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大家人壽組團乘坐大巴前往天津,開啟兩日游。為簡單明了,我以時間先后順序,用照片和文字方式分享我們曾經度過的快樂時光。<br>早上8點,團員在北京朝陽區富力雙子座B座集合,分別乘坐兩輛大巴駛往天津。 大約2.5小時后抵達天津的意大利風情街,進行了1個小時的旅游觀光。<br>天津意式風情區位于天津市河北區,前身為意大利在境外唯一的租界,意式風情區內137棟風貌建筑全部由意大利建筑師設計,包括領事館、兵營、學校、醫院、教堂、球場、菜市場、消防隊、花園、廣場等西洋古典建筑。街區風貌獨特,是目前意大利本土之外亞洲唯一保存良好的意大利風貌建筑群落。天津意式風情區先后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被中國步行商業街工作委員會授予“中國特色商業街”稱號。 <br> 意式風情街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早在1902年6月7日,天津海關道唐紹儀與新任意大利駐華公使嗄里納簽訂了《天津意國租界章程合同》,劃定天津意租界的范圍——介于天津奧租界與天津俄租界之間,南臨海河,北到津山鐵路,與天津法租界和天津日租界隔河相望,面積771畝。同年意大利首任駐天津領事費洛梯上尉在進行認真勘測和規劃之后,利用海河清淤的廢土墊平沼澤洼地,修建排水系統,興建意大利風格的花園住宅并完善相關的服務設施,包括俱樂部、意國花園、菜市和警察局。<br>1946年,天津意租界被中華民國政府收回。<br>1949年,解放后,名人故居被作為政府辦公或分給國營企業和普通居民。<br>目前區內擁有保存完整的百年歷史歐洲建筑近200棟。有梁啟超、曹禺、張廷諤、王卓然等多處中國名人故居。<br> 主要景點包括馬可波羅廣場,以中意兩國歷史有著聯系的馬可波羅為名,將租界中心廣場命名為“馬可波羅”廣場,這個名字一直保留至今,而其他帶有洋味街道的名字早已更名。 廣場周圍別墅房頂多為意式角亭,有園亭、方亭之別,圓柱和方柱之分,并分別用圓拱、平拱、尖拱、連拱、垂柱進行點綴。這些角亭高低錯落,構成優美的建筑空間,是亞洲僅存的一片原汁原味的地中海建筑群。 點綴在街道中央的雕塑,不僅美化了環境,還讓市民和游客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城市的文化底蘊。 另外比較有特色的是意大利兵營。天津曾經有9個國家建有租界、設有駐軍,只有意大利軍營是目前天津保存最好的外國軍營,大樓首層為公用設施,上面就是士兵的宿舍,當時意一共有官兵999名,后被日本人、美國人和國民黨的軍隊當成的軍營。 可惜當地導游沒有安排我們參觀意大利兵營及天津回力球俱樂部等知名景點,又趕上梁啟超故居正在修繕,好在看到了當今天津的網紅打卡點鐘書閣,這座建筑比較有特色,是一幢單獨的建筑,比位于北京海淀區科學院南路2號院融科資訊中心B座B2層的鐘書閣大很多。 午餐后游覽的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區,位于天津市和平區,范圍包括成都道以南、馬場道以北、西康路以東、南京路與馬場道交口以西的一片長方形區域。 五大道地區原為清末英租界,1902年被擴充為英國租界。1916年,英租界工部局開始對五大道地區進行開發建設;20世紀80年代初,天津市政府對五大道地區進行了整修。五大道文化旅游區有各類建筑2185棟,其中歷史風貌建筑423所,文物保護單位347處。著名的五大道內的建筑既有哥特式、巴洛克式、羅曼式、拜占庭式,又包括中世紀的南歐風格、19世紀的折中主義風格,匯集了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國的建筑多達230多幢,被稱做“世界建筑博覽會”,構成了一種凝固的藝術。如今,五大道不僅是天津租界民居建筑和市政園林的典型代表,還見證了近代中國社會的劇烈變革。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獲評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br>“五大道”的命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形成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這一區域居住的多是高級知識分子和領導同志,因域內有“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重慶道和成都道”五條較長的街道故名,而其間的常德道因為較短未包括在內。另一種說法則是天津地方史專家金彭育先生引述原和平區龐其中副區長的回憶:20世紀80年代李瑞環擔任天津市長時,在實施天津房屋整修時,當時房管局總工程師章世清選定了一個范圍,即“成都道、南京路、馬場道、西康路和貴州路”五條道路合圍的區域。于是,“五大道”的叫法就流傳下來,并成為這一區域的簡稱。<br>“五大道”僅僅是天津租界的一部分,從1861年至1945年,長達85年間,天津共有九國租界。在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這些租界是享有“治外法權”的“國中之國”。尤其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社會與朝政更迭變幻,租界便成了政治的避風港,加之天津得地理、交通與海關之利,充滿商機,許多清朝皇親國戚、遺老遺少從北京來到天津租界寓居;另有許多富賈巨商、各界名流、紅角、北洋政府時期的要人也曾在此留下過足跡。由此也開啟了五大道街區隨歷史浮沉的序曲。<br>五大道地區的地名有三個特點:一是獨立宅邸多,里巷數量少,而名人名樓概以門牌為標識,不另命名,不設匾牌張。二是街巷通名以“里”為主,“胡同”之名在這里已銷聲匿跡。三是出現了“大樓”“別墅”“村”“坊”一類公寓莊園的通名。五大道早期的住戶還是以華人為主,將自己喜歡的西式建筑風格,融入到自己的房子中,設計起來更加隨意。中西建筑的各種標志性表現形式在這里互相碰撞,形成了五大道上一座座風格迥異的各色洋樓。<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張作霖三姨太舊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孫殿英舊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偽滿洲國領事館舊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叔福舊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街景</h3><div>始建于民國九年(1920年)的民園體育場位于五大道的中心區域。民國十五年(1926年),由英國奧運冠軍李愛銳參與設計并主持提升改建,是當時遠東地區首屈一指的綜合性體育場,也是中國第一個燈光足球場。</div> 該體育場曾經舉辦過遠東運動會、萬國運動會、華北運動會等國內外大型比賽,解放后一直是天津足球隊的主場,因此成為天津市民心目中的記憶坐標。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民園體育場經歷多次重建和大修后形成了此處改造前的建筑風格。隨著城市發展格局的變化,其體育競技的基本功能已逐漸消亡。<br>2012年,和平區啟動了民園體育場保護利用提升改造工程。此次提升改造后,新的民園廣場總建筑面積7.2萬平方米,分地下地上建筑和中心綠地,內廣場保留了400米跑道。體現了“名稱不變、形態不變、功能更加豐富”的設計理念。 <p class="ql-block">設立了天津體育博物館、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五大道歷史博物館、民園開心麻花劇場等。</p><p class="ql-block">在民園廣場的門前便矗立著一座“大力神杯”,眾所周知,大力神杯是足球的象征。而民園廣場外的這座“大力神杯”也訴說著民園廣場曾經的足球記憶。這里是天津足球的起源地,是天津足球輝煌的象征,如今這座“大力神杯”已成為民園廣場的標志建筑之一,傳承著有關天津體育的記憶。</p> 五大道歷史博物館位于民園廣場游客服務中心二層。 通過實物和照片,展示了五大道地區一百年前的歷史生活痕跡,近千件文物還原了上世紀初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的生活場景。 如鋼琴、具有暗道的壁爐、古董掛鐘和行李箱,以及各種式樣奇特、充滿歐式風情的家具等。 通過這些實物展品和歷史照片,向游客傳達了五大道的起源、歷史建筑和歷史名人信息。 讓游客能夠深入了解五大道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感受這個地區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歷史底蘊。<div>一進天津城心社區,就看到墻上寫著大大的幾個字“我愛天津話”和布滿墻上的標牌。</div> 不知看官看到這些標牌,能領會到幾個天津話的含義呢?<br>參觀完具有民國風的城心社區后,入住友誼賓館,因傍晚和晚間均為自由活動時間,我們一行幾人相約步行去離賓館不遠的瓷房子。<br>去瓷房子的路上,我發現了馬路對面的張學良故居,這令我們一行人興奮不已。同時我又發現張愛玲故居就在身旁,趕緊拍照留念。<br> 長期以來,張愛玲天津舊居的具體位置一直存在爭議。2007年,導演李安曾來天津尋訪,但未能確定具體位置。最終通過文獻《符璋日記》中對張家住址的記載、張愛玲文章中提到的門牌號、幼年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在舊居前合影里的建筑物比對,鎖定了張愛玲天津舊居地址應為和平區赤峰道83號。<br>張愛玲故居是一幢建于民國時期的三層坡屋頂聯排住宅,現已被納入和平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這座建筑不僅是張愛玲童年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她文學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之一。<br>通過“度娘”,我了解到張愛玲于1923年隨父母遷居天津,入住赤峰道83號,并在此生活了近6年。她在散文中曾提到:“第一個家在天津”。目前故居一樓經過修復后,于2021年9月向公眾免費開放。修復工作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盡可能還原了張愛玲在天津生活時期的樣貌。故居為磚木結構,整體布置溫馨,院落中的建筑裝飾古樸而洋氣。故居內保留了民國時期的樣貌,包括古色古香的家具裝飾、一架老式鋼琴等。天津張愛玲故居不僅是一處歷史建筑,更是張愛玲文學創作的重要見證,有興趣的文學愛好者和歷史研究者可前往一探究竟。<br>目前,這處引人注目的歷史建筑,醒目的“張愛玲舊居”,不僅是一處歷史建筑,更是一處富有愜意生活的咖啡廳。<br> 位于天津市和平區赤峰道78號的天津張學良故居,又稱少帥府,是一棟巴洛克風格為主的三層米灰色洋樓。2021年12月,張學良故居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該建筑始建于民國十年(1921年),民國十三年(1924年)張學良以張壽懿(張作霖五夫人)名義購自法國領事館,同年,張學良率部進駐天津,住進小洋樓,此后的民國十三年(1924年)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張學良每次來津都會住在這里。1949年后張壽懿去了香港,由其子張學銓管理出租。1956年進行私房改造后由國家經營,1960年改按公產掌管,先后被作為政府辦公樓,也曾開過酒樓、婚紗店等。2010年,天津市積極推動小洋樓開發,于2012年10月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和普通博物館不同,這座沉浸式博物館里呈現出百年前張學良在此的生活場景。<br>張學良故居共有前后兩幢磚木結構樓房。 前樓建于民國十年(1921年),為三層帶地下室;后樓為二層,建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兩幢樓共有42間房。前樓正面二、三層設有屋頂平臺,室內寬大考究,內部樓梯、地板、門窗等均采用菲律賓產木料,衛生設備齊全,院內植有草坪。前樓為主樓,建筑較高,立面上有許多裝飾,如石雕、鐵藝、花窗等,造型精美,技藝精湛。<br>前樓一層有接待大廳、中西餐廳和梅蘭芳舞臺。客廳里最顯眼的是趙四小姐喜愛的鋼琴,據說,這架鋼琴所有的琴鍵都是象牙制作。 而大廳盡頭,則被設為“梅蘭芳舞臺”,張學良喜歡京劇,和梅蘭芳的關系非常好,經常邀請梅蘭芳來到少帥府,所以專門設置了這處梅蘭芳舞臺。 二層是書房、軍政議事廳以及他和趙四小姐的臥室,還原了張學良與夫人的起居生活。 議事廳里還保存著百年前的冰箱,冰箱上下兩層,將冰塊放在食物下面冰鎮,起到冷藏的作用。 二層房間里還有孫文書寫的橫幅。 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臥室則溫馨舒適,房間中的法式壁爐是民國時期保留下來的。<br>三層是建筑中最大的房間:家宴舞廳。 主要用來舉辦家庭聚會,是典型的西洋風格,有老式的酒吧、舞臺等,中間就是寬敞的舞池。 樓里的衛生間以現在眼光來看也不過時。 庭院立有張趙二人的雕像,在現當年情竇初開的趙四小姐和英姿雄發的少帥。 距離天津張學良故居不遠就是瓷房子,位于赤峰道72號,是一個用古瓷器修建而成的法式洋樓,建筑面積為4200平方米。瓷房子的前身是一棟法式小洋樓,曾是近代中國外交家黃榮良的故居。解放后成為天津市和平區工商局的辦公樓,因工商局遷往新址而被閑置。2002年9月,粵唯鮮集團總裁張連志以3000萬買下這棟小洋樓,并將其貼上古瓷器建成“瓷房子”,于2007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br>瓷房子共用了7億多片古瓷片、13000多件古瓷瓶、瓷盤、瓷碗,300多尊歷代石雕造像,300多件漢白玉石獅子,300多個瓷貓枕,以及20多噸的水晶瑪瑙等裝飾。被稱為“中國古瓷博物館”。<br>瓷房子的平安墻由數百個民國時期和晚清時期的古瓷瓶壘砌而成,房頂用古瓷片拼成的巨龍盤旋出“China”的圖案。 瓷房子是天津的一個重要網紅打卡點。2010年被《赫芬頓郵報》評為全球十五大設計獨特博物館之一,2011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不覺已到晚餐時間,我們一行三人選中了和平區赤峰道天河城購物中心6樓的梨花,再一次感受到了在天津消費真是比北京便宜不少。我們大快朵頤,真是“酒足飯飽”,滿嘴流油地步出了餐廳。 關鍵是,消費價格還對古稀老人很友好。 為了消食,我們三人決定步行回友誼賓館,路上看到了華燈初上的瓷房子和張學良故居,在彩燈映照下,別有一番與白天不同的韻味和神秘感。 看來此番自由活動,收獲還是滿滿的。<br>第二天上午的重點是大家人壽社區推介會。 豐盛的午餐之后驅車去古文化街游覽,意外發現古文化街有座天后宮,而且還是全國文保單位,再加上七旬長者持身份證免費,我兩毫不猶豫進內參觀。<br>天后宮又稱小直沽天妃宮、娘娘宮,位于天津市南開區古文化街80號,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是天津市區較古老的建筑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的媽祖廟之一。<br>天后宮坐西朝東,占地面積5352平方米,建筑面積1734平方米。天后宮的中軸線自東向西,是從面向海河的戲樓開始,依次是幡桿,然后才是天后宮的山門。 幡桿,高26米,由若干根銅糙木和鐵糙木接成,外層纏麻抹灰,再涂上油漆,經冬歷夏,堅固結實。據說幡桿初立時,一方面掛燈,為往來三岔河口的漕船導航,另一方面在農歷每月初一、十五進香日及廟會期間,專門懸掛天后封號長幡。<br>進入山門,依次為牌樓、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啟圣殿。兩側配以鐘樓、鼓樓、關帝殿、財神殿、其他配殿及過街樓張仙閣等建筑。是研究宋元時期媽祖廟建筑特征的活化石,是現存唯一實例,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br> 1982年定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門+牌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殿</h3><div>可以看到正在修繕的正殿和鳳尾殿。</div> 正殿后方的鳳尾殿,可以看到供奉著的凈瓶觀音、滴水觀音和渡海觀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鳳尾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藏經閣</h3><div>據說這里曾貯藏5千余卷《正統道藏》,1957年改由故宮博物院收藏。</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啟圣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軸線兩側的鐘鼓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北配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臺灣媽祖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關帝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元辰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財神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碧霞元君殿</h3><div>以及啟圣寺南北兩側的影壁。</div> 舊時每年天后誕辰,都會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各種大型民間酬神廟會活動,沿河的船戶、周邊的善男信女也會到來,各地商賈云集,造就了宮南宮北大街的繁華熱鬧,現在這條街叫做古文化街,這里充滿了地域風俗的店鋪和小吃攤。 天津是一座有明確歷史記載的“有生日”的城市,其建城時間可追溯至明永樂二年(1404年),至今已621歲。對于一座城市,無論往昔多么輝煌、時尚,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會多多少少留下歷史的痕跡,讓我們有幸能夠在這一天半的時間里,走進這座城市,感受“史海鉤沉鑒往知來”的深刻內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安县|
邵阳市|
得荣县|
大方县|
尚义县|
清水河县|
南宁市|
益阳市|
汉寿县|
揭阳市|
凤阳县|
龙门县|
宿松县|
汪清县|
东阳市|
萝北县|
庐江县|
福清市|
石家庄市|
土默特右旗|
叙永县|
大连市|
武城县|
遂平县|
上犹县|
贵溪市|
乐平市|
陈巴尔虎旗|
水富县|
灵山县|
乐清市|
勃利县|
册亨县|
唐山市|
阆中市|
抚松县|
广宁县|
通城县|
承德县|
封开县|
松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