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市井悄然西風漸》</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3月15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世界是多元的,各國的交流交往具有天然屬性。盡管這種交往有的自愿有的被迫,有時伴隨鑼鼓聲有時伴隨槍炮聲,但作為規律,這種互聯互通不可阻擋、無法改變。這種交往,一般都是從貿易開始,而后有其它,但能在歷史上沉淀下來流傳于世的,一定是文化,并在社會生活層面引起悄然變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近代中國國門是在槍炮聲中打開的,我所在的城市天津,就是當年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這座中國唯一一個有文字記載建城時間(1404年12月23日)的古老城市,從此門洞大開,眾”洋“湧入,啃食著這塊豐美的土地,同時,也從經濟、政治、文化,思想、藝術等領域,帶進來許多新鮮的空氣,在不少方面形成了”土洋結合”、”中西合璧”,對社會生活不少層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至今仍留存許多耐人思量的痕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當年曾經風行的,帶來了什么,至今仍留存了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洋行。1860年天津在“五口通商”中開埠,1861年洋行有4家,1867年有17家,1936年達到1000家。這些洋行以成立于1867年的“怡和洋行”和“太古洋行”為代表,規模最大實力最強,設有進口部、出口部、輪船部、機械部和木材部等部門,常年業務興隆。解放前,父親領我到位于維多利亞路(現解放北路157號)的怡和洋行大樓玩,在三間地下室內他工作的出口部,看到許多人都在噼里啪啦打著算盤忙于業務。這些洋行在天津解放后,陸續被接管收歸國有。現在,許多當時的洋行,已成為外貿公司、銀行的所在地,有的還成為某些行業歷史的追根溯源地。這些洋行比較集中的解放北路,現在成為天津的金融街,其特有的建筑藝術風格,既是遊覽的打卡地,也是大學建筑系的教學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洋樓。這么多洋人進入天津,要有辦公、休息、居住之地,于是就蓋房子。九國租借地內各蓋各的,什么風格、樣式的都有,但最具代表性的是文藝復興式、希臘式、哥特式三種。外國人蓋中國人也蓋。寓居在天津的晚清遺老遺少,下野的總統、官僚,失意的軍閥、政客,得勢的巨賈豪紳,顯赫的社會名流,都紛紛在租借地內蓋房子。這些人蓋的不再是四合院之類,而是將中式傳統與西洋流派相結合,建成別具一格的“折衷主義”、“中西合璧”式花園別墅。隨著時代的更替,這些洋樓已為人民所有,成為社會財富。如今,這些地方有的變成博物館,有的作為辦公之地,有的仍為民居。洋樓比較集中的“五大道”和意式風情街,已成為津城名牌,是外地客人游覽津城的必到打卡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西歺。津門是八大菜系薈萃之地。外國人對中華美食雖然贊不絕口,喜愛有加,但早已形成的胃蕾記憶,牛奶面包仍是他們生活的主食,于是,我們謂之的西歺廳、館應運而生。當時,既有專門經營西歺的,也有兼營西式糕點面包的,還有在俱樂部內經營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國人于1901年開辦的起士林(維克多力)西歺廳。光顧的常客主要是外國人,但也有一些中國人,如溥儀就偏愛此地。起士林幾經變遷,最后落戶和平區小白樓,現在是津城又一名片,吸引不少國內外人士前去打卡。我們這些人去,就為體會一下異國風情,開開”洋葷”。近些年興起的麥當勞、肯德基快步仍屬西歺系列,它以快、潔、便利、健康受到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歡迎。其實,漢堡包與西北的”肉加饃”和天津的”大餅把卷一切“相似,只不過多了幾片蔬菜而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教堂。出于信仰和精神生活所需,外國人在天津蓋了不少教堂。1847年天主教傳入天津,1858年《天津條約》允許外國人公開傳教后,天主教、基督教會紛紛落戶天津,各租借地內大興士木建了不少教堂,至今保存完好的有六大教堂。西開教堂(1917年,天主教),望海樓教堂(1869年,天主教),安里甘教堂(1903年,基督教),紫竹林教堂(1812年,天主教),岡緯路教堂(1917年,基督教),倉門口教堂(1860年,基督教)。如今,這些教堂不僅是信徒們禱告之地,也是許多年青人“平安夜”的聚會場所。其建筑風格的獨待、內部裝潢的精美,不僅使其成為旅游的景點,也是建筑美學藝術教育的實物教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體育娛樂。現代意義的足球、蘭球、排球,新興的回力球、保齡球、臺球(桌球)等,在天津都曾風靡一時,如今,這些有的歸于體育競賽項目,有的成為健身活動,社會認可度較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23年天津出現第一家舞場,后出現多家專業舞場,著名的有“福祿林“和“圣安娜“舞場。此外,利順德、起士林等大飯店也開設舞廳。這股風自上而下興起,慈禧過壽、袁世凱就職都辦過大型舞會。為招攬生意,舞女和選美也應運而生。這種活動,在豐富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帶來奢靡之風。許多流氓、地痞、混混和黑社會成員都混跡于此,高雅文明與藏污納垢魚龍混雜,曾引起社會不滿,1927年天津還搞過一次禁舞運動。如今,這一活動仍是人們認可的有益活動,在適當時機恰當場合偶然得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賽馬。1863年英租借地內首建賽場,1886年英藉德人德璀琳重建,1900年被義和團燒毀后,1901年英國人又重建。賽馬名義上是健身、育良種,實際是大賭場,達官貴人富豪劣紳都為此而來。賽馬會、賽馬場、賽馬活動在1945年就廢止了,當年為去賽馬場沿途修的道路,如今著名五大道之一的“馬場道”,是對當年場景留下的唯一記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6,喜、壽、喪事的禮儀習俗,或早或遲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變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西風飄過,九州巍峨,拂去陳年落葉,催發幾多新枝。如同古代萬邦來朝帶去華夏文明一樣,中外互通促進了世界各國文明的交融,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今天,我們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雖然主要是經濟層面,包括向國外一切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學習。對這種歷史進步,不必作多余的政治解析,也與”崇洋媚外”無關。現在看,這些曾經的洋字號、洋玩意,有的淘汰,有的留存,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能沉淀下來并落地生根,一定有內在的原因,值得人們思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得到社會認可,被人民大眾所接受。例如,小洋樓是拆除還是保留?八十年代城市改造時,意見出現分岐。部分人土認為,小洋樓是殖民地的象征,民族屈辱的標志,應該徹底拆除不留痕跡。以老市長李瑞環為代表的一方強調,這些建筑無一不是勞動人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是一種凝固的藝術,應當保護,作為文化遺產留給子孫后代。這一觀點,現在看理所當然,但在當時政治氣候和與論氛圍里,無疑是有膽識有智慧有說服力的決斷,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后來的事實證明,保護起來,修舊如舊,合理開發利用,使這些小洋樓煥發出青春活力,變成了”萬國建筑博物館”,成為津城一張靚麗的名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文化交流文明交融的過程,有相互借鑒、取舍選擇、精華與糟粕揚棄的過程,流傳下來的即是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以最普通的飲食文化為例,各國各民族的飲食結構大有不同,但并無好壞、優劣之分,飲食習慣也僅有健康與否之別,人們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即是,并不介意它來自何方。其他方面,從“胡服騎射”成語,到”羌笛何須怨楊柳”詩句,也可見一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當外來文化與本士習俗發生碰撞時,能否融合和被普遍接受,還要經過長時間的考驗。婚喪嫁娶壽是民之大事,其風俗習慣由來已久,根深蒂固。傳統的結婚禮儀主色調是中國紅,紅衣紅蓋頭花轎,跨火盆、秉紅燭.…。圖的是喜慶、紅火、興旺、圓滿。近代以來,先是從上層社會開始,逐漸延續至今,結婚改穿潔白的婚紗,禮儀形式也有了中西結合的變化。這種變化在城市幾乎成為定勢,成了時髦。在國人的傳統觀念里,“披麻戴孝“是喪事的標配,有的地方操辦婚喪事的,就叫“紅白理事會”。這種紅、白異位是如何發生的,為什么能讓人接受,今后會有何變化?現在還說不清。當今,許多人包括一些外國人,仍喜歡中式傳統婚俗禮儀,這種紅白相映并行不悖的自由選擇,還會長時間繼續存在下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還有一件就是慶生祝壽。傳統的祝壽擺壽桃、吃長壽面,給老人的還要嗑頭拜壽。現在改成切蛋糕,關燈吹臘燭許愿。這是否有點犯忌。“吹燈拔蠟”是民間對死亡的一種俚語。《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在五丈原病重臨危之際,為延壽布”七星燈”步罡踏斗。司馬懿見天上北斗七星雖暗仍明,知諸葛未死不敢冒進。后魏延闖帳踏翻七星燈主燈,諸葛見此知壽將盡,忙交待姜維在他死后,在予先雕好的自己坐像口中放上米粒,推到陣前且戰且退。司馬懿見狀疑諸葛未死,乃止兵未追,漢軍才得以退回西蜀。這些都說明,在國人的傳統意識里,人們一直將人死如燈滅作為比喻。現在,卻堂而皇之作為祝壽的儀式廣泛采用。不知這兩種觀念是如何碰撞并融合到一起的。莫非是西式那一套更具儀式感,比只是吃喝更有情趣而占了上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四,堅持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明遺產,清除精神糟粕和文化垃圾。在中外文化互鑒交流交往中,要防止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現在有一種現象被人們所不齒,就是一些廠家、商家字號和商品名稱,起一些誰都不知所云又頗帶洋味的名字,讓人們去猜去聯想,這可能是外商、外資經營或是有什么背景的,以達魚目混珠之目的。有一陣子給孩子起名,也刮過這種風。這都是我們應注意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簡介】李文藻:生于1942年12月。1958年9月參加工作,1962年8月入伍,曾任原138師414團宣傳股股長;濟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處長;137師副政委;泰安軍分區副政委。1988年9月獲授大校軍銜。1992年轉業,任天津日報社副社長;1999年調任《今晚報社》副社長,2003年10月退休。</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野县|
禹城市|
武冈市|
宕昌县|
大方县|
赣榆县|
玛纳斯县|
射阳县|
孟村|
夏河县|
都安|
彭州市|
乐东|
无锡市|
老河口市|
绥宁县|
昆明市|
江华|
道真|
南丹县|
永宁县|
都匀市|
盐池县|
平度市|
江陵县|
贞丰县|
重庆市|
晋江市|
大厂|
襄垣县|
遂昌县|
中卫市|
驻马店市|
肇源县|
玉屏|
兖州市|
辽宁省|
奉新县|
长白|
徐州市|
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