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一棵梨樹的春天

蒼山一飛鷹

文字:蒼山一飛鷹<div>圖片:蒼山一飛鷹</div><div>視頻:蒼山一飛鷹</div><div>美篇號:1751699</div><div><br></div> <h5>碭山梨樹</h5> 碭山,這座位于安徽省最北端的小縣城從冬天里醒來,第一眼看到春天的面容,或許就是一朵梨花的笑臉。哦,一定是,小城的春天就是梨花的春天。<div><br>  每年3月底4月初都是碭山最熱鬧的時候,因為這個時節梨花開得最熱鬧,大地陷入花海之中,花海是白色的,像云又像雪,仿佛冬天留給人間的最后一個念想,又或是春天送給人間的第一件禮物。</div><div><br>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句形容雪的名詩,碭山人更喜歡直接拿來描述他們的梨花,而天南地北的人們則蜂擁而至,一睹盛況。今年,我便成為無數賞花人中的一個。</div><div><br></div> <h5>梨樹王景區</h5> 碭山有“世界梨都”之稱,也是中國酥梨之鄉,近百萬畝的梨園是世界上最大的連片果園,走到哪里都是滿眼的梨樹,都是盛開的梨花。不過到碭山看梨花,首選還是梨樹王景區。<div><br>  景區位于碭山縣良梨鎮,縣城東20公里的黃河故道南岸,是碭山酥梨的發源地。小時候就常聽大人們說“蕭縣的葡萄碭山的梨”,碭山梨以果大核小、皮薄汁多、酥脆甘甜而聞名,暢銷海內外,深受人們喜愛。</div><div><br></div> <h5>景區大門邊</h5> 作為安徽人,我第一次來碭山,難掩激動。不過我的激動很快被潑了冷水,離景區只有幾公里了,通往景區的大路攔上,工作人員指示前方1公里進入,就這樣轉入小路,穿過擁擠的集市,每一個拐入景區的路都有人把守,不給進去,也不解釋原因。直到無路可走,我的郁悶無以復加,難道開了幾百公里來就這樣回去?按理今年是碭山第30屆梨花節了,應該很有經驗,不應該low到如此地步!<div><br>  最后一個路口的“守門員”已擺手讓我返回,不知什么原因又揮手讓我進了,謝天謝地!沒想到,這個不愉快的小插曲一過,后面給我的都是驚喜了。梨樹王景區是國家4A級景區,竟然不收費,最讓人興奮的是我來到了一個絕美的梨花世界。</div><div><br></div> <h5>百年梨樹</h5> 這片占地1200畝的梨林,幾乎全是百年以上的老梨樹,每一棵都是表皮青黑,鐵干嶙峋,樹枝遒勁,造型獨特,宛如巨大的盆景。一株一株整齊地排列開去,縱橫交錯,蔚為壯觀。<div><br>  我停下腳步,細細觀賞。那些粗細不等的枝干虬龍般倔強地伸向不同的方向,皸裂的深色樹皮顯出年輪的滄桑,滿樹潔白的梨花,一朵朵,一簇簇,一層層,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純潔的光芒。老枝與新花合為一體,這種黑與白的強烈對比,強勁與柔弱的巨大反差,竟給人難以名狀的和諧美和鐵血柔情般的奇妙感。</div><div><br></div><div> 這樣說過于文藝,直白一點,太有型,太有范兒,太酷了!每一棵梨樹都美得讓人不愿離開。<br></div><div><br></div> <h5>樹與花</h5> 漫步林中,沐徐徐清風,看招展花枝,嗅縷縷清香,令人心曠神怡。路邊有石,上刻“烏龍披雪”,形象而生動地描述了古梨樹盛開的模樣。林內間或種有桃樹,粉紅的桃花和盛開的二月蘭點綴林中,色彩更加豐富,更加明麗動人。<div><br><div>  園內游人絡繹不絕,孩子們嬉戲玩耍,姑娘們身著漢服在林間花下穿行,衣袂飄飄,猶如仙子,恍然有仙境之感。</div></div><div><br></div> <h5>烏龍披雪</h5> 碭山酥梨栽培歷史悠久,明萬歷年間編著的《徐州府志》就有“碭山產梨”的記載,相傳乾隆皇帝曾在此品嘗酥梨,并親手栽種了梨樹。看到“梨樹王”,就知所言非虛。<div><br>  據介紹, “梨樹王”樹齡300多年,是園內最老最大的一棵梨樹,高6.5米,其上生9大主枝,樹干圍徑3.18米,平均冠幅16米,占地0.38畝。傳說明末清初就已結果,年產酥梨最高達4000斤。游人至此,贊嘆之余,皆爭相與其合影。</div><div><br></div> <h5>梨樹王</h5> 與梨樹王相距不遠的梨樹神,掛滿祈愿禱福的紅綢帶,十分醒目。其樹齡和梨樹王相當,原本不是酥梨樹,而是一棵黃梨樹,由于黃梨味道不及酥梨,銷量也不高,梨農在1995年的時候將這棵黃梨樹進行了嫁接,改造成現在的酥梨樹。<div><br>  很多果農不辭辛苦,人工給果樹授粉。他們告訴我,每年的中秋節時果子就成熟了,那時可以再來親手采摘。碭山梨營養豐富,好吃,有“果中甘露子,藥中圣醍醐”之稱,古樹上結的梨還有清目養神、祛病健身、延年益壽之功效。</div><div><br></div> <h5>梨樹神</h5> <h5>梨園</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碭山梨花</span></p> 在梨樹王景區西門,可乘坐景交車去2公里外的葛花灘游覽。葛花灘有空中玻璃棧道,除了能從高處觀賞梨花外,還可以看看葛花,葛花也叫紫藤花,開滿山坡十分漂亮。可惜我們去得稍早,紫藤剛長出花苞,尚未盛開。<div><br>  離開景區,我們驅車前往碭山縣城,晚宿碭山古城附近。</div><div><br></div> <h5>碭山縣城</h5> 碭山,隸屬于安徽省宿州市,地處皖、蘇、魯、豫四省七縣交界處。古城歷史悠久,從秦始皇26年(前221年)置碭郡及碭縣算起有2000多年了,真正叫碭山縣始于隋開皇18年(598年),蓋因山而名。碭山是五代梁王朱溫故里,又是近代畫壇宗師齊白石的祖籍。<div><br>  碭山古城長寬1500米左右,呈外圓內方,至今保存完整。不過從西關往北關,沿著古城護城河漫步,并沒有古城的感覺,車水馬龍,高樓林立,完全一幅現代化城市的模樣。看到鐘樓、宴嬉臺,還有申屠嘉、李白、薛顯,這些名字終于喚起那些古老沉睡的記憶,感受到一座古城的遺韻。</div><div><br></div> <h5>護城河</h5> 碭山縣舊城東門外里許曾有宴嬉臺。春秋時碭縣屬宋國,宋襄公為答謝魯僖公,在碭縣治所東郊筑一平臺,臺高十丈,南北闊五丈,東西迤邐半里許,名為“燕喜臺”,臺前有池曰華池。宋政和年間,真州知府李釜到碭山視察,縣令在燕喜臺設宴款待,并請李知府題字,李知府誤寫為“宴嬉臺”,碭山縣令命人刻碑豎于臺側。<div><br> 唐天寶三年(744年),李白與杜甫、高適相逢,攜手同游,受碭山縣令劉葢邀請,三人同至宴嬉臺赴宴。賓主盡歡,酒酣耳熱后月下蕩舟池水之中,李白詩興大發,寫下《秋夜與劉碭山泛宴嬉亭池》。<br><br><h5> <i>明宰試舟楫,張燈宴華池。<br> 文招梁苑客,歌動郢中兒。<br> 月色望不盡,空天交相宜。<br>  令人欲泛海,只待長風吹。</i></h5></div><div><br></div> <h5>詩仙古韻</h5> 如今,在護城河北岸立有詩仙古韻李白像,舉杯望月,訴說著這段風雅逸事。<div><br>  宋時在宴嬉臺上筑譙樓,亦稱鼓樓,戰時以觀敵陣,平時擊鼓報更。附近的定國寺常有寺僧擊鼓撞鐘,鐘鼓之聲縈繞古城,層臺鼓韻遂成為“古碭八景”之一。</div><div><br> 為紀念“層臺鼓韻”,在李白雕像旁新建一座鐘樓,為四角三重檐木結構,高12米多,內懸大鐘,逢重要節日則敲鐘以慶。飛檐翹角,紅燈籠微微飄動,樓頂之上彎月高懸,暮色中的鐘樓在梨花的掩映下格外楚楚動人。</div><div><br></div> <h5>鐘樓</h5> 古城的標志性建筑是梨王閣,這座三重檐木結構的仿古閣樓臨水而建,莊重典雅。梨王閣之名可能源于梨王樹,旨在弘揚碭山梨文化及歷史底蘊。<div><br>  閣樓前是一片荷塘,這時節荷花尚未長出,可清晰觀賞到閣樓在水中的倒影。通過水上曲橋可直達樓下,華燈初上,梨王閣在一片鬧市中顯得更加古樸、寧靜,光彩照人。</div><div><br></div> <h5>梨王閣</h5> 我們在北宴嬉臺路邊的一家餐館,點了份地鍋雞,有人說來碭山一定不要錯過這個當地美食,我們一品嘗果然鮮香可口,鍋邊有貼餅,連飯帶菜都有了,價廉物美,性價比很高。地鍋雞有大中小份三種,兩三個人點68元的小份就可以了。<div><br>  問飯店老板有沒有本地酒,老板搖頭,繼而拿出一瓶宴嬉臺酒,說是自己喝的,還剩最后一瓶,我喜而得之。美酒加美食,完美!旁邊一對廣東來的老夫妻也是來看梨花的,問我梨花怎么樣,我逮著機會大大炫耀了一番,家鄉的自豪感頓生。美酒、美食加美景,才是真的完美!</div><div><br></div> <h5>地鍋雞+宴嬉臺酒</h5> 第二天,我們去了碭山博物館和黃河故道濕地自然保護區。<div><br>  碭山博物館位于梨花廣場二樓,館內以“如煙芒碭”、“盛世文珍”、“歷史古跡”、“沃土毓秀”、“非遺瑰寶”、“酥梨飄香”等十個主題,讓我們全面了解了碭山的前世今生。</div><div><br></div> <h5>梨花廣場</h5> 這是一片多災多難的土地。<div><br>  十二世紀中期(1168年),黃河從李固渡(今河南滑縣)決口流經碭山,至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北徙,700年間決口、泛濫多達50余次,碭山縣城多次湮沒于水下。</div><div><br></div> <h5>碭山博物館</h5> 《縣志》記載,僅明萬歷年間黃河就多次決口泛濫,百姓深受瘟疫水患之苦,想起葬于城西南薛口村的明朝開國大將薛顯,薛顯生前固守南昌,剿滅張士誠打敗元軍,平定陜西建立不世之功,封為永城侯。其生性剛忍,擅殺戮,故取其像以鎮妖孽。果然,其后數十年黃河碭山段無水患。<div><br>  2016年出土的薛顯鐘,上部為雙面將軍頭像,底部為八瓣,造型奇特,此鐘鑄于明萬歷三十五年,正是百姓為鎮水患之用。現在位于護城河畔的鐘樓里,懸掛的鐘就是仿制的薛顯鐘。</div><div><br></div> <h5>薛顯鐘</h5> 不過薛顯鐘并沒能鎮住水妖,自明萬歷之后黃河水患仍頻發,改道后沒了洪災,但廢舊河灘堆積的淤沙,又導致了“風起漫天沙,張嘴沙打牙”的新災難。碭山人還是依靠自己的勤勞與智慧,與命運抗爭。<div><br>  碭山縣地勢平坦,他們種植抗風沙、耐鹽堿、耐旱澇的植物,梨、桃等果樹成為首選。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碭山動員全縣在黃河故道栽種耐鹽堿、耐旱澇的梨樹,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治理了生態環境。歷經多年,終將昔日灘涂地變為果海綠洲。</div><div><br></div> <h5>黃河故道</h5> <h5>河道之春</h5> 黃河故道在碭山縣境內長46.6公里,如今成為濕地自然保護區,除了遍地果樹,還建有林場。岳莊壩水庫,位于黃河故道上游,始建于1978年,既可灌溉兩岸農田果園,進行水產養殖,還起到防洪作用。<div><br>  碭山人不僅在打造完整的酥梨產業鏈,實現綠色發展,還將堅忍、頑強、樸實的梨樹精神融入他們的血液,成為新的文化航標。漫長而悠久的小城少了一點古城應有的風韻,是因為大水一次又一次洗劫家園,它便把自己的歷史不斷地刻在復興里。梨花廣場博物館的建筑像一朵舒展的梨花,迎風怒放,碭山不正是華夏大地上一棵在春天里盛開的梨樹嗎?</div><div><br></div> <h5>岳莊壩水庫</h5> <h5>永遠盛開的梨花</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梨都碭山</span></p> <h1><i><font color="#ff8a00">謝謝品讀!</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成稿于2025年4月8日</h3> <h1>附圖:</h1> <h5>梨樹王景區內</h5> <h5>與梨合影</h5> <h5>梨樹王</h5> <h5>俯看景區</h5> <h5>與梨共酷</h5> <h5>碭山縣城</h5> <h5>碭山老街</h5> <h5>梨王閣</h5> <h5>北關(北宴嬉臺路)</h5> <h5>黃河故道</h5> <h5>河道兩岸</h5> <h5>河岸人家</h5> <h5>岳莊閘</h5> <h5>碭山段黃河故道濕地自然保護區</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陆县| 扎鲁特旗| 海阳市| 若羌县| 营山县| 久治县| 汝州市| 府谷县| 繁峙县| 新乡县| 曲靖市| 镇沅| 武义县| 梁平县| 滦平县| 林州市| 冷水江市| 潼关县| 新泰市| 广州市| 竹山县| 惠来县| 和政县| 碌曲县| 师宗县| 富宁县| 墨竹工卡县| 云林县| 偏关县| 博湖县| 盐边县| 喜德县| 彭州市| 青州市| 德惠市| 宿迁市| 铁力市| 二连浩特市| 衡南县| 襄垣县| 巴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