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貢院墻根街</p><p class="ql-block">“貢院墻根街”原名貢院巷,該名最早可追溯至明代,舊時貢院外有一圈高墻,此街因在貢院東墻外而得名。濟南貢院初建于明代洪武年間,坐北朝南,由三進大的院落組成,歷經多次重修。今山東省人民政府大院東部及北部,直至大明湖遐園,都是明清時期的貢院范圍。清乾隆《歷城縣志》載:“貢院在布政司東,洪武初建,成化十九年重修。”明代稱貢院巷,清末易名為貢院前,民國初年易名為貢院墻根街。貢院墻根街遺留有舊貢院影壁墻,長約24米、高2.7米,是濟南現存最長的八字照壁。貢院墻根街西側的原山東省布政使司舊址(包括原貢院)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玉環(huán)泉</p><p class="ql-block">玉環(huán)泉位于省府前街中段西側,別名玉環(huán)井,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收錄。因兩泉并涌,水紋相扣如環(huán)得名,明嘉靖《山東通志》便稱“兩泉并出如環(huán)”。玉環(huán)泉是歷史悠久的濟南名泉,最早見于宋代記載。明《玉環(huán)泉詩》稱此泉:“泉脈盤回似玉環(huán),天留勝地在人間。”昔日泉水清冽甘美,冬溫夏涼,街巷居民皆飲之。泉池南北雙環(huán),北為舊泉井,南為新泉井。泉邊原有清光緒六年(1880)街中居民設立的《玉環(huán)泉》碑刻。該泉于1978年省府前街拓寬時一度被覆蓋,1982 年重新修復時泉池位置有所西移,1998 年再次整修。今泉池呈雙井形,池周繞石柱鐵鏈圍欄。玉環(huán)泉出露形態(tài)為滲流,泉水終年不涸,水勢甚旺。</p> <p class="ql-block">鞭指巷</p><p class="ql-block">“鞭指巷”原名鞭子巷,該名出現于清康熙年間,因巷內有多家經營鞭子、韁繩、鞍子等皮革制品的手工作坊而得名。明代為劉都憲巷,“都憲’是都御史的別稱,巷內曾住過一名劉姓都御史,人稱“劉都憲”,故以此稱之。清康熙年間易名為鞭子巷,清末訛寫為鞭指巷。1966年后改名云彩街,1980年整頓街門牌時復名鞭指巷。舊時的錢莊、銀號等金融業(yè)多在鞭指巷開設門店,巷中部有一家熊家扁食樓非常出名。鞭指巷今9號、11號大院是省級文保單位,原主人為清光緒九年(1883)癸未科狀元陳冕。</p> <p class="ql-block">將軍廟街</p><p class="ql-block">“將軍廟街”一名出現于清雍正年間,因劉猛將軍廟坐落于此而得名。舊時的劉猛將軍廟是祭祀蝗神的地方,雍正皇帝曾敕諭全國各地修建劉猛將軍廟。據清道光《濟南府志》記載,濟南的劉猛將軍廟是雍正二年(1724)將前布政使李成龍的書院前堂改建而成的,今遺址尚存。除將軍廟外,此街還有天主教堂、府城隍廟、慈云觀等多處古建筑。1651年,西班牙教士嘉伯爾曾在此處購地建造天主教堂,后被拆除。1861年,法國主教江類思提出在將軍廟街重建天主堂,新建后取名為圣母無染原罪堂,位于今將軍廟街25號。</p> <p class="ql-block">高都司巷</p><p class="ql-block">“高都司巷”一 名出現于明代。明代地方最高軍事機構稱“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相傳明代某位高姓都司曾在此居住,街以此得名。明崇禎《歷城縣志》載有“高都司巷:太平寺街東”。1966年,改名啟明街。1980年,恢復高都司巷一名。原巷東小胡同內有七忠祠。清道光年間,濟南銀錢業(yè)界在高都司巷設立福德會館。1906年,德國禮和洋行在高都司巷設立濟南分行,這是外商在濟南設立的第一所洋行。舊時,高都司巷的民居建筑頗具濟南特色。</p> <p class="ql-block">雙忠祠街</p><p class="ql-block">“雙忠祠街”一名出現于清代中晚期,因雙忠祠而得名。崇禎十二年(1639)正月初二,清兵攻入濟南,巡按御史宋學朱,山東左布政使張秉文及副使周之訓、翁鴻業(yè),歷城知縣韓承宣等人率眾力戰(zhàn)而死。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為紀念宋學朱和韓承宣興建了雙忠祠。清乾隆《歷城縣志》載“雙忠祠在城西仙臺里華家井街,祀明忠臣宋學朱、知縣韓承宣,康熙丙戌建。”該街最初為華家井街的一部分,此后逐漸與華家井街脫離,稱為雙忠祠街。雙忠祠街31號有雙忠泉,沿途有廣福泉。雙忠祠街歷史風貌保存較好,建筑古跡較多,有4處市級文保單位及多處歷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雙忠泉</p><p class="ql-block">雙忠泉位于雙忠祠街西首路北,清《七十二泉記》收錄。雙忠泉得名于雙忠祠,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末,清兵入關,繞過北京直取濟南,山東巡按御史宋學朱、歷城知縣韓承宣等人率領守兵及民眾殊死抵抗,城陷陣亡。后人為紀念宋、韓二人,建雙忠祠。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修建雙忠祠時掘出兩眼清泉,瑩潔甘美,人們莫不嘆為靈異,遂命名為“雙忠泉”。山東督學趙申季撰《雙忠祠記》,刻石立于泉旁。后祠廢為民居。今雙忠泉與清代雙忠泉不在同一位置,原雙忠泉位于雙忠祠街31號院內,民國時期被填埋。2002年修復雙忠祠街西首的一處無名泉,因位于雙忠祠街,便以此泉沿稱雙忠泉。</p> <p class="ql-block">啟明街</p><p class="ql-block">“啟明街”一名最早記載見于1929年。清代名為小太平寺街,清光緒己丑(1889)《省城街巷全圖》上標有“小太平寺街”。原街西口曾有一玄武廟,故又曾名玄武廟街,俗稱長短街。1929年,為避迷信,取玄武七宿意,更名為啟明街。1934年《濟南市政府市區(qū)測量報告書》載有“啟明街”。舊時,啟明街為東西向街巷,西通太平寺街,東通華家井。1965年更定街名時,將小倉街、華家井街、升平街和洋樓西街與原啟明街合并,統(tǒng)稱啟明街。啟明街41號東側路北有名泉華家井,街南路東有將軍廟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西城根街</p><p class="ql-block">“西城根街”一名的最早記載見于1929年,因此街緊靠明清時期的濟南府城西城墻,故名。該街在清代稱為升仙橋,清末《省城街巷全圖》中標注有“升仙橋”。民國時期俗稱城根街,1933年《濟南市市區(qū)圖》上始標為“西城根街”。1965年,此街與太平寺街合并,改名笑憨泉街。1980年整頓街門牌時,兩街分別復名。西城根街西即濟南古城的西城墻,今該街南段路西保存有濟南唯一一段明城墻遺址。現僅存的這段城墻長約50米,露出地面部分高約5.5米,城墻底部為條石,上面高約3米的墻體由大青磚砌筑,現僅存城墻內側外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華家井</p><p class="ql-block">華家井位于歷下區(qū)啟明街49號東側路北。泉池呈圓形井外觀,為石砌,直徑1.13米,深2.4米。泉水出露形態(tài)為滲流,長年不竭,積水成井。該井原為當地居民飲用水源,1965年被填埋。濟南市名泉保護部門于2000年5月將其修復,新建了仿古式牌坊,繪制了以老華家井市井生活為主題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西公界街</p><p class="ql-block">“西公界”原名西公廨,民國初年易名為西公界,所謂“廨”,是公廨及官署的別稱。舊時此街位于山東布政司署以西,故名西公廨,清乾隆《歷城縣志》載為“西公廨”。西公界街2號院內有雪泉,當年泉眼開鑿時,有6股泉水自地下及側面涌出,如雪花狀。泉池修好后,清代書法家桂馥題書泉名,山東學政翁方綱還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作《雪泉功德水記》,書丹刻于石上。后在池旁建講堂數楹,為濟南書院。西公界街40號院內有公界泉,附近有太平井。西公界街6號傳統(tǒng)民居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以上部分內容摘自《濟南古城·概覽篇》。</p> <p class="ql-block">想要游覽更多古城美景,掃描下方二維碼,開啟“云游古城”之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叙永县|
鲁山县|
镇赉县|
舟曲县|
徐闻县|
东丽区|
郎溪县|
浦北县|
满城县|
梓潼县|
和平县|
大竹县|
东山县|
玉门市|
航空|
德清县|
双桥区|
改则县|
呼图壁县|
双鸭山市|
永顺县|
泸定县|
晴隆县|
当雄县|
玛曲县|
永福县|
普宁市|
天门市|
许昌县|
保康县|
济南市|
宿松县|
九台市|
准格尔旗|
孝义市|
广平县|
鹤岗市|
固安县|
精河县|
乐至县|
封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