一生最值得被記住的事就是,他死了,被埋葬了。”而這也成了后來在提到這位國王時,最常被引用的一句話。在圖坦卡蒙墓被發現后的10年,卡特和他的團隊在墓中持續進行整理工作。因為相繼有參與發掘的人去世,出現了“法老的詛咒”傳言,為圖坦卡蒙墓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當然,所謂“法老的詛咒”,其實只是媒體的炒作。因為當時卡特將發掘的獨家消息賣給了《泰晤士報》,引起了其他媒體的不滿。圖坦卡蒙陵墓的發現對于埃及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就在1922年2月28日,英國宣布埃及成為獨立國家。因此,這成了埃及第一個文物幾乎沒有外流的考古發現,墓中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貴文物,目前這些文物都保存在埃及博物館中。</p> <p class="ql-block">如果沒有圖坦卡蒙墓的發掘,圖坦卡蒙這位國王,將會被遺忘。在埃及歷史古典著作中,沒有作者提到過圖坦卡蒙。在公元三世紀埃及牧師馬尼托匯編的國王名單中,也沒有他的名字。被遺忘的不止圖坦卡蒙,還有他的父親——埃赫納吞。到底發生了什么,讓這兩位國王都被從歷史中抹去?這也就引出了古埃及歷史上一次重大的宗教改革。</p><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的時代”,通過圖坦卡蒙及其家人的文物,展示了古埃及歷史上這一特殊時期的轉型和變革,分為3個主題,分別為:</p><p class="ql-block">3.1 帝國之神阿蒙</p><p class="ql-block">3.2 阿瑪爾納的變革</p><p class="ql-block">3.3 少年法老的回歸</p> <p class="ql-block"><b>古埃及第18王朝的法老及其主要功績</b></p><p class="ql-block">古埃及第18王朝(約公元前1570年—前1300年)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第一個王朝,在古埃及的31個王朝中,第18王朝是延續時間最長、版圖最大、國力最鼎盛的一個朝代。這個王朝,發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埃赫納吞宗教改革,誕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位女帝王哈特謝普蘇特,當然還有因陵墓被發現而走紅的圖坦卡蒙。</p><p class="ql-block"><b>阿赫摩斯一世</b>(Ahmose I):阿赫摩斯一世是第18王朝的創立者,他成功地將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統一了上下埃及,奠定了新王國的基礎。</p><p class="ql-block"><b>阿蒙霍特普(阿蒙荷太普)一世</b>(Amenhotep I):阿蒙霍特普一世繼承了父親阿赫摩斯一世的遺產,繼續對努比亞進行軍事行動,鞏固了埃及的南部邊界。他還開啟了大規模的建筑項目,包括在底比斯的神廟建設。阿蒙霍特普一世沒有兒子,王位歸于當時軍事統帥圖特摩斯,即圖特摩斯一世。</p><p class="ql-block"><b>圖特摩斯一世</b>(Thutmose I):圖特摩斯父母都不是王室親戚,為保持王室血統,迎娶了阿赫摩斯的女兒阿莫斯做妻子,所以圖特摩斯一世是阿蒙霍特普一世女婿。他繼續對外擴張,將埃及的邊界擴展到努比亞的第三瀑布,并在亞洲取得了顯著的軍事勝利,成為首位到達幼發拉底河的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一世是埃及歷史上最輝煌的第十八王朝的真正奠基者。其死后被葬在新的陵墓——帝王谷中,之后三個王朝的法老均葬于此地。</p><p class="ql-block"><b>圖特摩斯二世</b>(Thutmose II):圖特摩斯二世是圖特摩斯一世之子,在位期間相對平靜,他娶了自己的同父異母妹妹哈特謝普蘇特為妻。他體弱多病,繼位不久,大權就落到哈特謝普蘇特的身上。幾年后病死。</p><p class="ql-block"><b>哈特謝普蘇特</b>(Hatshepsut):哈特謝普蘇特是圖特摩斯二世的妻子,阿蒙霍特普一世的外孫女,圖特摩斯一世與王后阿莫斯之間唯一的嫡女,圖特摩斯三世的繼母。她在丈夫去世后成為攝政王,后來稱自己是太陽神阿蒙之女,正式成為法老,為古埃及的武則天。接著,她開始女扮男裝,下令所有人用男性代名詞稱呼她。她的統治時期以和平和繁榮為特征,她停止了對外戰爭,轉而發展貿易和建筑,建造了許多宏偉的建筑,包括底比斯的停靈廟。</p> <p class="ql-block"><b>阿蒙霍特普(又譯:阿蒙荷太普)二世</b>(Amenhotep II):阿蒙霍特普二世是圖特摩斯三世之子,繼續維護埃及的帝國地位,在位期間平息了敘利亞的叛亂,并繼續對外擴張,與周邊強國建立了外交關系。</p><p class="ql-block"><b>圖特摩斯四世</b>(Thutmose IV):圖特摩斯四世是阿蒙霍特普二世之子,在位期間,埃及繼續維持其帝國地位,他與米坦尼公主漠特埃姆維阿結婚,建立了同盟關系,同時幫助米坦尼防御亞述帝國的威脅。</p><p class="ql-block"><b>阿蒙霍特普三世</b>(Amenhotep III):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統治時期是第18王朝的鼎盛時期,他大力發展對外關系,與巴比倫、米坦尼等國建立了友好關系,并建造了許多宏偉的建筑,包括盧克索的門農巨像。阿蒙霍特普三世突破了埃及王室血統,在當上法老的第二年,就同一個并非來自正統王室的平民女子泰伊結婚了。泰伊是一個富商的女兒,因美貌絕倫而被選進宮。</p><p class="ql-block"><b>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納吞</b>(Akhenaten):阿蒙霍特普四世是阿蒙霍特普三世之子,后改名埃赫納吞,其王后納芙蒂蒂,曾當過法老,現知埃及歷史上第二位女法老。古埃及人對神非常崇拜,第十八王朝的主神為“阿蒙”。阿蒙霍特普的名字即由此而來,意為“阿蒙的仆人”。阿蒙神的祭司在埃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國力強盛,祭司們積累了大量財富,隱隱有與法老分庭抗禮之勢。阿蒙霍特普四世對祭司集團的勢力深感不安。他決意打擊祭司集團的勢力,即位第一年即發動了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以太陽神“阿吞”神代替阿蒙神,成為新的眾神之王,阿蒙霍特普四世改名為埃赫納吞,是最高的而且是唯一的神,由此法老成為人與神交流的唯一中介,徹底排除了阿蒙祭司集團。阿蒙霍特普四世將首都由底比斯遷往以阿吞神命名的新城——埃赫塔吞(現阿瑪爾納)。這一改革在埃及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p><p class="ql-block"><b>斯蒙卡拉</b>(Smenkhkare):斯蒙卡拉的統治時期較短,他是埃赫納吞之子,與埃赫納吞共治3年后神秘消失,關于他的歷史記錄較少,他的身份和統治細節仍然存在爭議。</p><p class="ql-block"><b>圖坦卡蒙</b>(Tutankhamun):圖坦卡蒙是第18王朝最后一位著名的法老,埃赫納吞之子,生母奇婭和繼母王后納芙蒂蒂。其統治期間恢復了傳統的宗教信仰。他的統治時期雖然短暫,但他的墓葬在1922年被發現,其中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包括著名的黃金面具,這些發現使他成為最著名的法老之一。</p><p class="ql-block"><b>伊特努特·阿伊</b>(又譯:埃耶,Ay):在位約前1323年,持續4年。他原是以上三位法老的大臣,圖坦卡蒙妻子安可希那蒙的外祖父,后來繼承了王位。但是,阿伊出生平民,要繼承法老之位必須讓安可希那蒙下嫁,考古人員曾發現兩人共同的王名圈,似乎證明兩人的婚姻存在。</p><p class="ql-block"><b>霍倫赫布</b>(又譯:赫倫布,Horemheb):霍倫赫布是第18王朝的最后一位法老,他原是伊特努特·阿伊的女婿、安可希那蒙的姨丈和大臣,圖坦卡蒙法老的大將軍。他恢復了被埃赫納吞廢除的傳統,重新以孟菲斯為首都,并摧毀了崇拜阿吞的新制度,恢復了對阿蒙的崇拜。霍倫赫布仍然沒有兒子,將法老位傳給了當時的大祭司和稅務總管門帕提拉,即第十九王朝第一位法老拉美西斯一世,第18王朝結束。</p> <p class="ql-block"><b>3.1 帝國之神 阿蒙</b></p><p class="ql-block">阿蒙及其配偶阿蒙涅特最初出現于《金字塔銘文》中,是赫摩波利斯的八位原初之神的一員。從第11王朝起(公元前2055—前1985年),阿蒙就成為了底比斯的地方神,被稱為“阿蒙-卡穆特夫”。新王國18王朝開始(公元前1550—前1295年),與太陽神拉融合為阿蒙-拉神,被提升到了“國神”的地位。他既是萬物的創造者,也是王權之神。隨著古埃及帝國的發展,阿蒙神逐漸走出國門,成為宇宙之神。</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由于擴張的需要,一批軍事新貴崛起,埃及擴張過程中得到的豐厚物質財富,一部分被法老用來拉攏新貴,又有相當一部分用來安撫舊貴族,以調和兩者之間的矛盾,結果形成惡性循環,使祭司階層的力量不斷膨脹。帝國經濟的繁榮,軍事集團的崛起,官僚機構的進一步完善,也促使王權不斷強化,使之與阿蒙神廟集團的利益產生沖突。</p> <p class="ql-block"><b>手形響板</b></p><p class="ql-block">象牙</p><p class="ql-block">第18主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響板是古埃及最早的打擊樂器之一,在宴會、葬禮游行和宗教儀式中使用,形狀如人的手臂,腕部佩戴手鐲或其他裝飾。也有一些響板制作成蓮花、人或動物頭顱的樣式。這種樂器多由女性、尤其是跳舞的女性使用。兩塊響板通過頂端的小孔被系在一起,使用時相互撞擊,發出聲音。</p> <p class="ql-block"><b>花形串珠項鏈</b></p><p class="ql-block">費昂斯、螢石</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王后阿荷太普的黃金手鐲帶阿赫摩斯王名與雙斯芬克斯</b></p><p class="ql-block">金、紅玉髓、青金石、長石</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手鐲的主體部分一半采用了絞絲工藝,另一半則在黃金表面以青金石、紅玉髓和長石鑲嵌成交替排列的杰德柱和泰特結。</p><p class="ql-block">手鐲頂部是精美的立體雕刻,由一個王名圖和一對斯芬克斯組成,王名圈里刻有以下銘文:“拉神之子阿赫摩斯,愿他永生”。</p><p class="ql-block">【注】阿荷太普是塞納克滕雷·阿赫摩斯(Senakhtenre Ahmose)和王后泰蒂舍里(Tetisheri)的女兒。她嫁給了自己的兄弟塞肯恩雷·陶二世(Seqenenre Tao II),并生下了多個孩子,其中包括未來的法老阿赫摩斯一世(Ahmose I)和未來的王后阿赫摩斯-內弗塔里(Ahmose-Nefertari)。阿荷太普在丈夫和兒子的統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塞肯恩雷·陶二世在與喜克索斯人的戰斗中去世后,阿荷太普可能作為攝政王,支持她的兒子阿赫摩斯一世的統治。她被認為在組織和維持對喜克索斯人的抵抗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確保了埃及獨立斗爭的持續。</p> <p class="ql-block"><b>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圣甲蟲</b></p><p class="ql-block">費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銘文節選:</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統治者,賜予他生命活力!</p><p class="ql-block">偉大的王后泰伊,愿她永生!</p><p class="ql-block">她的父親名為尤亞,她的母親名為圖雅。她是強大國王的妻子。他的領土南至卡洛伊(第四瀑布附近的努比亞地區),北至米坦尼(美索不達米亞的古國)。</p><p class="ql-block">【注】阿蒙霍泰普三世非常寵愛泰伊,他甚至在圣甲蟲上刻上愛的誓言“阿蒙霍泰普三世愛泰伊”,做了幾百個,發送到世界各地。這個圣甲蟲上的銘文,雖然不是“愛泰伊”,但也顯示了泰伊在國王心中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b>邁赫普里的努恩碗</b></p><p class="ql-block">費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36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這只努恩碗上裝飾了羚羊、魚和水紋。羚羊象征美麗、敏捷和多產;魚象征肥沃和富饒;水紋代表“努恩”,即創世神話中的原始混沌之水,是世界最初的模樣和生命的開端。</p><p class="ql-block">在努恩之水中升起了原始之丘或蓮花,最初的神靈阿圖姆從中出現并開始創世。古埃及人相信,即便完成了創世,代表混沌的原初之水仍包圍著埃及,伴隨著太陽每一次從中升起,創世神話將不斷重演。</p> <p class="ql-block"><b>彩繪陶瓶</b></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飾有蓮瓣紋的彩繪瓶</b></p><p class="ql-block">木、石膏</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阿蒙神頭像</b></p><p class="ql-block">石灰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頭像的平頂冠及兩側殘存的雙羽飾表明它來自一尊阿蒙神像。阿蒙起初是底比斯的地方神,其名字在埃及語中的含義為“隱藏”或“不可見”。從中王國時期開始,他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新王國時期,阿蒙成為整個國家的至高神,甚至被稱為“眾神之王”,埃及人為他修建了數不勝數的神廟。</p><p class="ql-block">阿蒙通常表現為戴著王冠的男性形象,王冠上插有兩根長長的羽毛。他也會以公羊頭人身的形象出現,獅子、巨蛇和埃及雁時常被作為阿蒙的象征物。</p><p class="ql-block">【注】在埃赫納吞之前,古埃及信仰多神,其中太陽神阿蒙神是最重要的,從他改革之前的名字也可以看出:阿蒙荷太普四世。他的父親是阿蒙荷太普三世。古埃及國王的名字是一句話,中間通常會出現神的名字,表明國王在精神上最依賴的是哪一位神。第十八王朝,前有圖特摩斯,后有阿蒙荷太普,一個是圖特神,一個是阿蒙神。</p> <p class="ql-block"><b>帶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的塞赫邁特坐像</b></p><p class="ql-block">紅花崗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卡納克的穆特神廟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的法老阿蒙荷太普三世為塞赫邁特建造了大量神像,學者認為這是為了安撫女神,平息她的怒火,同時召喚她作為保護神的積極力量。</p><p class="ql-block">雕像出土于卡納克穆特神廟的第一庭院。女神左手持象征生命的安卡符號,頭頂的太陽圓盤和圣蛇徽標則象征其神性和危險性。座椅側面刻有代表北方的紙莎草和代表南方的睡蓮,二者之間是象征上下埃及統一的心肺符號。</p><p class="ql-block">左側銘文:善神,儀式之主,涅布瑪特拉,被畏懼之主塞赫邁特所愛,賦予永生。</p><p class="ql-block">右側銘文:拉神之子,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統治者,被畏懼之主塞赫邁特所愛,賦予永生。</p> <p class="ql-block"><b>飾有黃金、象牙和費昂斯的木箱,帶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王名</b></p><p class="ql-block">木、費品斯、金、象牙、烏木</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46號基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這只木箱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亞和圖雅的墓葬,出土時內部還裝有藍色圓棒(因裝飾物丟失而功能不明)和黃金制作的哈托爾女神頭像。木箱制作工藝極其考究,帶有國王阿蒙荷太普三世和王后泰伊的名字,因此很可能由王室工坊制造,是國王夫婦送給王后父母的禮物。</p><p class="ql-block">【深度解讀】</p><p class="ql-block">在王室姻親、阿蒙荷太普的王后泰伊的父母尤亞和圖雅位于帝王谷的墓葬中發現的最精美的物品之一。盒子由木頭制成,裝飾有黃金、象牙和綠松石藍,盒子上面有國王阿蒙荷太普三世和王后泰伊的名字。因此,人們認為它們是國王送給岳父岳母的禮物,由王室作坊制作,這也就解釋了它們的精湛工藝。</p><p class="ql-block">這個木箱安裝在四個木腿上,頂部有一個蓋子。外部完全被藍色費昂斯鑲嵌板、鍍金裝飾和象形文字銘文覆蓋,體現了這對王室夫婦的財富和威嚴。此外,它還鑲嵌了象牙片,這些象牙被染成粉紅色,雕刻了細致的場景和圖案。盒子的蓋子是圓形的,上面有令人驚嘆的裝飾,盒子內部襯有粉紅色亞麻布。</p><p class="ql-block">盒面不同圖案區域的邊緣用紅藍相間的飾帶裝飾。側面藍色區域寫著國王和王后的名字以及他們的祝福話語,下方是一排由權杖、象征生命安卡護符和代表“所有”的象形文字構成的復合圖案,意味祝福他們獲得全部生命力和權力。盒子的蓋子上是一組對稱圖案:下部是一位神靈坐在代表黃金的象形文字符號上,他雙手各穿過一個安卡符號拿著一根代表“年”的棕櫚枝,頭頂的四個象形文字符號意為“給予生命、穩定與權力”;上方是國王的拉神之子名和上下埃及之王名,兩個名字被寫在裝飾有雙羽冠和日輪的王名圈內,頭頂是日輪和兩只圣蛇標頭。盒子被發現時里面仍有物品,一個是藍色的圓棒,另一個是黃金制作的哈托爾女神的頭像。</p><p class="ql-block">這個收納盒不僅具有儲物容器的實用功能,而且具有深刻的象征和儀式意義。它可能在當時的宮廷和宗教儀式中發揮了作用,反映了法老和王后在世俗和神圣領域的重要性。作為卓越藝術和王家贊助的體現,裝有黃金、象牙和費昂斯的收納盒是古埃及文化遺產的不朽證明。</p><p class="ql-block">【注】阿蒙荷太普三世不僅深愛泰伊,泰伊的父母也受到了尊崇,他們被葬在了帝王谷,還隨葬了非常多的精美物品,并且非常幸運地躲過了盜墓賊的掠奪,才使今天的我們能看到這些精美的隨葬品。在圖坦卡蒙墓被發現之前,它是帝王谷中保存得最完好、隨葬品最精美豐富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b>帶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名字的鑲嵌象牙小木匣</b></p><p class="ql-block">木、象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期(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這件木匣制作于阿蒙荷太普三世統治時期。阿蒙荷太普三世是古埃及歷史上最富有、且最有權力的國王之一,他統治的時期常被稱為埃及的“黃金時代”。本匣上精心鑲嵌了小塊象牙作為裝飾,象牙在當時是一種象征財富和地位的珍貴材料。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名字出現在木匣上,表明這只匣子可能專門為王室成員定制,用于存放珍貴的珠寶飾品,或是在宮廷典儀中使用。</p> <p class="ql-block"><b>泰伊王后站像</b></p><p class="ql-block">花崗閃長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泰伊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納吞的母親、圖坦卡蒙的祖母。她出身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這在以母系血緣決定王位繼承(即以迎娶嫡公主為先決條件)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見的。泰伊王后在國王心中有著重要地位,二人的名字和形象幾乎一起出現在當時所有的紀念碑上,她也享有極高的政治地位,活躍于帝國的外交事務中,在埃赫納吞統治早期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p><p class="ql-block">王后雕像身著貼身長袍,頭戴假發,手持蠅拂。蠅拂通常由羽毛、象牙等精細材料制成,兼具實用功能和象征意義,它代表著權威、聲望以及神的眷顧。揮舞蠅拂的動作象征著統治者在天地兩界維持秩序和掌控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b>帶有貝斯神形象的木椅</b></p><p class="ql-block">木、顔料、金、銀</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46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木椅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亞和圖雅的墓葬。在圖坦卡蒙墓被發現之前,尤亞和圖雅墓(KV46)堪稱帝王谷中保存最為完好、隨葬品最精美豐富的墓葬。在椅背的圖案中,侏儒模樣的貝斯神站在兩位持刀的塔沃瑞特女神之間。貝斯是家庭的保護神,也司掌音樂和舞蹈。塔沃瑞特則通常被刻畫成雙足具有貓科動物特征的雌河馬。雌性河馬因其兇猛的護崽行為而被古埃及人尊為家庭的保護神。塔沃瑞特與貝斯兩位神祇具有相似的職能,因此通常一起出現。</p> <p class="ql-block"><b>尤亞和圖雅的涼鞋</b></p><p class="ql-block">草</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圖雅的卡諾匹克罐</b></p><p class="ql-block">雪花石膏(石灰華)、顏料、石膏、金、木乃伊內臟、亞麻布</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46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深度解讀】</p><p class="ql-block">由雪花石膏制成的卡諾匹克罐,其蓋子制成了人首的模樣,人首的眼睛和罐子上的象形文字用黑色顏料勾勒。這個罐子屬于十八王朝國王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岳母圖雅,年代為公元前1390年至公元前1352年之間。作為國王的姻親,阿蒙霍特普的岳父尤亞(Yuya)及岳母圖雅在現在被稱為帝王谷的王室墓地中得到了奢華的安葬。他們的陵墓于1905年被來自羅德島的美國商人戴維斯發現。這座古墓完好無損,幸運地躲過了歷代盜墓賊的掠奪,因此在圖坦卡蒙墓被發現之前,這對夫妻的墳墓是帝王谷中保存下來隨葬品最精美而豐富的。</p><p class="ql-block">卡諾匹克罐是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過程中使用的容器,用來儲存和保存主人的內臟,以備來世之用。這種罐子共有四個,分別用來存放特定的人體器官:胃、腸、肺和肝臟。之所以不存在放置心臟的罐子,是因為埃及人認為心臟是靈魂的所在,需要在“末日審判”中去稱量心臟,因此心臟被留在身體里。而上述四種器官則從尸體中取出,用泡堿仔細處理,然后放入神圣的罐子里。</p><p class="ql-block">到了第十八王朝晚期,罐子的蓋子上已經出現了荷魯斯的四個兒子。他們分別是保護肺的狒狒首神靈哈比,保護胃的豺狼首神靈多姆泰夫,保護肝的人首神靈艾姆謝特,以及保護腸的鷹首神靈克貝克塞努夫。這只罐子上面的人首表明這是神靈艾姆謝特守護下放置肝臟的卡諾匹克罐。</p> <p class="ql-block"><b>尤亞的木制薩布提俑</b></p><p class="ql-block">木、金</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尤亞的鍍金薩布提俑</b></p><p class="ql-block">木、銅</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這是18王朝權臣尤亞夫婦的隨葬品,兩件薩布提俑和彩繪薩布提匣為尤亞所有,卡諾匹克罐則屬于其妻圖雅。尤亞擁有“神之父、赫利奧波利斯的塞姆祭司、下埃及的重臣、阿蒙第二祭司”等頭銜,其中“神之父”的榮譽頭銜一般指國王的岳父,尤亞本人正是國王阿蒙荷太普三世的王后泰伊的父親,他出身于上埃及的一個富庶之家,其名字的拼寫方式似乎暗示著他擁有外族血統。盡管從未做過埃及國王,尤亞和妻子卻被安葬在帝王谷中,這對夫妻在朝野中的影響力可見一斑。</p> <p class="ql-block"><b>尤亞的彩繪薩布提匣</b></p><p class="ql-block">木、顏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3.2 阿瑪爾納的變革</b></p><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之父,國王埃赫納吞(阿蒙荷太普四世)在位第五年遷都阿瑪爾納,推行宗教改革,擯棄眾神,獨尊阿吞。阿吞神的形象是一個太陽光輪,是創造之神,宇宙之神,世間一切生命之源泉。</p><p class="ql-block">埃赫納吞主張只崇拜阿吞,不允許崇拜其他神,甚至神的復數也不能出現。他還廢除繁瑣的神廟儀式,主張以簡潔的方式在露天庭院中與阿吞神直接交流。埃赫納吞自稱為阿吞唯一的兒子,神人之間的唯一中介。</p><p class="ql-block">埃赫納吞創造了新的藝術風格—“阿瑪爾納風”。埃赫納吞及其家人、臣民都被表現為長臉、寬額、厚唇、窄肩、大腹的樣子,實現了神與人之間在形象上的徹底分離。</p><p class="ql-block">埃赫納吞去世后,新宗教隨之終結,傳統宗教卷土重來。在19世紀考古學家發現阿瑪爾納之前,埃赫納吞被徹底遺忘了三千多年,他的名字不僅在官方記載中徹底抹除,在民間也完全消失,成為被“加密”的創傷記憶。</p><p class="ql-block">【注】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有兩個兒子。長子是圖特摩斯王子,在孟菲斯擔任著普塔神的最高祭司,然而他早逝,未能繼承父親的王位。繼承王位的是次子,阿蒙荷太普四世(后來的埃赫納吞)。新王國時期,祭司階層的力量不斷加強,而帝國的擴張也帶來了王權的強化,雙方的矛盾日益凸顯。到阿蒙荷太普四世時,矛盾激烈。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納吞)無疑是古埃及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統治者。他對埃及的統治大約持續了18年,統治時期約為公元前1353至公元前1335年,并以遷往阿瑪爾納的新首都為界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期阿蒙荷太普四世時期以底比斯的阿蒙神崇拜為中心;第二期埃赫納吞時期以阿肯塔頓的阿吞神崇拜為中心。在位的第四年,阿蒙荷太普四世更名為埃赫納吞,意為“阿吞神的阿赫”,阿赫即古埃及人世界觀中的一種靈魂。他大力推行以太陽日輪阿吞神為核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自稱為太陽神阿吞唯一的兒子,神人之間的唯一中介。之后甚至放棄了首都底比斯,遷都阿瑪爾納。</p> <p class="ql-block"><b>繪有植物和鳥類的地磚</b></p><p class="ql-block">石膏、顏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瑪爾納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阿瑪爾納時期因18王朝晚期國王埃赫納吞遷都“阿赫塔吞”、即今天中埃及的阿瑪爾納而得名,這一時期始于埃赫納吞的宗教改革,終結于圖坦卡蒙繼位后對原有多神信仰的恢復。伴隨著宗教改革的進行,傳統的藝術準則被打破,新的藝術風格誕生。阿瑪爾納時期的藝術傾向于以自然主義的方式描繪自然萬物與生活場景,動植物成為重要題材。宗教改革失敗后,阿瑪爾納的藝術風格依然有一部分保留了下來,并影響了后來的埃及藝術。這件彩繪地磚來自阿瑪爾納的“南宮”,即埃赫納吞為其長女梅麗塔吞建造的宮殿“瑪汝阿吞”(Maru-Aten)。彩繪中的沼澤畫面里有蘆葦、紙莎草和蓮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一只正要起飛的野鴨。在古埃及,沼澤既象征世界原初的混沌,也因其豐富的物產而成為豐饒和收獲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深度解讀】</p><p class="ql-block">阿瑪爾納時期指的是第十八王朝從埃赫納吞宗教改革開始到圖坦卡蒙結束改革的這段時間。這場改革在宗教上否定了其他所有神靈,獨尊阿吞為唯一的至高神。宗教改革伴隨著傳統藝術準則的打破,促進了新的藝術風格的勃興。阿瑪爾納藝術一改傳統的刻板風格,傾向于以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方式描繪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場景。其中動植物成為重要的藝術題材之一,在埃赫納吞修建的新都城埃赫塔吞的宮殿中大量使用了這樣的地磚。在改革失敗后,這樣的風格仍然部分地保留了下來并影響了后來的埃及藝術。</p><p class="ql-block">這塊帶有鳥類和植物的彩繪石膏地板來自于阿瑪爾納南部一個被稱為“美魯阿吞”的宮殿,這座宮殿是為埃赫納吞的女兒梅里塔吞而建。1891年,皮特里在這座宮殿E廳發現了眾多墻畫、地板畫以及各種裝飾品,最引人注目的發現是轉角處被稱為北哈里姆的著名的彩繪路面。大量的碎片展示了以動植物為主題的高品質繪畫,它們以南方的風光為主題。水生植物和紙莎草所蘊含的象征意義與創世神話有關——原初世界以及最初的生命形式正是來自這樣一片混沌水域,因此水生生物的場景象征著戰勝死亡和混沌。在新王國時期,戰勝混亂的主題獲得了更廣泛的意義,在帝王谷圖坦卡蒙墓中發現的鍍金神龕外壁上,王后安克希那蒙就手持著野鴨。</p><p class="ql-block">這塊彩繪石膏地板上描繪了一幅沼澤場景。地板使用了藍、綠棕、黃色的顏料,描繪了沼澤中蘆葦、紙莎草和蓮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一只正要起飛的野鴨。整個場景構圖清新而富有自然氣息。沼澤場景的主題在古埃及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含義。一方面,沼澤泥濘難行且充斥著危險的生物,因此代表了世界原始的混亂狀態,因此需要通過刺殺河馬、行船、捕鳥或捕魚等活動驅散未知的危險。另一方面,尼羅河沼澤為古埃及人帶了豐厚的物產,因此也是豐饒和收獲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梅莉塔吞是圖坦卡蒙的姐姐,在圖坦卡蒙墓室的陪葬品中很多都挪用了其姐姐的陪葬品。梅莉塔吞和圖坦卡蒙有很多姐妹,但死于瘟疫。梅莉塔吞是長女,埃赫那吞去世后,大約8歲左右的圖坦卡蒙匆匆繼承法老之位。埃赫納吞的改革得罪了崇信阿蒙的宗教集團,舊勢力展開了殘酷報復,同時外部勢力也虎視眈眈。梅莉塔吞稱為法老,運用智慧對抗赫梯帝國。梅莉塔吞提出和赫梯帝國王子聯姻,赫梯帝國王子在去往古埃及的路上遇害身亡。這場聯姻計劃,為梅莉塔吞贏得了時間,以便古埃及軍隊獲得重組的銅和錫。為此,年僅十幾歲梅莉塔吞贏得了古埃及民眾的信任。將都城從阿瑪納遷到底比斯。她將過世親人的遺體安葬在帝王谷一座新的陵墓中。梅莉塔吞的母親納芙蒂蒂和祖母泰伊則葬在她的祖父阿蒙霍特普三世(曾統治古埃及40年)的陵墓中。她的弟弟不久后就繼位了,而她自己不知什么原因銷聲匿跡了。有可能是她去世了,但并沒有葬在為自己的準備的陵墓中,這座陵墓成為了圖坦卡蒙的陵墓,而她不知葬身何處。</p> <p class="ql-block"><b>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納吞)巨像</b></p><p class="ql-block">砂巖、顏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公元前1353一前1335年)在其執政的第四年改名為埃赫納吞,意為“阿吞神的阿赫”,并大力推行以日輪之神阿吞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舉措。</p><p class="ql-block">這座埃赫納吞巨像是一組造型相同的雕像的其中之一。這組國王巨像高約四米,曾矗立于卡納克神廟東側的一座阿吞神廟中。不同于傳統國王雕像英武健美的風格,埃赫納吞的形象陰柔,有著狹長的雙眼和下巴。巨像的手腕和手臂上刻有埃赫納吞宗教的禱文:萬歲!在地平線上歡慶的拉-荷拉克提!如阿吞的光芒一樣!</p> <p class="ql-block">【深度解讀】</p><p class="ql-block">埃赫納吞即阿蒙荷太普四世,無疑是古埃及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統治者。他對埃及的統治大約持續了18年,統治時期約為公元前1353-1335年,并以遷往阿瑪爾納的新首都為界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期阿蒙荷太普四世時期以底比斯的阿蒙神崇拜為中心;第二期埃赫納吞時期以阿肯塔頓的阿吞神崇拜為中心。在位的第四年,阿蒙荷太普四世更名為埃赫納吞,意為“阿吞神的阿赫”,阿赫即古埃及人世界觀中的一種靈魂。他大力推行以太陽日輪阿吞神為核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其反傳統性直接地體現在藝術風格的創新和轉變上。</p><p class="ql-block">埃赫納吞死后不久,他的紀念物就被拆除或隱藏在后來修建的建筑下面,他的雕像被推倒、毀壞或摧毀,他的名字從未被收錄進其繼任國王統治時期的任何石刻或紙草書寫的王表之中。直到19世紀20年代初,隨著象形文字的破譯,埃赫納吞的名字才得以重新為人所道。</p><p class="ql-block">埃赫納吞創作了阿吞神頌歌,它被譽為古埃及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他還在統治期間將當時的口語抬高為官方的書面語。埃赫納吞、他的妻子納芙蒂蒂與太陽圓盤一起成為了宇宙的中心,這深刻地改變了埃及藝術的主題與風格。阿瑪爾納藝術因國王埃赫納吞在埃及中部地區營建的新都城而得名。因為在短短十七年里造就了與其他時期截然不同的獨特風格,所以阿瑪爾納藝術在古埃及藝術中顯得格外迷人。</p><p class="ql-block">這尊埃赫納吞巨像是最為典型的例子之一。埃赫納吞巨像是一組相似造型的雕像,并且以砂巖為原料,它們原本有約4米高,被安置在卡納克神廟東墻外的阿吞神廟。這些雕像幾乎完全與埃及傳統審美決裂:巨像所表現的特征與埃及法老英氣健美的傳統形象大相徑庭。埃赫納吞頭頂上下埃及之主的紅白王冠和王巾、額前裝飾著眼鏡蛇、下巴戴著藍色假胡子,王冠和左臂上側的部分保存完好,依然可見曾涂有顏料的痕跡,而他的雙臂交疊抱于胸前,雙手緊握象征王權的連枷和權杖。</p><p class="ql-block">這尊巨像的手腕和手臂處似乎刻有埃赫納吞熱烈推行的教義里的阿吞神圣名:愿地平線上盡享歡樂的拉-荷爾阿赫提萬歲,他的光芒就是阿吞的光芒!這意味著縱使在藝術風格上背叛了傳統,實際上卻完全沒有脫離埃及王權的基本象征。</p> <p class="ql-block"><b>納芙蒂蒂頭像</b></p><p class="ql-block">石英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這件雕像最初被記錄為“第18王朝末期一位英俊國王的頭像”,后來被確認屬于納芙蒂蒂王后,可能曾是一座組合雕像的頭部。</p><p class="ql-block">納芙蒂蒂是埃赫納吞的王后,雕像刻畫了她的優雅容貌,細節寫實,線條柔美,具有阿瑪爾納時期藝術的特點。</p><p class="ql-block">【深度解讀】</p><p class="ql-block">納芙蒂蒂的頭雕由紅色石英巖雕刻而成,屬于第十八王朝。頭雕的眼睛和鼻子受損較為明顯,額頭以上和脖子以下的部分皆缺失。雕像發現于1916年,最初被記錄為“十八王朝末期一位英俊國王的頭像”,后來又被認為是納芙蒂蒂的頭像。它可能是阿瑪爾納時期一個雕像組合的一部分,包括納芙蒂蒂和埃赫納吞的公主們。</p><p class="ql-block">納芙蒂蒂是第十八王朝法老埃赫納吞的王后,雕像刻畫了這位女王優雅的容貌:高高的顴骨,斜視的眼睛,弓形的眉毛,豐滿的嘴唇和細長的脖子。整個頭雕具有強烈的阿瑪爾納時期的藝術風格。埃赫納吞在其在位的十七年里領導了一場文化、宗教和藝術的大變革。在他在位的第六年,他把首都從底比斯遷往北面的阿瑪爾納,并將其改名為埃赫塔吞,這一時期也因此被稱為阿瑪爾納時期。阿瑪爾納時期除了著名的宗教改革,其藝術形式也呈現出相當特殊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b>埃赫納吞及家人浮雕</b></p><p class="ql-block">結晶石灰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這塊石灰巖板曾用于裝飾通往阿赫塔吞(阿瑪爾納)王宮中央大廳的坡道。浮雕畫面中,埃赫納吞及其家人正在為阿吞神舉行儀式,阿吞神呈現為日輪的形式,其光線末端化作一只只人手,代表將神的恩賜傳遞給國王一家。這些光線帶來生命、歡樂與繁盛,照耀著人間的每個角落。</p><p class="ql-block">阿瑪爾納時期,阿吞被升格為唯一的造物主,象征著光和生命的源泉,而埃赫納吞宣稱自己是阿吞之子,也是人與神之間的唯一媒介,因而只有王室成員能參與儀式并與阿吞神互動。阿吞神廟在建筑形式方面也與傳統神廟不同,它沒有屋頂,完全敞開在蒼穹之下,使阿吞神的光芒能照射到神廟的任一角落。</p><p class="ql-block">【深度解讀】</p><p class="ql-block">阿肯塔頓城的宗教建筑是研究阿吞崇拜的神圣儀式與象征體系的重要材料。與埃赫納吞統治早期的那些卡納克東面的神廟一樣,阿瑪爾納地區的神廟、祠堂和神龕是古埃及宗教思想史上最獨特階段的重要物質遺存。從埃赫納吞的朝臣墓葬里所描繪的儀式和游行,到現存的神廟地基與墻壁,阿瑪爾納的建筑遺跡依舊能夠為阿吞崇拜提供全新的見解。這塊石板便是通向阿肯塔頓王宮中央大廳的坡道兩側墻壁上的一塊。</p><p class="ql-block">太陽圓盤阿吞神的神廟在土地規劃和建筑結構方面與傳統的埃及神廟截然不同,尤其與阿蒙-拉的神廟形成鮮明對比,后者通常是內部密閉的隱秘空間,而阿吞神廟則徹底敞露于天空之下,沒有任何屋頂結構。如此一來,阿吞神就能全天候地照耀神廟的所有角落,這正與埃赫納吞倡導的新教義如出一轍。在此期間,不再有任何人形或混合形態的神明受到供奉,只有太陽神以太陽圓盤的單一形態接受埃及人的崇拜,而它的光芒末端以人類手掌的形式向信眾傳遞神明的恩賜。這些光線帶來了生命、歡樂與繁盛,顯示出獨一無二的美,甚至能照亮一切水體的最深處。</p><p class="ql-block">阿瑪爾納時期,阿吞神被埃赫納吞升格為唯一造物主,象征無所不在的光和生命的源泉,而埃赫納吞宣稱自己是阿吞神之子和人神之間的唯一中介,只有王室家族可以直接與阿吞神互動,參與阿吞神的各類儀式。埃赫納吞的一神教改革顯然遭遇了巨大的阻力,特別是來自傳統神祇阿蒙及其神職人員的抵抗,正因如此他的繼承者在他去世后逐漸恢復了多神教的崇拜,并逐步抹去了埃赫納吞及其宗教改革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b>納芙蒂蒂浮雕</b></p><p class="ql-block">石灰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石灰巖板正面是納芙蒂蒂的頭像浮雕,背面是一名呈跪姿的貴族女性形象,可能是某位王后或公主。阿瑪爾納時期初期,由于宗教改革下藝術風格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是學生還是經驗豐富的雕刻家都必須迅速調整自己的技藝。戴爾?埃爾-麥迪納工匠村中發現了大量類似的習作。</p> <p class="ql-block"><b>公主形象草圖</b></p><p class="ql-block">石灰巖、顏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瑪爾納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草圖中的小公主梳著兒童特有的側辮發型,正悠閑地吃著手中的烤鴨。與古埃及藝術中常見的宗教和儀式主題不同,在阿瑪爾納時期的藝術中,富有生活趣味的畫面大量出現,人物的姿態也更加閑適,呈現出一種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的觀察視角。</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鴨肉是人們經常食用的肉類之一。尼羅河谷與三角洲的豐茂沼澤為水禽提供了優良的棲息地,埃及人不僅狩獵野鴨等水鳥,也人工飼養它們,以香料烤制的鴨肉成為了當時人們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在神廟和墓葬的浮雕中,都出現過烹飪和食用鴨子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b>藍冠</b></p><p class="ql-block">費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費昂斯磚,帶有紙莎草池塘圖案</b></p><p class="ql-block">費昂斯</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3.3 少年法老的回歸</b></p><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在統治期間,將都城遷回孟菲斯,立下復興石碑,表明回歸傳統的決心。他精心隱藏王室成員的木乃伊,率領阿瑪爾納的居民走上回歸傳統的道路,并重啟了卡納克與盧克索神廟以及帝王谷的修建和使用。</p><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時代的藝術具有承上啟下的開創性意義。它不僅繼承了父輩埃赫納吞的“阿瑪爾納風格”,還復興了古埃及傳統藝術風格,并在外來影響之下,形成了屬于帝國中期的“圖坦卡蒙藝術樣式”,這種樣式一直影響著19王朝乃至后來的王室貴族藝術。</p><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在十八歲時驟然離世,18王朝的統治也隨著他的離世和“阿瑪爾納改革”的結束落下帷幕。</p> <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一位因1922年其陵墓的發現而成為最聞名的法老。原名圖坦卡吞,意為“阿吞的形象”,表明他與父親埃赫納吞王室家族的關系。但在位期間,圖坦卡蒙摒棄了父親的阿吞神信仰,恢復了對阿蒙神的崇拜,并將名字改為“圖坦卡蒙”,意為“阿蒙的形象”。</p><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9歲登基,18歲暴亡,可能與家族遺傳病和戰爭中的重傷有關。在古埃及,王室為了保持血統純正而普遍存在的近親結婚現象,這種做法帶來了嚴重的遺傳疾病,因此壽命普遍較短。</p><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的祖父是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祖母是泰伊王后;父親是埃赫納吞(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兒子),母親可能是埃赫納吞同父異母的親姐妹奇婭,所以圖坦卡蒙是近親結婚的產物,故疾病纏身;圖坦卡蒙又與同父異母妹妹安克希那蒙結婚,而安克希那蒙的母親是納芙蒂蒂,她是埃赫納吞的首席妻子;因此,圖坦卡蒙未留下存活的后代,雖曾有兩個女兒,但都未能存活(這兩個胎兒的木乃伊在圖坦卡蒙的墓中被發現,其中一個胎兒患有脊柱側彎,另一個胎兒患有先天性畸形)。</p><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的陵墓位于埃及帝王谷,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個保存完整的埃及法老陵墓。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在帝王谷終于發現了圖坦卡蒙的陵墓。墓中出土了超過5000件珍貴文物,包括黃金面具、雕像、珠寶和衣物等。這些文物的發現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引發了西方世界的“埃及熱”。</p> <p class="ql-block"><b>圖坦卡蒙巨像,被埃耶和赫倫布挪用</b></p><p class="ql-block">石英巖、顏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盧克索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埃赫納吞死后,年幼的圖坦卡蒙在孟菲斯接受了加冕,但實權顯然掌握在他的大臣埃耶和將軍赫倫布手中。在繼位的第二年,圖坦卡蒙及其王后就將名字中帶有“阿吞”的部分改為了“阿蒙”,標志著傳統信仰的全面回歸。</p><p class="ql-block">1931年春,芝加哥考古隊在盧克索發現了一座由埃耶(約公元前1327—前1323年)建造、赫倫布(約公元前1323—前1295年)完成的祭廟。遺址中出土了兩座紅色石英巖雕像,其中一座相對完整,收藏于埃及國家博物館,另一座出土時破損嚴重,修復后藏于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p><p class="ql-block">在埃及國家博物館的這座雕像上,埃耶的名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赫倫布的名字,說明后者挪用了前者的雕像,但雕像描繪的顯然不是上了年紀的埃耶。面容的細節顯示,雕像所刻畫的是年輕的國王圖坦卡蒙。他以儀式性的姿態站立,戴著寬項圈和尼美斯頭巾、穿著象征王室的短裙,流暢的身體線條以及面部與肢體的細致刻畫,又凸顯了人物本身的自然特征。</p><p class="ql-block">【深度解讀】</p><p class="ql-block">1931年春季,芝加哥考古隊在試掘時發現了埃耶時期始建、赫倫布時期完工的葬廟。赫倫布被認為是新王國時期19王朝的奠基人,因其恢復了被埃赫納吞改革中斷的阿蒙崇拜而贏得了后世的高度評價。兩尊巨大的紅色石英巖雕像最初立于后門左右兩側寬敞的大廳里,發現時已經傾倒。除了展出的這尊來自開羅的埃及國家博物館藏雕像外,還有一尊雕像現藏于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博物館。赫倫布的名字刻寫在所有原文被涂去的位置上方,那里最初寫的是埃耶的名字,因為確定能夠在某些地方讀到原文的痕跡。然而,雕像的面容描繪的顯然不是上了年紀的埃耶,而是年輕的國王圖坦卡蒙,我們可以根據目前已知的圖坦卡蒙形象去對照和判斷。該雕像明顯是為了圖坦卡蒙而制作的,但隨后由埃耶制作完成、刻寫銘文并樹立于神廟中,并在最后被赫倫布挪用。</p><p class="ql-block">開羅的這尊雕像包括了基座、軀干和頭部,國王身后有背柱支撐,他的左腳向前邁進。基座上的銘文是赫倫布的名字和頭銜:萬歲!荷魯斯、阿蒙-拉所愛之人、兩地王座之主、卡納克神廟的諸人之首、上下埃及之王、(太陽神化身的圣者、拉神選中的)拉神之子,像太陽神一樣永生永存。</p><p class="ql-block">法老圖坦卡蒙的名字曾被后人從卡納克和阿拜多斯正統王表中有意地剔除,所以王表關于18王朝的部分直接從阿蒙荷太普三世跳到了赫倫布。實際上,圖坦卡蒙的身份和出身也依舊存疑,盡管這位年輕的王子顯然是在阿瑪爾納長大的。在埃赫納吞去世之后不久,當時名字還叫作圖坦卡吞的年輕國王就在孟菲斯加冕為王,他只有九歲,孤苦伶仃,生母奇婭和繼母王后納芙蒂蒂都已經去世。新王一繼位,就立刻著手恢復了舊宗教。在其統治的第二年,國王和王后都將自己名字中的“阿吞”改成了“阿蒙”,亦即我們所熟知的“圖坦卡蒙”。圖坦卡蒙本人可能對于這些決策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他的近臣掌握了埃及的大權,而這位少年國王僅僅是大臣埃耶和赫倫布手中的提線木偶。</p><p class="ql-block">【注】到了19王朝,國王開始著手編撰歷史,梳理古埃及國王系譜,埃赫納吞、圖坦卡蒙,甚至之前的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都被除名,因為他們都是異端,為正統所不容。但歷史時期總不能空白,所以就給前后的國王加長了統治時間。要是沒有考古發現,他們就真的被湮滅在歷史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b>赫倫布供奉凱普利碑</b></p><p class="ql-block">石英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赫倫布被認為是新王國時期第19王朝的奠基人,因其恢復了被埃赫納吞改革中斷的阿蒙崇拜而贏得了后世的高度評價。</p><p class="ql-block">這塊石碑刻畫了赫倫布供奉圣甲蟲神凱普利的畫面。凱普利象征初升的太陽、創造以及從無到有的顯化,也象征著太陽神的每日更新和生命的循環。供奉凱普利意味著原本并無王室血統的赫倫布正式履行了國王的職責,他獲得了神的眷顧,同時也擔當起維系宇宙秩序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b>黃金花冠,帶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王名</b></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公元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塞提二世是第19王朝的第五位國王(公元前1199一前1197年),他的王后是塔沃瑟瑞特。在繼承人西普塔夭折后,塔沃瑟瑞特王后效仿三百年前的女王哈特謝普蘇特,登基稱王并擁有了法老的頭銜。</p><p class="ql-block">這件花冠由一個金圈和16朵玫瑰花飾組成,花瓣上刻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名字,可能是二人所生的一位小公主的隨葬品。</p><p class="ql-block">【深度解讀】</p><p class="ql-block">塞提二世是新王國時期19王朝的第五位國王,其統治時期為公元前1199年到1197年,王位名意為“太陽神的顯現是強大的,拉神選中之人”,他是前代國邁仁普塔和王后伊塞特諾弗瑞特之子,他的王后是塔沃瑟瑞特。塞提二世的兒子西普塔短暫統治埃及后去世,他的繼母塔沃瑟瑞特效仿三百年前的埃及女王哈特謝普蘇特,自稱為埃及女王并冠以法老的名稱和頭銜。塔沃瑟瑞特在帝王谷的墓葬的歷史非常復雜,該墓葬始建于西普塔統治的第二年,后續由塔沃瑟瑞特繼續修造,可能用于埋葬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夫婦,但后來被20王朝的首位國王塞特納赫特篡奪。1908年發現的小型墓葬可能屬于這對夫婦的早夭女兒,并且可能被洗劫了他們合葬墓的盜墓賊用于藏匿贓物,其中發現的小型棺材及其他隨葬品表明這些物品屬于一個身故的小女孩,極有可能是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所生的小公主。這個小王冠由一個黃金小圈和16朵玫瑰花構成,其中5朵花的花瓣上刻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的名字。考古學家在這座墓室里發掘出了帝王谷之中最華麗的貴金屬首飾,包括金制的王冠、串珠項鏈、指環、手鐲、護身符以及銀制的拖鞋和“手套”等,這座墓葬也因此被稱為“黃金墓葬”。</p> <p class="ql-block"><b>由串珠組成的門納特項鏈</b></p><p class="ql-block">青銅、費昂斯、玻璃</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門納特(Menat)是一種由多排珠子和護身符組成的項鏈,被視為哈托爾女神的象征物之一。哈托爾女神司掌音樂、舞蹈、戀愛與繁衍,人們在儀式中向女神獻上門納特項鏈以祈求其庇佑,特別是在生育和分娩方面。門納特也是一種儀式樂器,在搖動時串珠發出的叮當聲被認為可以安撫神靈、取說女神,并帶來她的祝福。這件門納特項鏈上的護身符為哈托爾女神的形象,更加強了女神與其之間的聯系。</p> <p class="ql-block"><b>串珠項圈</b></p><p class="ql-block">費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瑪爾納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這件項圈出土于阿瑪爾納的王宮附近,可能屬于埃赫納吞的某位女眷。它由七排制成蓮花花瓣形狀的費昂斯串珠組成,串珠為明快的紅、黃、藍、綠、紫等顏色,不僅反映了珠寶匠人對自然世界的細心觀察,還象征著蓮花源源不斷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b>國王頭像習作</b></p><p class="ql-block">石灰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瑪爾納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此件未完成的浮雕是工匠的練習之作。浮雕中的國王頭戴圓形假發,額前裝飾有圣蛇徽標,顯示出國王的身份,其面部刻畫體現出阿瑪爾納風格人像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深度解讀】</p><p class="ql-block">這塊石灰巖上刻有兩個只到脖頸處的國王頭像,呈淺浮雕狀,出土自十八王朝國王埃赫納吞建立的新都阿瑪爾納。新王國時期,工匠們常會在正式雕刻造像前先用石灰巖練手,此件未完成的浮雕即工匠的練習之作。頭像戴有圓弧形假發,露出耳朵,額前盤旋圣蛇,這標示著他們的國王身份。而他們那頗具特色的長相與其他國王頭像迥異,正是阿瑪爾納風格的典型特征。埃赫納吞進行宗教改革,建立新都,亦在藝術上開辟新流,學者們以其新都來命名,但這一風格流行時間甚短,圖坦卡蒙時期恢復舊制,便也回歸了傳統藝術。因這塊石灰巖板上沒有文字,很難得知兩個頭像究竟屬哪位國王。有學者認為兩個頭像都屬于埃赫納吞,但也有學者認為兩個頭像分別屬埃赫納吞和他的繼任者斯門卡拉。</p> <p class="ql-block"><b>帶有埃耶王名的費昂斯磚</b></p><p class="ql-block">費昂斯、顏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拉美西斯二世與兩位女神像</b></p><p class="ql-block">紅花崗巖</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科普托斯神廟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這件雕像原本屬于中王國國王辛努塞爾特一世,后被拉美西斯二世採用。拉美西斯二世右側為伊西斯,左側為哈托爾,國王頭戴尼美斯頭巾,女神們則頭戴三分式假發,雕像背面和王座側面均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兩位女神的名字及頭銜。</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他與赫梯帝國達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和平條約——卡疊什條約,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時期修建了大量紀念建筑,同時也將多位前任國三的紀念物挪為己用,這座雕像于1895年被納入埃及團家博物館的館藏中。</p> <p class="ql-block"><b>【深度解讀】</b></p><p class="ql-block">這組雕像描繪了拉美西斯二世與兩位女神的形像,由英國埃及學家皮特里發現于科普托斯的主神廟。早期學者認為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中王國時期的辛努塞爾特一世,而最新的研究通過雕像風格的比較,指出它的基本特征實際上屬于18王朝國王阿蒙霍特普三世時期。該組雕座像有真人大小,拉美西斯二世坐在伊西斯和哈托爾中間,蒙受兩位女神的蔭蔽與保護,此類構圖的早期范例是古王國時期的國王門卡拉的站立組像。三者并肩而坐,目光向前,雙手安放于大腿之上。三個人物近乎完好無損,但每個人的右臂前部都有裂紋,其中國王和哈托爾的手臂已被修復。國王正襟危坐,氣勢軒昂,略高于兩側的女神,頭戴條紋涅姆斯頭巾,其細節在拉美西斯二世時期得以重新雕琢。他的鼻子遭到破壞,而嘴角微微上揚,身體的肌肉線條流暢明顯,下身穿著寬腰的賽奈迪特短裙,王名刻寫在裙帶之上。兩位女神同樣莊嚴地坐在國王身側,左手邊是女神哈托爾,右手邊是女神伊西斯,二者樣貌幾乎一模一樣,左手平放于腿上,右手則持有生命符號安柯,身體特征雕琢得細致入微。在座像的人物部分之外,座椅的各面都銘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兩位女神的眾多稱謂和頭銜。</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大帝不僅是古埃及最偉大的法老王之一,還是古代世界里最杰出的外交家。拉美西斯二世被恰當地昵稱為“大帝”,他一手造就了埃及獨創的和平范本,遠遠要比同時期任何所謂的和平都更具價值,而后更是成為了后世和平條約的原型。古代的政治領袖通常至少擁有一項軍事成就,古代的統治者則往往兼任軍隊的最高統帥,但只有拉美西斯成為了唯一擁有和平成就的掌權者,曾與虎視眈眈的強敵赫梯帝國達成了長久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在埃及歷史后期成為最重要的女神,其起源頗具神秘色彩。與其他神明不同,沒有任何一個埃及城鎮聲稱是伊西絲崇拜的發源地或這位女神的安葬地,實際上在第五王朝之前從未存在過關于她的確切記載。然而,伊西斯在《金字塔銘文》里顯得格外重要,其職能是幫助和保護去世的國王。在后期的喪葬文獻中,伊西斯的蔭蔽與保護向下擴展到了貴族和平民,她的力量和吸引力不斷膨脹并最終超越了奧賽里斯,伊西斯幾乎受到了所有埃及人的崇拜。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重要性持續增加。作為具有巨大力量的女神,伊西斯與其信徒之間的關系是個人的和直接的,這種連結從今生一直延伸到來世。</p><p class="ql-block">哈托爾作為古埃及最偉大的女神之一,可能起源于前王朝或早王朝時期,盡管關于她的大部分記載都來自于更晚的時期。哈托爾在《金字塔銘文》中出現得不多,但她在《棺槨文本》以及后來的宗教文獻中非常重要。哈托爾在神話中被視作古代鷹神的母親。作為神明的母親或配偶,哈托爾的主要崇拜中心是丹德拉。同時,她還擁有保護和治愈的職能,后者可能源自一則神話,即荷魯斯的眼睛被塞特所傷而致盲之后,女神哈托爾設法為他恢復了視力。</p> <p class="ql-block">壯麗的尼羅河流經千里沙漠,匯入地中海。在她滋養的廣袤黑士地上,古埃及文明萌發壯大,成為地中海文明圈的中心和人類文明最早的源頭之一。古埃及,總與“震撼”和“神秘”相連,在這里,誕生了最早的文字、城市和國家,建立了古代最發達的來世信仰體系,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文明成就;在這里,希臘文明與古老的東方諸文明經歷了復雜的融合過程,多元文化在選擇和再造中傳承發展,走向未來。</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c6tgge2" target="_blank">古埃及文明特展(上博—法老的國度)(1)</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c75gyc6" target="_blank">古埃及文明特展(上博—法老的國度)(2)</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c7yzooj" target="_blank">古埃及文明特展(上博—法老的國度)(3)</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c8k7eef" target="_blank">古埃及文明特展(上博—薩卡拉的秘密)(4)</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西市|
美姑县|
牡丹江市|
延安市|
安多县|
儋州市|
房产|
札达县|
阳泉市|
宁强县|
镇远县|
洛宁县|
新巴尔虎左旗|
淳安县|
田林县|
朝阳县|
屯昌县|
青州市|
台北县|
黄石市|
许昌市|
孝感市|
宜兰市|
南安市|
西充县|
稷山县|
舞钢市|
阳山县|
荃湾区|
藁城市|
民县|
张掖市|
东乌珠穆沁旗|
白玉县|
哈巴河县|
会同县|
泾川县|
玉树县|
佳木斯市|
合肥市|
突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