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 ? 暮春時節(jié)的渾源古城浸潤在杏花疏影里,當(dāng)我在夜色中循著青石板路上的斑駁樹影走近這座千年古剎時,熣燦的燈光正為圓覺寺磚塔鍍上一層琥珀色的光暈。這座曾見證無數(shù)王朝更迭的古塔,此刻靜立如參禪的老僧,用斑駁的塔身訴說著跨越千年的往事。</h3></br> <h3>? ? ? ?據(jù)明弘治年間的《渾源州志》記載,圓覺寺始建于遼清寧年間(1055-1064),初名"永安寺"。金大定二十八年(1190年)僧人智明重修寺院時增筑九層密檐磚塔,因塔內(nèi)供奉"圓覺妙智"佛像而得名。整座塔高約24米,采用典型的遼代"雙抄五鋪作"營造技法,八角形平面配以層層外挑的飛檐,宛如盛開的蓮花托起蒼穹。尤為精妙的是每層檐角的青銅風(fēng)鈴,雖歷經(jīng)八百年風(fēng)雨侵蝕,仍能在山風(fēng)掠過時奏響清越梵音。</h3></br><h3> <h3>? ? ? ?細(xì)觀塔身,可見深淺浮雕構(gòu)成的立體畫卷:底層須彌座上的獅獸浮雕怒目圓睜,象征護法神威;二層轉(zhuǎn)角處的力士像筋肉虬結(jié),手持金剛杵怒喝邪祟;三層以上漸次雕琢蓮花、卷草紋樣,密檐間更暗藏玄機——那些看似尋常的磚縫里,竟嵌有歷代僧人修繕時刻下的墨書題記。2013年文物普查時,專家們在塔剎寶頂中發(fā)現(xiàn)了一卷明代《重修圓覺寺記》絹本,方知此塔曾在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遭遇雷火,后又經(jīng)七次大地震而巋然不動,堪稱建筑史上的奇跡。</h3></br> <h3>? ? ? 翌日黎明時分,我特意趕在晨鐘初響時重返古塔。晨霧繚繞間,塔影投在斑駁的白灰墻面上,恍若水墨丹青。撫摸著溫潤的遼代繩紋磚,指尖傳來粗糲的觸感,仿佛觸摸到了歷史的脈搏。塔心室墻壁上依稀可見的壁畫殘片,雖已褪色成青灰色調(diào),但飛天衣袂間的朱砂紅仍倔強地閃著微光,讓人遙想當(dāng)年金碧輝煌的佛國勝景。<br></br></h3></br> <h3>? ? 據(jù)當(dāng)?shù)貙λ休^深了解的人士告訴我,圓覺寺塔獨特的建筑形制融合了契丹、漢地和西域多元文化元素。塔基的須彌座高近三米,這在北方地區(qū)極為罕見;塔身收分處的磚石咬合工藝,與應(yīng)縣木塔的斗拱結(jié)構(gòu)異曲同工;而頂層塔檐的琉璃脊獸,則明顯帶有西夏藝術(shù)的遺韻。這種文化交融的現(xiàn)象,恰印證了遼代作為多元文化熔爐的特殊歷史地位。</h3></br> <h3>? ? ? 駐足塔前良久,忽見一群白鴿掠過塔尖,振翅聲驚醒了沉睡的銅鈴。在這片被時光浸潤的土地上,圓覺寺塔早已超越了宗教建筑的范疇,成為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精神坐標(biāo)。當(dāng)漸漸升高的朝陽為古塔披上厚重的金紗時,我忽然懂得:所謂永恒,或許就是這般在毀滅與重生中不斷輪回的文化基因,如同塔檐下垂落的雨滴,雖經(jīng)千年流轉(zhuǎn),依舊晶瑩如初</h3></br><h3> ?? ? ?晨光中,我站在古城墻殘垣邊遠(yuǎn)眺,忽然明白,這座歷經(jīng)遼金戰(zhàn)火、元明地震的古塔,恰似一部立體的史書——塔基的磚石記載著王朝興衰,檐角的銅鈴搖曳著絲路駝鈴,而塔身古舊的磚縫中,分明流淌著不同文明交融的血液。 <h3>? ? ??離寺時回望,圓覺寺塔已漸行漸遠(yuǎn),唯有塔尖的銅鈴仍在風(fēng)中輕吟。這穿越千年的清音,或許正是古老中國對永恒最好的詮釋——不是鋼筋鐵骨的不朽,而是在無數(shù)次的坍塌與重建中,始終保持著文明應(yīng)有的溫度與高度。</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5JqvVdhQMj9FxPSAwogFQ" >查看原文</a> 原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集县|
新闻|
大关县|
鄂尔多斯市|
正宁县|
璧山县|
延寿县|
永修县|
孝感市|
德保县|
绥宁县|
华容县|
双峰县|
东源县|
浠水县|
浦城县|
江源县|
额尔古纳市|
交城县|
平泉县|
克拉玛依市|
清流县|
绥棱县|
张北县|
临泽县|
巴中市|
镇平县|
修水县|
福海县|
仁寿县|
尤溪县|
皋兰县|
中山市|
怀安县|
重庆市|
尖扎县|
泰和县|
琼结县|
绥宁县|
伊宁市|
邹平县|