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4日,日軍第14師團在占領蘭封后,會同第16師團一部開始圍攻開封。日軍不僅對開封進行炮擊、機槍掃射,坦克攻擊,而且還從空中用飛機進行了狂轟濫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僅6月5日一天,開封城內居民傷亡就超千人。當時守衛開封的是由宋肯堂率領的第20集團軍32軍141師,全師不足萬人,無論在人數還是武器裝備上均處于劣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6月5日全天,141師在開封東、南、北三分方向均阻擊了日軍的攻勢,以至于日軍猛攻一天毫無進展,但141師在給日軍造成重大殺傷的同時,自身也付出了極大代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師長宋肯堂連發五個電報,稱開封城郊東、南、北各方戰斗激烈,現敵陸續增加,如6日再戰,難免于潰。程潛只是給141師下達了要求與開封共存亡的命令后,并未派出援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戰斗至傍晚,日軍從東、北兩個城門突入市區,守軍與日軍展開巷戰,戰斗到晚上,守城部隊在接到撤退命令后撤出開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月6日凌晨,日軍第14師團在土肥原賢二指揮下攻占河南開封,這座八朝古都及河南省會開封淪陷。日軍罪行罄竹難書,而開封人民英勇抗爭,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開封淪陷后,日軍在開封城內大肆洗劫,商店百姓無一幸免,各商店的綢緞布匹,鞋帽襪子北運至操場,付之一炬。各住戶的門窗、桌椅板凳以及各書店的書籍也盡數焚燒殆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各居民家中門窗全無,日軍更是打著搜查的借口,在城內肆意凌辱婦女。而城內未能逃出的青壯年,則多被捆綁毆打,稍有反抗便遭殺害,極少有人能夠幸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日軍占領開封以后,6月8日成立了由漢奸組成的開封地方維持會。而后開封城內稍大一些的商店均為日本人開設,特務機關,警備隊,憲兵隊以及偽警察署也相繼成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隨后成立的豫東行政委員會主持下,開封地方維持會也改名為開封市政公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哈里森·福爾曼,美國記者,克服萬難抵達開封探訪。他拍照記錄了日軍侵占下的開封及民眾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數十年后,這些修復后的黑白老照片首次部分公諸于世,極具收藏價值。</p><p class="ql-block"><br></p> <h3>1938年,開封城門景象再現:城墻上布滿灌木雜草,彈痕累累彰顯戰斗之激烈。城門處,一名日軍站崗,兩側高懸數幅標語,氣氛肅穆。</h3></br><h3>開封古城墻見證了八朝古都的歷史變遷,繁華與沉寂,承載著開封人的榮耀與憧憬。現存城墻保留了元、明時代的建筑風貌與規模。</h3></br><h3> <p class="ql-block">立于開封大南門城樓之上,眺望城內,街道寬廣且直,兩旁建筑密布連綿。一眼望去,街心有八角涼亭聳立,近旁則是日軍所建的圓形碉堡,其上堆滿沙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開封為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魅力城市,擁有4100余年建城與建都史。1938年日軍侵占開封,致省會西遷,次年日偽在開封設立河南省政府。</p><p class="ql-block"><br></p> <h3>照片中的建筑乃開封著名的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為中國最古老鼓樓。明后期,其上鐘鼓曾互換,至清朝時鼓樓得以重修。</h3></br><h3>鼓樓上的尖塔建于民國時期,四面設自動報時鐘。現今,鼓樓前廣場為開封夜市所在地,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h3></br><h3> <h3>這張照片攝于大南門,它是開封城主城門,始建于唐,民國時稱中山門。城臺上曾建有殿閣式城樓,懸掛著“中原盛概”的匾額。</h3></br><h3>1931年,城門被改建為三孔道式,配碉堡城樓。1948年,大南門因戰火被毀。現今,大南門作為開封城墻僅存的甕城,得以保留。</h3></br><h3> <h3>1938年,于開封古城墻上俯瞰,城墻根設一牛馬市場。場內建有數座木制柵欄,牲畜被拴于內,牛馬眾多,整個市場呈現出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h3></br><h3>城墻外,護城河水近乎干涸,幾位婦女在河邊洗衣。河對岸,隱約可見幾處民居院落散落其間。</h3></br><h3> <h3>1938年,開封某大街兩旁,古樸建筑多為商鋪。街上人流如織,自行車被推,黃包車被拉。百姓為謀生奔波,生活實屬艱辛。</h3></br><h3>近處,兩名男子正運送糧食,一人于后推獨輪車,另一人在前拉車。引人注目的是,那獨輪車上竟懸掛著一面美國星條旗,頗為奇特。</h3></br><h3> <h3>城門口,日軍士兵嚴密把守。一側,數名日軍士兵坐地用餐。此時,幾位中國孩子攜籃而來,向他們售賣當地特色小吃。</h3></br><h3>此地為開封進出要道,民眾正穿城門而過。城門拱頂之上,懸掛著日軍所置條幅,分外顯眼。</h3></br><h3> <p class="ql-block">此為開封鼓樓被日軍占領后的照片,樓閣以磚木構建,面闊進深均三間。其上懸掛“無遠弗屆”與“通俗圖書館”匾額,門洞兩側墻面則繪有“民國新生”等宣傳畫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鼓樓遭拆除,2011年得重建。現今鼓樓展現明清風格,令人悅目。它作為文化符號與歷史印記,鮮明記錄了開封往昔的輝煌歲月。</p><p class="ql-block"><br></p> <h3>這是開封城內的一條小街,盡顯八朝古都風范。街道規劃精細,筆直平坦,路側設有道牙,并栽種了整齊的行道景觀樹,美觀大方。</h3></br><h3>街邊商鋪陸續開張,一家掛著“花屋”等字樣的日本店鋪尤為顯眼。門前數輛黃包車候客,生意興隆,人來人往,熱鬧非凡。</h3></br><h3> <h3>1938年,兩位著和服的日本女性撐傘漫步街頭,身為日本婦人會成員,她們受日本帝國主義思想影響,隨日軍來到中國。</h3></br><h3>日本婦人會成員負責鼓舞即將上戰場的日軍士兵,通常通過開大會、表演節目等方式。隨著時間推移,她們開始直接通過締結婚姻來激勵這些士兵。</h3></br><h3> <h3>哈里森·福爾曼,一名美國記者,于開封街頭雇黃包車采風時,于車上拍攝此景:遠方紀念碑巍峨,一輛日軍卡車疾馳,街上塵土飛揚。</h3></br><h3> <h3>這是一座日軍毀壞的碉樓,一名日軍得意地向美國記者哈里森·福爾曼講述戰斗細節。碉樓上半部已毀,墻上布滿了日軍炮彈轟擊留下的碩大孔洞。</h3></br><h3> <h3>一名日軍士兵站在一輛癟胎的廢棄汽車前,該車系6月6日開封淪陷撤離時遺棄于院中。自6月4日起,日軍進攻開封,至6日城已失守。士兵似對這汽車頗感興趣。</h3></br><h3> <h3>1938年,開封郊外難民棚戶區內,數棟簡易泥坯房矗立,窗上貼著防風紙,門口垂著保暖的秸稈簾。幾個孩童好奇地盯著攝影師的鏡頭,眼神中充滿探索欲。</h3></br><h3> <h3>這是開封街邊的一處門診,門頭掛著“劉漢亭醫室”的牌子。日軍侵占開封時,這些店鋪門前均被強制裝飾上日本風格的物件。</h3></br><h3> <h3>這張照片攝于開封馬道街,街邊建筑洋溢歐式風情,人流熙攘。作為開封最繁華商業街,馬道街在北宋時屬大相國寺區域。</h3></br><h3>據史料,1903年即光緒二十九年,銀行、商會入駐后,眾多百貨店、照相館等相繼開業。至2015年,開封馬道街啟動改造,街景呈現民國特色。</h3></br><h3> <h3>在開封街頭,哈里森·福爾曼邂逅數位女子,含本地居民及身著和服的日本女子。隨行的攝影師捕捉下了她們笑容滿面的瞬間,定格為一張照片。</h3></br><h3> <h3>福爾曼團隊探訪了開封的多處文物遺址。行至一面鐫有“壯觀”二字的石壁,福爾曼的助手邀請三名日本士兵一同留下了合影。</h3></br><h3>日軍占領開封時,眾多古建筑被毀。鐵塔亦遭炮轟與轟炸,寶瓶受損62處,塔中部被毀數米。城內文物古籍慘遭焚掠,中原珍寶歷經大難。</h3></br><h3> <h3>1938年,河南省博物館矗立于門前。其發韌于1927年,馮玉祥指定開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學校校舍為館址,即現今開封市三圣廟街,標志著河南博物院的創立。</h3></br><h3>1928年,河南博物館更名為“民族博物院”。1930年復名。1961年遷至鄭州。1997年,河南博物院成立。</h3></br><h3> <h3>1938年,開封寺后街十字路口的拐角樓高三層,底層布滿商鋪,涵蓋水果店、玉器店及刻章店等,門前人流如織,顧客紛至沓來。</h3></br><h3>據史料,明朝時寺后街已是繁華商業街,擁有眾多老字號,如京古齋、樂仁堂、汴京醬園、新華樓及美光照相館等。</h3></br><h3> <h3>這是當時設于開封的日本居留民會,系日本人聚居地成立的自治組織,負責管理居留民各項事務,實則是一個承擔行政事務的部門。</h3></br><h3>細觀此照,居留民會門口旁懸有牌匾,書有“小學”二字,顯見院內設有小學。大門口處,兩面旗幟交叉矗立。</h3></br><h3> <h3>大樓前,一名日本軍官矗立正中,其后是一群表情各異的日偽官員正合影。人群兩側,十余名偽軍士兵站立,守衛著這一場景。</h3></br><h3> <h3>這張照片攝于開封鼓樓前,一處交通崗上警察正在執勤。不遠處鼓樓門洞下站著三名日軍,而鼓樓兩側墻壁上,清晰可見書寫著的標語。</h3></br><h3>從鼓樓門洞上懸掛的歡迎橫幅判斷,應是日軍進行入城儀式之后所遺留。</h3></br><h3> <h3>開封城一小街上,一女子懷抱孩童立于門邊,注視另兩孩童嬉戲。不遠處,幾位裹小腳的老太太正趕集而來。</h3></br><h3>陽光灑落人身,地面映出斑駁影子,整個場景洋溢著濃厚的世俗生活韻味。</h3></br><h3> <p class="ql-block">日本侵略軍占領下的河南開封市居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立于城樓之上,眺望開封城景。街道筆直綿長,兩側景觀樹整齊排列,古建筑鱗次櫛比。街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由此觀之,你可識得開封哪條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軍侵占開封,致百姓罹難。開封人民英勇抗爭,為抗戰勝利貢獻力量。現觀80年前老照片,憶往昔繁華。堅信未來開封,必將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文參考網絡有關的資料, 特此致謝,侵權告知必刪!</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全县|
乐都县|
满城县|
崇左市|
额济纳旗|
兴海县|
修水县|
临海市|
沽源县|
金川县|
东丰县|
克什克腾旗|
疏附县|
凤城市|
宜昌市|
申扎县|
鹤峰县|
商洛市|
巍山|
六枝特区|
江源县|
临西县|
海林市|
昌乐县|
合阳县|
库车县|
岢岚县|
巴彦县|
安庆市|
台山市|
双桥区|
武鸣县|
凤翔县|
大英县|
马尔康县|
阿合奇县|
海晏县|
静宁县|
铜山县|
宿迁市|
苗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