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嶺南行之四:珠璣巷,中華文化驛站

劍客

<p class="ql-block"> 珠璣巷,中華文化驛站</p><p class="ql-block"> 珠璣巷,位于廣東省韶關市南雄市珠璣鎮沙水村。最初,這條小巷只有從現南門樓石塔至雙龍橋橋這一段,長約二百米。后來隨著大庚嶺路的開鑿建成,珠璣巷日趨繁榮,逐漸延伸。如今的珠璣巷由“三橋三街”構成,從南至北依次為駟馬橋、珠璣街、雙龍橋、棋盤街、馬仔街、鳳凰橋,全長1500多米、寬4米左右,路兩旁用灰白色花崗巖條石、中間用白黃褐青等色鵝卵石鋪砌而成。</p><p class="ql-block"> 珠璣巷,最初只是一個散居著幾戶人家的不起眼兒的小村落,唐宋時期進入鼎盛,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珠璣巷原名“敬宗巷”,唐寶歷年間改為現名。據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有“廣東徐霞客”之譽,與陳恭尹、梁佩蘭并稱“嶺南三大家”①的屈大鈞在《廣東新語》卷二中說:“珠璣巷得名,始于唐張昌。”張昌,南雄敬宗巷孝義門人,祖上是唐朝名相張九齡。居住在敬宗巷的張家,人興財旺、七世同堂,幾百口人和睦相處,是遠近聞名、人人稱頌的長壽孝義之家,被譽為“天下第一家”。825年(唐寶歷元年),朝廷為表彰張昌行孝重義,賜其“珠璣絳環”。826年(唐寶歷元年),唐敬宗李湛駕崩,敬宗巷人為避諱唐敬宗的廟謚,并深記唐敬宗賜張家珠璣絳環之恩,將敬宗巷更名為“珠璣巷”。從北宋到明清,曾先后改稱“沙水村”“沙水墟”“沙水驛”“沙水鋪”“沙角巡檢司”“沙水鎮”等名。②后恢復珠璣巷稱謂。</p><p class="ql-block"> 716年(唐開元四年)至719年(唐開元七年),時任門下省左拾遺的張九齡因“封章直言,不協時宰”,招致宰相姚崇不滿,去官歸養,回到家鄉。路過大庚嶺時,張九齡發現早在秦時開辟的山路歷經戰亂的破壞和歲月的侵蝕,已經損毀嚴重,不堪行走,更不適于商旅運輸,就向唐玄宗李隆基奏請開鑿大庾嶺路,改善南北交通。稱大庚嶺路建成后,不但“海外諸國,日以通商”,嶺南的“齒革羽毛”“魚鹽蜃蛤”也可以運到中原,這樣“上足以備府庫之用,下足以贍江淮之求。”③唐玄宗聞聽大喜,下詔命張九齡負責此項工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古道“天塹變通途”,曾經“以載則曾不容軌,以運則負之以背”“峭險峻絕”“人苦峻極”的“嶺東廢路”,變成一條寬一丈余、長三十多華里,可并行兩輛馬車、兩旁遍植梅花的山間大道,“坦坦而方五軌,闐闐而走四通”,一派“商旅如云,貨物如雨,萬足踐履,冬無寒土”的繁榮景象。大詞人蘇軾曾說:“自漢末至五代,中原避亂之人,多家于此。”④后人贊道:“從此可通粵海,愿無忘宰相風流。”</p><p class="ql-block"> 大庚嶺路建成后,“枕楚跨粵,南北咽喉”的珠璣巷,得天時之機,獲地理之利,商貿繁華、夾道成鎮,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商業重鎮和交通樞紐,成為軍隊調動、商旅往來、使節訪問,以及遷客、流民、貶官向南遷徙的歇腳處,中華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轉站。“為江廣襟喉,南北之官軺,商賈之貨物,與夫諸夷朝貢皆取道于斯”。⑤商運的興起帶動了服務業的發展,極盛時期,珠璣巷茶樓酒肆人滿為患、客棧飯館人聲鼎沸,沙水湖上樓亭歌榭笙歌夜夜、珠璣巷里車水馬龍摩肩接踵。</p><p class="ql-block"> 從盛唐開元始,歷經宋、元、明、清、民國,南來北往路過珠璣巷的商旅、挑夫“日有數千”,珠璣巷也成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驛站,直到清末粵漢鐵路修筑之前,大庚嶺路載著珠璣巷興旺了一千多年。明代御史、詩人黃公輔的《過沙水珠璣村》贊曰:“長亭去路是珠璣,此日觀風感黍離。編戶村中人集處,摩肩道上馬交馳。”清代郡守、舉人楊庭桂則在《南還日記》里描寫了珠璣巷的繁榮景象:古道上行人熙來攘往,集市上人聲喧嘩鼎沸,……走起路來如螞蟻般遲緩。</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珠璣巷,是廣東僅有的宋代古巷,當年的風貌依稀可辨,巷內現有居民二十多姓,三百二十多戶,一千四百多人,民俗純樸,民情淳厚,有“廣東第一巷”之稱。古巷曲直有致,彎凸自然,古榕遮天蔽日,狀如冠蓋。雖然歷經數百年的風云際會、歲月更迭,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空間格局和環境氛圍。古巷兩旁古樓、古塔、古祠、古橋等文物古跡猶存;民居、祠堂、店鋪、商號鱗次櫛比,構成獨特的歷史文化景觀,被譽為嶺南拓荒者的精神故里,“廣府百姓源流地,中原文化承傳鄉。”</p> <p class="ql-block">  珠璣巷最南端的駟馬橋,是珠璣巷的起點。駟馬橋,又稱“沙水橋”,坐落在珠璣古巷南門樓約百余米處。最初的駟馬橋建于1216年(宋嘉定九年),已經損毀。如今這座橋為后建的單拱磚混結構橋,全長十三點八米,寬五點四米。</p><p class="ql-block"> 過了駟馬橋,是兩座大型花崗巖雕塑。一座名為“開辟煙瘴萬代彰”。以唐至清代,尤其是“靖康之難”和“宋元戰亂”期間,大批珠璣巷人南遷珠江三角洲的事件為歷史背景,形象地再現了南宋初年,珠璣巷士民因避“胡妃之禍”,貢生羅貴以“竹筏扁舟拓南疆”的堅強意志,帶領三十三姓、九十七人,乘坐竹筏于湞水,漂流千里,或在清遠上岸,或于三水(今清遠連州市三水瑤族鄉)尋舍,或至新會(江門市新會區)定居,或到南海九江(今佛山市南海區)大洋灣登陸的場景。歌頌了這些南遷氏族,在北江、珠江、西江流域登陸后,分別擇居各地,傳播中原文化、發展當地經濟的史實。另一座為“南疆拓荒揚四海”。以千百年來,數以萬計的珠璣巷人,從珠璣巷遷徙到國內數十個市縣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為歷史背景,形象地再現了唐宋以來至清代,珠璣巷先民因天災兵燹,或為尋找新的家園,千里跋涉,南徒珠江三角洲的情形。歌頌了珠璣巷遷民作為珠江三角洲的開發者和中原文化的傳播者,為發展嶺南經濟文化乃至昌興世界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  雕塑北面數十米處,是一座硅門牌坊。此牌坊建成于1995年10月,由我國著名建筑大師莫伯治先生精心設計,通體高約十米,選用南雄特有的紅硅石石磚砌筑,典雅莊重,氣勢雄偉。拱門上鐫刻著“珠璣古巷”四個金色陰文大字,上層為空心涼亭,重檐高峭。選用紅硅石作為建筑材料,以“硅”喻“歸”,牌坊的大口套前面南門樓的小口正好組成一個回家的“回”字,意喻歡迎廣大珠璣后裔回歸家鄉,尋根問祖。</p><p class="ql-block"> 過了硅門牌坊,就是南門樓。南門樓,位于珠璣古巷南端入口處,曾是珠璣巷的南大門,珠璣巷標志性建筑之一,古色古香,莊重大氣。該樓建于清乾隆年間,由民間捐款修建。整座門樓三層,高九點五米,寬七點七米,進深三點二米;拱門寬三點五米,高三點五米,門洞右側墻里建有登樓石階。其樓基為麻石所砌,上半部為青磚砌筑,頂部朱紅柱,中間高兩邊低雙層樓頂,覆蓋綠色琉璃瓦。1927年,重新修葺南門樓時,在樓門上方嵌鑲兩塊褐色石刻,一塊鐫刻著“珠璣古巷”四個陽文大字,另一塊鐫刻著“祖宗故居”四個陽文大字。</p> <p class="ql-block">  南門樓西側是“胡妃紀念館”,南門樓北側鐘氏宗祠大門南建有貴妃塔,雙龍橋西側為胡妃廣場。一條古巷里竟然有三處古今建筑物與一個妃子有關,可見這個人在珠璣巷人心目中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胡貴妃是南宋度宗趙禥的妃子,因“胡妃之禍”投井身亡。據《宋史·賈似道傳》記載:咸淳八年,明堂禮成,祀景靈宮。天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輅,胡貴嬪之父顯祖為帶御器械,請如開禧故事,卻輅,乘逍遙輦還官。……帝遂歸。似道大怒曰:“臣為大禮史,陛下舉動不得預聞,乞罷政。”即日出嘉定門。帝留之不得。乃罷顯祖,涕泣出貴妃為尼。</p><p class="ql-block"> 胡貴妃削發為尼后,離庵出逃,流落民間,被南雄珠璣巷富商黃恒泰收留,二人相濡以沫,恩恩愛愛。胡貴妃走后,度宗頗為思念,密令兵部尚書張英貴緝訪,杳無音訊。適逢黃恒泰家丁劉莊因受主人責罰,背主出逃后把胡妃事泄出。消息傳到兵部,張英貴遂派兵緝拿。一時間,珠璣巷烏云密布,刀光劍影,人們恐慌萬狀,史稱“胡妃之亂”。珠璣巷村民恐遭禍延,紛紛外逃。胡妃不愿連累鄉親,毅然投井自盡。</p><p class="ql-block"> 珠璣巷人為紀念胡貴妃舍己救人的精神,在井上建一七層石塔以志紀念。貴妃塔,又稱“珠璣巷石塔”,建于1275年(南宋徳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崖山海戰,南宋滅亡,元軍度梅嶺入嶺南,貴妃塔毀于戰火。1350年(元至正十年),南雄路同知孫朝列重建新塔。新塔為實心石塔,是廣東省現存元代石塔中唯一有確鑿年代可考的石塔。石塔為平面八角形,共七層,用十七塊紅色砂質巖雕刻成形,壘疊而成,通高三點三六米,塔身刻有三十六尊羅漢浮雕,疊建于一口四方古并之上。第一層為蓮花座,八角塔身,高零點五九米,身面刻有浮雕金剛、力士像和“南雄路同知孫朝列重立,至正庚寅孟冬紀”等文字。第二至四層均為蓮花座,八角塔身,面刻有佛龕和佛像。其中,第二層高零點三八米;第三層高零點四米;第四層高零點四米。第五層高零點三米,為蓮花座,鼓形身,并陰刻有人頭像和蓮花圖。第六層高零點四米,為覆蓮座,八角形身,面刻浮雕佛像。第七層高零點三五米,蓮花座,鼓形身。塔剎為葫蘆形,高零點三米。“文命”時,當地群眾為保護石塔不被損毀,曾被拆下收藏,致使部分塔身丟失。當代詩人韋丘贊曰:“尋根古巷數珠璣,石塔胡妃孰可稽。溯遠追源南徙恨,南疆活血澤芳菲。”</p><p class="ql-block"> 胡妃紀念館,又稱“胡妃廟”“胡妃殿”,占地面積兩千八百平方米,建筑面積達一千九百八十平方米,1995年7月奠基,1998年7月竣工。館名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題寫。庭院中間有一影壁,正面鐫刻著有關胡妃故事的碑文,背面鐫刻著胡妃故事的圖畫。</p><p class="ql-block"> 胡妃廣場位于沙水湖畔。廣場上,豎立著一座高三點二米的漢白玉胡妃雕像。黑色花崗巖基座上鐫刻的“胡妃像”三個白色陰文大字,是原中共廣州市委書記、珠璣巷人南遷后裔歐初先生所題。</p> <p class="ql-block">  雙龍橋位于整條珠璣古巷的中心點,橫跨沙水湖,是連接珠璣巷珠璣街與棋盤街的通道。雙龍橋,始建于1216年(宋嘉定九年),原為大馬石單拱磚混結構的石拱橋。1995年,珠璣巷南遷后裔在拓建沙水湖時改石拱橋為鋼筋水泥橋。新橋,高四點三米,長三十八點八米,寬五點四米,呈扁橢圓形橫臥在沙水湖上,既古樸莊重,又典雅靈秀。橋中間有二十一級臺階供步行,兩側可走單車、摩托車。</p><p class="ql-block"> 珠璣巷人,稱最初的早期的石拱橋為“小橋”,稱新建的鋼筋水泥橋為“大橋”。他們借用當代作家康默的散文《老家的兩座橋》中的話,稍加改動道:“有了小橋,路不再斷,有了大橋,家不再遠。走過小橋,看腳下詩和遠方;跨過大橋,看湖上煙波茫茫。”</p><p class="ql-block"> 雙龍橋西側有一株一千一百多年樹齡的“千年古榕”。這株雅榕中的“老壽星”,歷經千余年的風吹雨打,依然枝繁葉茂、蒼翠盎然。巨大粗壯的樹身上,懸掛著千萬條人們祈福的紅色絲帶,仿佛給古樹穿上了紅色的裙裝。樹下,一塊斑駁的巨石上依稀可見“千年古榕”四個紅色陰文大字。</p><p class="ql-block"> 2010年5月9日,這株見證了珠璣巷滄海桑田、新桃舊符的古榕樹在狂風暴雨中轟然傾倒在沙水湖畔。經過園林專家和珠璣巷人的共同努力,5月22日,古榕重新在它深愛著的土地上“站立”起來,以嶄新的姿態迎接踏巷尋根的游子和參觀游覽的中外游人。一塊矗立在古榕樹下的紅色大理石《千年古榕搶救碑記》,記錄了當年搶救古榕的經過。</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珠璣巷還有樹齡五百年、三百年、二百五十年、一百五十年不等的雅榕十數株。</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榕往北不遠處,有一眼九龍井。九龍井原名“九眼井”,因有九眼泉水從地底涌出而得名。這口井的泉水,清澈甘冽,用它釀出的酒特別好飲,沏出的茶特別好喝,制出的豆腐也特別嫩滑好吃。九龍井的水質特別佳美,是因為井中藏有一只皇宮的寶物——九龍杯。傳說,南宋度宗趙禥登位之后,選姑蘇女子胡顯珍入宮當宮女。有一次,度宗飲宴之時,雅興大發,即刻降旨宣宮女前來歌舞,胡顯珍歌聲宛轉,舞姿婀娜,度宗皇帝大喜,當晚留她伴宿,賜給她一盞九龍杯。胡貴妃的父親胡顯祖在朝為官,因故得罪奸相賈似道,被其所害。胡貴妃受到連累,削發為尼,后離庵出逃,被南雄富商黃恒泰搭救,帶回珠璣巷。黃恒泰的妻子馬氏對胡貴妃十分妒忌,常常唆使馬小舅挑是搞非,諸多刁難。</p><p class="ql-block"> 一年中秋節,黃恒泰合家團聚,胡貴妃取出九龍杯為黃恒泰敬酒。黃恒泰見到瑩光閃耀的九龍杯,知道是皇宮寶物,立即跪下,叩拜不止。馬小舅獲知胡氏是當今在逃皇貴妃,赴京告密。皇帝立即派人南下珠璣巷尋找胡貴妃。珠璣巷居民得知這一消息,紛紛南逃。黃恒泰對胡貴妃說:“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我們一起逃吧!”胡貴妃說:“禍乃因我而起,逃走只會殃及百姓!”說完,她拿出九龍杯,沉入九眼井中,自己投另一口井自盡了。從此之后,胡貴妃自盡的這口井被稱為“貴妃井”,沉入九龍杯的九眼井就被稱為“九龍井”。</p> <p class="ql-block">  珠璣樓,是珠璣巷的中門樓,位于珠璣巷中段,原為“翔鳳坊之樓”,建于清代初期,年久倒塌;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由當地居民捐款重修;1982年再次重修。整座門樓為磚木結構,南向為凸立形牌坊式建筑,歇山頂,白墻綠瓦,二墻襯朱紅柱,雅潔大氣,古風古韻。北向設樓,樓高七點五八米,面寬六點二八米,進深二點八米,用麻石砌筑墻基,青磚砌筑拱門,拱門高三點三米,寬二點八六米,門洞內右側有一小門洞通往門樓上,門樓上設有神龕,供奉“太子菩薩”神像。拱門上方三塊斑駁的石匾上鐫刻著“珠璣樓”三個綠色陽文大字;石匾上方有一長方形青石匾豎刻“珠璣古巷,吾家故鄉”八個白色陰文大字,落款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第三師副師長蒙志民國十八年二月中瀚”。可以說,這八個字凝聚著從這里遷徙到海內外的珠璣巷人對祖先發祥之地的無限眷戀之情。</p><p class="ql-block"> 張昌故居,也是張氏老宗祠所在地。張昌先祖是唐朝名相張九齡,他的故居始建于唐,宋初重建,歷代均修葺。1992年重建,同年9月奠基,1994年10月竣工,大門牌匾由原廣州市委書記、珠璣巷人南遷后裔歐初先生題寫。整座建筑由麻石砌基,火磚墻到棟,朱紅柱,綠色琉璃瓦,樓頂中心處置一寶葫蘆,兩側為龍頭。故居建筑面積六百七十五平方米,由前門、中堂、后廳、南北回廊所組成。院后兩則置假山景觀,南北回廊墻上鑲嵌著九十八塊碑刻,形成一個書法石刻文化長廊。北門樓坐落在古巷北面端口。院墻上鑲嵌著一塊白底紅字大理石板,上面鐫刻著由“廣東南雄珠璣巷后裔聯誼會籌委會立”的《張昌故居碑記》。 </p><p class="ql-block"> 張昌故居鐫刻有歷代騷人墨客、名家巨擘為珠璣巷題贈的詩文;有《張昌故居與珠璣古巷》《中華張氏精英》《天下張姓出清河》等介紹張昌基張氏源流、張氏歷代名人的展板。故居大門柱上鐫刻著一副陰文對聯:“愿天下翁姑舍三分愛女之情而愛媳,望世間人子以七分順妻之意而順親。”</p><p class="ql-block"> 在中國歷史上,張姓源遠流長。千百年來,祖居中原的張氏遷至全國各地,繼而星散至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海外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張姓人。”據統計,目前世界上有近一億張姓人,其中旅居國外的有數千萬之多。</p><p class="ql-block"> 張氏各宗族的族譜里閃耀著一個又一個令人敬仰的名字,其中在廣東最為人稱道的便是出生于嶺南韶關的唐朝宰相張九齡。作為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在廟堂之上,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為“開元盛世”作出了積極貢獻,被譽為“嶺南第一人”;在州郡任上,他造福一方,鑿古道、疏通衢,交通南北,讓嶺南獲益,恩澤百代;對于文友,他以誠相待,提攜王維、招募孟浩然,又有遠懷友人之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傳誦至今,被稱為“嶺南詩祖”。</p><p class="ql-block"> 張氏一族,人才輩出。在封建社會擔任過宰相一職的就有六十三人。</p> <p class="ql-block">  周群標烈士故居坐落在珠璣巷,重修于1998年,灰墻紅門,簡樸肅穆。大門上方黑色大理石板上鐫刻著“群標故居”四個隸書陰文大字,兩旁黑色大理石可這一副隸書陰文對聯:“群英熱血譜江山錦繡;標烈高風揚社會文明。”</p><p class="ql-block"> 周群標,又名“周錦帆”,珠璣巷人,生于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1923年參加進步青年學生組織“新學生社”。同年暑假回鄉,組織“青年學社”。1925年5月,加入共青團。當時是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委派他為國民黨南雄區黨部籌備委員,回南雄開展籌建工作。同年冬,到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從事政治工作。1926年春,轉為中共黨員。同年夏,參加周恩來在廣州舉辦的高級干部訓練班學習;10月,派往日本聯系留日學生中的中共黨員,健全黨的組織;12月21日回國。1927年元月,由黨組織派回南雄開展工農運動。1927年2月,周群標與陳召南、彭顯模等主持召開南雄縣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組織農民自衛軍,開展反對苛捐雜稅的斗爭。“四一二”反革命事變后,周群標隱蔽在農村堅持斗爭。1928年2月,被選為中共南雄縣委員員,參與領導南雄農民武裝暴動,親率湖口、石坑、瑤坑等地農民自衛軍攻打大城門稅廠。在南雄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上,周群標被選為土地委員,領導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游擊戰爭。1929年11月2日,與陳召南一起被捕,11月3日英勇就義于南雄城東郊五里山。</p> <p class="ql-block">  在古巷北面端口,有珠璣巷門樓,又稱“北門樓”。此樓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由居住在珠璣巷的民眾自發捐款修建。門樓為廡殿頂,麻石砌基,青磚砌筑拱門,朱紅柱,綠瓦。此樓曾損毀,僅存墻垣,1983年重修。現樓歇山頂,通高八點六米,拱門寬三點二三米,門高四點一米,門進深三點零五米。門額石刻"珠璣街"三個字,是重修時著名書法家秦咢生所題。整座門樓古樸雅致,有明末清初建筑特色,與沙水河上的鳳凰橋遙遙相望。</p><p class="ql-block"> 鳳凰橋,位于珠璣巷最北端,歷史上是古驛道上南來北往的必經之橋。據《直隸南雄州志》載:“鳳凰橋,城東北三十里,宋景德四年,鳳凰翔集,故得名。”鳳凰橋的名字源自一個凄美的傳說。古時候,沙水河北面住著一個名為金鳳的孤女,她心靈手巧,繡出的鳳凰會讓百鳥歡唱。沙水河南面住著一個名叫銀凰的青年,他喜歡吹簫,簫聲悅耳動聽。每天早晨,雷金風來到沙水河邊浣紗時,銀凰必定趕著一群白鵝來,隔河吹簫。說來奇怪,那群鵝一見到金鳳就“嘎嘎嘎”地叫個不停。日子久了,鵝群中有一只白鵝一見金鳳在河邊,就撲打著雙翅飛過來。一天晚上,明月當空。金鳳還在河邊浣紗,銀凰順著聲音尋到河邊,他看到金鳳在浣紗,就靠著柳樹吹簫。天長日久,二人暗生情愫,定在八月十五日結婚。金鳳花繡了一幅“金雕鳳凰圖”掛在銀凰的廳堂上,立刻引來百鳥朝賀。人們都說這是一幅寶畫!消息傳到了京城,皇帝傳旨要銀凰親自送寶畫進京。</p><p class="ql-block"> 中秋佳節這天,金鳳和銀凰舉辦了婚禮,鬧洞房時,官府的人來到新房,要銀凰即刻起程攜寶進京。皇帝打開金雕鳳凰圖,但見金光閃爍,耀人眼目。突然間,鳳凰飛走了!皇帝什么鳥兒也沒見到,只見到一卷白絹!皇帝惱羞成怒,把銀凰發配邊關,又把金鳳抓到宮里要她重新繡一幅金雕鳳凰圖。七七四十九天后“金雕鳳凰圖”繡好了。金鳳要用金雕鳳凰為丈夫報仇。皇帝得知金雕鳳凰圖繡好了,迫不及待地打開,果然見到一只只金光閃耀、栩栩如生的金雕鳳凰。這時,金雕鳳凰圖上的一百只金雕鳳凰飛了出來,圍著皇帝啄他,少頃就啄瞎了他的雙眼、啄破了他的喉管。皇帝死后,金雕鳳凰載著金風,飛回珠璣巷沙水湖畔。金鳳回到銀凰的家,金雕鳳凰又飛到北方尋找銀凰。當金雕鳳凰把銀凰送到橋東時,金鳳恰好站在橋西。于是這一百只金雕鳳凰把小橋幻化成一座金光閃閃的金橋,讓金鳳和銀凰在橋上重逢。從此以后,人們就把這座橋稱作“鳳凰橋”。</p> <p class="ql-block">  珠璣巷內還有一座名為“珠璣搖籃”的雕塑。雕塑主題下部鐫刻著"根系珠璣,放眼全球"八個金色大字,上部鏤空處鑲嵌著一個銀色鋼球。</p><p class="ql-block"> 雕塑以“圓”為一個設計元素,外形大圓猶如兩者交匯,孕育出小圓,這是生命誕生的抽象表達,又猶如一個搖籃,抽象體現了“生命、和諧”主題,同時也表現了珠璣古是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匯之地、孕育廣府文明的搖籃,“天下廣府人是一家”的內涵。</p><p class="ql-block"> 雕塑以“回”字及“眼珠”為另一個設計元素,水晶球形取意于珠璣絳環上的一顆明珠,水晶球猶如嬰兒清澈的眼睛,其視覺效果又猶如“回”字,抽象體現了“根系珠璣、放眼世界”的主題,從多個層次展現 “廣府文化、情系桑梓”的內涵,使廣府游子產生強烈的鄉愁。同時也表現了珠璣巷渴望天下廣府人“發揚祖德,感恩祖居,共建幸福桑梓”的內涵。</p> <p class="ql-block">  在沙水湖北畔,還有一個“祖居紀念”區。巨大的石質牌坊上所書的“祖居紀念”四個字是珠璣后裔、時任珠璣巷后裔聯誼會會長、原廣州市市長黎子流先生所題。區內有已建好的陳、黃、梁、羅、林、高、何、孫廣東八大姓等幾十姓宗祠,各姓宗祠風格各異、獨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珠璣巷是中原南遷氏族的駐足地和中轉站,是廣府人的發祥地、客家人的集散地,在嶺南人文史上具有重大影響,被譽為“中國姓氏文化名都”。唐末戰亂、農民起義、五代紛擾,大批中原士民來到珠璣巷避難。北宋末年,靖康之亂,北宋滅亡,“高宗倉皇南渡,中原士民,一部分隨高宗走東南,流寓于太湖流域一代;一部分隨隆祐太后走贛南,在隆祐太后自贛南回臨安后,士民在動亂中,更南度大庚嶺,寄寓南雄”,⑥踏足珠璣巷。南宋末年,元軍攻陷臨安,南遷江南的中原族人為躲避戰亂,涌進嶺南。元明兩朝,仍陸續有不同家族遷入珠璣巷,在此安居樂業、繁衍生息。據統計,先后從北方和江南遷到珠璣巷的,共有十四個省的一百七十九個姓氏。其中,來自河南的有葉、陳、黃等五十九姓,來自山西的有王、楊、孫等二十五姓;來自山東的有曾、蕭(肖)、丘(邱)等二十三姓;來自河北的有張、蘇、魏等十九姓,來自甘肅的有傅、秦、尹十二姓,來自浙江的有姚、夏、覃等十姓,來自陜西的有梁、馬、潘九姓,來自江蘇的有吳、彭、巢等五姓,來自江西的有羅、章、涂等五姓,自廣東的麥、冼、招等四姓,來自安徽的有何、鄺、朱等三姓,來自湖南的有伍、龍、華等三姓,來以及來自北京的鄒姓和來自湖北的熊姓。 </p><p class="ql-block"> 后來,因為越來越多度嶺來南雄的官紳、學子、商賈、貶官和中原、江南移民都將珠璣巷作為進入嶺南的最初歇息落腳點和繼續南遷的中轉站。小小的珠璣巷住不下這么多人,加上“元兵擾攘,逼迫南雄”,珠璣巷人“眾避兵燹,倉皇登程。”其中一部分人不得不南遷至北江下游、西江中游、珠三角,乃至港澳、東南亞和美國。據史料記載,珠璣巷人向南遷徙始于唐代,但大規模的遷徙主要發生在北宋末至元代初的二百多年間,大規模的有三次,陸續個別南遷的有一百多次。對此黃慈博《珠璣巷民族南遷記》一書有詳細記載。第一次集體南遷,“逃竄荔枝山下者萬余人,乃結筏順水漂流南徙。”第二次集體南遷是1131年(南宋紹興元年),北方戰火頻頻,來珠璣巷躲避戰亂的人越來越多,人滿為患。身為珠璣巷里長的羅貴上書官府,帶領三十三姓、九十七人結伴南行。最終在岡州蓢底(今新會良溪)落籍。對此《珠璣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銘》中有詳細記載。第三次集體南遷是1276年(南宋德祐二年),元軍揮戈南下攻陷南雄、韶州,那些于北宋末年陸續移居珠璣巷的北方士民不得再次不舉家出逃,進入珠三角地區。其中隨隆祐太后寄寓南雄的一支“經過一段時間,又從南雄南遷,流寓于珠江流域一帶⑦。”人口南遷,既有人滿為患和躲避戰亂的原因,也體現了珠璣巷人開拓進取的精神。據統計,從珠璣巷南遷的先民共有一百八十三個姓氏、七百九十七支,其后裔繁衍達八千多萬人,遍布海內外。其中,國內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珠璣巷人南遷后裔共有一百四十一姓,主要聚集在清遠、三水、佛岡、新興、高要、高明、佛山、南海、番禺、順德、廣州、花都、從化、中山、珠海、新會、江門、臺山、開平、鶴山、恩平、東莞、增城、龍門、寶安、深圳、博羅、惠陽等二十八個市(縣)的六百六十八個鄉(鎮)、村,以及海外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新會九十二姓、東莞七十八姓、南海七十六姓、中山六十七姓、鶴山五十七姓、增城五十五姓、順德五十三姓、開平三十二姓、廣州二十八姓、番禺二十四姓、臺山二十姓、博羅十一姓、珠海十姓、龍門十姓、江門八姓、恩平七姓、從化六姓、寶安六姓、花縣五姓、惠陽二姓、深圳一姓⑧。這些人,被后世稱為客家人。</p><p class="ql-block"> 今天世代居住在珠江三角洲的氏族,他們根據族譜和先祖流傳下來的傳說,都認為自己的祖先是宋時南雄珠璣巷人,“述故鄉必曰珠璣巷”,稱珠璣巷為“七百年前桑梓鄉”“祖宗故居”。明嘉靖《廣東省志》引《南雄府圖經》說:“嶺上古有珠璣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孫。”屈大均《廣東新語》載:“吾廣故家望旅其鄉從南雄珠璣巷而來。”清《廣東通志》云:“珠璣在南雄府保昌縣沙水寺前,相傳廣州梁儲、霍韜諸望族,俱發源于此。”乾隆《南雄府志》說:“廣州故家巨族,多由此遷居。”明清纂修的廣州府各家譜記其祖先宋代輾轉來自珠璣巷的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  珠璣巷,是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連接線,珠璣巷南遷氏族促進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繁榮。珠璣巷遷民既是珠江三角洲的開發者,又是中原文化的傳播者,為嶺南地區的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創造了燦爛的廣府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奇跡。珠璣巷遷民在南下過程中,不同文化、生產技術在這里交融傳播,不同民風民俗在這里碰撞衍生,在戰亂、流離、洗劫中求生存、求發展、求安寧,造就了今天廣府人、客家人的勤勞、開放、創新、包容和崇尚“經世致用”的“行動哲學”,也開創了絢麗多彩的廣府文化。兩宋時期的兩次移民人數多、規模、時間長、素質高,對嶺南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影響深遠。這些移民多來自江南,比較了解和容易適應嶺南地區的自然和文化環境,且江南文化與嶺南文化接近,語言、文化交流更加順暢。避亂度嶺、集體遷徙的移民聚集而居,他們及其子孫后代,帶來了中原和江南地區優秀的文化和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創造了“桑基魚塘”“蔗基魚塘”和“果基魚塘”等許許多多的的豐產技術和方法,逐漸把珠江三角洲改造成為我國南方經濟發達地區。一批批世家望族從這里走向珠三角,將“煙瘴之地”開墾為“魚米之鄉”。</p><p class="ql-block"> 珠璣巷,廣府人和客家人的祖居之地、廣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發祥地,“粵人故里”“中華文化驛站,天下廣府根源”,在絡繹不絕地向嶺南輸入中原、江南移民的同時,也讓中原、江南文化落地生根,與本土文化交流互鑒、融會貫通,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嶺南文化。南遷到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南雄珠璣巷人定居以后,為寄托思鄉之情,紛紛將新的定居地喚作“珠璣”,故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名為珠璣的街巷很多,廣州市有珠璣路,江門市新會區有珠璣里,東莞有珠璣街,佛山市南海區有珠璣岡。</p><p class="ql-block"> 珠璣巷移民對自己家族制度、觀念與信仰的忠實傳承,反映了數千年來中原文化傳統的影響。每年成千上萬“珠璣后裔”到珠璣巷“尋根”,體現出他們對“華夏衣冠”強烈的歸屬意識。</p><p class="ql-block"> 在珠璣巷歷史長河中,張九齡、張昌、蕭統、胡貴妃、劉禹錫、李商隱、韓愈、宋之問、蘇軾、蘇轍、黃庭堅、秦觀、湯顯祖等眾多名人名流在此留下了的堅實的足跡、創造了輝煌的業績,也留下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 珠璣巷張昌家族的孝德典范,羅貴南遷的開拓精神,胡妃殉難的大義善舉……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塑造了珠璣巷人“異姓一家、同舟共濟、勤勞勇敢、開拓創新”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珠璣巷,仿佛一首悠揚的歌,唱響了廣府文化開放包容、求真務實的風華風貌;珠璣巷,恰似一本厚重的書,寫滿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于開拓的風骨風韻。</p><p class="ql-block"> 珠璣巷,猶如一個調色板,把江南的煙雨中原的風融會貫通為嶺南地區多彩的圖畫、美麗的風景;珠璣巷,宛若一株蒲公英,飄灑的種子在珠三角、港澳和海外數十個國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p><p class="ql-block"> 注:①嶺南三大家。又稱“嶺南三君”。為清朝初年廣東三大齊名詩人的合稱,他們是屈大均、陳恭尹和梁佩蘭。 三位詩人都是由明入清的遺民,所以都拒絕和清朝政府合作。他們的詩歌均歌頌明朝末年抗清斗士,揭露清軍南下的種種暴行。他們的詩歌風格上為現實主義,描述明清之際改朝換代,戰亂不斷,普通百姓生活的疾苦。</p><p class="ql-block"> ②見《從歷史記載看:史乘書寫中‘珠璣巷’溯源》一文。</p><p class="ql-block"> ③見張九齡《曲江集》。</p><p class="ql-block"> ④見《蘇東坡全集·后集》卷十五。</p><p class="ql-block"> ⑤見明人桑悅《重修嶺路記》。</p><p class="ql-block"> ⑥⑦ 見廣東省南雄縣的發展編委會印陳樂素《珠璣巷史事》。</p><p class="ql-block"> ⑧見曾昭璇《宋代珠璣巷遷民與珠江三角洲農業發展》。</p> <p class="ql-block">  作者:周振華,筆名劍客,1958年出生于哈爾濱市,1983年畢業于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學士。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科技經濟顧問委員會宏觀經濟專家組專家,哈爾濱學院客座教授。有知青、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經歷,歷任哈爾濱市政府研究室處長、副主任,哈爾濱技師學院黨委書記,哈爾濱市社會主義學院院長等職。</p><p class="ql-block"> 出版長篇小說《秋風勁》,人物傳記《百態風流》,自傳《歲月留痕》,詩歌散文集《情絲文韻》,雜文集《談天說地》,詩集《低吟淺唱》,散文集《品讀哈爾濱》,長篇報告文學《巴蘭頌歌》、《工作隊在依蘭》,城市史志《北京的胡同哈爾濱的街》;著有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文集《調研·思考·實踐》《哈爾濱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文萃》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山县| 英山县| 吴川市| 延庆县| 鄂托克旗| 金平| 合作市| 广东省| 霍州市| 筠连县| 乌拉特前旗| 松潘县| 潜山县| 建德市| 德令哈市| 丰都县| 淳安县| 江永县| 扎鲁特旗| 大邑县| 安达市| 巧家县| 商都县| 沙洋县| 广南县| 牙克石市| 岳池县| 静宁县| 土默特左旗| 赫章县| 永济市| 新野县| 天水市| 江阴市| 奉节县| 紫金县| 永胜县| 南溪县| 合川市| 藁城市| 右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