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黃庭堅是宋代草書第一大家,影響后世深遠。對于他的執筆方式如何?史上并不關注。當時已入高腳家具時代,寫字已普遍采用坐姿五指“雙鉤直執”。其師友蘇軾因采用古法三指“單鉤斜執”,遭時人誚笑。史料中幾乎不見黃庭堅執筆的痕跡,說明其執筆是正常狀態不突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數年前在網上偶見理論家劉濤《黃庭堅執筆》一文,罕見的觸及了涪翁執筆的話題,觀點新穎,說的是:</p><p class="ql-block"><b>黃庭堅如何執筆,后人無從親見,但他留下了執筆心得:“凡學書欲先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無名指倚筆則有力。”又說“凡學字時,用兩指相疊蹙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隨己意左右。”</b></p><p class="ql-block"><b>黃庭堅采用的是五指執筆法,即雙鉤直執法,如我們今天拿毛筆寫字的姿勢差不多。不過,其中也透露了他執筆的兩個特點:“回腕”和“高執筆”。</b></p><p class="ql-block"><b><i><u>回腕。指腕掌彎回,掌心對著胸前。清末何紹基執筆寫字是回腕法,很有名,殊不知黃庭堅早用此法。</u></i>回腕執筆,鎖住了手腕,有違人的生理機能,卻可充分發揮臂力、背力及腰力,尤其適合書寫榜書大字,因此黃庭堅傳世的大字作品有很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應是開了這方面的先河。予臨習黃庭堅書法有年,2023年偶然發現某些大草書中的某些字的個別筆畫體現出的筆鋒方向和線條軌跡基本不吻合,用常規“雙鉤直執”很難寫得出。去年秋在【美編】上寫了短文《黃庭堅的執筆與回腕》,成為了精品,閱讀量逾萬。</p> <p class="ql-block">文章涉及“雙鉤”、“回腕”、“懸腕”等專用名詞的解釋,解析了黃庭堅之“回腕”,其實是運筆古法“回其腕”的簡稱,并不是何紹基式的“回腕”。“回”是“轉”的意思,回腕就是轉腕,令其左右自如運轉而已,此法早在東漢時已有。“雙鉤”即是“五指執筆”。山谷用“雙鉤直執”時還外加了高懸,非何紹基式的“回腕執筆法”。“<b>至于黃庭堅書法中‘有些字的筆畫用常規持筆方式很難寫得出,筆的方向和線條軌跡基本不吻合’,<i><u>關鍵因素是當代人喜歡站姿寫字,而非坐姿</u></i>。殊不知,執筆方式影響寫字姿勢,進而影響運筆效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近期重溫舊時讀宋人筆記時的筆記。其中陳師道《后山談叢》卷二第一條:“</span><b style="font-size:18px;">蘇、黃兩公皆善書,皆不能懸于手。逸少非好鵝,效其宛頸爾,正謂懸于轉腕。而蘇公論書,以手抵案使腕不動為法,此其異也</b><span style="font-size:18px;">。”(p30)</span></p> <p class="ql-block">怎么回事!蘇黃“<b>皆不能懸于腕</b>”?顯然與山谷自述以及劉濤與仆的觀點完全相左。陳師道是“蘇門六君子”之一,與蘇黃爛熟,親眼看過他們持筆寫字,不能輕易質疑。出現這種情況一定是某個地方出了誤會,估計有三種可能性:</p><p class="ql-block">第一,既然黃、陳之言都可信,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他們各自描述的,應是不同時期、作不同書時的書寫狀態;</p><p class="ql-block">第二,今人掌握史料不全,結論都錯了;</p><p class="ql-block">第三,有新的解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察第一種情況是否存在?陳師道與黃庭堅的交游是元祐在朝,此時正是山谷學蘇字的時期,傳世山谷這一時期及其以后的手札完全可佐證。若臨寫過蘇黃二人尺牘,更能體會并確信黃學蘇字無疑。此時山谷也和東坡一樣枕腕、斜執,不同的是,蘇是三指執筆,黃是五指。于是自然不疑陳師道蘇黃二公“皆不能懸于腕”。</p> <p class="ql-block">黃庭堅傳世的典型書法風格都是晚年變法后的作品,具體講,發生在紹圣被貶黔中后,不論行書、草書還是楷書,作品尺幅、字徑往往都較大。巧的是主張“雙鉤”、“回腕”、“高懸”,亦是此時。也就是說,<b>黃庭堅這種“雙鉤直執”外加“高懸”的執筆方式與其成熟后的書法風格遙相呼應。</b>證實了黃庭堅、陳師道各自描述的持筆方式,是不同時期、書寫不同字體時的書寫狀態。黃庭堅所言的是,大作品大字徑行書、草書、楷書;陳師道講的是,行狎手札尺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看第二種。古語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最好的驗證方法是親自實踐。當用何紹基式的回腕執筆書寫,不僅寫不出黃庭堅的手札,就連他的草書也很難寫得出。回腕執筆確實能左右運筆,但不能上下翻腕。而黃庭堅晚年大草則是上下左右齊翻動,而且幅度還很大,理應存在翻腕動作。言下之意,劉濤所言不可信。至于本人的觀點也有想當然的成分,自以為一個人寫什么字執筆方式都一樣,忽視了黃庭堅寫手札時有可能是在枕腕狀態下完成。北宋時已是雙鉤直執寫字,高懸寫小字尺牘,線條、結字極易不穩定,在坐姿的情況下自然不合理、不可取、不可信,不利于平穩書寫的常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滋生出第三種可能——新解釋。黃庭堅的執筆方式因寫字的大小而隨機變化,寫手札是五指枕腕斜執。寫大字時則是五指高懸執筆,可能存在有些許類似何紹基式的現象,不過“回腕”幅度一定遠不及何氏,否則史料上當有記載。不見,就說明黃庭堅執筆并不突兀。</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远县|
兴隆县|
莱州市|
城口县|
鲁甸县|
池州市|
南召县|
龙井市|
金堂县|
河北区|
连城县|
石棉县|
太保市|
新化县|
师宗县|
紫金县|
玛沁县|
孟连|
宜兴市|
石首市|
潼关县|
卓资县|
靖安县|
宜州市|
太保市|
图木舒克市|
永城市|
平舆县|
信宜市|
富民县|
大理市|
姚安县|
怀化市|
罗山县|
长泰县|
顺昌县|
津南区|
德钦县|
遂溪县|
龙岩市|
湾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