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鄱陽湖上的千眼橋是一座歷史悠久、極具文化價(jià)值的古橋。是九江市都昌市縣至星子、廬山去潯陽,翻蔣公嶺,過鄱陽湖的必經(jīng)之路,夏季漲水有船可渡,冬季枯水則過此橋前往。</p><p class="ql-block"> 說起此橋還有許多故事。</p> <p class="ql-block"> 故事一:此橋是什么時(shí)候發(fā)現(xiàn)的。</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有記載:在鄱陽湖水域都昌縣多寶鄉(xiāng)至隔湖相望的星子縣(現(xiàn)更名為廬山市)域有一座石橋相連,枯水期方便兩岸民眾往來,但是人們?nèi)ゲ榭磪s無從尋找。2013年10月,鄱陽湖進(jìn)入枯水期,位于湖底的一座明代古石橋也隨之露出真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4年12月30日,隨著鄱陽湖水位持續(xù)下降近8米,一座建造于明崇禎四年間(1631年),距今近400年的“千眼”古石橋終于全部露出水面。此橋身全部由花崗石制成,總長2930米,被譽(yù)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p> <p class="ql-block"> 故事二:此橋是誰主持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清朝嘉慶二年( 1797年),時(shí)任紹興府山陰縣知縣的劉達(dá)桂丁憂返鄉(xiāng)(都昌縣),親眼看見有鄉(xiāng)親到星子縣“徒步涉水凍斃者”,于是聯(lián)絡(luò)星子縣(今廬山市)名宦黎世序等人,捐俸集資,成立“永濟(jì)會(huì)”,劉達(dá)桂為建橋傾囊捐俸,影響和帶動(dòng)了其他富戶捐助,為此,其親自主操石橋修建工程。歷時(shí)五年,終于建成這座石木橋。成為如今在鄱陽湖枯水季節(jié)人們看到的“千眼橋”。</p> <p class="ql-block"> 千眼橋的建筑風(fēng)格較普通,是古代鄉(xiāng)村中最為常見的板凳橋。橋身石材全部采用麻石條,每個(gè)橋墩由10根松木構(gòu)成,這些松木大柱立于湖泥中用于支撐橋面,而墩與墩之間由3~4塊3米長的大理石鋪成橋面,連成一線。但它長達(dá)近3千米的長度為同類橋之最,可以說是鄱陽湖第一座跨湖大橋,也是全國一座非常特殊的水上建筑。?</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县|
华安县|
大荔县|
东丽区|
林芝县|
岢岚县|
丽水市|
贞丰县|
于田县|
获嘉县|
元氏县|
南京市|
筠连县|
隆子县|
保亭|
东丽区|
肃宁县|
大石桥市|
广丰县|
浮梁县|
内黄县|
龙口市|
石楼县|
柏乡县|
呼图壁县|
彭阳县|
清水县|
齐齐哈尔市|
宾阳县|
嘉祥县|
青冈县|
涞水县|
桂林市|
西乌珠穆沁旗|
桓台县|
将乐县|
乌拉特前旗|
沙河市|
电白县|
岱山县|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