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吉歲從征 廉留人間<br> ——記老八路連吉功平凡而感人的故事<br> <br> 龔晉華<br> <br>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當我們將目光拉回到那段戰火漫天、風云翻滾的崢嶸往昔,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平凡的市井巷陌、田間地頭走來,沒有傲人的身世,卻懷揣著對國家滾燙而赤誠的熱愛;他們手無御敵長纓 ,卻憑借著一身孤勇,敢于直面槍林彈雨;他們身形單薄渺小,卻擁有著鋼鐵澆筑般的意志,任歲月侵蝕、戰火洗禮,都無法撼動分毫。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在歷史長河中鐫刻下了永不褪色的深刻印記,連吉功,無疑就是這其中較為出色的一位老八路。<br> 呂梁山脈連綿起伏,似大地的巨龍蜿蜒盤踞,黃河之水滔滔不絕,奏響激昂的生命之歌。在這山水相依的晉西北大地,呂梁英雄紀念廣場內,靜靜坐落著一座承載厚重歷史的殿堂——晉綏軍區八分區紀念館。它宛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默默見證著歲月的流轉,銘記著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走進紀念館,連吉功的戎裝舊照安靜地陳列在展墻之上。照片里的他,身姿筆挺,恰似一棵蒼松扎根于山巒之巔,無論風雨如何肆虐,都傲然挺立。他的眼神堅定熾熱,猶如一團熊熊燃燒、永不熄滅的火焰,穿越了歲月的層層迷霧,直直地撞進每一位觀者的心底。盡管時光在照片上留下了斑駁陸離的痕跡,可那獨屬于他的英勇與豪情,卻像是被封存在時光琥珀里的光芒,一旦開啟,便洶涌澎湃地撲面而來。往昔的熱血與激情不僅未曾消散,反而在歲月的陳釀下,愈發醇厚深沉,每一道光影、每一抹色彩,都在訴說著那些金戈鐵馬的過往,與呂梁山脈的雄渾、黃河咆哮的磅礴相互呼應,共同勾勒出一幅氣勢恢宏的革命畫卷。<br> 紅色故事志愿者滿懷期待地趕到連家后,迎接眾人的是連吉功的大女兒連棟。歲月這把無情的刻刀,在她臉上留下了深深淺淺的皺紋,可她的熱情卻絲毫未減,恰似冬日里最溫暖的那縷陽光,輕柔地灑在每一位志愿者的心田,暖化了他們一路奔波的疲憊。盡管連老已然離開了人世,但家中的每一處布置、每一件擺放的舊物,都像是時光的忠實記錄者,默默地留存著往昔歲月的點點滴滴。它們就像是一個個沉默卻深情的講述者,無需言語,便能讓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眾人眼前徐徐展開。連大姐滿含著對父親的深深思念與敬愛,緩緩講述著父親的過往。在她那飽含深情的敘述里,那段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歷史,仿佛被一雙無形卻有力的大手,緩緩拉開了厚重的歷史帷幕,一幀一幀,徐徐鋪陳開來。連吉功身上的每一道傷疤,背后都藏著一段可歌可泣、動人心弦的感人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承載著那個熱血沸騰、激情燃燒的偉大時代,承載著他堅定不移、矢志不渝的崇高信念,更承載著無數先烈為了如今和平生活所付出的鮮血與生命,那是一段段用生命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最好見證。<br>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1927年12月29日,連吉功出生于交城縣水峪貫鎮野珠村的一個普通家庭,命運的巨輪仿佛迫不及待地將他卷入了時代的洶涌洪流。年僅13歲,尚處于懵懂少年的他,內心卻早已被對自由與正義的向往填得滿滿當當。那向往,如同春天里破土而出的種子,一旦扎根,便迅速在他心底生根發芽,茁壯成長。<br> 1940年,連吉功懷揣著滿腔熱血與堅定信念,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了晉綏八分區游擊三大隊,在晉綏軍區八分區司令員韓鈞與政治委員羅貴波身邊擔任通訊兵。這兩位領導,宛如英勇無畏的領航者,帶著八分區的戰士們積極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他們的作戰風格靈活多變,時而如出山猛虎,氣勢洶洶地迅猛突襲敵人據點,打得敵人聞風喪膽;時而似靈動游魚,巧妙周旋于山林之間,在敵人的包圍圈里進退自如;時而又像隱匿在暗夜的刺客,趁敵人毫無防備之時,給予致命一擊。在這片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的土地上,連吉功在充滿斗志與熱血的環境中迅速成長,就此開啟了他波瀾壯闊、充滿傳奇色彩的軍旅生涯。<br> 在抗日前線,連吉功逐漸成長為一名堅毅的戰士。槍林彈雨中,他的身影無畏而堅定,每一步都踏出英雄的足跡。由于作戰英勇,連吉功在戰斗中多次負傷,政委羅貴波十分欣賞他,還拍著他的頭,給他起了個“小炮彈”的外號。從那以后,羅政委每次見到連吉功,總是先拍著他的頭,“小炮彈”長、“小炮彈”短地叫著,然后才開始說話。有一次,羅政委的手剛拍到連吉功頭上,就瞬間呲牙咧嘴地大叫起來:“好痛!好痛!你這個小家伙可真壞!”連吉功則哈哈大笑,跑得比兔子還快,一溜煙就逃之夭夭了。原來,他在自己濃密的頭發下藏了一顆圖釘。<br> 陽泉市慶祝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一場隆重的紀念會在莊嚴肅穆的百團大戰紀念碑前召開。連吉功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他的胸前,除了佩戴著過去的老勛章外,還掛著兩枚金光燦燦的新獎章,一枚由國家特制,另一枚是朱德元帥孫子朱和平將軍個人特制,全國為數不多的老八路獲此殊榮 。他被特意安排在主席臺前排就座,身姿依舊挺拔,歲月似乎并未在他身上留下太多頹唐的痕跡,反而為他增添了幾分歷經滄桑后的沉穩與堅毅。<br> 連吉功向人們講述自己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親身經歷。那些驚心動魄的戰斗場景,在他的講述下,仿佛重現在眾人眼前。抗戰期間,連吉功在槍林彈雨中穿梭,面對兇狠殘暴、滅絕人性的日本侵略者,他毫無懼色,眼神中透著堅定與決絕。那眼神里,有對侵略者燒殺搶掠暴行的憤怒,這憤怒如同熊熊燃燒的烈火,足以將敵人的罪惡行徑燒成灰燼;有對勝利的強烈渴望,這渴望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著他在黑暗的戰爭歲月里不斷前行;更有對祖國的無限忠誠,這忠誠如鋼鐵般堅硬,經得起千錘百煉,任憑風雨侵蝕,都堅定不移。日本鬼子的刺刀傷和槍傷,曾給他的身體帶來鉆心的劇痛,每一道傷口,都是侵略者殘暴的鐵證。但這些傷痛不但沒有讓他退縮半步,反而如同一把把烈火,讓他趕走侵略者的決心燃燒得愈發熾熱。那決心,像山峰般巍峨聳立,成為他在戰爭歲月里最堅實的精神支柱。<br> 抗戰勝利后,解放戰爭的號角再次吹響,連吉功毫不猶豫地又投身其中,為解放全中國繼續拼搏奮斗。 <br> 1946年6月,晉中戰役中的徐溝戰斗爆發。此次戰役由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徐向前統一指揮,副司令員兼副政委周士第、參謀長陳漫遠、政治部主任胡耀邦等協同作戰。在這場關鍵戰斗中,連吉功跟隨部隊,在徐向前等將領精妙的戰略布局與指揮下沖鋒陷陣。<br> 戰場上,他親眼見證我軍靈活運用戰術,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智慧:時而聲東擊西,部隊佯裝攻打東邊,實則突襲西邊,讓敵人暈頭轉向、摸不著頭腦;時而圍點打援,先包圍敵人的重要據點,引誘敵人前來救援,再將其一網打盡,使敵人的救援計劃化為泡影;時而穿插分割,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插敵人防線,把敵人的陣地撕得粉碎,不斷突破敵人防線,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br> 據原福建省軍區副司令員張九德(時任晉中軍區14團團長)回憶文稿記載:孟封鎮的戰斗激烈地進行著,交火持續不斷,一時間槍林彈雨,炮火紛飛,刺鼻的硝煙味與濃烈的血腥味在空氣中肆意彌漫。閻錫山匪軍在一戶高門大院修筑的一座碉堡異常頑固,久攻不下,接連有三名敢死隊員在沖鋒的路上壯烈犧牲。就在這僵持不下的危急時刻,連吉功如離弦之箭,從團長張九德身后猛然沖了出去,他緊緊抱著炸藥包,向著碉堡飛奔而去,嘴里大喊著:“我就不信干不掉你!”可命運卻在此時和他開了個殘酷的玩笑,一顆罪惡的子彈如惡魔般襲來,從他的左眼射入,直穿到右眼背后。剎那間,他眼前一黑,失去了知覺,隨后被戰友們緊急送往位于汾陽縣一個天主教堂里的野戰醫療所救治。當地老百姓看到這個滿臉鮮血腦袋腫得像皮球一樣大的小兵,都不禁搖頭嘆息,紛紛說道:“這個兵恐怕是活不成了。”由于當時戰地醫療條件極為有限,醫護人員能做的僅僅是每日用鹽水為他消毒。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如此簡陋的治療條件下,他竟奇跡般地慢慢康復了。但遺憾的是,年僅19歲的他,從此永遠失去了光明,再也無法目睹這五彩斑斕的世界,而那顆子彈也永遠地留在了他的顱腔內,成為那段殘酷戰爭歲月的痛苦見證。<br>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戰斗,他們創造了一個團殲滅敵軍五個團、俘獲敵人400多名的輝煌戰果。這次重傷讓他右眼永遠失明,左眼視力也僅剩微弱的0.01光感,世界從此在他眼中失去了一半的色彩。<br>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0年,連吉功已經回到了山西省軍區工作。一次,他在往野戰部隊送兵時,恰逢美國侵略者悍然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部隊正在開展抗美援朝動員大會。連吉功聽聞消息,內心五味雜陳,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自己雖只是一名普通軍人且身負重度傷殘,但“位卑未敢忘憂國”,國家有難,豈敢退縮?那是源自內心深處對祖國的深深熱愛,是對和平生活的執著守護,是對正義的不懈追求。這股力量,瞬間點燃了他滿腔的愛國熱情,那熱情如同沉睡已久的火山突然噴發,熾熱而磅礴,勢不可擋。于是,他竟隱瞞自己嚴重的軍殘狀況,主動報名請求入朝參戰。由于部隊不了解他的情況,他順利獲得批準,于1951年5月隨68軍203師從輯安(今吉林集安)秘密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那片土地,此時正被戰火籠罩,充滿了危險與未知,他將在那里繼續書寫自己的英雄篇章,為了祖國的安寧,為了人民的幸福,再次投身到保家衛國的戰斗中。<br> 當時,203師師長楊棟梁與政委蘇克之領導著這支部隊,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浴血奮戰,有著諸多傳奇故事,電影《奇襲白虎團》中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師。連吉功時任師部參謀,師部偵察排長、一級戰斗英雄楊育才是連吉功的親密戰友,在那艱苦卓絕的戰斗歲月里,連吉功與楊育才并肩作戰,共同面對了無數次敵人的槍林彈雨。戰斗英雄楊育才更是憑借著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帶領偵察班奇襲白虎團,立下赫赫戰功。在那個漆黑的夜晚,楊育才的身影在夜色中如鬼魅般穿梭,他帶領著偵察班,巧妙地避開敵人的巡邏隊,悄無聲息地潛入白虎團駐地。他們如同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插敵人心臟,讓敵人聞風喪膽,為戰役的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勛。<br> 連吉功在戰場上同樣奮勇無畏,以頑強的戰斗意志為部隊作出重要貢獻。他的吶喊聲在戰場上回蕩,那是對敵人的宣戰,是對戰友的鼓舞,每一聲吶喊都仿佛注入了無窮的力量,讓戰友們的士氣高漲,勇往直前參與了一場場激烈戰斗。他的戰友原湖北省洪湖市人武部部長李勛貴撰寫的文章曾提及:“1951年12月,在朝鮮孟平里203師師部,我們從各個連隊抽調長得精干、年齡在十七八歲的戰士,組建了司號隊,隊長叫連吉功,他的號吹得特別好,音色優美動聽,他激昂的號聲常常響徹戰場,那號聲如沖鋒的戰鼓,敲打著戰士們的熱血之心,催促他們奮勇向前;似奮進的號角,喚醒戰士們內心的斗志,讓他們無畏無懼;像破曉的晨鐘,給戰士們帶來希望的曙光,照亮他們前行的道路。連吉功與戰友們一同,用熱血和生命鑄就了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守護著祖國的尊嚴和人民的安寧。”他們共同的戰斗經歷,成為了那段歷史的生動注腳。每一個回憶,都是一顆閃耀的星辰,鑲嵌在歷史的天空中,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讓人們永遠銘記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h3> <h3> 在朝鮮的一年零八個月里,正值抗美援朝最艱難的階段。由于眼睛殘疾,夜里行軍時,連吉功行動極為不便,山路崎嶇不平,每一步前行都對他充滿了艱難險阻。夜色深沉,四周一片漆黑,寒風凜冽,如刀子般割著他的臉龐。但他從未有過一句怨言,他緊緊抓住戰友遞來的背包繩,一步一步堅定地走著。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為了祖國,為了和平。這個信念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給予他無盡的力量。1953年1月,他因在戰場上再次負傷,只能回國治療,不得不離開他不舍的戰場和親密戰友。那一天,他望著戰場的方向,久久不愿轉身,眼中滿是眷戀與不舍。那里有他揮灑的青春,流淌的熱血,還有生死與共的戰友,那片土地,承載了他太多的回憶和情感。 后來,他的大女兒連棟曾問他,為何身負重傷還要參加抗美援朝,他目光堅定地說:“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一年,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美國鬼子就把炮火打到了家門口,我怎能坐視不管?我一定要報名入朝,保家衛國,保衛人民用鮮血換來的勝利果實!” 那話語堅定有力,如洪鐘般響徹耳畔,每一個字都像是一顆熾熱的火種,飽含著他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忠誠,深深地烙印在連棟的心中,也烙印在每一個聽聞這個故事的人心中。 轉業到地方后,連吉功對待工作依然是兢兢業業、踏踏實實,不論組織安排的職務高低、崗位如何變換,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好黨組織交給的每一項工作。他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我不想休息,不想躺在功勞簿上讓國家養著,我還能為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句樸實無華的話語,卻蘊含著他對黨的無限忠誠和為人民服務的堅定決心,那是一種無聲卻又磅礴的力量,如同春風化雨,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激勵著他們為了國家和人民,努力奮斗,默默奉獻。 當年他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直面美國侵略者的猛烈炮火。炮彈的轟鳴聲震耳欲聾,仿佛要將整個世界都震得粉碎,那聲音,如同惡魔的咆哮,讓人膽戰心驚。但卻無法掩蓋他沖鋒時那響徹云霄的吶喊,他的吶喊,是對侵略者的宣戰,是對正義的捍衛,是對祖國的熱愛。他的聲音,如同劃破夜空的驚雷,讓敵人聞風喪膽,讓戰友們熱血沸騰。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保家衛國的鏗鏘誓言,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也因此再次身負重傷。他的身影在炮火中若隱若現,卻無比高大,那是英雄的身姿,是民族的脊梁,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撐起了祖國的一片天。 連吉功在一次次殘酷戰役中多次立功受獎,身上留下了六處戰傷。對他而言,每一道傷疤都是一枚閃耀的勛章,是他英勇無畏的見證,銘刻著他為國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犧牲與貢獻。正是共產黨毛主席親手創建的人民軍隊,精心培育了這個貧苦農民的兒子,將他從一個懵懂的少年,培養成一名擁有堅定信仰的共產主義戰士。從當初那個懷揣著理想與憧憬的少年,成長為英勇善戰的勇士,這一路的蛻變,背后是理想信念的強大支撐,是人民軍隊的悉心栽培與諄諄教導。那理想信念如燈塔,在黑暗的戰爭歲月里,照亮他前行的道路,讓他不迷失方向;如火炬,點燃他奮斗的激情,讓他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如航標,在茫茫大海中,指引他前進的方向,讓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仰。 在陽泉市電視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111”特別報道節目中,連老緩緩講述起自己因幾近失明而遭遇的兩次極其驚險的經歷。 一次是晉中戰役結束后,他身體剛剛恢復,便投身后勤部隊的征糧工作。傍晚時分,視力障礙成了巨大阻礙,他誤將閻匪軍的征糧隊伍認作自己人,徑直走進其中。好在他很快察覺異樣,才在千鈞一發之際緊急撤離,驚險逃過一劫。還有一次,是在朝鮮戰場上,他背著師部的機要文件,循著聲音的方向前行。待快要靠近時,才驚覺聽到的是嘰里咕嚕的外語聲,意識到危險后,他趕忙朝著反方向退出,并安全的返回師部。 連吉功頭部負重傷之后,憑著頑強的革命意志,依舊為民族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繼續工作了四十三年。他顱內殘留的那顆子彈頭和四塊彈皮,這傷痛的“陪伴”長達70年,時刻折磨著他。特別是在晚年,由于腦袋里子彈和彈皮的影響,他經常會無緣無故眩暈摔倒,眼睛看不見,兩次遭遇車禍,三次掉進下水井,股骨頭、肋骨、雙手腕多次骨折。即便如此,堅強的性格和頑強的毅力,使他從未放棄過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堅定和對黨的忠誠,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他在閑暇時,會織毛衣、吹口琴、唱歌,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哪怕拄著雙拐,他也堅持每天鍛煉,無論是公園、廣場還是小區花園,只要他一出現,就會迎來無數敬佩的目光 。連吉功去世后,兒女們在他的褥子下面發現了一個硬紙本。上面的字跡歪歪扭扭,有錯別字,還有筆畫重疊的痕跡,但字里行間傳達出的情感卻純粹而熾熱,清晰得如同破曉的日光。上面寫著:“我是毛主席的一個小兵,我要永遠聽領袖的話,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終生落在實處。”落款是這位老英雄的名字。 這簡短質樸的話語,沒有任何華麗辭藻的裝點,卻飽含著他對毛主席的無限崇敬與矢志不渝的追隨,以及對“為人民服務”理念堅定不移的踐行決心。它宛如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不僅照亮了連吉功純粹的精神世界,也照亮了后人對他的敬仰之路。這張硬紙本,承載著他一生的信仰,是他用生命譜寫的忠誠之歌的最美注腳,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純粹的共產主義戰士,在平凡與偉大之間,找到了最耀眼的坐標。他讓我們深深明白,信仰的力量可以跨越生死界限,在歲月長河中永垂不朽,成為照亮我們前行道路的永恒燈塔。 <br><br> 2025年4月8日</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浪县|
曲靖市|
罗甸县|
卓资县|
南木林县|
澄迈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丘北县|
博白县|
双鸭山市|
渭南市|
乌兰浩特市|
白沙|
龙岩市|
体育|
东阳市|
延津县|
澄江县|
石嘴山市|
桦川县|
武宁县|
沙洋县|
长宁县|
囊谦县|
甘泉县|
微博|
中西区|
延安市|
安顺市|
新和县|
镇宁|
莫力|
白银市|
论坛|
左云县|
徐水县|
清河县|
塘沽区|
凯里市|
封丘县|
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